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医学专题-.2.1解表药_第1页
2022年医学专题-.2.1解表药_第2页
2022年医学专题-.2.1解表药_第3页
2022年医学专题-.2.1解表药_第4页
2022年医学专题-.2.1解表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用中药解表药第一页,共六十八页。概述(ɡàishù)含义: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性能特点:多味辛,入肺、膀胱经,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分类(fēnlèi):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又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第二页,共六十八页。概述(ɡàishù)作用及适应证:(1)发散表邪,用于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脉浮)。(2)止咳平喘,用于咳喘。(3)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xiǎobiàn)不利。(4)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及风疹瘙痒。(5)祛风湿,用于风湿痹证。第三页,共六十八页。概述(ɡàishù)使用注意:(1)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发汗(fāhàn)太过,伤阳耗气,损及津液。(2)禁用于多汗证、热伤津液者。(3)慎用于久患疮痈、淋证及出血的病人。(4)不宜久煎第四页,共六十八页。概述(ɡàishù)现代药理:

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汗(fāhàn)、解热、镇痛、抑菌、抗病毒及祛痰、镇咳、平喘、利尿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用。第五页,共六十八页。(一)发散(fāsàn)风寒药【药性(yàoxìng)特点】性味辛温,发汗作用较强。【作用及适应证】发散风寒,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第六页,共六十八页。(一)发散(fāsàn)风寒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báizhǐ)细辛第七页,共六十八页。

麻黄

《本经》

[来源]为麻黄(máhuánɡ)科植物中麻黄、草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第八页,共六十八页。麻黄第九页,共六十八页。麻黄第十页,共六十八页。麻黄

《本经》【药性(yàoxìng)】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第十一页,共六十八页。麻黄

《本经》1.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shízhèng)。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如麻黄汤。第十二页,共六十八页。麻黄

《本经》2.宣肺平喘:治疗风寒外束之喘咳。⑴寒饮内停之喘咳,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⑵热邪壅肺之咳喘,配伍石膏、杏仁、甘草等,即麻杏甘石汤。3.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bùlì)兼表证。配伍生姜、石膏、甘草,如越婢汤。第十三页,共六十八页。【用法用量】煎服,3~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使用注意】表虚自汗(zìhàn)、阴虚盗汗者、肾不纳气之虚喘者、高血压患者忌用。麻黄《本经》第十四页,共六十八页。

桂枝

《名医(mínɡyī)别录》[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gānzào)嫩枝第十五页,共六十八页。

桂枝

《名医(mínɡyī)别录》第十六页,共六十八页。桂枝

《名医(mínɡyī)别录》【药性】辛、甘,温。归心(guīxīn)、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第十七页,共六十八页。桂枝

《名医(mínɡyī)别录》1.发汗解肌:用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本品发汗力缓,无论(wúlùn)表虚有汗(桂枝汤)还是表实无汗(麻黄汤)皆可应用。所以古人谓“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与麻黄鉴别)第十八页,共六十八页。桂枝

《名医(mínɡyī)别录》2.温通经脉:用于⑴风寒湿痹证,配附子、甘草,如桂枝附子汤。⑵心阳虚之心悸、脉结代,配炙甘草,党参,如炙甘草汤。⑶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少腹痛(fùtònɡ)等,配伍当归、川芎,如温经汤。⑷胸痹,配伍瓜蒌、薤白,如瓜蒌薤白桂枝汤。⑸中焦虚寒之腹痛,配白芍,饴糖,如小建中汤。第十九页,共六十八页。桂枝

《名医(mínɡyī)别录》3.助阳化气:用于心脾阳虚,阳气不行,水湿内停所致痰饮、水肿(shuǐzhǒng)。配伍茯苓、泽泻等,如五苓散。第二十页,共六十八页。【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wàigǎn)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桂枝

《名医(mínɡyī)别录》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八页。麻黄与桂枝功效应用(yìngyòng)异同点麻黄辛微苦温肺膀胱桂枝(ɡuìzhī)辛甘温心肺膀胱发汗(fāhàn)解表外感风寒表证发汗力强,善“遍彻皮毛”,开腠发汗以散寒邪,为表实证要药;发汗力缓,善“透达营卫”,解肌发汗以散风邪,为表虚证要药;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兼有表证。

兼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实证;兼温经通阳,治疗血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心阳不振之胸痹、心悸;脾阳不振之痰饮;膀胱蓄水证等。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八页。荆芥

《本经》[来源(láiyuán)]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八页。荆芥

《本经》【药性】辛,微温。归肺、肝经。【功效】祛风解表(jiěbiǎo)透疹消疮止血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八页。荆芥

《本经》1.祛风解表:治疗外感表证。本品药性平和,微温,故无论(wúlùn)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⑴风寒表证,配防风、羌活,如荆防败毒散。⑵风热表证,金银花、连翘等,如银翘散。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八页。荆芥

《本经》2.透疹消疮:⑴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常配伍(pèiwǔ)薄荷,蝉蜕,牛蒡子等。⑵疮疡初起兼表证,常配伍金银花、连翘、防风等。3.炒炭止血:各种出血证。常配伍其他止血药同用。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八页。【用量用法】煎服,3~10克,不宜久煎。止血(zhǐxuè)宜炒炭用,其余生用。荆芥《本经》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八页。防风

《本经》[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干燥(gānzào)根。药材习称“关防风”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八页。防风

《本经》第二十九页,共六十八页。防风

《本经》【药性】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gōngxiào)】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祛风止痉。第三十页,共六十八页。防风

《本经》1.祛风解表:前人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⑴外感表证。风寒表证,常配荆芥、羌活、前胡等,如荆防败毒散。⑵风疹瘙痒,多配伍荆芥、白蒺藜等。本品微温不燥,甘缓不峻,药性(yàoxìng)平和。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第三十一页,共六十八页。防风

《本经》2.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配当归、羌活、桂枝等,如蠲痹汤。3.祛风(qūfēnɡ)止痉: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禁闭、抽搐痉挛证。常与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同用,如玉真散。第三十二页,共六十八页。【用量用法】煎服,3~10克。【使用(shǐyòng)注意】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忌用。防风《本经》第三十三页,共六十八页。【相似(xiānɡsì)药物比较】荆芥(jīnɡjiè)辛温肺、肝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

透散力较强,兼透疹消疮,治疗麻疹(mázhěn)初起,疹出不透、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祛风解表外感表证风寒、风热均可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中润剂”,善治外感表证兼关节游走疼痛者;

胜湿止痛,治疗风湿痹痛;炒炭又能止血,治疗吐衄下血。止痉,治疗破伤风证。第三十四页,共六十八页。白芷

《本经》[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báizhǐ)或杭白芷(báizhǐ)的干燥根。第三十五页,共六十八页。白芷

《本经》第三十六页,共六十八页。白芷

《本经》【药性】辛,温。归肺、胃经。【功效】解表散寒通窍止痛燥湿(zàoshī)止带消肿排脓第三十七页,共六十八页。白芷

《本经》1.解表散寒: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头痛、鼻塞。常配伍防风、羌活等。2.通窍止痛:用于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渊、风寒痹证。本品为治疗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牙痛之要药。3.燥湿止带:治带下过多,以寒湿带下为主。4.消肿排脓:治痈疮(yōnɡchuānɡ)肿毒。治乳痈常配伍瓜蒌、贝母、蒲公英等。第三十八页,共六十八页。【用法(yònɡfǎ)用量】煎服,3~10g。白芷《本经》第三十九页,共六十八页。细辛

《本经》[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xìxīn)、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第四十页,共六十八页。细辛

《本经》【药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功效(gōngxiào)】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第四十一页,共六十八页。细辛

《本经》1.祛风散寒:治风寒表证,阳虚外感。风寒感冒,配伍防风、羌活等,如九味羌活汤。阳虚外感,与附子、麻黄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2.通窍止痛:治鼻渊、头痛(tóutòng)、齿痛,风湿痹证。尤治少阴头痛。如风寒之头痛,可与川芎、白芷、羌活等配伍,如川芎茶调散。3.温肺化饮:用于寒饮伏肺之喘咳痰多。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如小青龙汤。第四十二页,共六十八页。【用量用法】煎服,2~5克。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shìliàng),可研末吹鼻或外敷。【使用注意】①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之咳忌用。②反藜芦。③注意用量。“细辛不过钱,过钱赛人言”。细辛《本经》第四十三页,共六十八页。(二)发散(fāsàn)风热药【药性特点(tèdiǎn)】多辛苦而偏寒凉,发汗作用较辛温解表药缓和。【作用及适应证】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及麻疹不透、咽喉肿痛和风热咳嗽等。第四十四页,共六十八页。(二)发散(fāsàn)风热药薄荷桑叶菊花(júhuā)柴胡第四十五页,共六十八页。薄荷《新修本草(běncǎo)》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zhíwù)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第四十六页,共六十八页。薄荷《新修本草(běncǎo)》【性能(xìngnéng)】辛,凉。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喉透疹毒疏肝行气第四十七页,共六十八页。

薄荷《新修本草(běncǎo)》【功效应用】1.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微恶寒者。常配伍荆芥、连翘、银花等,如银翘散。2.清利头目: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诸证。常与菊花、荆芥、桑叶(sānɡyè)等同用。第四十八页,共六十八页。

薄荷《新修本草(běncǎo)》3.利咽喉:用于风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僵蚕、荆芥等配伍,如六味汤。4.透疹毒:用于麻疹初期,疹发不畅及风疹瘙痒。常与蝉蜕(chántuì)、荆芥、牛蒡子、连翘等同用,如加减葛根汤。5.疏肝行气:治肝气郁滞,胸闷,胁肋胀痛证。可与白芍、柴胡等同用,如逍遥散等。第四十九页,共六十八页。【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chángyú)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薄荷《新修本草(běncǎo)》第五十页,共六十八页。桑叶《本经》[来源(láiyuán)]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第五十一页,共六十八页。桑叶《本经》【性能(xìngnéng)】甘、苦,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第五十二页,共六十八页。桑叶《本经》1.疏散风热: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兼有咳嗽者。配伍菊花、连翘、杏仁(xìngrén)等。2.清肺润燥:治肺热燥咳。多与杏仁、贝母、麦冬等配伍,如桑杏汤。3.平肝明目:用于肝经实热或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等证。第五十三页,共六十八页。桑叶《本经》【用法用量】煎服,5~9g;肺燥咳嗽(késòu)多用蜜制桑叶。第五十四页,共六十八页。菊花

《本经》第五十五页,共六十八页。菊花

《本经》[来源(láiyuán)]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第五十六页,共六十八页。菊花

《本经》【性能】辛、甘、苦,微寒(wēihán)。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第五十七页,共六十八页。菊花

《本经》1.疏散风热:治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发热、头昏痛等。常与薄荷、荆芥等配伍,如桑菊饮。2.平肝明目:⑴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suǒzhì)的目赤肿痛。常与桑叶、蝉蜕、夏枯草等配伍。⑵用于肝风头痛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常配伍石决明、白芍、钩藤等。第五十八页,共六十八页。菊花

《本经》3.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zǐhuādìdīnɡ)、金银花等配伍。第五十九页,共六十八页。菊花(júhuā)【用法用量】煎服,5~9g。疏散(shūsàn)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宜用白菊花。第六十页,共六十八页。【相似(xiānɡsì)药物比较】

桑叶甘苦(gānkǔ)寒肺肝菊花辛甘苦微寒肺肝疏散风热力强,治外感(wàigǎn)风热,咳嗽身热者

;疏散风热清肝,养肝明目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2.目赤昏花。长于清肝、养肝、平肝,明目力强

兼清肺润燥,治疗肺热燥咳;

兼清热解毒,治疗疔疮肿毒。又能平抑肝阳,凉血止血。治外感风热,头痛头晕、目赤者;第六十一页,共六十八页。柴胡

《本经》第六十二页,共六十八页。柴胡

《本经》[来源(láiyuá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