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与强化训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文言文翻译与强化训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文言文翻译与强化训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文言文翻译与强化训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文言文翻译与强化训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八上文言文翻译与强化训练三峡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强化训练】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自非/亭午夜分。(2)沿/溯/阻绝。(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清/荣/峻/茂。(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2)夏水襄陵。冲上、漫上(3)良多趣味。甚,很(4)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6)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7)绝巘多生怪柏。极(高)(8)属引凄异。接连不断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3)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凄寒。5.默写填空。(1)文中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文中写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文中写夏季水势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夏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文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文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句子是: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文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6.作者在写夏水时,是如何突出夏水雄伟峻急的?明确:首先,作者突出水势之大,只着了一个“襄”字便将水大之势凸显而出,并用“沿溯阻绝”一词借用航道被堵来侧面表现水势之大。接下来作者描述水势之急,以“乘奔御风”来与水势作比,突出水势之急。从而将夏水的雄伟峻急的特征写尽无遗。7.作者为何要将春冬两季结合在一起写?三峡春冬两季具有怎样的美?请你简要分析。明确:春冬两季雨水减少,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因此作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写。此时的三峡有“素湍”,有“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有动有静、有色有声,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树,“茂”字写草。这四个字是三峡“美”的综合表现。而“良多趣味”一词,说明了作者的审美意趣,诗情画意融为一体。8.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季的寒凉的?明确:作者先用一个“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然后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9.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10.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11.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突出特点。(1)本文具有骈文的特点,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拍多为二二式,读来朗朗上口。(2)用语凝练生动,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并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如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用语简练还体现在善用点染之法,如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二、拓展阅读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注]①迳: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状。1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绝壁或千许丈。极(高);表示约数(2)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从13.翻译下面的句子。林木高茂,略尽冬春。树木高大茂密,到了冬春之交稍显凋零。14.文中说西陵峡“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三峡》一文中也有类似描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用原文语句填空)15.本文在景物描写和抒发的情感上与《三峡》各有什么相同之处。①景物描写上,都描写了三峡山势的高耸、连绵不断,刻画了三峡春冬时的景色。②情感上,都抒发了对三峡景物的喜爱以及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强化训练】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猿(yuán)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实是欲界之仙都。(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沉鳞竞跃。(争相,争着)(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指奇丽景色)4.翻译下列的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5.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句子。(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文中写山的句子是:高峰入云;写水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清流见底。(3)文中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其主要内容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概括是山川之美。(5)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6)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7)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9)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10)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7.“猿鸟乱鸣”中的“乱”字用得好,写出了“鸣”的状态;“沉鳞竞跃”中的“竞”字也用得好,好在哪里?“竞”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鱼儿以人的思想行为,不仅写出了鱼儿的多和活泼,而且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游鱼争相跃出水面的画面,展现了傍晚热闹欢快的气氛。8.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9.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10.本文写景的语言精练且生动,试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说说该句是如何体现此特点的。从仰视、俯视两种视角,描写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清。二、拓展阅读天目①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②,可二十余里。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③,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节选自袁宏道《天目》,有删改)[注]①天目:天目山,古称浮玉山。②由庄至颠:从山脚下到山顶。③破塘:浙江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天目盈山皆壑。满(2)而天目雷声甚小。表转折,却,但是(3)可二十余里。大约12.翻译下列的句子。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即使在幽静的山谷悬岩处,寺庙却都很精致,(这是天目山的)第三个绝妙之处。13.本文与《与谢中书书》都从____觉和____觉角度描写了奇丽景色。(限填1字)视;听14.本文与《与谢中书书》都是描写山川之美的佳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①内容上:两文都写了山中的奇美景象。②情感上:都表达了作者对山川美景的喜爱之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强化训练】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猿(yuán)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4)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2)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4.翻译下列的句子。(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5.根据要求填空。(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6.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景色之乐)。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友情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情趣之乐)。7.本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因为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两人心意相通,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表明两人友情深厚。8.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9.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包括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等。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突出了月光的澄澈及月夜环境的优美、清静。二、拓展阅读临皋亭①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节选自苏轼《临皋闲题》)[注]①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闻范子丰新第园池。听说(2)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罢了(3)何必归乡哉。为什么12.翻译下列的句子。江山风月,本无常主。江河、山川、清风、明月等(一切自然界的东西),本来没有固定的主人。13.《记承天诗夜游》与本文都表现出作者虽遭贬谪,却颇有雅致,流露出豁达乐观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者便是主人14.请结合《记承天诗夜游》与本文,指出“闲人”和“闲者”有哪些共同点。寄情山水,不随波逐流,享受自然风光,追求心灵自由。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译文】(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连成一片呈现出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随水漂去。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一路都是奇山异水,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游动的鱼儿和江底的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那)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马一般)飞奔。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山泉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鸟儿们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没有穷尽。猿猴长久不断的叫,没有停止。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功名利禄;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之处,有时偶尔漏出(一丝一线的)阳光。【强化训练】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鸢飞(yuān)戾天(lì)经纶(lún)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3)一百许里。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4)鸢飞戾天者。至,到达。(5)经纶世务者。筹划,治理。(6)猿则百叫无绝。穷尽、断绝(7)负势竞上。向上生长(8)争高直指。笔直(9)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10)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11)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12)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3.翻译下列的句子。(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儿长久不断地叫,没有穷尽;猿猴长久不断的叫,没有停止。(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功名利禄;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4.根据要求填空。(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6.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二、拓展阅读沧浪亭记(节选)(宋朝)苏舜钦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⑥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⑦,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⑧小舟,幅巾⑨以往,至则洒然⑩忘其归。箕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注释)①阜fù:土山。②并bàng:靠近。③纵广:纵横。④杠gāng:独木桥。⑤亏蔽:掩映。⑥坳ào:低洼。⑦倚qí:弯曲的堤岸。⑧榜bàng:摇桨,划船。⑨幅巾: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⑩洒然:畅快的样子。箕: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形骸:身体。磨戛:折磨。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踞而仰啸。蹲坐(2)杠之南,其地益阔。助词,的8.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C.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D.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10.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请分条具体写出来。A.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B.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C.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11.《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强化训练】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七里之郭gūo(2)米粟非不多也sù(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yù(4)亲戚畔之pàn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七里之郭(外城)(2)环而攻之(围)(3)池非不深也(护城河)(4)委而去之(放弃)(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6)亲戚畔之(通“叛”,背叛)(7)地利不如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摄)3.翻译下列的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3)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6.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孟子提出的“人和”,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二、拓展阅读孟子日:“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所恶勿施尔也。(所厌恶的东西)(2)兽之走圹。(跑)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本文中有形象的描绘。本文中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10.本文中说到了“桀、纣”失天下的原因,请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句子来解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得道者多助”,本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不一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本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富贵不能淫【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强化训练】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富贵不能淫(yín)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2)安居而天下熄(安静)(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5)丈夫之冠也(行冠礼)(6)毕敬毕戒(谨慎)(7)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8)富贵不能淫(使……迷惑)3.翻译下列的句子。(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4.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5.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6.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7.《孟子•尽心上》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与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该如何理解?这句话与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意思相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这样。”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后半句体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前半句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和出世境界。二、拓展阅读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①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②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③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④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①公仪子:即公孙仪。②夫子:对男子的尊称。③下人之色:迁就他人。④即:假如。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任宰相)(2)虽嗜鱼。(即使)9.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B.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C.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D.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您喜欢吃鱼却又不接受(鱼),为什么呢?11.根据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有人认为公孙仪是“大丈夫”,你是否赞同,为什么?示例一:我赞同,因为公孙仪不受鱼体现了大丈夫“富贵不能淫”,所以他是大丈夫.示例二:我不赞同,因为公孙仪不受鱼是怕自己因为受了鱼会丢掉相位,是从自己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讲究“仁”,即爱民众,这和公孙仪的动机完全不同,所以公孙仪不配称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之中被选拔出来。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才能。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够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死亡。【强化训练】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畎(quǎn)亩傅说(yùe)胶鬲(gé)百里奚(xī)拂乱(fú)曾(zēng)益拂(bì)士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2)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3)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5)人恒过然后能改。(经常)(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被起用)(7)必先苦其心志(使……受苦)3.翻译下列的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死亡。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6.文段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实,证明了什么道理?连用六位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7.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论点的?文章开始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事实,作者归纳总结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8.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并能改错,就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9.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绝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只有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把困难当作成功的垫脚石,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二、拓展阅读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1)江南蟹雄,螯能敌虎(匹敌、对抗)(2)悉可俯拾(完全)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本文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卒章显志。愚公移山《列子》【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强化训练】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仞(rèn)塞(sè)箕畚(jīběn)龀(chèn)穷匮(kuì)亡以应(wú)厝(cuò)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始一反焉。(同“返”,返回)(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没有。)(4)一厝朔东。(同“措”,放置)(5)河阳之北。(山之南,水之北)(6)惩山北之塞。(苦于)(7)投诸渤海之北。(之于)(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草木)(9)惧其不已也。(停止)(1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3.翻译下列的句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4.按照要求找出下列句子。(1)愚公移山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5.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6.

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的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7.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8.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9.愚公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10.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寓意——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11.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二、拓展阅读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①吾欲之南海。(去,到)②犹未能也。(还)③子何恃而往!(什么)④越明年。(到、及)13.翻译下面句子。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14.本文和《愚公移山》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②《愚公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