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名师教案_第1页
《涉江采芙蓉》名师教案_第2页
《涉江采芙蓉》名师教案_第3页
《涉江采芙蓉》名师教案_第4页
《涉江采芙蓉》名师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人教版《必修2》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襄阳东风中学高中语文组

徐曾鑫《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2)通过联想其他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和品析,体味诗歌中主人公高尚、纯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教学难点: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所创设出的意境,意象的表达作用,以此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全世界母亲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常常会为母亲送上一支康乃馨,以此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祝福;此外,亲友结婚,我们会送去百合,以此祝愿两位新人百年好合。送花这种礼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古代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采摘花草赠亲朋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也常有出现。如: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

陆凯赠给朋友范晔的是代表江南春意的一枝梅花。

古人爱采摘花草赠人,今天,我们也来采一朵花,一起去《古诗十九首》中采撷一朵花,去聆听一段爱情的吟唱。请同学们翻到第26页,我们一起学习《涉江采芙蓉》(板书)。

二、了解文学常识

问:《涉江采芙蓉》选自哪里

明确:《古诗十九首》。书注释1。

补充:

1、《古诗十九首》包括了汉代无名氏创作的19首五言诗,《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这些“古诗”并非只有19首,只是南朝梁国萧统在编选《文选》时,将其中风格相近的19首诗合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因此得以流传,而其余的“古诗”也因此失传。

2、萧统,南朝梁国太子,谥号“昭明”,后人称之为“昭明太子”。他当时就是在襄阳编选《文选》的,后人为纪念他编选《文选》,建楼台纪念他,把楼台就是现在留下来的北街入口的——昭明台。

3、《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艺术成就很高,刘勰称之为“五言诗之冠冕”。

三、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1、师生齐读。

明确:强调“遗”,读作wèi,赠送。

2、在古代,诗歌,特别是词,古人都是吟唱的,碰巧叶嘉莹先生将《涉江采芙蓉》的调子传了下来,接下来,我来讲这首诗用古人吟唱的方法让同学们了解一下。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下,老师在吟唱的时候,停顿上有没有什么特点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五言诗断句同学们了解了,那么我们请同学来试读一下。

4、齐读。

5、思考问题: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尽量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明确: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

1、“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水波仙子、玉环、玉芝等。(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美的名字说明莲花具有非同一般的特质。

过渡:在初中,同学们曾学过一篇有关莲的作品——周敦颐《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总结: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气质,被人们称之为是君子之花。出。

过渡:诗中采莲的诗句主要是哪几句——前四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思考,这四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明确:采莲图。

四、赏析“采莲图”

1、前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采莲图,那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提示:要想象描摹当时的环境(时间、地点、天气等);想象主要人物的神情、心理、动作等并进行细致的描写;用富于动作性、画面感的词及诗意的语言,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的意境。

2、因为这是咱们的预习作业,下面请各同学展示你的成果。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

3、学生展示后老师点评:这几位学生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女子孤单、忧愁、怅惘地立于船头,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孤独凄清。采莲时的美好画面令人欣喜,但采到荷花后却显得那么的悲伤,这是以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衬托相思而不能见的忧伤,这很显然是运用了——反衬——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板书:采莲图——以“乐景”衬“哀情”。

过度:接着的后两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为我们有展现的是怎么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望乡图”。

五、赏析“望乡图”

1、是谁在望乡

明确:远离家乡的游子。

2、同学们看到“顾”这个字,什么意思——回头看;看的是什么方向——家乡的方向。“旧乡”就是“故乡”。但这两个词之间还出现了一个动词——“望”,同学们思考一下它的效果。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北宋)晏殊《蝶恋花》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北宋)李觏

《乡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总结:此刻,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是那绵延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两句只写了“还顾望旧乡”的动作,并没有直接点明怎么“忧、愁、思”,但是一个“望”的动作,我们可以体会出游子形容憔悴,踽踽独行,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瞬间,痛苦的感情却达到了极点,已令人断了肝肠。痛苦的同时,又在徘徊,故乡在哪里“所思”在何方

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效果。

板书:望乡图——忧思断肠。

六、赏析尾联

1、来看最后两句,我们一起朗读一下,同学们从这两句诗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写主人公由眼前的忧愁想到今后的生活。两人彼此相爱,感情深厚,却万里相隔,天南地北,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带着对彼此的思念,忧伤地终老一生。

2、学生回答后师总结:在哀伤中孤独地过完一生,这多么令人心碎!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读出那种思而不见的忧伤之情。

七、自主探究

(一)探究主题

1、生从诗中找表达感情的字眼,并概括主题。

明确:“思”、“忧伤”。

主题:相思怀人。

2、问题:谁在思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闺妇思远,一种是游子思乡,也就是说诗歌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闺妇联系背景和诗歌的前六句谈谈你的观点和依据。

明确:

(1)闺妇思远: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谐音双关,暗关“夫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2)游子思乡:旨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联系时代背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颗疲于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对那美好的故乡无限怀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3、学生回答后,师总结:主人公(作者)采莲者望乡者闺妇(实写)闺妇(想象)→(虚写)游子闺妇(虚写)游子(虚写)游子游子虚写)闺妇

(想象)→(实写)游子游子(实写)游子(实写)游子(二)艺术手法

这种跨越时空,大胆变换角色,驰骋想象,从对方写起的手法从《诗经》开始就有。来看它的特点——主客转换。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术效果。

这种创作思维对后人诗歌创作有极深的影响。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八、小结

这首诗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沉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