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bc7937b8f79b13b1965fe5cf90c6634/5bc7937b8f79b13b1965fe5cf90c66341.gif)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bc7937b8f79b13b1965fe5cf90c6634/5bc7937b8f79b13b1965fe5cf90c66342.gif)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bc7937b8f79b13b1965fe5cf90c6634/5bc7937b8f79b13b1965fe5cf90c66343.gif)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bc7937b8f79b13b1965fe5cf90c6634/5bc7937b8f79b13b1965fe5cf90c66344.gif)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bc7937b8f79b13b1965fe5cf90c6634/5bc7937b8f79b13b1965fe5cf90c663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纲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分析解读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既要了解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也要了解其他学派思想对其演变和发展的影响,并能从历史背景和现实影响的角度,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尤其要学会与当代社会灵活联系。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1命题规律1.考查内容:本专题重点考查考点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近年来关于本专题的考查达40余次,2012年考查11次。其中后两点是考查的重点。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第27题、2012年广东文综第14题等。2.题型赋分:本专题考点的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如2012年山东文综第9题。非选择题的考查量加大,每道题约10分左右,如2012年北京文综第37(1)题,6分;2012年天津文综第12题,19分。3.能力层次:本专题对能力的考查以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试题难度较大,尤其是非选择题。如2012年浙江文综第38题、2012年北京文综第37(1)题等。命题规律1.考查内容:本专题重点考查考点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2命题趋势1.热点预测:2013年的高考中,命题的重点仍会集中在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考查的题型与角度变化不会太大。注意不同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和特点或成为新的考查方向。侧重考查全球化,分值基本稳定,题型仍以选择题为主。2.趋势分析:2013年的高考在本专题中可能会对宋明理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4.考查方式:多采用新材料、注重思想特征与时代背景的考查,既注重儒家思想纵向发展的线索,又注重与不同时期西方思想的横向比较。如2012年天津文综第12题,浙江文综第38题。命题趋势1.热点预测:2013年的高考中,命题的重点仍会集中3方法技巧1、抓住“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这一主线,把握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阶段特点并能够分析原因。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思想。3、采用图示法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本专题知识结构。2、注意横向对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主义、中国明朝王阳明心学与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明清启蒙思想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等。春秋战国西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明清时期王阳明心学儒家思想的活跃走向活跃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确立正统地位进一步改造转型与成熟儒学创立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方法技巧3、采用图示法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本专题知识结构。2、4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5①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②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③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私学兴起。1、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①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16(1)道家:老子和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韩非子。4.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2.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3.代表(1)道家:老子和庄子。2.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3.代71、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主张和贡献: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主张和贡献:二、儒家思想的形成8阅读材料,理解孔子“仁”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仁”基本内涵是什么?“爱人”(人与人的关系)(2)分析“仁”的实质是什么?通过内修,形成美德。(3)“仁”的思想提出有什么意义?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阅读材料,理解孔子“仁”的思想。9阅读材料,理解“礼”的思想。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
礼的实质是什么?礼是周的统治秩序。(2)达到礼的方法是什么?正名(贵贱有序)(3)如何看待礼?保守(4)仁与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内在自觉,“礼”外在约束;内“仁”方能外“礼”,外“礼”有助内“仁”阅读材料,理解“礼”的思想。10对孔子思想的评价:A、孔子“仁”的思想。
进步性: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抑制暴政,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仁”的思想有很多积极因素。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做人的道德标准。局限性:仁是有差等的,即鲜明的阶级性。“克己复礼为仁”,他推崇周礼,礼是周的统治秩序,强调贵贱有序,比较消极。由此又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抑制了人的创造性的发展。B、“为政以德”:孔子思想的德化教育作用被中外后世的思想家所肯定。由“仁”的思想发展成“仁政”。
局限:①直接目的——维护周礼②根本目的——维护奴隶制。C、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D、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他办私学,“有教无类”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对孔子思想的评价:11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发展
(1)历史地位: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2)思想主张①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仁、义、礼、智;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②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历史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发展12问题探究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特点: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问题探究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13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同治国理念“仁”的思想“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爱人”“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历史观“克己复礼”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异伦理观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地位至圣亚圣儒学集大成者思维升华: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的思想是从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问题探究3.用表格法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治国理念“仁”的思想“仁政”“仁义”、“141.道家(1)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2)发展——战国时期的庄子。①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②“齐物论”;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集权论;法治观;改革观。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三、道家和法家15四、墨家:墨翟“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特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核心思想墨家学说一度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A.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B.农业、手工业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C.墨家学说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D.墨子主张“非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战争B四、墨家:墨翟“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兼爱、非攻、节16
百家争鸣中,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对战国封建统治最有用。1、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而封建制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另外,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人民厌恶割据混战,渴望统一。2、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3、韩非子的思想既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战国后期最强的秦国所采用。秦统一中国以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问题探究4.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百家争鸣中,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对战国封建统治最17五、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问题探究5:为什么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提示:(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五、意义
问题探究5:为什么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18
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3、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古为今用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19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20儒家思想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儒家学派老子、庄子韩非子孔子、孟子、荀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归纳综合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老子被道家尊奉为鼻祖,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思想流派提出治国济世的主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提倡“德治”和“仁政”,孕育了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崇尚自然,讲究“无为”成为哲学思想;法家推行严刑峻法,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思想,影响深远,泽被后世。儒家思想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儒家学派老子、庄子韩非子孔子、孟子、21目的主张结果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1、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知识点二、汉代儒学(2)主张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主张结果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22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重用儒生)②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二.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维升华: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重要思想,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警告。这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重用儒生)二.儒学成为正统(1)23【史论要旨】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项目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主题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功能是对“真理”的追求为现实政治服务内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史论要旨】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24
要点透析:
一、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1、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要点透析:25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了政治上怎样的变化?提示:(1)实质:思想专制。(2)直接目的: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变化:国家分裂到国家实现统一。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从“百家争鸣”到“罢26三.如何正确理解“天人感应”思想?
提示:(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2)董仲舒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3)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三.如何正确理解“天人感应”思想?
提示:27黄老之学经济发展巩固统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新儒学归纳综合汉初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天人感应意义意义政治需要前提条件内容黄老之学经济发展巩固统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28BB29AA30DD31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32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33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34例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例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35例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答案】B例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36例3(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例3(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37例4(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例4(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38【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材料解读能力。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从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答案】(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39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儒家思想的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成为正统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儒家思想的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成为正统遭到40谢谢!谢谢!41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42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43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44问题探究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提示:(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思维升华: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同时也要注意荀子思想的特点是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改造了的儒家思想。问题探究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思维升华:学习中45考纲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分析解读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既要了解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也要了解其他学派思想对其演变和发展的影响,并能从历史背景和现实影响的角度,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尤其要学会与当代社会灵活联系。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46命题规律1.考查内容:本专题重点考查考点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近年来关于本专题的考查达40余次,2012年考查11次。其中后两点是考查的重点。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第27题、2012年广东文综第14题等。2.题型赋分:本专题考点的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如2012年山东文综第9题。非选择题的考查量加大,每道题约10分左右,如2012年北京文综第37(1)题,6分;2012年天津文综第12题,19分。3.能力层次:本专题对能力的考查以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试题难度较大,尤其是非选择题。如2012年浙江文综第38题、2012年北京文综第37(1)题等。命题规律1.考查内容:本专题重点考查考点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47命题趋势1.热点预测:2013年的高考中,命题的重点仍会集中在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考查的题型与角度变化不会太大。注意不同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和特点或成为新的考查方向。侧重考查全球化,分值基本稳定,题型仍以选择题为主。2.趋势分析:2013年的高考在本专题中可能会对宋明理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4.考查方式:多采用新材料、注重思想特征与时代背景的考查,既注重儒家思想纵向发展的线索,又注重与不同时期西方思想的横向比较。如2012年天津文综第12题,浙江文综第38题。命题趋势1.热点预测:2013年的高考中,命题的重点仍会集中48方法技巧1、抓住“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这一主线,把握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阶段特点并能够分析原因。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思想。3、采用图示法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本专题知识结构。2、注意横向对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主义、中国明朝王阳明心学与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明清启蒙思想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等。春秋战国西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明清时期王阳明心学儒家思想的活跃走向活跃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确立正统地位进一步改造转型与成熟儒学创立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方法技巧3、采用图示法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本专题知识结构。2、49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50①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②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③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私学兴起。1、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①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151(1)道家:老子和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韩非子。4.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2.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3.代表(1)道家:老子和庄子。2.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3.代521、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主张和贡献: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主张和贡献:二、儒家思想的形成53阅读材料,理解孔子“仁”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仁”基本内涵是什么?“爱人”(人与人的关系)(2)分析“仁”的实质是什么?通过内修,形成美德。(3)“仁”的思想提出有什么意义?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阅读材料,理解孔子“仁”的思想。54阅读材料,理解“礼”的思想。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
礼的实质是什么?礼是周的统治秩序。(2)达到礼的方法是什么?正名(贵贱有序)(3)如何看待礼?保守(4)仁与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内在自觉,“礼”外在约束;内“仁”方能外“礼”,外“礼”有助内“仁”阅读材料,理解“礼”的思想。55对孔子思想的评价:A、孔子“仁”的思想。
进步性: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抑制暴政,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仁”的思想有很多积极因素。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做人的道德标准。局限性:仁是有差等的,即鲜明的阶级性。“克己复礼为仁”,他推崇周礼,礼是周的统治秩序,强调贵贱有序,比较消极。由此又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抑制了人的创造性的发展。B、“为政以德”:孔子思想的德化教育作用被中外后世的思想家所肯定。由“仁”的思想发展成“仁政”。
局限:①直接目的——维护周礼②根本目的——维护奴隶制。C、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D、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他办私学,“有教无类”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对孔子思想的评价:56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发展
(1)历史地位: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2)思想主张①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仁、义、礼、智;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②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历史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发展57问题探究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特点: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问题探究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58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同治国理念“仁”的思想“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爱人”“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历史观“克己复礼”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异伦理观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地位至圣亚圣儒学集大成者思维升华: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的思想是从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问题探究3.用表格法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治国理念“仁”的思想“仁政”“仁义”、“591.道家(1)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2)发展——战国时期的庄子。①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②“齐物论”;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集权论;法治观;改革观。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三、道家和法家60四、墨家:墨翟“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特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核心思想墨家学说一度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A.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B.农业、手工业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C.墨家学说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D.墨子主张“非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战争B四、墨家:墨翟“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兼爱、非攻、节61
百家争鸣中,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对战国封建统治最有用。1、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而封建制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另外,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人民厌恶割据混战,渴望统一。2、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3、韩非子的思想既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战国后期最强的秦国所采用。秦统一中国以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问题探究4.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百家争鸣中,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对战国封建统治最62五、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问题探究5:为什么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提示:(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五、意义
问题探究5:为什么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63
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3、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古为今用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64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65儒家思想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儒家学派老子、庄子韩非子孔子、孟子、荀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归纳综合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老子被道家尊奉为鼻祖,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思想流派提出治国济世的主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提倡“德治”和“仁政”,孕育了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崇尚自然,讲究“无为”成为哲学思想;法家推行严刑峻法,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思想,影响深远,泽被后世。儒家思想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儒家学派老子、庄子韩非子孔子、孟子、66目的主张结果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1、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知识点二、汉代儒学(2)主张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主张结果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67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重用儒生)②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二.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维升华: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重要思想,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警告。这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重用儒生)二.儒学成为正统(1)68【史论要旨】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项目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主题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功能是对“真理”的追求为现实政治服务内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史论要旨】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69
要点透析:
一、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1、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要点透析:70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了政治上怎样的变化?提示:(1)实质:思想专制。(2)直接目的: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变化:国家分裂到国家实现统一。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从“百家争鸣”到“罢71三.如何正确理解“天人感应”思想?
提示:(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2)董仲舒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3)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三.如何正确理解“天人感应”思想?
提示:72黄老之学经济发展巩固统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新儒学归纳综合汉初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天人感应意义意义政治需要前提条件内容黄老之学经济发展巩固统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73BB74AA75DD76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77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78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79例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例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80例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3 Where did you go(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下册
- Unit 6 Review Period 4 (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上册
- 《1、了解学习好习惯》(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鲁科版
- 《10 交通安全小常识》(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长春版
- 23《梅兰芳蓄须》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14《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Unit5 The colourful world第三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2)教学说课稿 岳麓版选修1
- 2025合同约定的“滞纳金”是否可以视为违约金
- 2025建安施工合同文本
- TMS开发业务需求文档
- 关于公交队长述职的报告
- 2023年1月浙江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及答案(含MP3+录音原文)
- HI-IPDV10芯片产品开发流程V10宣课件
- 房产抵押注销申请表
- 【课件】第三课 蒙娜丽莎 课件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
- 堤防工程重点难点
- 象数疗法好疗效
- A320系列飞行训练课程:电子飞行仪表系统概况
- 2020新版个人征信报告模板
- 东芝空调维修故障代码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