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二历史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二历史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二历史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二历史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深圳科学高中雷勇军一、教材分析本课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十九世纪主要在西欧传播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三大社会思潮进持续向东欧、东南欧、亚洲、非洲等地传播,客观上推动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国际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和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三是二战后新型民族国家经过战争和现代化的洗礼,将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文化。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必修历史课程中已经学过本单元涉及的战争,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回忆这些战争的时间和涉及的地域,了解战争发生前这些地域的文化特点,帮助学生较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三、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及补充史料,学生能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三大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的进一步传播,进而推动不同地区实现了文化重构的具体表现及影响。2.通过阅读教材及补充史料,学生能解释二战为何推动民族自决成为国际公理,并能够分析其影响。3.通过与阅读教材,学生能归纳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将本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进行文化重构的具体表现,并能从不同角度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次世界大战推动文化重构的表现【教学难点】两次世界大战推动文化重构的影响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释题导入:本课的标题为“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现代战争”有很多,教科书仅仅选取了两场最重要的战争即两次世界大战;“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意味着战争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之一。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重构。本节课,我们主要从文化重构的角度,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基于此,本节课添加一个副标题——“两次世界大战与文化重构”。新课讲授: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两次世界大战与文化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大战中,各国的参战士兵达到了7350万。战争造成1000万多人阵亡,2000万人伤残,经济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但是,它将十九世纪以来西欧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持续的传播到了东欧、东南欧、亚洲、非洲等地。这三大社会思潮与当地本土文化结合,实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重构。任务1:探究一战与文化重构(一)一战与欧洲文化重构1.主要表现一战在客观上进一步传播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范围更广,“民族自决”思想出现,列宁主义发展。(1)自由主义:自由、民主、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2)民族主义:“民族自决”思想出现=1\*GB3①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材料1:民族自决权就是政治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这种要求并不等于分离、分散、成立小国家的要求,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我们要求民族自决的自由,并不是想实现建立小国的理想,相反,是因为我们想建立大国,想使各民族接近乃至融合。……永远反对任何用暴力或任何非正义手段从外部影响民族自决的企图。——1916年3月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问题1:依据材料1,概括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的主要内容。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家分裂、反对外来干涉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不仅对内力求以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来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且对外摒弃沙皇俄的帝国主义对外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殖民奴役,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取消沙皇政府与中国、土耳其、伊朗等国订立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3、34页。=2\*GB3②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1918年1月8日,他(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和平“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主要内容包括恢复各国领土,实现民族自决。——王斯德主编,郑寅达、余伟民著:《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页。一战也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熟悉军事技术装备和新式武器,使他们开阔眼界,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关于民族自决原则的声明,也使殖民地人民民族自决意识和民族独立观念大大强化——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3、34页。民族自决思想是民族主义思潮的新发展,对尚未完成独立的地区争取民族独立产生重要影响。(3)社会主义:列宁主义进一步发展=1\*GB3①“世界革命”论(1915年前后):当时的世界正处于“帝国主义阶段”,世界经济早就连在一起了;当时又正处于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之中,世界性的革命危机也就更被连在一起了。既然如此,因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相同的,俄国虽然落后,但有如此之坚强、自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存在,可以率先举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引发先进的西欧也举行无产阶级的革命呢。在革命成功之后,先进的西欧必然支持落后的俄国,就会使落后的俄国一举变得先进而走向社会主义社会。=2\*GB3②《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了彼得格勒,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3\*GB3③“一国胜利”论(1924年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国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722页。)后来斯大林提出了“一国胜利论”。所谓“一国胜利论”,即我们不再需要欧洲革命,我们一国既然能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能一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一国取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2.欧洲文化重构的主要影响材料2一战前的欧洲一战后的欧洲问题2:观察上面两地图,指出欧洲版图出现什么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化重构产生的影响。变化:一是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是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维尼亚王国。三是波兰重新建国。四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五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影响:推动了四大帝国解体,欧洲、西亚和北非政治版图出现重大变化;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第五帝国”开始解体。(二)一战与亚洲文化重构(以中国为例)1.主要表现(1)由拥护西学到礼赞传统材料3:1918年底至1920年春。梁启超等6人到西方各国考察。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大战的劫难,满目荒凉,民多哀怨。在他看来,眼下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他认为,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弱点所造成。他还主张用中国文化去救助西方人。——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64-65页。问题3:依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文化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变化:拥护西学到礼赞传统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的弊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2)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材料4:俄国的社会道路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十月革命的胜利亦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就。俄国同样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年,并不比中国先进多少,可是,就是在这片既专制又落后的土地上,竟然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76页。问题4:依据材料3和4,指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的弊端,与此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了,推动知识分子告别自由主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最主义的原因还有很多,这里主要是基于“一战与亚洲的文化重构”这个主题来分析的。2.主要影响问题5:一战推动了中国的文化重构,有何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说明:受民族自决原则的影响,亚洲的印度支那积极追求独立和民主。印度则以非暴力的方式追求民族独立。(三)一战与非洲、拉美的文化重构与此同时,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运动。总结:一战客观上推动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这三大社会思潮在不同地区和当地文化碰撞和交流,实现了当地的文化重构。受此影响,亚非拉地区出现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受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任务2:探究二战与文化重构1.主要表现问题6:阅读教材第73页“史料阅读”,这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国际公理,民主、自由平等理念得到普遍认可2.主要影响问题7: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推动的文化重构带来的影响。(1)推动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出现;=1\*GB3①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2\*GB3②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迅速解体。=3\*GB3③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2)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民族自决”原则进一步广泛传播,民族民主运动浪潮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拼死反抗。同时,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帝国主义各国实力,无心无力再经营庞大的殖民帝国,无力镇压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最终,世界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任务3:探究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重构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国家本土文化外来文化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政治体制、官方用语埃及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少数人信仰基督教,英语、法语被广泛使用东西文化融汇新加坡、韩国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