《微观经济学》48课时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微观经济学》48课时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微观经济学》48课时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微观经济学》48课时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微观经济学》48课时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

PAGE

15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课程编码:

学分:3.0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实践学时:0

开设实验项目总数0个;其中:必修(0),选修(0)

开课单位:商学院

适用专业:管理类各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商学院《微观经济学》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平台课开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微观经济学》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并最终明确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如何得以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这一问题。本课程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标准用语的基础课,也是服务于以后专业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工具课,更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培养目标

1.立德树人

本课程以讲述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为主,有助于学生了解微观经济的运行,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比较,从制度上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也增强自身对经济规律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经济观,来指导自身的经济行为与未来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从历史对比的角度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激发起学生对我国制度、文化、道路和理论的自信。在教学中,坚持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融入课堂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育思想合格、政治过硬、知识丰富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以及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如下:

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课程目标3.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课程目标4.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课程目标5.引导学生运用上述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和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3.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及其内容

教学内容

支撑强度

指标点

指标点描述

1

1.基本价值观培养

1-1

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

第1、7、8、10章

H

1-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1、7、8、10章

H

3.批判思维能力

3-1

批判思维能力

第1-10章

H

3-2

解决问题能力

第1-10章

H

2

2.综合知识能力

2-1

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

第1-10章

H

3

4.实践应用能力

4-1

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第1-10章

H

4-2

提供对策建议

第8-10章

H

4-3

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研究能力

第2-10章

M

4

4.实践应用能力

4-3

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研究能力

第2-10章

M

6.自我终身学习能力

6-1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1-10章

M

6-2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第1-10章

M

6-3

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写作

第1-10章

L

10.专业能力

10-3

提升专业能力基础

第1-10章

H

11.适应社会能力

11-3

适应经济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

第1-10章

M

5

4.实践应用能力

4-1

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第1-10章

H

4-2

提供对策建议

第1-10章

H

4-3

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研究能力

第1-10章

H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1章绪论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性质、产生的根源以及经济学的分类,掌握机会成本、生产的可能性边界等经济分析工具,了解经济学的几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脉络。

1.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1.2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3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脉络,认识价格理论在其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具体要求:

1.熟记微观经济学中完全信息和理性人假定前提;

2.熟记微观经济学定义;

3.认识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性,如何导致了经济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的产生;

4.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微观经济学的对象;

2.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与运用;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绪论作为全书的纲,由于学生未接触具体内容,对一系问题的理解缺乏理论和实际的材料,会感到空泛。

第2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供求规律、影响供求的因素、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熟练运用均衡价格理论解释经济现象。掌握弹性理论及其应用。了解蛛网理论。

2.1需求

2.2供给

2.3均衡价格

2.4弹性理论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掌握和理解供需求规律、影响需求、供给的因素等基本内容,并初步认识供求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理解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机制;

掌握各种弹性定义式及其计算;

正确理解需求弹性与厂商收益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需求及需求定理;影响需求的因素;供给及供给定理;均衡价格及供求定理;需求弹性、供给弹性、收入弹性等的定义式;

2.弹性原理的运用

3.根据相关条件计算弹性系数;

4.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收益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的区别;供求曲线的斜率与价格弹性系数的区别;供求规律与弹性原理的运用。

第3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掌握消费者均衡条件及其应用。掌握各类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了解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3.1基数效用论及边际效用分析

3.2序数效用论及无差异曲线分析

3.3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动与价格效应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熟练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等基本概念和相互联系;

对存在于消费者内部的消费规律有清楚地认识;熟练掌握边际效用分析工具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熟练掌握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和预算线等基本概念和相互联系;

熟练掌握无差异曲线分析工具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能够准确掌握价格效应的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章相关的概念:基数效用、序数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均衡、收入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等;

2.能够利用基数效用理论与序数效用理论推导消费者均衡;

3.能够利用收入消费曲线和价格消费曲线分别推导出恩格尔曲线与需求曲线;

4.能够利用希克斯效应来对价格效应进行分解。

教学难点:效应概念的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推导;无差异曲线的现状说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理解与分解。

第4章生产理论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函数中产量变动与要素投入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主要内容是对厂商的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进行分析,并在成本约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方式,旨在通过学习对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生产不同阶段的特点有所了解,并掌握考察厂商短期和长期生产的一般方法。

4.1生产与生产函数

4.2短期生产函数

4.3长期生产函数

4.4规模报酬原理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掌握本章相关概念:生产要素、生产函数、长期与短期、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边际替代率及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生产者均衡、规模报酬、扩展线、脊线等;

能够推导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

准确理解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的确定;

了解等产量曲线的含义、特征以及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原因;

能够熟练推导长期内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点的选择;

了解规模报酬递增、不变、递减的概念以及原因。

教学重点:

基本概念的讲解;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三条曲线的推导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变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的确定;

长期生产函数中最优要素组合点,即生产者均衡的推导;

规模报酬原理。

教学难点: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理解、短期内合理要素投入区间的划分以及原因的解释;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等三条产量曲线的推导;脊线概念的理解;规模报酬变化的原因分析等。

第5章成本理论与利润最大化

本部分内容所讨论的成本问题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切实掌握成本函数的基本形式,以及不同成本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成本选择的基本方法等,在全面理解成本方程和成本函数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各种形式的成本函数,并能够运用各种成本模型进行相关成本的实际分析。

5.1成本的概念

5.2短期成本函数

5.3长期成本函数

5.4利润最大化原则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熟练掌握成本相关概念:机会成本与经济成本、显成本与隐成本、沉没成本与可回收成本、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等;

能够熟练推导短期成本各种类型的曲线;

了解长期成本的现状以及长期成本曲线的推导;

能够熟练理解规模经济原理;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教学重点:

成本的含义以及各种成本分类;

短期成本的其中类型,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理解;

短期成本曲线的推导以及短期成本曲线与短期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

长期成本的分类以及长期成本曲线的推导;

短期成本曲线与长期成本曲线的比较;

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难点:机会成本、显成本与隐成本等成本概念的理解;短期成本的种类、变动规律以及相互关系;短期成本曲线与短期生产函数相关曲线之间的关系;长期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推导及其相互关系;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第6章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行为

本章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市场结构的划分,使学生在对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掌握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特征。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能够熟知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的推导。了解垄断形成的原因,以及垄断厂商差别定价及其实施条件,掌握第三等级价格歧视的定价原则。熟悉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以及垄断竞争市场中厂商的短期与长期均衡。最后能够将三个市场进行对比,了解垄断的低效率。

6.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6.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6.3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了解市场结构划分的依据以及具体的市场结构类型;

在了解完全竞争市场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与长期均衡;

掌握短期供给曲线的推导以及生产者剩余的概念;

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以及长期供给曲线的推导;

了解垄断产生的原因,垄断的特征;

掌握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熟练掌握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或差别定价的含义、条件与结果;

了解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掌握垄断市场的短期与长期均衡的分析,并能够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

市场结构的划分;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与长期分析;

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供给曲线的推导与生产者剩余的概念及运用;

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垄断形成的原因以及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与长期均衡以及不存在供给曲线的说明;

差别定价的含义、条件以及差别定价的结果以及在现实中的运用;

垄断竞争的特征以及垄断竞争市场中厂商的均衡;

三个市场的比较。

教学难点:完全竞争短期均衡中收支相抵点与盈亏平衡点的理解;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理解;垄断的供给曲线的说明;差别定价实施的结果分析;垄断竞争市场中主观需求曲线与客观需求曲线的说明与区分。

第7章寡头垄断与博弈论

本章的学习将会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市场结构,能够熟悉不同假设下针对寡头市场的分析模型。让学生掌握寡头市场的特征,熟练掌握古诺模型、卡特尔模型、斯威奇模型,并能够了解斯泰尔伯格模型与价格领导模型。掌握博弈论基本概念,通过经典的博弈模型和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利用博弈矩阵对简单的博弈案例进行分析。

7.1非合作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决定

7.2合作行为与寡头厂商产量与价格的决定

7.3博弈论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掌握相关概念:古诺模型、反应函数、弯折的需求曲线、价格领导、卡特尔、纳什均衡、超优策略均衡;

掌握古诺模型,了解古诺模型的假设,推导的过程以及相关的结论;

掌握斯威齐模型,了解斯威齐模型的基本假设和结论,能够用图形进行相关分析;

了解卡特尔的含义,卡特尔形成的条件;

掌握合作寡头中的价格领导模型,了解价格领导的类型;

熟知博弈的基本要素以及基本分析工具;

掌握几个经典的博弈案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运用

教学重点:

古诺模型的推导与讲解;

斯威齐模型的假设,推导过程与结论;

合作寡头的卡特尔含义、形成条件以及卡特尔形成的结果对比;

价格领导模型的解释;

博弈的基本要素;

主要经典的博弈论案例以及博弈矩阵的分析

教学难点:对于不同假设下寡头市场中厂商的对竞争对手的反应模式决定了寡头市场分析的理论模型,对于初学者难以把握;古诺模型中的反应函数的理解;卡特尔模型的推导过程解释;博弈思想的建立和博弈策略均衡的纳什均衡与超优策略均衡的理解。

第8章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

本章研究主要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收入分配问题。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他们的收入由其拥有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作出的贡献决定,这种贡献的大小则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价格。本章的中心内容就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要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的基本规律。

8.1生产要素的需求

8.2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的决定

8.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熟悉要素价格的决定的原则;

熟练掌握劳动力工资的决定;

能够分析在不同市场结构下下要素市场均衡的状况(以劳动力市场为例);

掌握土地的供给以及地租的决定;

能够熟练掌握基尼系数的概念以及对现实社会的理解

教学重点:

要素使用的原则;

MRP、VMP和MFC概念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市场进行分析;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解释,着重讲授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土地市场以及地租的决定;

资本市场利息的决定以及利润的来源分析;

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教学难点:MRP、VMP含义和曲线的理解;工资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不同市场结构中劳动市场均衡的分析;资本利息的决定。

第10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完全竞争条件下,可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完全等的存在,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从而产生市场扭曲。因此搞清这些因素如何导致资源配置失当以及如何解决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市场失灵的各种表现,了解针对各种市场失灵提出相应的政府微观经济政策。

10.1垄断

10.2外部性

10.3公共物品

10.4不完全信息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熟悉相关的概念: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搭便车、公地悲剧等。

熟练掌握垄断如何导致市场低效率以及如何治理垄断;

熟练掌握外部性如何导致市场失败?

熟练掌握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教学重点:

垄断及其后果以及自然垄断及其管理;

外部效应及其种类、外部性的后果和解决外部性的对策;

科斯定理及其解决外差效应的机制;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以及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最优产量的决定;

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教学难点:科斯定理的理解;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败;公共产品最优数量的决定;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理解与运用。

四、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思政融入点

讲课时数

实验时数

实践学时

上机时数

自学时数

习题课

讨论时数

第1章微观经济学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4

第2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6

第3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微观体系效用价格理论的比较

4

第4章生产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深入剖析利润的形成

4

第5章成本理论与利润最大化

进一步揭示资本剥削的本质

4

第6章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行为

比较研究各种市场结构,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

7

第7章寡头垄断与博弈论

认识到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

第8章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

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中国为世界扶贫减贫事业做出的贡献

4

第10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解决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供借鉴

6

测试、习题、讨论

4

合计

44

总计

48

五、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无实验环节

六、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本课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基于课程视频资料的自学和课后作业。授课过程应能灵活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对于文字描述部分可以通过PPT形式展示,图形和数学的推导过程尽量通过板书展示过程,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对于生疏的理论需要通过案例引入,将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通过互动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理论。

研讨教学:本课程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开展研讨活动。在相关章节中,有些理论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指导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下准备,留出研讨时间进行课上研讨,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混合式教学:基于江南大学“慕课”平台,教学过程中穿插部分线下线下混合式教学,部分内容以及工程应用让同学自学。教师在这过程中应充当答疑者的角色,做好线下辅导和答疑工作,确保学生自学的内容能够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针对重要知识点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授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学习。尤其是涉及到价值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性问题,应引导、启发学生批判性的学习,认识到西方经济理论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实质,能够自觉的将对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与理论自信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学习目的。

七、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期末。

平时(40%):

(1)个人作业15%;

(2)课堂讨论与出勤5%;

(3)随堂测试10%;(安排两次随堂测试)

(4)小组案例分析5%。

(4)个人案例分析5%

期末(60%):闭卷

2、成绩评定标准

95-100(A+)90-94(A-)

优:学生能领会和掌握课堂学习重点,对学习具有建设性和批判性能力。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或逻辑思考能力和组织、分析、融合能力,熟悉相关文献和技能。

85-89(B+)80-84(B-)

良:学生对课堂学习重点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能用建设性和批判性思维组织和思考,对相关问题有良好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熟悉相关文献和技能。

75-79(C+)

70-74(C-)

中:学生对课堂学习重点有一定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能用建设性和批判性思维组织和思考,对相关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适当了解相关文献和技能。

65-69(D+)

60-64(D-)

合格:学生大致对课堂学习重点有了解,但无法用建设性和批判性思维学习,对相关问题了解较少,对相关文献和技能部分熟悉。

0-59

不通过:准备不充分。

注:该评分标准仅用于本课程中作业与测试评价。

3、案例分析要求

小组讨论需要做成PPT,小组成员讲解。课程论文字数在2000字以上。要求如下:

(1)包含内容:题目、背景、理论、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2)涉及内容为近三年发生的社会经济事件;

(3)语言精练,理论工具得当,鼓励原创。

(4)上交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电子稿+纸质稿(存档)形式上交。

(5)选题范围: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与成本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课程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及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形式及占比(100%)

成绩

课堂提问

作业测评

平时测试

实验报告

课程报告

课程论文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100%

1

研究方法、经济学发展史、资源配置方式、寡头垄断主要模型、要素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败等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需考核的内容则包含课程全部大纲要求内容。

5

5

10

0

10

10

0

60

2

考核在各章节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比如边际的分析方法及运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法、规范与实证的分析方法等。

5

5

10

0

10

10

0

60

3

供求规律的运用、消费者均衡的推导、价格效应的分解、生产函数理论的运用、市场结构的理论、要素分配理论、收入差距的衡量、市场失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