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完整版课件_第1页
《断章》-完整版课件_第2页
《断章》-完整版课件_第3页
《断章》-完整版课件_第4页
《断章》-完整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断章第一专题245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文小结6布置作业31情境导入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断章》朗诵.mp4

情境导入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2、通过诵读和抓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3、学习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卞之琳(1910~2000),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作品:主要作品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数行集》。作者简介整体感知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上段是一个精心提炼的场景:桥,桥前的风景,桥后的楼。其中有两个动点,一个是桥上人的视点,一个是楼上人的视点,且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呈现出前摄后、高压低之势,构成一幅有趣的图画,又脱现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经典型场面。下段首句写明月饰窗,这是一种主观感受,言外托出一个当窗望月的人。这本也平常。但末句却突然点出望月人此刻恰是他人梦中之人,仿佛推出了螳螂后面的黄雀,使读者的想象视野徒然扩展,于不动声色间出奇制胜。主要内容研读课文分析诗歌中的意境诗只有四句.每个字、词,每句话都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便觉意味悠长。耐人寻味。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着深深的伤感。关于意境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林中清脆的乌鸣。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明媚和谐。透过这宁静自然,是一个小楼,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是一双眼睛。“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世间的美中找点慰藉。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若有若无,如梦如幻。“你”获得了美丽的满足吗?也许。然而,诗人要告诉“你”:此刻的“你”正做了他人的梦境。正被人设计在哀愁的、惹人怜的形象上,满足了别人的想象。

此诗的意象是刹那性的,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第一节:(一)画面“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本诗的哲学意蕴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二)哲学沉思第二节:(一)画面: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只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

(二)哲学沉思: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断章》写于1935年,此时的卞之琳正处在失恋的痛苦中。

《雕虫纪历》写道:”但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为何说是一首言情诗?1933年,卞之琳和苏州的张充和彼此爱恋,但最终两人没能走到一起。这次短暂恋爱的幸福和痛苦留在了卞之琳的内心深处,他由对飘逝爱情的怀恋,对爱情稍纵即逝的感悟,进而揭示世间万物的哲理。此后作者又写下了《鱼化石》《距离的组织》等含有浓厚哲理意味的言情诗。写法品析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断章》中,三美得到了体现。在语言安排上,《断章》极富特色,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在听觉上给人一种余音回旋的享受,也就是说诗歌蕴涵了音乐美。音乐美简洁、明快的四行诗,造就了永恒的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诗的上节虽然写“风景”,但并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让人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游船,还有岸上的杨柳……整个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使读者回味无穷。绘画美《断章》中作者的观察视角不是固定的,他通过视角出发点和落点的改变,使诗取得了交错重叠的视觉效果,使诗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更具美感。这和一些中国古诗不同,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菱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在描写雪山、飞鸟、道路、孤舟、渔翁等的时候没有视角的转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独立的,观察点均来自远离景物的一个固定方位。

然而,在《断章》第一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中,第二人称“你”是视角的出发点,“风景”是视角的落点。第二句则是从第三人称视角出发,从“看风景”这个短语来看,视角落点应该也是“风景”,但作者却转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视角落点变成了“你”,也就是说“风景”和“你”已经合而为一了,“你”成了风景。这样,视角的落点发生了变化,主体和客体发生了转换,让人不禁要问"你、风景、看风景人"到底谁在看谁呢?主体到底是"你"还是"看风景人"呢?

建筑美要求新诗在结构上完整、对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连标点是九个字。“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连标点是十个字。而下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字数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犹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协调。这样的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建筑美

小桥、流水、人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风景,卞之琳的《断章》却是通过“你”“桥”“风景”等几个意象的不定组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蕴涵人生哲理的别样风景图,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短暂,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二扇思想之窗。现在前人己逝,然而他的《断章》却成了一道永恒、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课文小结

你(主体)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