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河南省的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_第1页
毕业论文-论河南省的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_第2页
毕业论文-论河南省的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_第3页
毕业论文-论河南省的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_第4页
毕业论文-论河南省的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页(共9页)TOC\o"1-3"\h\u论河南省的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摘要:河南历史悠久,其地域文化呈现出独特魅力。本文在概要介绍河南地域文化(中原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理因素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河南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经济等地理因素对中原文化形成的影响。关键词:河南;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地理环境0引言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作为人类发展进程的信息载体,是表征社会成员特征和行为模式的综合体系,其中在历史上经过选择而形成的传统思想及其相关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传统思想和价值体系,构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即地域文化。河南地处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孕育了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中原文化。顾名思义,中原文化就是中原地区的文化。关于这一点,学术界自无异议。但是中原所指地域,人们,人们见仁见智,尚未形成共识。因为“中原”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地域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所指亦不尽相同。“中原”在古代又称“中土”、“中夏”、“中州”,以与边疆地区相区别;“中夏”意为华夏部族活动和夏王朝管辖的地区;“中州”指豫州,古豫州被视为天下之中,因而称中州。“中原”在国家分裂时代,又成为江南及其他偏安一隅的政权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称谓,常以此与“江东”等词对称。如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考察古人所谓“中原”,实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的中原,相当于“中州”,主要指今河南省一带。近年来,在研究地域文化时,已有秦、三晋、燕赵、齐鲁、荆楚等地域文化概念出现,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中原文化,应该取其狭义,以今河南省辖境为宜。所以对河南地域文化的研究也就是对狭义中原文化的研究。本文在归纳总结前人有关河南地域文化(以下称中原文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中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重点分析了河南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对中原文化特征形成的影响和作用。1中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1.1中原文化的内涵中原文化是中原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是几千年来在河南独特的地理环境背景下经过起源、交汇、融合、改造、创新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原文化时间跨度长,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内涵丰富,成就突出,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2中原文化的特点中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但它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有着不少的独特性质。首先,中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较,长期具有先进性。在原始社会末期,生活在中原区的华夏部族是当时最先进的部族,这里的先民率先脱离了野蛮和蒙昧,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制度。在先秦时期,由于中原是各朝代的都畿地区,开发比其他地区要早。这里较早使用了青铜器和铁器,科学技术先进。汉唐时代这里的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因而也是全国教育的首善之区。其次,中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原文化不是单纯的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文化。中原文化的形成,就是以华夏部族为主体,融汇了东夷、苗蛮部族的文化因素。中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吸收和融会了周边地域乃至国外的文化因素。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荆楚文化就对中原文化有较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和宋元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也对中原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后融合为一。汉唐间的西域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原后,都被加以改造,融入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原文化的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它不断有新鲜的因素加入,兼取其他文化之长,从而保证了它的先进性。第三,中原文化带有官方文化特点,具有正统性。在夏、商、周三代和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北宋诸代,都城均在洛阳、安阳、开封,中原地区长期是全国(或北方)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原地区的文化带有一定的官方文化性质,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它作为一种正统文化,采用行政和教化的手段,向其他地区推广。2河南省地理环境的特征河南省古称“豫州”,简称豫。2000多年前,《尚书·禹贡》序列九州之地,豫州独居其中,故又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省名山雄峙,平原广袤,大河纵横,占得天独厚之利,具经营四方之便,一向为历代政权角逐和兵家必争之地;加之资源丰富,人口繁盛,开发历史悠久,曾长期为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活动中心地域。河南省能拥有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与河南省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河南省的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总的说来,河南省地理环境有以下特征:2.1居中的地理位置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至东经116°39′,北纬31°23′至北纬36°22′之间,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4%),2007年底河南总人口为9869万人(居全国第1位)。河南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省会是郑州。河南正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置适中。河南在全国的版图上,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占着居中的地位。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内。2.2适宜的气候条件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丰沛,适宜于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其特点为:其一,过渡性明显,地区差异性显著。河南处于中纬度地带,我国划分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正好穿过境内的伏牛山脊和淮河干流。此线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此线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0%,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全省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加上南北所处的纬度不同,东西地形的差异,使河南的热量资源南部和东部多,北部和西部少,降水量南部和东南部多,北部和西北部少,气候的地区差异性明显。其二,温暖适中,兼有南北之长。河南气候温和,全省年平均气温12.8-15.5℃,冬冷夏炎,四季分明,具有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风沙多,夏日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特点。河南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南北两个气候带的优点兼而有之,具有南北之长,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其三,季风性显著,灾害性天气频繁,河南西靠广阔的欧亚大陆,东近浩瀚的太平洋,冬夏海陆温差显著,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季风气候对农业有利的方面是主导的,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在于它的不稳定性,具体表现在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往往全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60%,降水的不稳定性极易引起旱涝灾害。2.3肥沃的土地河南平原广袤,地理气候条件适中,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有耕地资源8110.3千公顷(实有耕地面积7262.8千公顷,合1.089亿亩),占全国的6.24%,仅次于黑龙江、四川和内蒙古,居全国第4位。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5℃~9.5℃,年均降雨量1380.6~526.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265-332天,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产量大体占全国的1/10,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和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河南还有很多名优特产品,如原阳大米、开封西瓜、杞县及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阳黄花菜、信阳毛尖和板栗、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内乡山茱萸、洛阳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怀药等,都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2.4水系复杂、潜水丰富的水资源河南省地处中原,气候兼有南北特色,西高东低的地表形态决定了河川径流及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大势。地表河流纵横、水系复杂,地下水储存条件优越、埋藏丰富。境内大小河流共计1500多条,分属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其中,河流流域面积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有9条,为黄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卫河、白河、丹江;5000—10000平方公里的有8条,为伊河、金堤河、史河、汝河、北汝河、颍河、贾鲁河、唐河;1000—5000平方公里的有43条;100—1000平方公里的有433条。按流域范围划分: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黄河流域93条,淮河流域271条,海河流域54条,长江流域75条。因受地势影响,大部分河流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沿着地势分别向东北,东、东南和南四个方向流出省界,形成扇状、羽状水系。全省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313亿立方米,占全国总径流量的1.2%,居中等水平,地下水资源204.7亿立方米。全省水力资源蕴藏量484万千瓦,可供开采量323万千瓦。这些地表水、地下水为河南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中原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包括文化在内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在其时间演替即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空间,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即地理空间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发展而形成的。中原文化诞生在河南省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原文化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3.1地理位置因素河南位于天下之中,北有燕赵,南接荆楚,东临齐鲁,历来是四方经济、文化交流必经之地,也是周边地区文化交融汇聚的场所。远古时期,东边的海岱文化、南边的荆楚文化、北边的燕赵文化和西边的秦晋文化都曾在河南地区渗透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逐鹿中原;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入居河南,带来北方的草原文化。汉唐以来,河南为全国的交通中心,这给中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与周边文化广泛接触的便利。与四面八方的交流,使中原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人们的视野更宽广,胸怀更宽阔,发现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要强,使中原地区率先步入文明社会,且处于主导地位。3.2自然环境因素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均温度8—12摄氏度,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而且据考古学家和古地理学家研究,距今8000—3000年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原地区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4摄氏度,这里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并且这里具有高山、平原、盆地、沼泽等多种地形,为人类的生息繁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里的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肥沃的黄土地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和氮磷钾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并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保肥保墒、易于耕种等特点,是种植稻粟黍等粮食作物,养殖牛羊等牲畜的良好土壤,这为中原先民开发农业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黄河贯穿中原地区,黄河携带着黄土高原的肥沃泥土顺流东下,先在豫西形成了一级宽广的台地。这些台地土壤肥沃,靠近水源,为中原地区的早期先民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他们创造了形成中华文明基础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黄河在孟津以下散漫流动,形成宽广的黄河冲积平原,纵横交错的支流水系和数量众多的湖泊洼地,这些为中原地区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黄河水流分选精良的细粒粘土,是烧制陶器的理想材料。但是在距今4000年前由于气候演进中的不规则颤动,引发了黄河河水暴涨,引发了中原地区的大洪水,以大禹为首的中原先民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洪水治理工作。洪水的治理对中原文明的进步及中原文明的中心地位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解决了当时面临的水灾问题,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更重要的是加速了各部族及各邦国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王权的领导权威。洪水治理,给了中原集团或中原权贵们一次施展权力的机会。以禹为首的权贵们利用地理和文化上的优势,紧紧抓住了这次机遇,当仁不让的占据了主导地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使中原文明走上了前列。3.3人文地理因素政治、经济、交通等人文地理因素在中原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中心往往依附于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常常出现在交通位置最为优越的地方。历史上洛阳和开封长期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得益于二者所处的交通位置,它们的文化中心地位随交通位置的变化而升降迁移。洛阳自西周到隋唐一直是我国东部地区通往关中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由于位居交通枢纽,洛阳成为自周至唐持续近3000年的中原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唐代以后由于开封的崛起并成为首都,西运货物大量减少,洛阳所处的交通运输枢纽地位逐渐丧失,其文化的中心地位也就慢慢迁移至开封。至公元907年后梁王朝建立,定都汴京始,此后五代的后晋、后汉、后周也相继都汴,开封就完全取代了长安洛阳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时,开封不但是漕运的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的陆路交通中心。北宋以后,由于黄河的南移与泛滥,使鸿沟水系遭受淤塞与破坏,沟通南北经济的运河航道东移至江苏、山东,这样开封赖以繁荣的交通、贸易条件渐渐丧失,也由全国的文化中心降至河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上世纪初京广、陇海铁路修通,郑州成为全国铁路交通枢纽,郑州的民族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较快发展。1948年10月22日,正式建立了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郑州逐渐成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以后由于北方草原民族入侵中原,中原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经济萧条,中原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相反,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经过北方移民和南方原居民几个朝代持续不断的开发,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并逐渐取代中原地区而成为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全国的文化中心也由中原地区逐渐移向南方。南宋以后,特别是明代以来世界上海运贸易日渐强大,我国的对外贸易运输也发展成为以海运占主导地位。海运贸易运输的发展,使西方现代文明由海路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前哨,这里率先借鉴、吸收西洋文化,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并形成了上海、杭州、福州、广州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经济文化中心。相反,中原地区因深居内陆,受外来先进文化影响较弱较慢,在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中逐渐落伍了,加之北宋以后全国的政治中心移出了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失去了其作为文化中心赖以生存的雄厚经济基础和所能依附的政治中心,因此渐渐地失去了从夏朝到北宋保持了4000年的中国文化的中心地位。4结束语河南地域文化上下数千年,历史悠悠不绝,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覆盖了辽阔的国土,还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现实生活。现在,在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努力建设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结合自己的省情,引进一切优秀的、有价值的国内其他的和世界的文化遗产,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吸收外来的新鲜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发挥、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身的地域文化资源,使河南地域文化发扬光大,长期延续,并用其解决河南省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参考文献[1]李永文,马建华等.新编河南地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莫明浩,叶莹.《江西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8(6):555-558.[3]王彦武.中原文化与现代化[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4]王伟,王声跃.《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玉溪师范学院报学报,2003,19(11):51-54.[5]季桂起.《德州地域文化研究刍议》[J].德州学院学报,2010,26(3):68-71.[6]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7]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8]黄南南.区域主体意识的觉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