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1课件_第1页
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1课件_第2页
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1课件_第3页
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1课件_第4页
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

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

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

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

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

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

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

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太宗曰:“卿言是矣。同俗自媚于众:附和同俗(同流合污),向众人献媚讨好。盘庚(gēng)胥怨(xū)会晤(wù)异:①不同②奇怪、惊奇。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盘庚(gēng)胥怨(xū)会晤(wù)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表反问,宾语前置,常见疑问词)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少年时期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21岁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文本背景解读】

《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司马光王安石必须变法,理财,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啦!宋神宗支持你,干就完了【文本背景解读】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变”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建言献策

变法图强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了解作者·少年时期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21岁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48岁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65岁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

“与……书”

“上…书”

“答……书”等。了解文体知识—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

“与……书”

“上…书”

“答……书”等。了解文体知识—书复信

对象高官回信“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解题《答司马谏议书》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解题《答司马谏议书》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强聒(guō)卤莽(lǔmǎng)见恕(shù)拒谏(jiàn)怨谤(bàng)不恤(xù)盘庚(gēng)胥怨(xū)会晤(wù)预习检查某启:本人陈述。某,书信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启,用于书信开头,表明下面开始陈述。蒙:覆盖之意,引申①蒙蔽

②遭受

③愚蒙,无知

④敬辞,承蒙。⑤同“矇”眼睛失明,昏暗不明。窃:偷偷地,私底下。游处:同游共处,交往。每:常常操:持。术:方法、主张。异:①不同②奇怪、惊奇。故:原因,引申①故意②事故、变故③老、旧、过去的、原来的。④所以、因此。本人下面开始陈述:昨天蒙您赐教,(我)私下认为和君实您交往相好很久了,但是(咱们)议论政事(意见上)常常不一致,(那时因为我们)所持的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吧。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某启:本人陈述。某,书信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启,用于书信开头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强聒:争论不休。强,勉强。聒:喧扰,声音嘈杂。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被动句)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辨:同“辩”,分辩。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反覆:【古】指书信往返。【今】目标不行而抉择不定。卤莽:粗疏草率。具道所以: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所以:【古】①表凭借,“用来......的”。②表原因,“......的原因”。【今】表因果

冀:希望。或:或许。

既使想要硬争辩几句,最后也一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为自己一一辩解,又考虑蒙受您的优厚对待,在书信往来时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问题探究探究文本1.概括第一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有何作用?

问题探究探究文本问题探究探究文本1.概括第一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有何作用?

①开篇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意见不合的根源,即“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下文的辩解做了铺垫;②道出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并表达为自己的做法进行辩解的意愿。问题探究探究文本①开篇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意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盖:句首语气词。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所以:表凭借,用来.....的。以为:认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以致:因而招致。怨谤:怨恨和诽谤。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管理职权,生事扰民,与民征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则:表转折,却。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在皇帝那里接受命令。(状语后置)举:本义指“举起、抬起”;引申①推举,推荐(举+官职)②行使、发动③攻下、占领。④全(举国)。其他检举、中举。利弊: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

我本人却认为在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廷之上议论订正法令制度,把它授权给专设部门的官员管理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起有利的功业并消除种种弊端,这也不是生事扰民。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理财:治理整顿财政。辟:批驳。邪:奸邪,文中指不正确的。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前:预先。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驳斥谗言,排斥巧言献媚之人,这也不是拒绝采纳大家的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之言,我之前本来就已经料想到了会这样。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问题探究探究文本1.第二段内容概括问题探究探究文本问题探究探究文本1.第二段内容概括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问题探究探究文本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恤:体恤,文中指顾念、忧虑。同俗自媚于众:附和同俗(同流合污),向众人献媚讨好。媚: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好的事情。

量:估量。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表反问,宾语前置,常见疑问词)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谄媚当作美德。因此,皇上才想到变革这种情况,那么我不估量敌对者的多少,想要拿出力量帮助皇上来抵抗这股势力,那么众人又怎么会不对我大吵大闹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为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迁:迁都。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非特:不只是。度(du):①计划

②(duo)考虑。义:本义兵器、礼器,引申①礼仪、威仪,②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③正义④解释、意义。⑤合宜、合理⑥情义。是:认为正确。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

盘庚迁都的时候,百姓人民都怨恨这当权者,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盘庚不是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合理就行动,认为对就没什么好后悔的缘故呀,如果你责怪我,认为我在位这么久了,还不能帮助皇上有大作为,(也没有)使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我有罪。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做法。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只守着前人的做法,那么不是我敢受领教的。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问题探究探究文本1.概括本部分的内容问题探究探究文本问题探究探究文本1.概括本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问题探究探究文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问题探究探究文本1.概括本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2.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问题探究探究文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问题探究鉴赏本文语言特点①柔中带刚(多用谦称,谦词,并称“与君实游处相好”,但立场坚定)②态度委婉而坚决(列出指责自己的罪名,再一一批驳,采用驳论的论证方法)③言简意赅(语言精练,客观清晰分析变法原)

④不容置辩(有理有据,驳论有力,立场坚定)问题探究鉴赏本文语言特点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做法。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语言精练,客观清晰分析变法原)

④不容置辩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语言精练,客观清晰分析变法原)

④不容置辩邪:奸邪,文中指不正确的。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祚之修短,意在兹乎!”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1.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啦!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建言献策变法图强引申①推举,推荐(举+官职)②行使、发动③攻下、占领。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明晰主旨本文王安石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做法。明晰主旨本文王安石对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

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

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

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

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

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

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

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太宗曰:“卿言是矣。同俗自媚于众:附和同俗(同流合污),向众人献媚讨好。盘庚(gēng)胥怨(xū)会晤(wù)异:①不同②奇怪、惊奇。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盘庚(gēng)胥怨(xū)会晤(wù)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表反问,宾语前置,常见疑问词)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少年时期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21岁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文本背景解读】

《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司马光王安石必须变法,理财,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啦!宋神宗支持你,干就完了【文本背景解读】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变”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建言献策

变法图强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了解作者·少年时期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21岁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48岁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65岁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

“与……书”

“上…书”

“答……书”等。了解文体知识—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

“与……书”

“上…书”

“答……书”等。了解文体知识—书复信

对象高官回信“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解题《答司马谏议书》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解题《答司马谏议书》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强聒(guō)卤莽(lǔmǎng)见恕(shù)拒谏(jiàn)怨谤(bàng)不恤(xù)盘庚(gēng)胥怨(xū)会晤(wù)预习检查某启:本人陈述。某,书信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启,用于书信开头,表明下面开始陈述。蒙:覆盖之意,引申①蒙蔽

②遭受

③愚蒙,无知

④敬辞,承蒙。⑤同“矇”眼睛失明,昏暗不明。窃:偷偷地,私底下。游处:同游共处,交往。每:常常操:持。术:方法、主张。异:①不同②奇怪、惊奇。故:原因,引申①故意②事故、变故③老、旧、过去的、原来的。④所以、因此。本人下面开始陈述:昨天蒙您赐教,(我)私下认为和君实您交往相好很久了,但是(咱们)议论政事(意见上)常常不一致,(那时因为我们)所持的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吧。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某启:本人陈述。某,书信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启,用于书信开头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强聒:争论不休。强,勉强。聒:喧扰,声音嘈杂。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被动句)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辨:同“辩”,分辩。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反覆:【古】指书信往返。【今】目标不行而抉择不定。卤莽:粗疏草率。具道所以: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所以:【古】①表凭借,“用来......的”。②表原因,“......的原因”。【今】表因果

冀:希望。或:或许。

既使想要硬争辩几句,最后也一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为自己一一辩解,又考虑蒙受您的优厚对待,在书信往来时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问题探究探究文本1.概括第一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有何作用?

问题探究探究文本问题探究探究文本1.概括第一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有何作用?

①开篇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意见不合的根源,即“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下文的辩解做了铺垫;②道出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并表达为自己的做法进行辩解的意愿。问题探究探究文本①开篇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意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盖:句首语气词。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所以:表凭借,用来.....的。以为:认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以致:因而招致。怨谤:怨恨和诽谤。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管理职权,生事扰民,与民征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则:表转折,却。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在皇帝那里接受命令。(状语后置)举:本义指“举起、抬起”;引申①推举,推荐(举+官职)②行使、发动③攻下、占领。④全(举国)。其他检举、中举。利弊: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

我本人却认为在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廷之上议论订正法令制度,把它授权给专设部门的官员管理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起有利的功业并消除种种弊端,这也不是生事扰民。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理财:治理整顿财政。辟:批驳。邪:奸邪,文中指不正确的。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前:预先。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驳斥谗言,排斥巧言献媚之人,这也不是拒绝采纳大家的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之言,我之前本来就已经料想到了会这样。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问题探究探究文本1.第二段内容概括问题探究探究文本问题探究探究文本1.第二段内容概括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问题探究探究文本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恤:体恤,文中指顾念、忧虑。同俗自媚于众:附和同俗(同流合污),向众人献媚讨好。媚: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好的事情。

量:估量。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表反问,宾语前置,常见疑问词)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谄媚当作美德。因此,皇上才想到变革这种情况,那么我不估量敌对者的多少,想要拿出力量帮助皇上来抵抗这股势力,那么众人又怎么会不对我大吵大闹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为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迁:迁都。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非特:不只是。度(du):①计划

②(duo)考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