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填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99/99/9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开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1.奠定根底⑴建国后大规模的①__________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⑵建立在②__________根底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开展。2.路线方针⑴提出路线: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③__________总路线。⑵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④__________同时并举。3.一五方案⑴根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开展⑤__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根底。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⑥__________。【特别提醒】重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主导产业,能够为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开展提供根本设备和设施。中国“优先开展重工业〞与苏联有所不同,中国注意到了开展重工业要处理好与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⑵经济建设①工人、技术人员开展劳动竞赛和⑦__________运动。②广阔⑧__________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③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中国开始改变⑨__________的面貌。⑶三大改造①1953年开始进行⑩__________。②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⑪道路。③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⑫的高潮。④1956年底三大改造根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⑬,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建立。【特别提醒】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以“改造〞的方式进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不引起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完成了社会形态的变革。4.简要评价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最深刻的⑭。⑵改造后期,存在要求⑮、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自我校对】①土地改革;②没收官僚资本;③过渡时期;④改造;⑤重工业;⑥社会主义改造;⑦技术革新;⑧农村;⑨工业落后;⑩社会主义改造;⑪集体化;⑫公私合营;⑬社会主义公有制;⑭社会变革;⑮过急;二.曲折开展的十年〔1956一1966〕1.政治探索⑴提出问题:?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①__________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⑵初步成果:②__________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①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③__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④__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开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⑤__________变为先进的⑥__________。⑶“左〞倾错误①原因: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⑦__________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②事件:“大跃进〞和农村⑧__________运动。③标志:高指标、⑨__________、浮夸风和“⑩__________〞。④危害:极大破坏了⑪。⑷纠“左〞工作①1960年冬,开始纠正⑫工作中的“左〞倾错误。②实施“⑬、稳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③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开展。2.经济成就⑴先后建成武汉、⑭等钢铁基地。⑵形成了冶金、石化等十几个根底行业。⑶全国除⑮以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⑷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⑯已全部自给。【特别提醒】“八大〞确立的方针,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开展,这一方针在很长一个时期未能贯彻执行。【自我校对】①苏联;②1956;③工业国;④农业国;⑤农业国;⑥工业国;⑦思想;⑧人民公社化;⑨瞎指挥;⑩共产风;⑪社会生产力;⑫农村;⑬调整;⑭包头;⑮西藏;⑯石油;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1.重大破坏⑴原因:“①__________〞的狂潮。⑵表现①国民经济方案被②__________。②经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③__________系统瘫痪、半瘫痪。③全国交通阻塞,④__________困难。④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⑤__________状态。⑤各地工矿企业⑥__________混乱。⑥市场供给紧张,人民⑦__________下降。2.出现起色⑴原因①1971年⑧_________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②毛泽东支持⑨______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⑵措施①整顿企业,恢复被破坏的各种⑩__________。②在农村重申必须坚持⑪原那么。3.复苏开展⑴背景①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②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和⑫工作。⑵措施:以⑬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大力整顿。4.再遭破坏:“⑭〞的阻挠,使经济形势再次遭破坏。5.重要认识⑴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⑮出现严重混乱。⑵“文革〞使中国拉大了与兴旺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珍贵的⑯。【特别提醒】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两个大问题:一是建国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二是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1956-1976年的二十年里,我党出现的“左〞的错误,主要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失误,对这两个问题认识不清,处理不当。【自我校对】①全面夺权;②废置;③管理;④物资供给;⑤半停产;⑥管理;⑦生活水平;⑧林彪;⑨周恩来;⑩规章制度;⑪按劳分配;⑫国务院;⑬铁路整顿;⑭四人帮;⑮社会秩序;⑯开展机遇;重点知识解析1.正确评价我国的“一五〞方案〔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根底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曾经这样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同时,“一五〞初期,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反共势力之所以敢于发动和扩大侵略朝鲜北方的战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中国累年战争,元气大伤,小视新中国的力量。所以,新中国必须大力开展自己的重工业,增强自己的国防力量。〔2〕早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1952年初,我国就开始了“一五〞方案的编制工作。在苏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历时四载,五易其稿,直至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才审议并正式通过。此时,“一五〞方案已经实施了大局部。〔3〕特点:一方面,集中力量优先开展重工业;另一方面,把开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4〕成就:“一五〞方案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根本完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根本确立。方案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根底。〔5〕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无视了农业的开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根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期留下了“后遗症〞。2.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确立?首先从中国革命的性质看。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而后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其次,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这是与以往的社会形态更替截然不同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和开展,只有先推翻旧有的政权,然后才能在这个政权的保护下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利用人民政权的力量,接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新中国成立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政治根底,而不能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次,从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来看。到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加上原来没收官僚资本后建立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开展,我国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经济是社会制度的根底。社会主义经济根底的建立,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社会主义因素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三大改造的完成根本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改造,因此说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确立。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⑴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根底。⑵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开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4.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是什么?⑴客观原因①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②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样需要一个过程。⑵主观原因①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②党的主要领导人违背实事求是的原那么,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③民主集中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④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⑴“大跃进〞运动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阔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无视了可观的经济规律。它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泛滥,从而造成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的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根本上是一乡一社,少数地方是一县一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⑵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种典型试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广阔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开展。6.新中国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探索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开展社会生产力,在此根底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开展的初级阶段这个根本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开展。⑶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那么,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易错知识提示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其中的“和平过渡〞既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4.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认,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抗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第2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①__________全会在北京召开。2.内容⑴重新确方了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的指导方针。⑵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④__________上来的战略决策。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提高⑤__________,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开展不适应的⑥__________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开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⑷肯定了经济体制中⑦__________的原那么,提出坚决按⑧__________办事。3.意义⑴开始了中国的历史性转变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⑨__________为中心。②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③从封闭半封闭到⑩__________。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⑪由此揭开序幕。⑶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开展⑫。【特别提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自我校对】①十一届三中;②解放思想;③实事求是;④现代化建设;⑤生产力;⑥生产关系;⑦权力下放;⑧经济规律;⑨经济建设;⑩对外开放;⑪社会主义改革;⑫新时期;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⑴过程①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①__________。②安徽、四川等省推行联产到组,试行②__________。③1980年,四川省一个公社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取消③__________。④1980年9月,中共中央肯定“④__________〞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⑤“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⑤__________迅速推广。⑥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⑥__________的生产队已达93%。⑵意义①是中国农村⑦__________的一次重大变革。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⑧__________。③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⑨__________。【特别提醒】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生活一直比拟贫困,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开展。改革已经失去活力的农业管理体制,成为推动经济开展的重要突破口。所以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业村开始。2.城市⑴背景:⑩__________的突破性进展。⑵方针: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①根本任务是建立具有⑪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②中心环节是增强⑫。③开展社会主义⑬。④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⑭。⑶改革①原那么:政企分开、所有权和⑮适当别离。②内容:国营企业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⑯。③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⑰。⑷作用: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⑱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提醒】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开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活力。【自我校对】①包产到户;②包产到组;③人民公社;④包产到户;⑤责任制;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⑦经济体制;⑧生产积极性;⑨社会面貌;⑩农村改革;⑪中国特色;⑫企业活力;⑬商品经济;⑭经济责任制;⑮经营权;⑯自主权;⑰厂长负责制;⑱自我开展;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⑴经济特区①特区: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①__________,后来又划定②__________为经济特区。②意义: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③__________的试验田。⑵沿海港口城市①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④__________城市。②意义:增强了中国⑤__________和国民经济的活力。⑶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⑥__________开辟经济开放区。⑷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⑦__________。2.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⑧__________格局。3.影响:有力地推动了⑨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提醒】外交是内政和延续,外交政策与国家性质、政权性质、综合国力密切相关。新旧中国的对外开放反映了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说明了新旧中国国际地位的差异。现在中国不仅“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去开拓国际市场,真正地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自我校对】①经济特区;②海南岛;③经济体制改革;④沿海港口;⑤改革开放;⑥环渤海地区;⑦重要标志;⑧对外开放;⑨改革开放;重点知识解析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⑴政治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为制定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根底。⑵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用改革去开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使改革具有革命的性质和意义。⑶经济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⑴从历史上看,长期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开展十分缓慢,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⑵从现实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农业的长期落后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改后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⑴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底,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资料的农民私有制为根底,农民享有所有权。⑵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根本建设;后者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生产。⑶产品分配方式不同。前者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那么,表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后者作为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⑷影响不同。前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后者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开展。4.用图示法展示对外开放格局。5.如何理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⑴含义:经济体制指在一定所有制根底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开展的局部。⑵必要性: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开展。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⑷目的:解放生产力。⑸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⑹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方案、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开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开展。⑺意义:解放和开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开展。6.对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全方位是指不管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管兴旺国家还是开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经济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江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2.浦东开发的目的、条件、成就和地位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并改变浦东的落后局面。优势: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根底,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开展非常快。成就和地位:浦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开展,开展迅速,并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开展的重大战略步骤,也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易错知识提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开展需要;3.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开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4.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实现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5.改革的必要性: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开展。6.方案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对对应的经济范畴,两者主要区别是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根底性调节作用;后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技根底性调节作用。7.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开展经济。8.经济特区的“特〞是“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9.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灵活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开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第3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历史性的跨越1.背景⑴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①__________,苏联解体。⑵国内:中国的②__________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标志⑴1992年③__________视察南方谈话。①党的④__________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开展社会主义社会的⑤__________,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⑥__________,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⑦__________。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⑧__________。④要抓住时机,开展自己,⑨__________才是硬道理。⑵1992年10月,中共⑩__________①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⑪。②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开展,集中精力把⑫搞上去。【特别提醒】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开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自我校对】①东欧剧变;②改革开放;③邓小平;④根本路线;⑤生产力;⑥综合国力;⑦生活水平;⑧共同富裕;⑨开展;⑩十四大;⑪市场经济体制;⑫经济建设;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⑴召开:①__________年11月在北京。⑵决定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②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的。②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③__________起根底作用。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开展的方针,转换国企④__________。④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⑤__________。⑶意义①使十四大提出的⑥__________目标和根本原那么具体化。②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⑦__________。③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⑧__________。2.中共十五大的召开⑴召开:⑨__________年9月在北京。⑵论断①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⑩__________。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根本⑪。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表达在⑫上。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⑬。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⑭的重要组成局部。⑶意义:是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⑮和认识深化。【特别提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是逐步开展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开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根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开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自我校对】①1993;②根本制度;③资源配置;④经营机制;⑤现代企业制度;⑥经济体制改革;⑦根本框架;⑧根本方向;⑨2019;⑩指导思想;⑪经济制度;⑫控制力;⑬多样化;⑭市场经济;⑮思想解放;重点知识解析1.为什么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标志?⑴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从而解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