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动因的差异性分析_第1页
中小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动因的差异性分析_第2页
中小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动因的差异性分析_第3页
中小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动因的差异性分析_第4页
中小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动因的差异性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中小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动因的差异性分析黄春兰陈平张勇强

文章从4个维度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120家企业进行调查,用因子分析法验证了问卷的合理性,再分别从规模和行业角度进行分类对比发现,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时关注塑造企业形象,同时希望从学校获得更多的理论指导,提高员工素质,而规模较大的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感;不同行业的动因中,服务业和IT业看中的是学校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场地和灵活的学生实习实训安排,解决企业的短期需求,从而降低场地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制造业希望通过岗位职业资格的考证等渠道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同时寄希望于合作院校能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和相关的服务。

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差异性分析

G71A1674-0688(2022)02-0138-03

近年来,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地方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和保障。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必需有企业参与才能保证其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证明,企业积极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培养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的一条有效途径。从高职院校的角度看,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学业后,假如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找不到适合的岗位,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也降低了学校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院校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其人才培养,不仅可以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直接到合作企业就业,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此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可以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进行“无缝对接〞,由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定制的毕业生,在学生毕业之后可直接到企业相应岗位从事工作,减少了企业培训的时间,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获取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能让学校和企业达成共赢的目标。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已经实践多年,虽然企业参与的形式不一,但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因却有共性和差异。所以,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因进行共性分析,可以发现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合作企业的规模、类型、所有制结构及行业形式的分类和比较,摸索各类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动因,有助于了解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1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动因假设

2022年冉云芳提出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4个动因[1];2022年教育部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方法》中提出职业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2022年程嘉辉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物流人才培养的动因也做了阐述[2],他指出受市场经济环境及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目的具有经济性和急忙性,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动因:一是获得人力资源,有利于企业开展职工队伍建设;二是承受社会责任;三是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以此作为公关宣传的亮点,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参考现有资料,本研究采取企业访谈的方式,假设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有如下动因,即优化人力资源、责任和道德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和获得行业地位与技术资源。

2样本描述性分析

为了解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动因的共性和差异,本研究根据假设的动因设计了问卷,对多个省市的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120家企业通过网络和现场方式展开了问卷调查。

从调研的企业规模来看,参照文献[3-5]将这120家企业分成3类:职工人数≤500人的企业有30家,占比为25%;职工人数为500~1000人的企业有50家,占比为42%;职工人数≥1000人的企业有40家,占比为33%。企业的性质有私營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等。

调研企业所属行业中,制造业有70家、服务业有30家、IT业有20家,占比分别是58.3%、25%和16.7%。在调研的120家企业中,有96家参与了人才培养,占比为82.5%;其余24家尚未参与。在已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职工人数≥1000人的企业有38家,占比为39.58%;职工人数为500~1000人的企业有40家,占比为41.67%;职工人数≤500人的企业有18家,占比为18.75%。总体来看,规模小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比例低于规模大的企业。

在参与人才培养的96家企业中,制造业有60家,占比为62.5%;服务业有20家,占比为20.8%;IT业有16家,占比为16.67%;而在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且职工人数≥1000人的38家企业中,制造业有32家,服务业有3家,IT业有3家。在500人以下的企业中,制造业有9家,服务业有5家,IT企业有4家。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制造业是参与人才培养的重点行业。

3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因统计分析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理论模型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调查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性质、规模、所处行业等基本资料;其次部分调查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动因。问卷将动因分为优化人力资源、责任和道德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及获得行业地位与技术资源4个维度。其中,第一个维度包括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职工素质及缩短新员工适用期;其次个维度包括慈善行为、提高企业社会声誉和承受社会责任;第三个维度包括占据学校场地俭约生产成本、满足季节性和特别工程对劳动力的需求、使用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人成本;第四个维度包括获得岗位职业资格的考证地位、获得政府给予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及与学校加强联系获得理论指导。总共有12个测量变量,每个测量变量都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统一设置为“十分同意〞记5分,“同意〞记4分,“一般〞记3分,“不同意〞记2分,“完全不同意〞记1分。在某一维度或问项上得分越高,说明企业对该维度或测量项的认可程度越高。

3.1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選取目前最常用的Cronbachα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信度检验标准是Cronbachα系数大于0.8,属于高信度;Cronbachα系数大于0.7,说明信度较好;Cronbachα系数大于0.6,说明问卷可以接受;小于0.6,说明问卷设计不合理,需要修改。使用软件SPSS19计算出的总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45,优化人力资源、责任和道德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及获得行业地位与技术资源4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17,0.867,0.808,0.870。4个维度及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均在0.80以上,说明设计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3.2因子分析

为了验证问卷的维度划分和测量值是否合理,首先需要对问卷做效度分析,然后做因子分析。SPSS常使用KMO值表示效度,若KMO0.8,说明效度十分高,若KMO0.7,说明效果较好。对样本分析得到的KMO值为0.942,说明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适合做摸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常使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并且主成分分析法一般要求测量变量与因子的载荷系数要大于0.4。

本研究对12个测量变量做因子分析,载荷系数设置为0.5,得到4个主成分,旋转成分矩阵见表1。表1中的主成分1表示优化人力资源,主成分2表示责任和道德动力,主成分3表示降低生产成本,主成分4表示获得行业地位与技术资源。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设计的动因问卷的维度划分及测量值是合理的。

3.3企业参与动因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解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因的差异,本研究分别以规模和行业为标准进行分类后做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1)不同规模企业参与动因的差异性分析对比。从结果来看,不同规模企业对于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因中,除“慈善行为〞均值偏低以外(小于中值3),其他维度测量值的均值基本上都能达到数值4以上,这说明企业对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因是积极的。从“优化人力资源〞这个维度来看,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对比重视优秀毕业生的选取和员工素质的提升,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比在意“缩短新员工适用期〞;在“责任和道德动力〞维度上,各种企业都重视提高企业社会声誉,而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有社会责任感;各种企业都对比重视降低生产成本,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占据学校场地〞方面的均值较高;“获得行业地位与技术资源〞这个维度上,500~1000人的企业更重视岗位职业资格的考证地位,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学校加强联系,获得理论指导〞方面有更高的需求。

(2)不同行业企业参与动因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说明,各个行业对人力资源需求存在共性,它们对毕业生和职工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责任和道德〞方面,各行业都会把社会责任和声誉放在首位,而慈善行为的均值很低;服务业和IT业相对来说设备转移对比便利,所以这两类行业对比看重学校能为其提供的场地,而这3类行业都有劳动力和降低工人成本的需求;制造业、IT业和服务业在“获得职业资格的考证地位〞这一方面对比重视,它们希望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从企业性质来看,制造业和IT业的均值稍高于服务业;同时,制造业和服务业希望与学校加强联系,获得较新的理论指导和学校老师参与的企业服务。

4研究结论及启示

目前,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企业用工难题。企业可以通过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方式,将企业对人才的特性化需求渗透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达到企业对岗位的要求和院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无缝对接〞的效果。但是,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参与高职人才培养中,都希望通过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解决企业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难题,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最终达到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企业的参与动因。研究发现,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动因各有不同。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时会同塑造企业形象联系更紧凑,而且它们希望从学校获得更多的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员工素质;中等规模的企业的动因对比简单和直接,主要是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规模较大的企业则是由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它们乐意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中。研究还发现,服务业和IT业的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更希望学校能为它们提供场地,并且在特别时期能为企业提供紧缺岗位所需的人员,将企业的技术通过学校传授给学生,俭约场地和人力方面的成本;企业希望成为岗位职业资格的考证单位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同时希望合作的学校能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和相关的服务。

因此,学校在同企业的合作中要根据合作企业的规模、行业特征,在合作策略方面有所侧重。例如,与较大规模企业合作时,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等模式为其培养“无缝对接〞的高技能人才;与中等规模企业合作时,可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合作,通过让学生短期集中参与企业的实践工程,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解决企业的短期用工需求;在与小企业合作时,学校则要加强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实力,真正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从而吸引更多的小企业有动力参与校企合作。同样,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也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企业的特别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合作措施和策略,使合作关系稳定和长久,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多赢目标。

本研究通过文献、访谈和个别咨询等方式确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4个方面的动因,事实上,可能一些其他因素,如校企资源共享、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等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因,所以后期还需要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及动因做进一步的研究并扩大研究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意愿、动因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的调查[J].职教论坛,2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