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_第1页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_第2页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_第3页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_第4页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二佚名教学目标自学课文,了解袁隆平敢于创新,经过细致、艰苦的科学研究,历经失败和磨难,终于取得大面积栽种水稻的'成功的历程,学习其身上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袁隆平的生平事迹作业

设计、安排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了解概况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并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讨论交流。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二、抓住全文,指导读懂1、分清课文层次学习第二段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阅读第二三自然段解决问题2、袁隆平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阅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想像当时的情景,如何艰苦,如何细致等,指导朗读。3、默读第六自然段。找出这部分内容里的几个有关数字,从中体会到什么?感受袁隆平经受的无数次失败4、自读七、八自然段。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三、总结全文1、为什么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2、为什么本文以“杂交水稻之父”为题?3、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教后感: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在阅读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组块要大,让学生谈课文中最深的感受,不必逐字逐句去理解,学生愿意谈哪一方成就谈哪一方面。可以结合朗读、想象说话、算算帐等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泉水》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生字,正确有感情美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理解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3.情感目标:感悟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4.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填空的字条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在朗读中感悟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与无私奉献的精神。2.难点:通过理解课文,感悟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开学初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春天的句子和段落,我们来朗诵一下吧。谁想说,谁就站起来说吧!一.导入: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泉水也像一个淘气的娃娃,弹着琴跑下山来。泉水会跑吗?(其实是流)泉水还会弹琴?(是丁丁冬冬的流水声)这种把事物写成人的方法,叫?(拟人),这么写多生动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泉水吧。板题:泉水(1)二.检查生字识记情况。卡片出示生字,我看你的'眼睛,你就站起来读好吗?适时强化脆是平舌音。(1)三、理解课文:课文中的泉水是什么样的呢?先自己出声读一遍课文,找出泉水有什么特点,最后说给同桌听。重复要求(1读2找3说)。(1)四.学生自由读文后汇报。板书多,清,甜,美。这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的泉水都做了些什么?生答:大家跟我看第二自然段,读,他让山里的姐姐来打水。等等。学生读后说,你读的泉水很善良,来吧,来吧,可以看出泉水很大方。依次为,很爱帮助人,很热情。同时指导学生读出那个不断为别人做事,却笑呵呵的泉水的形象。(10)我好喜欢这泉水呀。喜欢他的善良,喜欢他的快乐,更喜欢他的乐于奉献。你们看,指板书。引导学生体会这快乐的泉水,是因为帮助了别人,而更显得可爱。(1)五、我越来越喜欢这泉水了,你呢,看看我们喜欢的泉水能不能读着表达出来。六、引读。(3)读到结尾处,指导读好渐行渐远的泉水的丁冬,丁冬两个词。追问,课文一开头就是这两个词,这叫做?(首尾呼应)(2)七、多美的句子呀!大家读得这么流畅,这么美,我看都快背下来了。(时间合理则指导背诵)出示连线,背诵课文时,记住那些关键的词语就会事半功倍的。(2)八、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泉水这一路上笑着跑着,丁冬丁冬,还会经过哪儿?遇到谁?说些什么呢?大家手上有张小纸条,快发挥你的想象力,试着想一想,写一写吧!(6)例:泉水流到___田野里______,她看到了___小草从地下钻出来__,泉水说:“__喝吧喝吧,喝饱了就快点长大呀!___”泉水流到_山坡上__,她看到了___野花绽开一两个花瓣_____,泉水说:“__喝吧喝吧,你开得美丽,我也觉得快乐!_________”九、情感升华。大家写得真好,丁冬丁冬的泉水把快乐从山顶带到平地,从果园送到山谷,更送进了我们的心里。泉水的付出让大家幸福,泉水自己呢?(也是快乐的)看啊,能让别人幸福的人,自己也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出示字条,深化主题。(2)向泉水学习,大家的字写得好,我也觉得幸福。因为你们的进步,也是我的快乐哦!准备好写字了吗?十、写字:泉:学生分析,独立写。撇捺要舒展,下面要有弧度。然:观察分析易错的地方,书空后数笔画,写2个。股、脆:这两个字你先仔细看看,再和同桌分析一下要注意什么。记住你同桌说的啊。谁提到横折弯没有钩了?谁提到脆的竖弯钩要托住了?谁提到左边要窄了?哈,英雄所见略同,写得好更是英雄。我们一起写吧,每字两个。看看同桌写得怎么样?给点指导意见就更好了。见到别人写得好的,可以学着写一个,看到自己写得差的,可以改一个。同桌的进步也是你的快乐是不是?(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高2015级语文组小将军一、概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将要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已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掌握已经比较牢固。但对借典抒情特别是典故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方面还很薄弱。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运用各种读诗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本词,采取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读出诗词的趣味。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勾勒时代,营造情境。中国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输给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均被俘虏,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洗劫,丢进汉族人的脸,成为后世的笑柄。这就是宋朝,而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9帝。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然而有这么一个诗人用他的如椽之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他就是辛弃疾。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二、自读——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让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本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感受词人形象。三、品读——品味形象,把握感情。1、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充分运用本词内容为辛弃疾画像。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后回答。2、根据本词你将通过哪一细节来点染辛弃疾的形象。【明确】英雄泪。这应该是一副流着热泪的英雄画像。(其他观点也可,但教师加强指导。)3、你是由本词中的哪一句想到的。【明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其他也可,但要言出有据。)4、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本词扩展成一段话表述出来,来充分感受一个流泪的英雄形象。请一位同学表述,教师点拨。5、请学生朗诵本词,教师进行评价。6、为什么说辛弃疾是英雄呢?根据你所搜集的材料予以证明。7、那么辛弃疾又为什么流着眼泪呢?词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他流泪的原因,是哪一句?【明确】无人会,登临意。8、这里边的“意”可以理解为词人的思想情感,那么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有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明确】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屑、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忧愁„„四、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想一想有哪些句子让你难忘?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明确】开篇写景,营造了宏大壮阔的意境。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明确】借景抒情。“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明确】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明确】是借动作抒情和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看、拍,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明确】用典抒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明确】用典抒情。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结: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明确】用典抒情。“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明确】直抒胸臆。“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听录音学生齐读本词。五、比读——对比阅读,感受词风品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词风上有何不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明确】苏词的豪放风格,主要体现为乐观旷达。辛词的豪放风格,主要体现为苍凉沉郁。(教师在分析师主要抓住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和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进行对比分析。)学生一齐背诵本词。七、帮助和总结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35岁的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胸。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第二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王力中学陈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2)能力目标:1、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3)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却壮志难酬的悲愤。教学重点:1、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解2、解读典故,把握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解读典故,把握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作者辛弃疾以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诵读作品,并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这首词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学生初中学过的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1之》导入,师生共同朗读,重温辛弃疾词的雄浑壮阔的风格。(二)诵读感知1、全体学生齐读,初步感知2、教师提问:请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此词的写作背景”,给予适当的补充。(幻灯片播放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4、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之上,全体学生再来朗诵。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充满感情。5、男女生分别举荐一位代表,进行配乐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最好。(三)合作探究1、思考下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1)作者登上赏心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有怎样的感触?(2)“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作者用了哪几个表动作的词,这几个表动作的词表达作者怎样内心情绪?(3)词人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的哪些事情?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4)作者抒发他的感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式?2、讨论之后,进行成果展示。小组一: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连绵的山峰、楼头的落日、哀鸣的孤雁,这些景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愁怨孤寂的心情。2小组二:表动作的词是:看、拍、会、登。“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以物比人,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领会自己的用意,无人是知己。小组三:①张季鹰乐于归隐。出自《晋书‧张翰传》及《世说新语‧识鉴》篇,是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鲈脍的故事。②许汜谋取私利。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是刘备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的故事。③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是桓温经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的故事。①作者用张季鹰乐于归隐典故,既表明自己所处南宋时的政治环境与张季鹰相似,朝廷也是昏庸黑暗,又表明自己虽处逆境,却不愿像张季鹰那样弃官还乡,为全身远祸而归隐,要不忘国事,努力抗争。②用许汜谋取私利和刘备雄才大略典故,意在表明尽管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但也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的舒适生活,而要像刘备那样胸怀雄心壮志,决战疆场。③用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典故,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小组四:上阕借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3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四)归纳总结全词,上阕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最后到人的动作描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五)学生自由提问(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将这首词改写为一篇散文。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的同时要联系辛弃疾写此词的背景,写出自己对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表现的思乡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理解。板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上片:江、水、山、落日、断鸿愁闷孤寂下片:季鹰乐于归隐——不忘国事许汜谋取私利功业未就、壮志难酬刘备雄才大略——不做谋求私利的人桓温叹时光流逝——怀才不遇,叹虚度时光表达方式:借景抒情用典

第三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课文分析】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金的机会。词的上片开头以无际楚天和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抒发了词人的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下片用了三个典故对四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褒贬,从而表白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理想。然而,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了英雄的热泪。【三维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教学重难点】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2、学习辛弃疾词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一定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如果你到了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弃疾的黍离之悲、爱国情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看看本词是如何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1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三、诵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2、教师范读3、师生齐诵4、结合注释、理解词作内容(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子呢,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明确】可能有下列词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倩何人唤取:倩,请求。5、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本词的基本内容。示例: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的苍翠高耸如美人的玉簪,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人的螺髻,向人们呈现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杆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四、品读鉴赏㈠品读上片1、学生齐读上片,然后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学生讨论并回答后教师明确: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者登上建康赏心亭,极目远眺。北望是宋金对峙的江淮前线,而自己却身居闲职,无法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远眺的是中原失地,想到的是光复无期,有家难回。此时此刻,“无人会,登临意”中的“意”是什么呢?通过前面几首词的学习,我们知道,词的上片一般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那么,上片的景与“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先从赏析上片之景开始。⑴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明确: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⑵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结合词句来说说。明确:★“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即地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荡荡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不激起词人满腔的豪情?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怎不使词人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词人悲慨高歌、潸然泪下?因此,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蓄着深厚之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由秋空旷远的天宇,到放眼江北的山峦。举目远眺,江北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祖国的江山不但有壮阔之美,而且有秀丽之美,这就更加激起词人对祖国的无限深2情,但如此美好江山却已破碎,从而也就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作者不说自己“愁恨”,而说远山在“献愁供恨”。正所谓“江山无恨人有恨”。作者用移情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客观景物上,由于词人满腔愁恨,所以连那秀丽的山峰看起来也不令人愉快,而好像是充满愁恨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承接前面两句,由无我之景、开阔的远景到有我之景、身边近景;镜头由景移向了赏心亭上的人。词人原籍山东历城,而宦游江南,故称“江南游子”。“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极具特色的意象组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烘托出词人的孤寂悲苦。★“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一是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至此,我们可以想见,“登临意”中的“意”就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的梦想;“意”就是手持吴钩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光复中原的抱负。“无人会”就是光复中原的抱负无人知晓,无人理解的悲哀;“无人会”就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奈。是啊,早年的词人连向朝廷献上笔势浩荡、智略兼备的《美芹十论》和《九议》等奏章,却不被当权者采用。辛弃疾备受冷落,只落个“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悲凉处境。这四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作者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功业未就、报国无门的悲愤及知音难觅、无人赏识的愁苦。3、小结:上片写景极为悲凉,而又融情入景,“无人会”的“登临意”全吐于纸上,堂堂正正,浩气袭人。让我们再读上片,领会词人的“登临意”。㈡品读下片1、学生齐读下片,然后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学生讨论并回答后教师明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个当年深入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并带领义军南归的大英雄为什么会挥洒热泪呢?有没有人来揩拭这个悲情英雄的潸然热泪?让我们从下片的典故中寻找答案吧。2、辛弃疾词作向来以善用典故著称,通过古人古事委婉抒写英雄之志。请同学们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用意。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⑴用“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⑵“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地,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追3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词人的雄心壮志。⑶“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抒发自己对国事和时局的忧伤,对年华空逝事业无成的怅惘。3、小结:三个典故写法不同,一用反问句,一用揣测句,一用感叹句,句式灵动变化;三个典故褒贬四位历史人物,二正二反,词人借以表明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但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此种际遇怎不令词人潸然泪下呢?当然这不是多情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之泪。“倩何人”正表明无人可唤,只好独自哀伤。此种极度孤独感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感遥相呼应。南归后的词人英雄之气未消,但当权者的冷遇只能令这一报国志士扼腕长叹。而今天,登楼凭栏,英雄只能挥洒热泪!五、课堂总结秋色无边,江山壮阔,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大志,耻于归田,可谓壮哉!落日残照,断鸿声里,壮志成灰,年华虚掷,无人赏识,泪洒楼台,又何其悲也!词中以佳人发饰寓山河之恨,以美人衬映英雄,以历史典故写抱负,委婉跌宕,极沉郁悲慨之致!六、训练与巩固1、熟练背诵并默写本词。2、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七、板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景物典故意泪(用线条连成心形)水龙吟四.分析诗句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移情及物4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句。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

第四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新版)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赤城一中李霞一、说教材(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三)、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三、说教法和学法(一)教法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叶圣陶先生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3、点拨法:指点迷津,感受技巧。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二)学法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4、拓展:课上拓展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下拓展描写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现代文《郁孤台之魂》。5、练笔:在《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中任选一题写抒情散文,2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读写结合,陶冶情操。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幻灯片(三)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教法和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提问讨论法: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问题引向深入。想象鉴赏法: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进一步的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讲练结合法:在品味词的意境后,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发展深化。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教师朗诵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对联是描写谁的,你能从中获取到什么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通过对联概括了解辛弃疾的词风及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直接过渡到本词的品味和鉴赏。(二)、解题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因而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教师再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三)、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播放朗读音频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在全体学生齐读后,指名学生朗读。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B、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各写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四)、深入学习首先,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景色描写营造了什么的意境)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请同学们模仿动作并设想自己会在哪种情况下有类似动作,深刻理解作者感情。通过问题使学生体会景色描写中所依附的深层感情,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这是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次,合作探究。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这属于什么手法?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2、下片最后一句词与上片哪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直接表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链接关于用典的知识,通过理解作者在词中运用的历史典故来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抱负。深入学习这个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景物和典故所蕴含的作者感情。(五)小结1、本词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4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就是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六)拓展训练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体会词人寓情于景的写法和深沉的爱国之情。(七)、布置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整首词。2、读现代文《郁孤台之魂》并回答相关问题。3、以《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为题写不少于500字的抒情散文。通过这三个作业,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加深感情领悟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五、说板书板书直观地体现了本词的内容、结构、作者感情和艺术特点,从整体上把握了本词。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背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六、说课后反思每堂课上完之后,总是有欣慰也有遗憾。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朗读带动体会,用问题加深感受,借拓展增强领悟。学生能够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理解内容,赏析手法,把握形象,并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得到情操的陶冶。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朗读感情仍不到位,需加强训练,二是有些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还需多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三是拓展延伸不够,可再利用学案补充几首不同风格的辛词。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和电影一样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如果再重新上一次这节课,肯定还会有很多不足。但我要努力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我希望能在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引: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二、学生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三、知人论世导引: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问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那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写作背景以后我们再读文章时就应该注意情感的表达,应该是一种悲愤情感。那么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遍„„师:很有气势,把词人的那种悲愤之情给传达出来了。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四、鉴赏审美(一)分析词的上片导引: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明确:(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词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里用的是倒装。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其实是人心中有仇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是在献愁供恨。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学生齐答:移情)对,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小结:以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楼,即赏心亭。“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从字上面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实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同学们觉得它会包含什么意思?如果你对这几句有自己的理解不妨大胆的讲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同学你来讲一下。是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这句本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将“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这三句是本词的第二个层次,前两句烘托后一句: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立”的处境。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说:“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春秋时吴国出产的一种钩子,用来挂帐子或宝剑的。但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按书上的来。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辛弃疾在写给陈亮的《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把吴钩看了”,则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作者描绘了两个具体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小结: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在上片中,词人以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抒发内心情感,下片词人又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明确:借典故抒情。(一)分析词的下片导引:下片是具体申说“无人会”的“登临意”,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历史上的哪些人?各有何特征: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下片十一句,用了三个典故,分四层意思。1、“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层意思,这两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是用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