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2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_第1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2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_第2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2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_第3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2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_第4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2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分裂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分裂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及民族战争频繁,加强了民族交融,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新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重心南移:北方战乱不断,促使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条件,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三教合流:魏晋时期,佛道兴盛,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吸收,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特征还影响到文化领域,出现兼具三教特色的文艺作品。历史高峰: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文治武功方面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二)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政治创新: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政治制度各有特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元代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城市繁荣;海外贸易发达;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思想高峰:儒学复兴转型,理学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儒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科技领先:三大发明光辉灿烂,影响深远。魏晋时期的圆周率、《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隋唐时期的赵州桥、《千金方》《唐本草》,宋元时期的《梦溪笔谈》《授时历》《农书》等都是著名的科技成就。文化下移:宋词、元曲、话本流行,通俗文化得到发展,书法绘画全面繁荣。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3.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4.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知识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280年)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2.西晋统治(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的统治(317—420年)(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政治:实行士族制度。①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②影响: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2.南朝的更替(420—589年)(1)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2)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3.江南的开发背景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淮水一线。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北方的民族交融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②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3)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4)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战败后迅速崩溃。2.北朝(1)孝文帝改革【链接·选择性必修1·P22】背景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统一北方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措施影响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政权更迭: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知识点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朝的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2)统一: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2.唐朝前期的统治(1)贞观之治内涵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原因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②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表现出现开明政治局面(2)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措施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结果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3.唐朝盛世的民族关系(1)概况民族概况结果与突厥东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俘获其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①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②682年,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东突厥汗国,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西突厥①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②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与吐蕃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与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2)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原因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②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到统治后期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2)概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其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3.唐朝覆亡(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2)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4.五代十国(1)五代:907年之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3)周世宗改革:后周世宗柴荣努力清除五代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1.名师指津——客观看待三国鼎立局面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2.学习情境——西晋速亡原因探析《资治通鉴》记载:“(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上述措施的实施与西晋速亡有何关系?提示: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争夺王权的斗争演化为内战,成为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3.名师指津——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4.史学新论——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之间交往和交流程度的标示,反映在民族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过程中。在纵向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必然产生交融,交融程度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自然同化现象。从横向上说,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发生在经济、文化、政治、心理、社会和人口(血统)等各个方面。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摘编自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微点拨:民族同化、民族融合与民族交融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通过此史料可使我们对民族交融有准确的认识。民族融合和民族交融不是民族同化,民族交融更能准确地体现各民族的交往和相互影响。5.思维发散——民族交融过程的特点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的砖画该史料反映了北朝民族交融有何特点?提示:①在当时,民族交融存在“互化”过程,虽说汉化是总体趋势,但交融并非单向,而是“汉化”与“胡化”共存。②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采桑明显受汉族生活的影响,北朝的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制作烙饼。因此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性。6.概念阐释——均田制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均田制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随着国家掌握荒地数量减少和土地兼并加剧而解体。7.思维发散——修建大运河的千秋功过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如何看待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示:贯通了南北交通,对于南北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此而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媲美。8.名师指津——比较隋朝和秦朝的主要相似之处(1)都是结束分裂实现大统一的朝代。(2)都开创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沿用。(3)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万里长城,隋大运河)。(4)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9.辩证认识——封建盛世局面(1)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所谓的“盛世”,都是当时人们过于夸大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功劳,当然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2)所谓的“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都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10.思维发散——羁縻政策的特点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羁縻政策的特点是什么?提示:以夷制夷,因俗而治。11.史学新论——对唐代藩镇的再认识张国刚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成的《唐代藩镇研究》,全书采众前辈之长,把藩镇起源、性质、内部结构、动乱特点等问题一一交代清楚,后世的藩镇问题基本话语范式由此奠定。张先生不赞同把“藩镇”与“割据”画上等号,认为割据绝不是藩镇存在的形式和性质;他本人最大的贡献在于破除了以往人们对于藩镇的刻板印象——割据,因为多数读者不假思索地把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认为藩镇的存在就是一种割据势力,它的存在就是与中央政府进行对抗。——摘编自于笛《唐代藩镇问题综述》微点拨:史料强调“藩镇”不等于“割据”,且藩镇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为朝廷执行着监察、军事、戍边和恢复国家秩序的职能。因此唐代的藩镇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代的统治。12.概念阐释——朋党之争唐代朋党之争,又称牛李党争,牛党领袖为牛僧儒,李党领袖为李德裕。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党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科举、藩镇等几个大问题上。朋党之争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共研主题1乱世机遇——分裂中孕育统一的魏晋南北朝时空观念——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1)时代特点: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北方战乱频繁,民族交融加强;士族制度形成,佛教日渐盛行。(2)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的特点①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②小统一,大分裂。③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时间长,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史料实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史料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摘编自李文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解读]本则史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从服饰、语言、丧葬、姓氏、制度方面采取汉化措施。以史实与文献互证孝文帝改革的举措,为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和评价其影响埋下伏笔。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提示:(1)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2)但另一方面,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3)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多元视角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1.原因(1)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2)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2.途径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的门阀政治1.含义: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观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它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逐渐衰落。2.兴起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3.特点(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职位。(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上: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评价: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缩小了选官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整体素质,不利于长远的统治。家国情怀——魏晋南北朝分裂中孕育着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此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1.长期的分裂割据使百姓渴望统一,统一成为民心所向。2.各政权的统治者为维系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3.北方长期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4.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迁入地居民通婚,各民族联系更加密切,出现民族交融局面,为统一奠定民族和文化基础。5.曾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前秦、北魏、北周等。这是走向统一的重要步骤。6.儒家文化重视大一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倾向于利用儒家文化治国,具有大一统的意识,形成了文化认同。共研主题2盛世高峰——隋唐国家治理与盛世局面唯物史观——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2.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客观上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4.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之间交流频繁。5.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达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6.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大规模兴修水利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史料实证——唐朝前期的治世局面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史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大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解读]紧扣唐太宗就“君道”所提出的观点或者主张进行提炼,具体细节则从严肃法律、广开言路、广任贤良等角度进行归纳。探究:根据史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提示: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1.从大乱到大治: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一般出现在封建王朝的初期,经历农民起义的打击,土地高度集中的局面得到改变,阶级矛盾缓和,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社会因素。2.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处于盛世的封建王朝一般注意发展经济,保证农民生产的时间,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进入繁荣时期,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经济因素。3.发展文化、重视人才: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都是文化的繁荣时期,人才辈出,教育、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文化因素。4.重视反腐倡廉:官僚体系的高效、清廉是封建社会良政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都很重视对官僚的选拔、监察,保证官僚队伍的相对高效和清廉,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政治因素。5.开明君主的个人作用:盛世时期的皇帝一般勤政、亲民、自律,具有很高的个人素养,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个人因素。历史解释——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1.民族政策:开明进步,以“怀柔”为主。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1)各族承认唐朝皇帝是“天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2)唐朝也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3)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学习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4)唐朝是一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家,长安则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5)民族间战争较少,和平交往是主流。2.处理方式:措施灵活,方式多样。主要有:(1)行政: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来管辖;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边疆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2)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3)册封: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4)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5)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例](2021·广东选择性考试)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情境创设:以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为社会情境,考查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核心价值: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民族的视角感悟古代中国华夏认同观念和民族认同。必备知识: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并逐步与汉族交融。关键能力:对题干材料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根据“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可得出,中原政权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加强了北方民族间的交融,D项正确。解题指津: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一带与中原王朝的衰落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民族间的交融加强了,有利于缓和危机,排除B项;“均衡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正确答案]D1.(2021·福建选择性考试)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C[根据材料“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符瑞年号”可知孙吴年号多为吉祥的征兆,意在营造帝王受命上天,体现出借助年号宣扬正统,故选C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四帝共有18个年号”可知不是因为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排除B项;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佛图户”的增加()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佛寺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丧失原有户籍,脱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