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配套名师教学视频动画播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案新编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新课导入有一次,列宁发现人民委员会一个工作人员的上衣口袋上掉了一颗钮扣。列宁看到了,没有出声,走了过去。

碰巧第二天列宁又遇见了这位同志。一看,他上衣口袋上还是没有钮扣。到第三天也还是没有。只是到了第四天列宁才看到钮扣缝上了。

“总算缝上了。”列宁很高兴。甚至连情绪都不知道为什么提高了。

那时是国内粮食特别困难的时候,城市和工人区都缺少粮食。农村有粮食,但是农村里的有钱人——富农把粮食藏起来了。

为了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往国内各地派出了粮食征集队。那位人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就是列宁想说他掉了钮扣的那一位,也被推举担任一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

列宁犹豫不决。

人们对列宁说:“他是个能干的人。”

“是个有功之人。”

“是个勤勉可靠的人。”

列宁想要提钮扣的事,但没有出声。

那位工作人员带了粮食征集队出发了。

过了一段时间,列宁接到报告。报告如此这般地说,那位工作人员不胜任工作,他不能保证弄到粮食。不但如此,富农还把粮食征集队收集的粮食给烧了。

“可是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人们向列宁报告说,“他没有预先提防,漫不经心,没有及时把粮食可靠地保护起来。”

也有一些人庇护这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列宁同志,这是偶然事故。”

列宁听着,他自己则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东西。别人颇感兴趣:列宁在那里画什么?往纸上一看,只见纸上画着一颗钮扣。上述故事和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相连?当时俄国农民把粮食藏起来,其间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学习本节——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知识结构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17年3月:二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17年4月:《四月提纲》 1917年7月:七月事件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 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9年3月:第三国际成立 1921年:新经济政策 经过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1928年:开始五年计划 1936年:苏联新宪法 1937年: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分析:十月革命发生和胜利原因、意义,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三、高考试题1、(2000·全国文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C)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C、二月革命后,俄国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2、(2000·全国)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A、国家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剩余后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3、(2003·广东)下列事件发生于1917年至1918年的俄国,其先后顺序是(C)(1)《四月提纲》发表(2)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3)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4)布列斯特和约签订A、(1)(3)(2)(4)B、(2)(4)(1)(3)C、(2)(1)(3)(4)D、(1)(2)(3)(4)4、(2000·广东)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四、情景新设(一)数字解读(二)隐性挖掘(三)概念阐析(四)思维发散1、十月革命前,俄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农奴制残余B、工业基础薄弱C、农业占主导地位D、对国外资本具有依赖性2、十月革命前,俄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优越的革命条件,主要是A、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形成联盟B、沙皇的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C、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D、俄国成为众多矛盾的交汇点3、俄国在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A、促使沙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C、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D、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4、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任务是A、结束沙皇专制统治B、全部政权归苏维埃C、结束两个政权并存局面D、将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5、七月事件后,俄国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是因为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全部政权B、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C、俄军在前线的失利引起人民不满D、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能依靠武力6、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B、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C、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条件7、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曾设想俄国二月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后来却走上了“非和平的道路”。这主要是由于A、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B、七月流血事件发生C、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武装起义D、外国武装干涉8、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不同之处是A、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斗争B、工人是革命的主要力量C、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D、属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9、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采取的一项极具策略性的决定是A、由工人对一切企业生产实行监督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C、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给农民D、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世界大战10、对《布列斯特和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迫切愿望B、为苏俄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C、使德奥减轻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压力D、粉碎了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11、下列不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特点的有A、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胜利B、走的是由农村到城市的道路C、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联D、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12、关于共产国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1919年3月成立于彼得格勒B、它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C各国共产党都要受共产国际的领导D、中国是共产国际一个重要支部13、下列事件与巩固苏维埃无关的是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B、《布列斯特和约》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粉碎外国军队的武装干涉14、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内涵是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D、推动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15、《布列斯特和约》对于俄国来说虽然苛刻,却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A、它使俄国退出战争,减少了军费开支B、它使德国得以集中力量对付协约国,激化了协约国同它的矛盾C、它使俄国支付了巨额赔款,加深了俄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憎恨D、它使俄国退出大战,获得喘息,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6、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B、俄国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C、俄国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很大D、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特别突出17、俄国的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主要表现在A、推翻了极端专制的政权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无产阶级直接掌握了政府权力D、工人阶级拥有革命武装18、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A、代表了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B、双方缺乏合作的基础C、缺乏稳定的核心D、缺乏合作的纲领19、下列关于俄国二月革命与1911年辛亥革命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都受到专制统治的压制C、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D、都为未来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20、苏俄政府和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不相同的是A、废除旧军队B、建立新的国家机构C、取消旧法庭D、没收资本家的工厂,分配土地给农民21、俄国历史上的下列事件,由于对外战争失败而引起的是(1)1861年改革(2)1905年革命(3)二月革命(4)十月革命A、(1)(2)B、(3)(4)C、(1)(3)D、(2)(4)2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C、二月革命后,俄国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23、下列事件发生于1917年至1918年的俄国,其先后顺序是(1)《四月提纲》发表(2)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3)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4)布列斯特和约签订A、(1)(3)(2)(4)B、(2)(4)(1)(3)C、(2)(1)(3)(4)D、(1)(2)(3)(4)24、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25、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的最主要的客观条件是A、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B、俄国沙皇专制严重C、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D、二月革命为十月革命作了总演习2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A、无产阶级集中程度和组织程度高B、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强C、无产阶级身受双重压迫D、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27、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对苏俄进行干涉的原因不包括A、不满德国与俄国媾和B、怕共产党政权会影响本国统治C、全面恢复战后的封建专制统治D、与俄国被推翻的贵族地主和资本家有共同利益28、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损D、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29、苏联1936年新宪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A、为落实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B、以法律形式肯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C、为了落实农业集体化决议D、宣布第三个五年计划30、十月革命前夕,俄国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中等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经济B、仍然占优势的小农经济C、在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D、外国资本操纵俄国经济31、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A、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B、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C、其结果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府32、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B、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D、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33、苏维埃俄国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是一种恐怖政策B、是一种应急措施C、没有发挥积极作用D、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4、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主观原因是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D、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35、联共(布)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军工企业,抵抗帝国主义威胁B、使俄国实现由小农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C、使苏联成为经济上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D、满足人民对工业生活用品的需求36、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A、重点发展重工业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37、联共(布)十五大规定的在农村任务的实质是A、实行农业集体化B、使小农走上集体化道路C、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条件D、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的所有制形式38、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显示出的特点不包括A、无产阶级采用暴力夺取政权B、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道路C、始终有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D、创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红军39、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40、共产国际与已往的国际工人组织不同之处在于A、它给各国工人党指出行动方向B、它领导各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C、它开展了反对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D、它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41、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的措施中最能反映政权性质的是A、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B、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C、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D、签订对德和约,退出大战42、俄国十月革命后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反映的实际问题是A、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B、人民群众同封建势力间的矛盾C、协约国之间既勾结又斗争D、两大军事集团间的矛盾43、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会议是A、俄共(布)十四大B、联共(布)十四大C、俄共(布)十五大D、联共(布)十五大44、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C、斯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D、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45、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原因是A、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B、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46、苏联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是因为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行D、斯大林体制的形成47、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的性质是A、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B、资产阶级民族革命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48、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的特点是A、以革命暴力反对反革命暴力B、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C、推翻君主政体,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D、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49、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不包括A、暴力革命和合法的议会斗争相结合B、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C、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D、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取得胜利50、苏维埃政权成立后,为满足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迫切愿望,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征兵制,组建红军B、没收地主、皇室、寺院土地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51、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B、把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C、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52、对共产国际的建立,评价正确的是A、是国际工人组织B、通过大会和决议给各国党指明方向C、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D、各国共产党是独立自主的53、十月革命与以往的革命相比,首要的不同点是A、是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B、是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C、是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社会革命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54、苏联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开始于A、1921年B、1925年C、1927年D、1928年55、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D、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56、苏联制定1936年新宪法的目的是A、落实农业集体化的方针B、落实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C、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57、以下哪项不属于苏联“二五”计划期间发生的变化A、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C、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支配地位D、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58、苏联的下列政策和运动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体制D、大清洗运动59、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D、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60、俄国十月革命后,使苏维埃政权得以喘息满足俄国人民要求和平愿望的措施是A、分配土地给农民B、建立正规的革命军队C、签订布列斯特和约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61、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述不正确的是A、为苏维埃政权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B、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C、没有触及农民利益,得到农民拥护D、并非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62、苏俄采取的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63、苏联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1)促进了工业化的实现(2)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3)加剧了工农关系的紧张程度(4)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A、(1)B、(1)(2)C、(1)(2)(3)D、(1)(2)(3)(4)64、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绩,不包括A、使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B、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65、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最根本保证是A、无产阶级集中程度和组织程度高B、无产阶级组织性和战斗性强C、无产阶级身受双重压迫D、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革命政党66、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不包括A、暴力斗争和合法的议会斗争相结合B、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C、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联D、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取得胜利67、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主要依据是其A、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B、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68、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最早发生在俄国的主要原因是A、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B、垄断组织已在国家经济中起决定作用C、俄国是帝国主义阵营中政治相对落后的国家D、俄国保留浓厚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对外国资本依赖性大69、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却超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具体表现为A、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无产阶级掌握政府权力D、工人群众拥有革命武装70、对俄国十月革命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B、打破了资产阶级一统天下局面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D、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7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是A、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C、农轻重协调发展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72、苏联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73、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发展重工业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伤害74、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标志是由于其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B、打破了资产阶级一统天下局面C、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D、宣告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75、苏俄(联)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种类最多的时期是A、1918—1920年B、1921—1927年C、1928—1936年D、1936—1941年76、判断二月革命的性质主要是依据A、革命的任务B、革命的领导者C、革命的手段D、革命的道路77、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B、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C、斯大林的个人因素D、大清洗运动78、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能与国际帝国主义列强和平共处,其前提条件是A、国内经济恢复发展快B、得到了英美等国的承认C、反武装干涉斗争胜利D、一战后列强忙于分赃79、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俄(联)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80、对于苏俄1918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政策功不可没;另一种观点认为政策弊大于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政策的实行利大于弊。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按自己的理解阐述一下理由。81、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82、2002年6月28日《人民日报》第11版有一篇署名果毅的文章《三谒列宁墓》,全文如下:列宁这个名字在几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神圣的。毛泽东的名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声炮,便是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中亲自指挥打响的。还不止于此,列宁在随后签发的《和平法令》中,明确提出应将沙皇俄国掠自中国的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归还给中国。这种公正无私的彻底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令人感佩,因此,列宁之于中国人,就显得格外亲切。

拜谒列宁墓,是千百万中国革命者可望而不可求的事,许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如愿,我却有幸先后三次瞻仰列宁的遗容。三次拜谒,景象各异,心境亦不同。

第一次时值1965年深秋,我们一群教育部选派的留法学生,自北京乘国际列车赴巴黎求学,途经莫斯科,在中国驻苏使馆小住十余日。听说使馆领导要组织我们拜谒列宁墓,个个兴奋不已。那天,我们就像过节一样,都早早起来梳妆整洁。来到红场,远远望去,列宁墓门前一条数百人的长队正慢慢向前蠕动。我们走近队尾,按顺序排在后面。不大工夫,苏方管理人员将我们从队尾领出来,安插到队伍的前部。陪同的使馆同志说,这是对外国集体参观者的惯常礼遇。我们被告知,进入列宁墓后,一要脱帽,二不能说笑,三不能停步。墓两旁的卫兵像雕像一样纹丝不动。步入墓室,光线幽暗,气氛肃穆而威严。慢慢移近,伟大而平凡的列宁静卧于水晶棺内,脸色红润,双目微合,就像刚刚沐浴后正在安睡一样。从列宁墓走出来,我们的心中充溢着幸福感。

第二次是在1967年1月25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正如燎原之火席卷神州,声播世界。不要说我们这些中国学生禁不住它的吸引,就连法国学生也受其影响闹起了学潮,最终导致爆发1968年的“五月革命”。在世界上三十几个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已经很难维持正常学习环境,纷纷要求回国参加运动。我们留法六五级学生64人与留芬兰学生5人,共计69人在回国途中同时抵达莫斯科,住在中国大使馆内。1月24日,我们商议一起拜谒列宁墓。经使馆同意,25日一早,在使馆人员和新华社记者的陪同下,我们乘大轿车来到红场。当时的中国留学生都是统一制装,不是深黑便是藏蓝,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十分惹眼。近身看时,每个学生胸前都别着一枚闪闪发光的毛主席像章,右手都握着一本被称为“小红书”的毛主席语录。在外国人眼中,这就是典型的“红卫兵”形象。这批“不速之客”可能因此而引起了红场管理当局的警觉。开始,他们按传统做法,将我们一行人安排到参观者队伍的前半部,以示照顾。但几分钟后,我们的后面便突然出现百来名脚蹬马靴的便衣警察。这些人个个身高体壮,就连我这个一米八三的大个子都得仰头看他们。队伍慢慢向前移动,大家相安无事。但是,当我们走到列宁墓门前,停下脚步,列队诵读毛主席语录时,后面的便衣警察便立即拥上来,将我们团团围住,继而大打出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所谓“红场事件”。据说,“文革”后期,周恩来总理在谈及这一事件时,曾经批评它是“极左”思潮的产物。事过境迁,在35年后重新审视这一事件,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首先,我们不该违反列宁墓的规矩,在没有事先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我行我素地在列宁墓门前停步并高声诵读。因此,应该说事件的起因在我方。当然,苏联当局的反应也太过敏感、激烈。导致这一悲剧的背景因素是当时中苏双方相互敌视,几达水火不容之地步。列宁他老人家如果九泉有知的话,不知作何感慨?

2002年初夏,事隔35年后,我又一次来到列宁墓,拜谒他老人家。这一次的心情,真是百感交集,一言难尽。因为只有3人,没有享受外国集体参观者的优惠照顾(我没有打听,这种习惯是否还有)。我们依次排队走进墓内,列宁像37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一样安宁而慈祥。在环绕水晶棺的几十秒中,我的目光始终凝聚在列宁的脸上,久久不愿离去。我似乎有一种预感,这或许是我们与列宁的诀别。因为,自从苏联解体以后,是否继续保存列宁遗体,一直是一个争议不休的问题。请回答:列宁是哪一年逝世的?列宁的形象为什么在俄国和中国人民心目中那么高大?你认为是否还应该继续保存列宁遗体?为什么?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新课导入80多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沃尔逊小镇涌来了一群饥饿的难民,当镇长杰克逊先生发送食品时,许多难民大嚼大咽,只有一位年轻人例外。他对镇长说:“先生,你送给我这么多好吃的,有什么活让我干吗?”杰克逊笑了:“我只不过想给你们提供些帮助而已,哪来的活让你做呢?”年轻人没有领情的意思:“不,先生,如果没有活做的话,我不会接受你的食物,真的先生,我总得为你干点什么呀!”实在没有别的点子可想,杰克逊先生只得蹲下来,让年轻人为他捶背。后来,年轻人就被留了下来,杰克逊镇长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他。20年后,这位年轻人成了世界石油大王,他的名字叫哈默。哈默先生的成功,固然有许多因素,但他那种拒绝不劳而获的做法,却为他赢来了宝贵的自尊。构筑成功的大厦,除了自信的水泥、自强的红砖,还离不开那种名叫自尊的钢筋!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尊,一个国家的强盛更离不开自尊。然而有时候,人的自尊却被不可抗力击得粉碎,斯文扫地,颜面尽失;同样,有时候,一个国家的自尊也被不可抗力击得粉碎,引颈受戮,任人宰割。而且往往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日宰人者,明天说不定就变成了被宰者。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1864年联合奥地利打败丹麦,夺得石益苏勒格;1866年打败奥地利,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夺得荷尔斯泰因;1870年打败法国,完成统一不说,还迫使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法郎50亿,何其不可一世。不成想后来一战打了四年,德国一败涂地,反过来要受法国等的无情宰割了。你威廉二世不是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即的德意志皇帝位吗?那好啊,我法国也要在同样的时间(1919年1月18日)同样的地点(凡尔赛宫)召开和会,痛痛快快地宰割你一番。巴黎和会的情况怎样?结果如何?巴黎和会之后,帝国主义又召开了什么会议?要想了解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学习本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二、知识结构“凡尔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涵义: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时间:1919年(凡尔赛)和1921—1922年(华盛顿) 途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形成 条约:《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影响 评价三、高考试题1、(1993·上海卷·27)1922年《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签订后,得利最多的是(C)A、法国B、英国C、美国D、日本2、(1993·三南卷·29)在凡尔赛体系下,巴尔干的一部分领土并入塞尔维亚,成为(D)A、塞尔维亚王国B、黑塞哥维纳王国C、波斯尼亚王国D、南斯拉夫王国3、(1999·全国卷·32、广东卷·3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原奥匈帝国获得领土新成立的国家是(A)A、捷克斯洛伐克B、罗马尼亚C、波兰D、保加利亚4、(2001·全国卷·27)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都(B)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5、(2002·上海卷·26)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个国家的矛盾焦点是(D)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6、(2004·北京21)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内容有“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取消一切经济障碍和确立贸易条件的平等”,“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其最终目的是(D)A、争当海上霸主B、争夺贸易霸权C、建立国际联盟D、攫取世界霸权7、(2004·天津23)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C)A、建立国际联盟B、调整欧洲国家边界C、签订对德和约D、分配德国战争赔款四、情景新设(一)、数字解读一一个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两个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体系下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二变化:奥匈帝国解体、奥斯曼帝国解体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隐含的两对矛盾: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体系中协约国列强两种关系:一是为分赃和争霸而相互争夺,二是为了共同利益而相互勾结。三巴黎和会上的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的三国家:英法日 德国海外殖民地三板块:非洲、中东和太平洋岛屿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军备之三不准: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一战后展开海军军备竞赛的三个国家:美、英、日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三个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三个共同影响:为西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和平环境;客观上为德日建立法西斯统治提供了借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和独立。四巴黎和会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凡尔赛和约》四内容: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严格限制德国军备、德国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四国条约》的签订国:美英法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四个特点:是在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现有实力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而建立的;体现了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反动性;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内部存在着很多矛盾,不可能持久存在;具有不全面性,排斥了苏联和德国。五巴黎和会五意图美国: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英国:削弱但又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法国: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意大利:扩大领土;日本:战时从德国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英国五属国:四个自治领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殖民地印度一战后重新划分德国疆界五步曲: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奥匈帝国解体后的五板块:匈牙利分立;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奥地利南部一些领土被割让给意大利;巴尔干的一部分领土并入塞尔维亚;另一部分归还波兰。《五国海军条约》的签订国:美英日法意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五个相同点: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新的国际体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和平。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个国家: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二)、隐性挖掘(三)、概念阐析(四)、思维发散1、在巴黎和会上,美国的野心是A、确立欧洲霸主地位B、建立西半球霸权C、攫取世界领导权D、保持欧洲“势力均衡”2、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的主要欲望是A、积极插手欧洲事务B、向德国攫取更多赔款C、将已取得的亚太地区利益合法化D、要求向欧美地区扩展商务3、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的主要目的是A、维持欧洲势力均衡B、阻止苏俄力量向欧洲扩张C、对德实行绥靖政策D、扶植德国称霸欧洲4、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A、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B、解决协约国内部的矛盾C、限制军备竞赛D、建立欧洲新秩序5、巴黎和会性质可从《凡尔赛和约》哪些内容得到证实A、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B、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C、莱茵河东岸50千米德国不能设防D、对战前德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6、在《凡尔赛和约》中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的是A、战败后德国海外殖民地处置问题B、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问题C、允许德国保留的陆军数量D、德国向协约国赔款的总额7、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实际起到的作用是A、维护凡尔赛体系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C、限制大国军备竞赛D、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8、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原境内建立起奥匈捷B、一部分领土割让给意大利C、一部分领土归还给波兰D、一部分领土并入保加利亚9、美国提出建立国联但又没有加入国联的主要原因是A、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B、美国经济实力不如英国C、国联成立后为英法所操纵D、美国综合国力不及英法10、一战后,以“委任统治”方式瓜分战前德国在非洲和中东殖民地的国家有A、美日B、英法C、英美D、日法11、在华盛顿会议上,除英美外,取得相等制海权的两个国家是A、中日B、法日C、法意D日意12、一战后,美国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的首要目标是A、平衡亚太地区矛盾B、抑制日本扩张势力C、重申“机会均等”D、确立美国霸权13、一战后,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A、英美B、美日C、英日D、日俄14、下列关于《九国公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参与签订B、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精神C、日本在华的侵略权益受到打击D、尊重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完整15、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国争夺的焦点是A、争夺对德国赔款的主动权B、争夺海外殖民地C、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D、争夺对国联的操纵权16、关于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确立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宰地位B、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C、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D、国联是英法美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17、一战后从原奥匈帝国获得领土而独立的国家是A、捷克斯洛伐克B、罗马尼亚C、波兰D、保加利亚18、表明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制海权的是A、《四国条约》B、《五国海军条约》C、《九国公约》D、《凡尔赛和约》19、上述条约除《九国公约》外,也使日本地位受到削弱的是:20、对英国大陆局势政策的正确理解是A、英国与欧洲保持相等的势力B、英国与欧洲大陆一国的势力相等C、欧洲各国势力保持相等D、防止一国称霸欧洲21、《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英国愿望的是A、领土问题B、军事问题C、殖民地问题D、赔款问题22、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体系A、都是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体系B、都是帝国主义宰割殖民地的结果C、都是帝国主义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D、都扶持建立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23、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以下各项不能证明该结论的是A、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B、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C、遏制了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的扩张势头D、确认了美国在亚洲的霸主地位24、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媾和会议,这种媾和的最主要表现是A、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关系B、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C、战胜国与殖民地的关系D、战胜国内部之间的关系25、下列条约反映出日本国际地位且涉及到中国主权的是A、《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B、《四国条约》、《九国公约》C、《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D、《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26、一战后,列强在操纵国际联盟问题上的争夺实质上反映了A、英美争夺对世界的领导权,二者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B、英法坚决反对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的企图C、美国具有攫取世界霸权的野心D、英法与美国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27、下列对华盛顿会议的作用评价不正确的是A、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势力B、遏制了日本在太平洋的扩张C、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取代日本独霸中国的政策D、客观上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利益28、凡尔赛体系不能维持持久的世界和平,其主要原因是A、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B、弱小国家的利益没有受到尊重C、国联不能真正维护和平D、对战败国的处置激化了矛盾29、巴黎和会在下列哪一问题上的规定应基本肯定A、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问题B、战败国的赔款问题C、对苏维埃俄国的政策问题D、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处置问题30、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不在于A、本质上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B、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充满矛盾和斗争C、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D、涉及中国问题,但未侵犯中国主权31、关于美英日法意签订的《五国条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B、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C、限制了日本的扩军计划D、从此海军军备竞争问题获得解决,矛盾不再结合3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A、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D、帝国主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大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B、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终将激化C、未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埋下更大冲突的种子D、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4、下列选项反映了了法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要求的是A、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B、使战时取得的在德权利合法化C、重建欧洲大陆的霸权D、继续保持海上的绝对优势35、下列关于巴黎和会的叙述错误的是A、认为战败国应该对一战负责B、具有分赃性质C、是干涉苏俄的司令部D、承认欧洲衰落的现实36、下列有关华盛顿会议召开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势力引起列强不满B、海军军备竞赛激起人民强烈反对C、英日同盟成为美国争霸太平洋的障碍D、列强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37、1922年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A、扩大了英国的海军力量B、完全满足了日本要求C、法国开始成为海上强国D、美国实现了既定目标38、《九国公约》提出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A、说明日本放弃了大陆政策B、遏制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势头C、体现美国推行民族自决原则D、反映中国综合国力提高39、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全世界。”为此,美国A、提出“门户开放”B、提出“十四点原则”C、召集华盛顿会议D、签订《九国公约》40、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点(1)列强操纵,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2)充满矛盾和斗争(3)侵犯了中国主权(4)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A、(1)(2)(3)(4)B、(1)(2)(3)C、(2)(3)(4)D、(1)(2)(4)41、巴黎和会上,即要削弱德国又要抑制法国的是A、美国B、苏联C、英国D、日本42、巴黎和会上,操纵会议的英法美三大国争夺的根本点是A、地区及世界霸权B、战争赔款C、对德国的控制权D、对国联的领导权4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四国条约》主要不利于A、日本的扩张B、英国的扩张C、德国的扩张D、美国的扩张44、国联成立后,美国拒绝参加,国联实际上由英法操纵,这个事实说明A、国联并不是一个国际性组织B、美国人反对建立国际联盟C、战后欧洲列强虽有所削弱,但美国尚无力取代英法的霸主地位D、国联放弃“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的宗旨45、一战后战胜国带着各自的意图参加巴黎和会,实质是A、维护世界和平B、为本国获取最大利益C、掠夺德国资源D、迅速扩大本国领土46、华盛顿体系的确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下列哪一地区的矛盾A、欧洲B、中东C、非洲D、东亚和太平洋47、在凡尔赛体系中丧失领土最多的国家是A、德国B、保加利亚C、土耳其D、匈牙利48、即是一战的战胜国又参加了巴黎和会但未在和约上签字的国家是A、中国、美国B、中国、日本C、美国、日本D、日本、法国49、巴黎和会上企图重建欧洲大陆霸权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美国50、一战后,德属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下列哪一国家占有A、日本B、美国C、荷兰D、英国51、美国拆散英日同盟的根本目的是A、打击和削弱英日在远东的势力,便于美国资本扩张B、向英日显示美国在经济上的雄厚实力C、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D、勾结英日共同对付苏俄52、在华盛顿会议关于中国山东的问题上,美英支持中国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代表的外交实力B、反对日本独霸中国C、借中国遏制苏联D、英美策略调整53、下列关于《九国公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参与签订B、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精神C、日本在华的侵略权益受到打击D、中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完整受到尊重54、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A、消除了协约国帝国主义间的矛盾B、使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得到缓和C、暂时协调了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矛盾D、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环境55、一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包括A、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间的矛盾B、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D、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间的矛盾56、《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英国愿望的是A、领土问题B、军事问题C、殖民地问题D、赔款问题57、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最主要矛盾是A、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B、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C、美国与英国的矛盾D、日本与美国的矛盾58、奥匈帝国解体后,奥匈分立,在此基础上新建立的国家有(1)捷克斯洛伐克(2)波兰(3)南斯拉夫(4)保加利亚A、(1)(2)B、(3)(4)C、(1)(3)D、(2)(4)59、一战后,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直接目的是A、为了反对日本独霸中国B、尊重中国独立和领土完整C、缓和列强矛盾,重新分割太平洋势力范围D、同英国海军并驾齐驱60、一战后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A、英美B、美日C、英日D、日俄6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故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最主要原因是A、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B、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C、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D、日本代表不擅外交辞令62、《凡尔赛和约》没有A、巩固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B、保证日本在远东的巨大优势C、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国的愿望D、使欧洲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63、下列关于国际联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旨在重建战后和平B、巴黎和约是国联盟约的组成部分C、其实质是英法控制维护殖民统治的工具D、1920年成立,总部设在纽约64、有人认为,巴黎和约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了民族自决的原则,下列史实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南斯拉夫的形成B、捷克斯洛伐克的建立C、波兰独立D、土耳其成为亚洲国家65、在下列国家中,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同属一类的国家是A、印度B、埃及C、南非D、爱尔兰66、阅读《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的部分引文: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为适应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本国人民谋取……(一)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二)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可剥夺他国人民在华从事正当商务实业之权利,或他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共同从事于任何公共企业之权利,抑或因其范围之扩张,期限之久长,地域之广阔,致有破坏机会均等原则之实行者。引自《国际条约集》(1917——1923)回答:(1)条约中的“友邦人民”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除中国外,各缔约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2)条约中的“机会均等”对所有缔约国是均等的吗?为什么?对中国是不平等的,因为中国处于被侵略的地位,对其他缔约国来讲,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其实施后果对美国有利,因为美国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排挤其他列强。(3)该条约主要调整的是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为什么这一矛盾需要调整?主要调整的是美日在中国利益的矛盾。一战中美国曾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4)引用条约中的有关文字,说明这一矛盾是如何调整的?条约中明确规定“不得……营谋特别权利”(“不得谋取……优越权利”或“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即取消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6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九国公约》材料二所谓分配殖民地委任统治权,就是分配被委任去盗窃和抢劫的权利,分配地球上一小撮人对多数人进行剥削的权利。——《列宁全集》回答:(1)材料一中“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规定?日本趁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之机,迅速攫取在华的各种利益,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威胁到美国的利益。(2)结合巴黎和会的内容,材料二中“一小撮人”主要指哪些国家?其中在中国获益最大的是哪国?英法日。日本。(3)材料一中“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的实质是什么?反对日本独霸中国,维护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68、概括指出凡尔赛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不能维持世界长久和平的原因。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为分赃和称霸而相互争夺。例如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其二是为了共同利益而相互勾结。例如共同策划对苏俄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英法日瓜分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等。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列强间的利益以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尖锐矛盾,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破坏世界和平。1935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又出兵莱茵非军事区。日本违犯《九国公约》,妄图吞并中国,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69、对华盛顿会议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华盛顿会议是一次失败的会议,它试中国重新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灾难。第二种观点认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收回了许多主权,应肯定这次会议的积极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简要说明。同意第一种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严重的冲突,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和重新分割势力范围,由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上中国问题部分得到解决。日本把攫取的山东主权归还中国。英美之所以支持中国的要求主要是出于争夺霸权的需要,反对日本独霸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只是部分地收回了一些主权,中国许多正义的要求遭到拒绝。山东问题的解决,也是中国人民的斗争和中国代表力争的结果。《九国公约》的签订,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使中国回到列强共管的局面。同意第二种观点。华盛顿会议的召开,虽然是英美与日本在东亚争夺利益和霸权的需要,但是山东问题基本解决,使中国收回了许多主权,这是一个重大的胜利。《九国公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中国的主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抑制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延缓了日本侵华的进程。中国之所以未收回全部主权是由于自身国力的弱小。70、阅读教材18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领土的变化》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图中反映的历史发展特征。领土变化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地区。欧洲国家的领土变化主要分为三类:领土面积缩小的国家,如奥匈帝国、俄国、土耳其、德国和保加利亚等国;领土面积扩大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新成立的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在欧洲,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亚洲和非洲国家的领土变化则更带有强权特征。(2)结合史实分析导致上述发展特征的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实力,使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战胜国与战败国通过巴黎和会签订了巴黎和约;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并得到各国的认可;传统的殖民主义仍有很大影响。7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一战后国际关系史上的两次重要会议。请比较这两次会议的主要异同点,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点的主要原因。概括说明两次会议对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相同点: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新的国际体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和平。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干涉苏俄是会议的一个主题;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矛盾激化、世界海军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不同原因:背景不同,巴黎和会是在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引起帝国主义者的恐惧等情况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则是日本在远东地区的侵略威胁了美英等国的利益,海军军备竞赛日益严重并引起各国人民反对的情况下召开的。主要目的不同,巴黎和会为解决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华盛顿会议则为解决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控制会议的国家不同,巴黎和会由英法美等国控制和主导,华盛顿会议则由美国控制和主导。共同影响:为西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和平环境;客观上为德日建立法西斯统治提供了借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和独立。72、概述美国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的战略意图和结果。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总统宣扬的“十四点原则”代表了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企图,但在国联等问题上遭到英法抵制而失败。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的意图主要是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确立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五国条约》使美国获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九国公约》抑制了日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扩张。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73、阅读下列材料:1919年,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然而,英美法日等国操纵的巴黎和会竟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侵略权利交给日本。这种强权政治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中国的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回答:(1)材料中“中国的爱国运动”指的是什么?概述其性质和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说明了什么?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推行强权政治。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3)试从地理的角度考虑,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山东争夺激烈的原因。山东地处我国北部沿海,靠近京津地区,扼渤海入黄海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列强控制了山东,便于控制京津地区;控制了便利的交通,便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掠夺。7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和战败的德国加入这一国际联盟组织,各会员国应相互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问题。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材料三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材料四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带病在美国作了10000公里的旅行,到处演说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半身瘫痪,但参议院就是不买帐。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美国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1920年3月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均摘自《国际关系史》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张建立国联的目的何在?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有关规定对哪国有利?为什么?英国。因为英国有最多的殖民地(自治领),可因此掌握国联的支配权。(3)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由于美国控制国联的目的未达到,参议院拒绝参加国联,威尔逊的努力宣告失败。(4)据上述材料,分析围绕国联问题而产生的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什么?争夺世界霸权。7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五)……自由地、坦率地和公正不偏地调整一切有关殖民地的要求……(十二)……应保证现在土耳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有无可置疑的生命安全和自主发展的绝对自由的机会……(十四)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必须依据具体的协定,其目的是向大小国家同样提供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材料二第四条:各缔约国主力舰替换总吨位按照标准水量计算不得超过如下:合众国525000吨,英帝国525000吨,法国175000吨,意大利175000吨,日本315000吨。——英、美、日、法、意《五国海军条约》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后的战胜国是怎样调整德国海外殖民地的?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归日本。(2)据材料一、二,说明“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是否有“绝对自由”?为什么?没有。各国主力舰吨位即实力大小,实际上决定了各国制海权和海上航行权力的大小。实力弱小的国家绝不可能与实力强大的国家有相同的领海以及海洋上航行的绝对自由。(3)举出与所谓“自由地、坦率地和公正不偏地调整”的原则相违背的实例有哪些?《凡尔赛和约》不顾中国是战胜国,规定把德国原先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4)上列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帝国主义国家根据实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第三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新课导入1956年,一个探险队来到北极,这里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正行走间,突然发现一只北极熊。探险家们一个个都兴奋起来,他们端起枪,不一会儿就把那个笨家伙儿打死了。接着,大家围在一起,品尝着营养丰富、别有风味的熊肝。谁知,不一会儿,这些探险家们便一个个东倒西歪,头晕腹泻,都像得了重病似的。这是为什么呢?后来人们搞清,熊肝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如果一次吃得过多,不仅起不到营养身体的作用,反而会引起中毒。上述故事说明,干什么都应该有个度。在现实生活中,度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度是什么?度是分寸,度是火候。我们形容一个人很美,总是说其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这儿实际上说的就是个分寸问题。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曾经把经济建设比作骑自行车。骑自行车快了好还是慢了好?快了容易往前栽,慢了则容易摔倒,匀速前进正好。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此之谓也。譬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一度出现繁荣景象。机器开足马力生产,商品堆积如山,尽管银行信贷分期付款像一剂剂强心针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还是造成大量产品过剩,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危机的情况如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二、知识结构192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背景:根本原因、重要原因、直接原因 概况:时间、标志、表现、特点 影响:各国社会危机、世界局势紧张 美国:罗斯福新政 对策 德国:希特勒上台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三、高考试题1、(1993·上海卷·29)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是(D)A、促使社会矛盾激化B、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C、蔓延资本主义世界D、引起世界政治格局变化2、(1994·上海卷·2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D)A、受到经济危机严重冲击B、法西斯势力的与日俱增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3、(1999·全国卷·34、广东卷·34)引发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有(D)(1)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发生动摇(2)经济繁荣集中表现在工业生产高涨上(3)市场上普遍推行分期付款(4)股票投机活动空前活跃A、(1)(3)B、(1)(4)C、(1)(2)(3)D、(2)(3)(4)(2000·全国文综卷·8)4、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有(D)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政策C、实行计划经济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5、(2000·上海卷·24)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论式的推理属于(C)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6、(2002·上海卷·18)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有(B)A、凡尔赛体系B、罗斯福新政C、法西斯体制D、斯大林模式7、(2000·广东)导致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势力上台的诸因素中,相同的是(B)A、政府和议会已瘫痪B、社会生活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C、军人在国家政治中占主导地位D、法西斯政党成为法西斯运动的核心8、(2001·上海)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D)A、恢复银行信用B、调整农业经济C、规范企业行为D、举办公共工程9、(2003·广东)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国家干预(A)A、扩大消费带动生产B、使美元升值C、鼓励农民提高产量D、保护丧失支付能力的小银行10、(2004·江苏)20世纪30年代前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机采取的相同做法是(B)A、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放弃关税壁垒D、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11、(2004·上海32)观察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阿诺德·汤因比问题:(1)当时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西方的社会制度”的命运?(1分)因为当时发生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2)哪一著名的实践对这些“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1分)其本质特征是什么?(3分)罗斯福新政。确保自由企业制度,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或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3)这一本质特征对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有何重要启示?(1分)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或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2、(2001·全国)结合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纳粹党上台的原因,并指出法西斯统治的具体表现。原因: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一战战败,受到战胜国制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受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冲击,政府软弱无能,统治阶级倾向建立独裁统治。表现: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希特勒集大权于一身;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严密控制文化教育;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退出国联。四、情景新设(一)、数字解读一一个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二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世界局势紧张二表现: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矛盾尖锐德国统治阶级倾向建立独裁政府的二目的:对内镇压不断高涨的群众运动,稳定统治秩序;对外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提高德国的国际地位,为德国夺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希特勒纳粹党为夺取政权所打的两个旗号: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十分严重的两个原因: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广田弘毅上台后日本法西斯专政二措施: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自由,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侵略扩张之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策源地:欧洲战争策源地是德国,亚洲战争策源地是日本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两次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第一次是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是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三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重要原因: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直接原因:股票投机金融市场不稳定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三特征: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深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的三表现:政府信誉扫地,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罗斯福新政三背景:经济危机严重,胡佛政府无能,人民强烈呼声罗斯福新政三影响: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三个新: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罗斯福新政: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改革措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希特勒上台后扩军备战三步骤:1933年退出国联,1935年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日本法西斯上台三原因:经济危机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膨胀日本法西斯上台三步骤: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发动“二二六”兵变,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三个共同原因:都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都有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传统;都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德日法西斯化历史渊源的三个相似点:崇尚军国主义传统、信奉专制政治制度、重点发展军事工业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三位影响巨大的人物:斯大林、罗斯福、希特勒。斯大林、罗斯福、希特勒统治期间形成的三种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法西斯专政,国民经济军事化。四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四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农民破产罗斯福新政四措施:整顿金融财政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日本军部的四个机构:陆军省、海军省、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司令部五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五影响: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激化了国际矛盾。希特勒法西斯统治的五措施:实行一党专政,积极扩军备战,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控制文化思想和教育,对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六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最严重却未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六个原因:由殖民地直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没有因袭封建包袱;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比较彻底,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对专制独裁有限制作用;经济实力强大;法西斯势力弱小;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六个原因: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留下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传统;德国受到凡尔赛和约的制裁,经济实力削弱,经不起经济危机的打击;政府软弱无能,阶级矛盾尖锐;复仇情绪强烈;统治阶级倾向;纳粹势力扩张。(二)、隐性挖掘(三)、概念阐析(四)、思维发散1、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纠正我们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和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在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生活状况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国营经济成分2、下列哪些内容体现了罗斯福新政重树社会信誉(1)指定公平经营章程(2)实行美元贬值(3)兴办公共工程(4)奖励农民压缩产量A、(1)(2)B、(1)(3)C、(2)(4)D、(3)(4)3、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相比,最大不同在于A、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B、改变了世界格局C、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D、激化了社会矛盾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不包括A、使美国消除了经济危机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推动了资本主义内部机制的调整D、提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5、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根本前提是A、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B、纳粹党骗取了广泛的群众支持C、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D、希特勒赢得了军队的支持和信任6、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机措施的相似之处是A、加紧扩军备战B、加强国家干预C、实行极权主义D、坚持自由放任7、1936年日本的“二二六兵变”A、由军部直接策划,以夺取政权为目的B、使法西斯专政得以建立C、兵变后军部控制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