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份有限公司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松
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乙】
韩山书院新栽小松
丘逢甲②
出林鳞鬣③尚参差,已觉干霄势崛奇。
只恐庭阶留不得,万山风雨化龙时。
【注释】①杜荀鹤(846—904),唐朝诗人,他出身寒微,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②丘逢甲(1864—1912),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写此诗时任韩山书院主讲,致力于国民教育。③鳞鬣:龙鳞和龙须,这里代称松树。
1.以上两首诗题材相同,均为__________。
2.对以上两首诗歌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小松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小松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B.甲诗三、四句的“凌云”含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成后的松树。
C.乙诗第二句隐含着诗人热切期望能尽快培养出支撑大厦的栋梁之材的教育理想。
D.乙诗第三、四句转入议论,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自身人格的塑造,也透露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3.请从写法上,比较甲乙两首诗歌的异同。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感遇十二首①(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落梅②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此组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②此诗是诗人遭贬任建阳令时所作,建阳地处南方,当时属荒僻之地。
4.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是咏物诗 B.都是近体诗 C.都押5个韵 D.都是讽喻诗
5.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
)
A.慷慨激越 B.凄怆悲愤 C.温雅醇厚 D.委婉深沉
6.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阮郎归
赵彦端
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
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醅,酒醒香满怀。
7.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两首词依次添加题目,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野望
饯别 B.双燕
寒梅 C.青梅
春酒 D.春思
赏梅
8.下列关于这两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
B.“冰可断,玉堪裁”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情怀。
C.“双燕归”反衬寂寞心境,“香满怀”饱含欣喜之情。
D.欧词用语清丽,情思宛转;赵词不事雕琢,境界雄阔。
9.请赏析这两首词的画线句在描写上的不同。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②,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本词作于元丰三年,苏轼贬居黄州。②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10.关于本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字数上来看,此词是一首中调。 B.从题材上来看,此词是一首咏物词。
C.此词笔致缠绵悠远,属于婉约词。 D.此词以物为人,以人写物,妙趣横生。
11.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也无人惜从教坠”句中,“惜”字运用反衬手法暗露作者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
B.“萦损”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运用想象,描写思妇困倦的娇眼睁开又闭合。
C.下阕首句,作者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而后折回杨花。
D.“细看来”三句,作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12.请赏析下阕画线句中数词的妙用。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梅花落·中庭多杂树
(南北朝)鲍照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13.下列古代文学作品选中,适合收录本作品的一项是(
)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律诗选编》 D.《长短句集粹》
14.以下对本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面是咏梅花,以杂树为反衬,梅和杂树都被人格化了。
B.问答双方是诗人和杂树,诗人独叹赏梅,引起杂树质问。
C.讽刺梅花在霜中开花又在寒风中零落,没有坚定的本质。
D.诗用杂言,句有奇偶,该作品的韵调别具错综变幻之美。
15.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请结合本作品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别双温树
(唐)李绅①
诗序:往年於惠山书房前手植。今已喬柯。数寻干云。葱翠荫日。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
翠条盈尺怜孤秀,植向西窗待月轩。
轻剪绿丝秋叶暗,密扶纤干夏阴繁。
故山手种空怀想,温室心知不敢言②。
看尔拂云今得地,莫随陵谷③改深根。
[注释]①李绅,(772—846),早年居无锡,曾在惠山寺读书。本诗写于其贬官准备前往洛阳时。②这句用西汉孔光典故。孔光为官谨慎。孔光,字子夏,西汉后期大臣,孔子的十四世孙,太师孔霸之子。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自幼随父徙居长安,聪颖好学,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他性格刚正,直谏无忌,常不合汉元帝之意,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收徒讲学,所教弟子多数成就为博士、大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几次到各地检查冤狱,教化风俗,赈济灾民,后迁为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后因在朝中力主扶正除邪,傅太后指使亲信加以诋毁,被罢免还乡。孔光回乡不到一年,朝中接连换了三位丞相,廷议皆不如孔光。傅太后去世,哀帝又令孔光入朝,授光禄大夫,不久再拜为丞相。他与大司空何武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规定逾限者归官,以缓和激化的阶级矛盾。因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施。哀帝死后,平帝刘衎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政事尽委于大司马王莽。孔光担心有不测之事,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于是,按王莽之意拜孔光为太傅,次年拜为太师。后称病辞职。元始五年四月乙未,孔光病故,享年七十岁。朝廷令谏大夫持节护丧,公卿百官吊唁送葬。谥简烈候。②温室:汉宫殿名。《三辅黄图》卷三:“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心知不敢言,《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尚书省)中树皆何木叶?’光默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③陵谷:形容世事变化巨大。
16.如编选诗歌总集,这首诗应归入的类别是(
)
A.登览类 B.咏物类 C.送别类 D.怀古类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缘起,叙写诗人可怜树苗孤单弱小
B.颔联对仗工整,描绘树在不同季节的样貌。
C.颈联转向虚写,由树联想到诗人过去的经历。
D.居联运用拟人,写诗人临行借树寄托志向。
18.联系诗序和注释,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多丽·咏白菊[宋]
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①,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②。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③,似泪洒、纨扇题诗④。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咏菊
[清]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⑤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①醉妃、孙寿、韩令、徐娘句:作者以四个历史人物作为反衬,体现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不似徐娘傅粉争妍之白。②酴醿(túmí):花名,也作荼蘼、荼糜等,暮春时开花,有香气。③汉皋解佩:心意相投的男女互相赠送礼物,作者以此暗指男子心有别属。④纨扇题诗:汉代班婕妤《团扇诗》(又名《怨歌行》)以“秋扇见捐”自喻受汉成帝冷落的处境。⑤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
19.《咏菊》一诗有几联对仗?(
)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无
20.下列关于这两首诗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词善用典,上片所引典故均为反衬,而下片均为正衬。
B.二篇不着一个“菊”字,所赞美的菊花特质与常人不同。
C.林以菊为知音,暗合“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意。
D.林诗“秋心”将菊拟人化,凸显菊花高洁、端庄的品性。
21.李词和林诗均题为“咏菊”,且都以“菊”自比,请比较分析二者思想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小松
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乙】韩山书院新栽小松
丘逢甲②
出林鳞鬣尚参差,已觉干霄势崛奇。
只恐庭阶留不得,万山风雨化龙时。
【注释】①杜荀鹤(846—904),唐朝诗人,他出身寒微,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
②丘逢甲(1864—1912),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写此诗时任韩山书院主讲,致力于国民教育。
22.对以上两首诗歌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小松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小松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B.甲诗三、四句的“凌云”含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成后的松树。
C.乙诗第二句隐含着诗人热切期望能尽快培养出支撑大厦的栋梁之材的教育理想。
D.乙诗第三、四句转入议论,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自身人格的塑造,也透露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23.以上两首诗体裁相同,均为__________。
24.请从修辞角度,用简明语言鉴赏甲乙两首诗歌。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题山石榴花①
白居易
一丛千朵压阑干,剪碎红绡却作团。
风嫋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初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争及②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③人看。
【注释】①山石榴花即杜鹃花。这首《题山石榴花》大约作于江州司马任上。②争及:怎及。③尽:任凭。
25.这首律诗共有(
)个押韵的字。
A.3 B.4 C.5 D.6
26.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杜鹃开放时花朵多,运用比拟的手法写花朵像剪碎的红绡一样呈团状。
B.颔联写杜鹃在微风吹动之下腰肢款摆,香气阵阵,露珠欲堕恰如美人妆泪初干。
C.颈联用蔷薇有刺不许人随意采弄,荷花亭亭玉立不可亵玩来和杜鹃花作比较。
D.尾联赞美了杜鹃花平易淡泊的品质,其实其中蕴含着作者更为复杂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①,脉脉蒹葭逋。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②举。
【注】①水芝:荷花的别名。②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后多指美酒。
卜算子·为人赋荷花
辛弃疾
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明月鸳鸯浦。
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①。
【注】①更衬句:《南史·齐东昏侯纪》:“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
27.根据两首词的字数,可以判断这两首词都是(
)
A.长调 B.中调 C.小令 D.双调
28.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词都适合的一项是(
)
A.清新自然 B.质朴苍劲 C.慷慨激昂 D.深沉婉转
29.两词都写“荷”,但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请围绕“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30.这首是创作于大观园海棠诗社,诗社的发起人是(
)
A.林黛玉 B.贾宝玉 C.薛宝琴 D.贾探春
31.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自然清丽 B.沉郁顿挫 C.含蓄蕴藉 D.平淡质朴
32.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种花人等都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白海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第48-49回,因薛蟠外出香菱被带进大观园,跟林黛玉学习写诗。黛玉让她以“昨夜的月”为描写对象练习。她先后写了三首,下面是第一首与第三首。
(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33.香菱即甄士隐的女儿________(填人名)。
34.下列说法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B.上面两首诗都是近体诗。
C.“玉镜”“冰盘”都是借代,指月亮。
D.两首诗体现出作者对色彩感觉敏锐。
35.黛玉评论前一首“措辞不雅”,众人评论后一首“新巧有意趣”,请具体说说后一首哪些地方优于前一首。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36.从字数看,这首作品属于____________。
3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
B.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
C.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38.《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海棠坞
杨万里
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
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
雨中海棠
张九成
玉脆红轻不耐寒,无端风雨苦相干。
晓来试卷珠帘看,蔌蔌飞香满画栏。
[注]①本诗是杨万里《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之一。②张九成:南宋诗人,主张抗金,为秦桧所忌,谪居多年。
39.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是七言绝句 B.都有三个韵脚
C.都属于咏物诗 D.都有对仗句子
40.以下评价适用于《海棠坞》的一项是(
)
A.冲淡悠远 B.豪迈雄奇
C.清新明丽 D.深沉婉转
41.两首诗都写了海棠,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菊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①篱边色,罗含②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④。
[注释]①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②罗含:东晋人,也酷爱菊花。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④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这里喻指朝廷。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③觅宠光。
[注释]①糗粮:干粮。②政:通“正”。③陶翁:陶渊明。
42.下列哪部作品中不能同时查阅到这两首诗(
)
A.《唐宋诗集》 B.《干谒诗选》
C.《咏物选集》 D.《律诗集萃》
43.两首诗吟咏对象均为“菊”,均提到陶渊明,主旨表达却各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4.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傲然不屈的优秀品格。
B.两首词都用到了比喻、拟人、衬托、顶真的手法,笔致细腻,意味深隽。
C.两首词都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同时以梅喻人,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D.两首词都通过梅花所处的恶劣环境来衬托梅花的坚毅高洁。
45.如何理解毛泽东在小序中写到的“反其义而用之”?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46.从题材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从风格看,属于__________。
47.词的上阕多用侧面衬托,下列句子不属于这一写法的是(
)
A.寒山几堵 B.风低削碎中原路
C.秋空一碧无今古 D.醉袒貂裘
48.赏析这首词的构思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促织①二首
(宋)洪咨夔
一点光分草际萤,缲车②未了纬车③鸣。
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注释】①促织:蟋蟀的别名,其声如急织。②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③纬车:纺车。
49.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内容相关,完整统一。
B.两首诗体裁相同,属于古体。
C.“一点光分草际萤”句,侧面衬托促织鸣声之晚。
D.“水碧衫裙透骨鲜”句,直接刻画促织形象之美。
50.以下评价适用两首诗歌的一项是(
)。
A.雄浑豪放 B.幽冷峭拔 C.蕴藉有致 D.华美绚丽
51.两首诗歌借“促织”之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独具匠心,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
52.颔联中“一”字用得最好,它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
53.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的含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愿。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暗香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①。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②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①石湖:范成大的号,范成大在这个时期退居苏州西南的石湖边居住。②何逊:南朝诗人。曾作《咏春风》诗。
54.结合作者的序来看,《暗香》是这首词的________。
5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观梅忆人,追述旧游,抒发今昔盛衰之感。
B.词人以何逊自比,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C.“香冷”两字巧妙勾勒出梅花飘落清冷的虚景。
D.全词上阕写景下阕言情,构思严谨,意境高远。
56.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压”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咏物诗
2.D
3.同:两首诗都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甲诗写小松即使埋没深草,也勇敢坚强地“刺”出头来,逐渐高于蓬蒿,最终凌云而上,写出人才的自强不息,勇敢不屈的特征;乙诗写出松树奇崛的外形与如龙般的气势,写出人才的优秀。
异:甲诗还用了对比手法,对比时人不识小松栋梁之材与成长为大松后才重口称赞的态度,表达对于人才被忽视埋没的惋惜。乙诗用了夸张(想象/比喻)手法,把松树成长想象成风雨化龙,流露出作者对小松未来成长的期待之情,寄寓作者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期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两首诗都以“小松”为描写对象,托物言志,为咏物诗。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自身人格的塑造,也透露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恐怕这小小的庭院留不住松树的生长,总有一天会突破丛林直上青云,在风雨群山中化龙一般成长。表达的是诗人对小松(学生)成长的期待,而非对自身人格的塑造。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同:甲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小松却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最终凌云而上,泰然自若。写出人才的自强不息,勇敢不屈的特征。
乙诗“已觉干霄势崛奇”“万山风雨化龙时”写出松树奇崛的外形与如龙般的气势,写出人才的优秀,也用了借物写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异:两首诗歌中用到的手法技巧和主旨情感有不同之处。甲诗“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使用对比手法,时人起初不识小松栋梁之材,之后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才称赞它高。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表达对于人才被忽视埋没的惋惜。
乙诗“万山风雨化龙时”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想象松树将来有一天会在风雨万山之中如龙一般腾飞成长,表达作者对松树成长的无限期望,寄寓作者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期望。
4.B
5.D
6.同:抒情委婉,寄寓深沉。异:张诗以反诘收束全诗(运用对比),人们只忙于栽培桃树和李树,以“受人冷落的丹橘难道不能遮阴”一问,强烈地表达朝廷小人得志而有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刘诗以比喻手法,表面谴责东风不懂怜香惜玉,用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摧残着孤高不群的梅花,以此寄寓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的当权者的讥讽之意。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B.“都是近体诗”错,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分为两种,绝句和律诗。其中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四联。
《感遇十二首(其七)》共有十句,不符合近体诗句数的要求属于古体诗。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A.刘诗不符合慷慨激越的语言风格;
B.张诗不符合凄怆悲愤的语言风格;
C.张诗不符合温雅醇厚的语言风格;
D.张诗,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刘诗,全诗描写梅花,却未见梅花,运笔委婉,将咏物与抒怀有机结合,也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两首诗都抒情委婉,寄寓深沉。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张诗尾联“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运用反问修辞,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的人格,强烈地表达朝廷小人得志而有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
刘诗尾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春风掌管着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摧残。表面上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
据此可知,两首诗歌的尾联相同之处是都是咏物诗,借物表达情志,抒情委婉,寄寓深沉。
7.D
8.C
9.两首词在运用的手法、景物的特点、蕴含的情感上都有所不同。
欧词以“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观赏精细,比喻贴切,颇具匠心;“日长蝴蝶飞”与前一句,动静结合,看似寻常之景,却耐人寻味,和下片“双燕归”暗合,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蕴藉。
赵词以“梅”为意象,用拟人手法,写堂前的两株梅花商量着谁先开谁后开,富有灵气的想象,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因此分析两首词的内容即可知最合适的题目。第一首描写的是一位女子于仲春时节踏青时的见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思之情,因此以“春思”为题合适;第二首词围绕“梅花”来写,在寒冷的早春,两株梅花先后开放,她们的花瓣简直是用“冰”“玉”做成的,描写诗人在花前饮酒赏花,因此以“赏梅”为题最合适。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暮春”错,由“南园春半踏青时”的“春半”可知是“仲春”;
B.“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情怀”过度解读,此句是描写白梅的花瓣如冰似玉,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D.“境界雄阔”错,诗歌描写堂下两株白梅盛开,自己不顾寒冷温酒赏梅,应是境界高雅。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柳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以外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日长”正是“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飞,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动相思之情。
此句选取“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
修辞上,“如豆”“如眉”运用比喻手法,准确描写了青梅的大小,柳叶的变化,观赏精细,比喻贴切,颇具匠心;
“青梅如豆柳如眉”是植物,是静景;“日长蝴蝶飞”是动物,是动景,这两句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刻画春景,感受丰富;
“日长蝴蝶飞”照应了末尾“画堂双燕归”,蝴蝶逐花而飞,燕子双双归巢,“双燕”实喻夫妇和谐相伴,则此时少妇独自一人,见“双燕”,少妇只能痛断肝肠。此句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蕴藉。
“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写堂下两株梅花商量好了,先后开放。此句以“梅”为意象,借物抒怀。
“商量”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两株梅花以人的情感动作等,使得画面极富生活情趣;
“商量先后开”是词人的想象,这想象富有灵气,又包含着诗人的生活乐趣,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10.A
11.D
12.“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表现为递减性,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把握写作风格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调体式规定是这样的: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本词超过126字,属于长调。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以景结情”错,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应该是情景交融,卒章显志。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妙处(炼字)的能力。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大意是说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仔细玩味三个数词“三”“二”“一”,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逐层递减中语意蕴藉、含蓄、巧妙,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爱春、惜春,面对凋零、坠落又无奈的情感。
13.A
14.C
15.(1)本诗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富于变化,诗的构思新颖巧妙,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树和花人格化,借助于对话、对比等手法,使诗中的深刻含义得到形象的体现,象征色彩浓郁,可见诗人“材力标举”。
(2)本诗多用托讽之辞。一褒一贬,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之士的赞扬,还饱含着寒士被压抑的义愤和对高门世族垄断政权的控诉。诗歌以充沛的气势,强烈的个性,明快的语言,给读者以震撼。可见诗人“凌厉当年”。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梅花落·中庭多杂树》是南北朝宋时诗人鲍照的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梅花落》汉乐府二十八横吹曲之一。鲍照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杂言诗。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讽刺梅花”错,“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中的“尔”是指杂树,本句讽刺杂树,赞美梅花。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材力标举”称赞其才气和艺术手法,“凌厉当年”赞叹其语言、气势和个性特征。
材力标举:本诗是一首杂言诗,运用五言、七言句,诗句的节奏富于变化;这首诗结构构思新颖,一二两句直抒己见,第三句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的申述;“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一问一答,问答双方是诗人和杂树,诗人独叹赏梅,引起杂树质问,构思新颖,想象力独特,借助对话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与“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把梅和杂树形成对比,达到讽刺杂树、赞美梅的效果。
凌厉当年:那傲霜独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写照,当然也可以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体现;那么,“零落逐寒风”的“杂树”,便是与时俯仰、没有节操的龌龊小人的艺术象征。诗人将它们加以对比,并给予毫不含糊地褒贬,一方面反映了诗人爱憎分明、刚正磊落的胸怀,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贵贱不分的世风的抨击和抗争。这首诗虽是咏物,然其身世境遇、性格理想、志趣情怀无不熔铸其中,显示出它的慷慨任气。言辞爽直,绝无雕琢、渲染之态。
16.B
17.A
18.小序写到“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作者通过描写江南气候适宜,树能适性生长,但过江多死,由此引发作者对在朝廷为官时谨慎拘束的感慨,暗含离乡宦游的孤独及对故乡安稳生活的留恋。临别借树自警,表达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改变,自己都要坚持原则、不改立场的志向。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
本诗题目为“别双温树”,可初步判断是咏物类;再结合内容判断,诗中主要描绘树在不同季节的样貌,并由树及人,抒发感慨。故为典型的咏物诗。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可怜树苗孤单弱小”错误,首联写诗人喜爱树苗的孤拔秀丽,优异特出,故此栽在西窗下。“可怜”是怜惜、爱惜的意思,“孤秀”意为孤拔秀丽,优异特出。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小序中“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作者通过描写江南气候适宜,树能适性生长,但过江多死,暗含离开家乡,随着环境的变化,生命也不得不改变许多的人生不自由。由此引发“温室心知不敢言”,这是对在朝廷为官时谨慎拘束的感慨,暗含离乡宦游的孤独及对故乡安稳生活的留恋。
诗句尾联“看尔拂云今得地,莫随陵谷改深根”,如今此树长得高耸入云并且得到适宜生长的土壤,没有随着外在地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深深的根须。这是临别借树自警,表达自己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改变,自己都要像温树一样,坚持原则、不改立场的志向。
19.B
20.C
21.同:都以菊自喻,抒写高洁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
异:李清照的词流露出孤居独处、良辰难再的感伤;林黛玉的诗则表达了感怀身世、自我怜惜的哀怨和不被人理解的愁绪。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本题针对“对仗”设题。“对仗”,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
从诗歌体裁来看,“咏菊”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使用对仗;就本诗而言,颔联“毫端蕴秀”对“口齿噙香”,“临霜写”对“对月吟”,颈联“满纸自怜”对“片言谁解”,“题素怨”对“诉秋心”,这两联使用对仗;
从诗句的结构特点来看,首联中“无赖诗魔”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诗魔”,而下一句“绕篱欹石”是并列结构,不能构成对仗;尾联中“一从……后”意思是“自从……后”,是下一句的时间状语,不能构成对仗。
由此可知,这首诗歌有两联对仗。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语言、形象的能力。
A.“上片所引典故均为反衬”错误,上片以杨玉环和孙寿等低俗的容止来反衬白菊不同流俗的风采,是反衬,而屈原和陶渊明,则是以爱菊者的身份出现,他们的风度韵致也堪与白菊相比拟,是正衬。
B.“所赞美的菊花特质”错误,这两篇作品中赞美的不是菊花,而是以菊隐喻自咏,表现作者卓尔不群的特点。
D.“林诗‘秋心’将菊拟人化,凸显菊花高洁、端庄的品性”错误,这里的“秋心”是说作者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感伤的心境,不是说菊,所以也不存在拟人一说。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先看李清照的词。
从上阕一开篇来看,“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意思是“小楼寒冷,帘幕低垂,秋夜长长。恨萧萧无情风雨,一夜搓揉,将白玉般的肌肤损伤”,这是借景抒情,用深静寒寂的赏菊氛围来写自己的孤居独处,再以一个“恨”字承上启下,表现了良辰难再的感情以及主人公对风雨摧花的敏锐感受。
接着在上阕中,词人先以杨玉环和孙寿等低俗的容止来反衬白菊不同流俗的风采,又以屈原和陶渊明对菊进行烘托;下阕中则以汉皋仙女和汉宫婕妤从正面来作为白菊的陪衬,而末句更进一层,是慰安兼以挽留,意思是说可以不必为苦忆昔人而萎谢化去,此地亦有爱菊之知音,词意至此,拓开意境,以旷达之语道出作者轻视鄙俗,不甘随俗浮沉的志趣。
再看林黛玉的诗。
如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是说我借颂扬菊花来抒发自己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情怀。
如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今”是说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这是借颂菊之高洁来写自己的清高孤傲。
由此可知,二者的相同点都是菊来抒写自己的卓尔不群,而不同点则是李清照的词中有对孤独的感慨,而林黛玉的诗中则有不被人理解的感伤。
22.D
23.(七言)绝句
24.甲诗:拟人手法,写小松即便埋没深草,也勇敢坚强地“刺”出头来,逐渐高于蓬蒿;对比手法,对比时人不识小松栋梁之材与成长为大松后才重口称赞的态度,表达对于人才被忽视埋没的惋惜;夸张手法,“凌云”写出了松树成长后高大挺拔的气势。
乙诗:借代手法,以鳞鬣代指松树,形象地写出松树奇崛的外形与如龙般的气势;夸张手法,把松树成长想象成风雨化龙,流露出作者对小松未来成长的期待之情,寄寓作者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期望。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自身人格的塑造,也透露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恐怕这小小的庭院留不住松树的生长,总有一天会突破丛林直上青云,在风雨群山中化龙一般成长。表达的是诗人对小松(学生)成长的期待,而非对自身人格的塑造。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的能力。
两首诗均是四句,每句字数为七字,第二、四句押韵,是近体诗中的绝句。
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甲诗把小松拟人,说“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四句把时人对待小松和大松的态度进行对比,借物喻人,写出因少有识才之人,以至于很多人才在还未成长之前如同小松一般被忽视摧残,以至于埋没。“凌云”是夸张手法,写出松树成长后参天之势。
乙诗用了借代手法,“鳞鬣”本指龙的鳞片和鬣毛,因松树皮一块块如同鳞甲,故用此来代指松树,同时借助其外形如龙鳞的特点,也写出了小松直冲云霄的气势;“万山风雨化龙时”夸张、想象,想象松树将来有一天会在风雨万山之中如龙一般腾飞成长,寄寓作者对松树成长的无限期望。
25.C
26.A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律诗文学常识的能力。
七言律诗押韵的基本要求是:第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本诗首句“干”,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团”“干”“难”“看”同韵。押韵的字共有5个。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比拟手法”错,“剪碎红绡却作团”运用比喻,把丛簇的山石榴花比作剪碎的红绡。
故选A。
27.C
28.A
29.葛词:诗句中表现“荷”情态的词,如“红”“袅袅”“脉脉”。“红”既写出其颜色之美、开放之盛。“袅袅”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细腻地刻画出“荷”之柔丽妖媚、婉转多姿的形象。“脉脉”本是写人含情不语貌,这里摩画的是“荷”与蒹葭共生的温存图景,写出“荷”甘于清寞、甘于微薄、不攀不附的天然之格,寄托了词人的高雅志趣。
辛词:双关、用典。双关:“丝”即“思”,“莲心苦”即“怜心苦”,暗示了词人对佳人思念良人、内心痛苦的同情与自伤。用典:“更衬佳人步”句更道出辛弃疾不因仕途坎河而自弃,以才华自许的心胸。“占断人间六月凉”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曲衷和怨尤。以“荷”的形态和物种特点,宣泄内心情感。
葛词:清新别致,将“荷”的鲜丽可爱、婉转娉婷全然展现,其中的荷韵、酒意、雅兴自然流露。整首词形成灵丽、幽美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辛词:委婉典雅,从“红粉梳妆”到“莲藕”及“莲花”,借用“荷之梳妆”来表达作自己的内心活动,用美好的意境衬托词人此时的不得意。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词按照字数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这两首词《卜算子》词都是44字,故属于词中的小令。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葛词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霁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辛词咏荷,描绘荷花的形貌,寄情自然。从葛词“袅袅”“脉脉”和辛词“红粉”“翠盖”等词语可看出二者的语言风格都属于“清新自然”。
故选A。
2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葛词上片写雨中荷花,“袅袅水芝红”,红艳艳的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摇曳多姿。“红”着颜色,“袅袅”二字状荷花柔媚多姿的情态;“脉脉蒹葭逋”,“脉脉”一词运用拟人手法,使我们看到了婷婷袅袅的碧叶红花被一望无际、朦朦胧胧、含情脉脉、生长在水边的芦荻的背景烘托着的场景。
下片写雨后天霁,“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词人巧妙地写饮酒赏荷,“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这是从船舱内这个特定角度向外望去,只见枝枝叶叶、层出不穷的莲叶荷花横挡在酒船前面,雨过天晴,细细的五彩流霞从莲荷摇曳攒动的地方冉冉升腾,这是多么绚丽的景色啊!下阕营造一种和谐、安谧的生活的情趣,表达一种怡然自得的情怀。
辛词“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上阕一开始就以拟人的手法描绘荷花的形貌:在炎夏的绿池中展葩吐艳的荷花,似一群弄妆梳洗、浓施粉黛的妇人,她们打着翠绿的华盖在风雨中沉吟垂首。“占断人间六月凉,明月鸳鸯浦”尽管她们无意争芳斗艳,却把人间六月的凉爽都占尽了,隐隐流露出一股艾怨之情。“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丝”“莲”字一语双关,联系到“思念”“怜”,诗人在艾怨中又透出一丝同情,用双关语,虚写藕丝长和莲心苦,实指佳人美女红颜多薄命。“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运用典故,极形象地暗示红颜女子的悲惨命运,也流露出诗人红颜祸水的历史局限性。
从语言风格看,葛词清新别致:“袅袅”二字兼写荷花外貌与精神,准确地写出了荷花柔丽妩媚、婉转多姿的情态。作者又以“草草”“细细”状写词人饮酒赏荷之情态,不仅表现出词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造就了一种轻灵、和谐、安谧而洒脱的情调;辛词委婉典雅:以荷花的形态和物种特点,极形象地暗示了红颜女子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宣泄了词人浓厚的感情,衬托词人的不得意。
30.D
31.C
32.(1)“碾冰为土玉为盆”,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写出种花人之高洁。(2)“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写出白海棠的洁白、坚贞,突出林黛玉的高洁与孤傲。(3)“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写出白海棠的幽怨、悲愁,突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寂寞与孤独。(4)“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通过白海棠无处诉说的情态,突出林黛玉的多情。总之,诗中白海棠表现出的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诗人通过白海棠含蓄地表现了林黛玉清高超拔,空灵飘逸的品性。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
根据《红楼梦》第37回可知,是探春提议创建大观园海棠诗社的,并每人赋诗一首。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形式的分析能力。
本诗属于含蓄蕴藉的诗风,如“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两句句通过比喻表达白海棠的高洁。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在《红楼梦》的第三十八回中,探春提议要建立诗社,然后各人以白海棠为题各赋了一首诗,这些诗都表现了各自作者的性格特点。在本题中,林黛玉所写的这首《白海棠》诗就充分的体现了她的性格特点。
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中,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写出了种花人对白海棠的重视,也借冰玉来暗示种花人的品格的高洁。此处是借种花人来暗喻林黛玉。
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梨蕊三分白”形容白海棠花的洁白,而“梅花一缕魂”则是说白海棠有着梅花一样的坚贞性格。此处以白海棠来喻指林黛玉,突出林黛玉的高洁与孤傲。
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则是描绘了一个幽怨、悲愁的白海棠形象,联系林黛玉的遭遇可知,她本是生在官宦之家,自幼受到父母的宠爱,饱读诗书,但不幸母亲早亡,只能寄居在外婆家,此处是借白海棠的遭遇来突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寂寞与孤独。
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则是描写白海棠无处诉说的情态,这也是林黛玉自身的写照,她虽然多情,但不敢表露,只有压在心底。所以此联是突出林黛玉的多情。
所以诗中描绘出一个高洁、哀愁、深情的白海棠形象,这也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
33.甄英莲
34.C
35.第一首语言俗套、直白;内容单薄,只是反复描写“月亮很亮”,没有表达什么感情,立意较浅。
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有关;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立意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掌握名著相关内容的能力。
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五岁的时候被拐子拐走,后来辗转被卖到了薛家,薛宝钗给她取名叫香菱,后来给薛蟠做了妾。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
C.“‘玉镜’‘冰盘’都是借代”错误,这里把月亮比喻为玉制的镜子,冰做的盘子,以显示其光清冷皎洁,亮而圆的特点。是比喻的修辞。
故选C。
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第一首以“皎皎”写月色,“团团”摹月形,均为俗套。“常思玩”三字选语太硬,太俗太露。“翡翠楼边”“珍珠帘外”之类内容单薄;结联还是归结为月光的明澈,这样的收尾既得无力且又无韵致。
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精华欲掩料应难”,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皎洁的月光。“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红袖楼头夜倚栏”,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望月出神。“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其中还隐约透露出自己的影子:“精华欲掩料应难”,是说她出身高贵,她的聪明和才华总要表现出来。“影自娟娟魄自寒”,是说她本质美好清白。“缘何不使永团圆”又像是对她自小与家人离散的命运的质问。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她痛苦的泪水永远是流不完的。
立意上,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诗的颈联又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诗尾联归结为无可奈何的感喟:“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故此处借嫦娥的一问,就问得新奇且意趣,并且诗的句意既做到曲折又能紧扣诗题,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在小说中,众人评这首诗曰:“新奇而有意趣”,就不是毫无根据的溢美之辞。
36.中调
37.D
38.赞同。
理由:①“卷得均匀”,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风吹柳絮的情形;②“均匀”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缓急有度;③风吹柳絮的情形如轻盈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
词按照篇幅划分,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小令是58字以内,中调是59到90字,长调是91字。这首词共60个字,所以从字数看,这首作品属于中调。
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错误,这与薛宝钗的形象不合。从词中来看,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是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的展现,所以说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展现出的应是“聪慧世故”。
故选D。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明确态度,一般是赞同。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分析诗句的手法和效果。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意思是“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这里实际是写风吹柳絮,结果词人却以“舞”形容其飘飞的姿态,又以“卷得均匀”形容其飘飞姿态的柔美,“均匀”既是指春风徐徐,又是指柳絮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风”也罢,“柳絮”也罢,本是物体,此处却有了人的情态动作,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薛宝钗笔下的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所以说史湘云“出人之上”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39.D
40.C
41.参考答案:两首诗都写了春天风雨前后的海棠,都表达了对海棠的喜爱之情;不同的是,《海棠坞》着重于对初放海棠的赞美(偏爱),《雨中海棠》着重写雨打海棠,落红满地,更多的是表达了对海棠花落的惋惜与伤感,暗示了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常识的能力。
D.“都有对仗句子”错,《海棠坞》中“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细雨”对“新晴”,“初怜”对“特地”,“湿”对“试”,“翠裳”对“红妆”,属于对仗;而《雨中海棠》没有对仗句。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海棠》诗中选用的意象如“细雨”“翠裳”“新晴”“红妆”,“细”“新”让人感觉“雨”“晴”的清新;“翠”“红”色彩明亮,给人以“明丽”之感。故应用“清新明丽”评价这首诗。这首诗中不能体现出“悠远”“豪迈雄奇”“深沉婉转”,故排除ABD三项。
故选C。
4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海棠》诗“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写出了海棠在雨中、雨后的清新美丽,表现了对海棠花的喜爱;《雨后海棠》诗“玉脆红轻不耐寒”“蔌蔌飞香满画栏”用“玉脆”“蔌蔌飞香”写出了雨后海棠花的飞落与香气,体现了对海棠花的怜爱。故两首诗情感上的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是:前者前两句和“春色都将付海棠”,可以看出作者是非常喜爱雨中海棠的娇美;而后者“无端风雨苦相干”托物言志,是作者看到风雨对海棠的摧残后,想到了自己的切身遭遇,更多表现的是对海棠花被风雨吹落后的惋惜和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无奈。
42.B
43.李诗借陶令、罗含的典故写菊花的品格高洁,但是并未借此表达隐逸之情,而是以花自况,表达不畏倾轧打击而担忧赋闲迟暮的忧虑,进而表明希望得到援引赏识的愿望。杨诗突出野菊默默无闻,不被关注钟爱,但是,不改其清幽本色,以折枝欣赏表达对其的赞美。同时,把野菊与希求陶渊明赏识的庭菊比较,进一步凸显其特立独行,高洁脱俗的品质。
【分析】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内容的能力。
两首诗一唐一宋,故可以查阅《唐宋诗集》;
由题目可知两首诗都是咏物诗,可以查《咏物选集》;
两诗中间两联都对仗,分别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可以查《律诗集萃》。
排除ACD。
故选B。
4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
李诗首联两句“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写菊花色彩鲜明而和谐。颔联“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写其品行高贵,并没有隐逸之情。后四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其实是诗人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有一种迟暮之感。“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杨诗“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既写野菊的形态又野菊的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这里展现出野菊的高洁。“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意思是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表明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惟以冷笑置之。由此可看出野菊高洁的志向,超凡脱俗的品性。
44.B
45.陆游眼里的梅花遗世独立、消极退缩、凄凉愁苦、孤芳自赏,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毛泽东词中的梅花则是威武不屈、积极乐观、努力报春又不与百花争艳,是英勇无畏、积极向上、谦虚无私的中华民族和共产党人的形象。
【分析】4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B.“都用到了比喻、拟人、衬托、顶真的手法”错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愁”,通篇使用拟人的手法,以梅喻人,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但词中并无顶真的手法。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也是以梅喻人,“俏”“争”“笑”运用拟人手法,用“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环境描写烘托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使用顶针手法。
故选B。
45.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写梅花被嫉妒,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陆游眼里的梅花遗世独立、消极退缩、凄凉愁苦、孤芳自赏,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词前小序说明这首词是逆向思维,反向立论。“反其意”“主要是反忧伤、悲观之意为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革命情怀;反寂寞、无出路之意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反孤芳自赏、个人奋斗之意为同春共乐、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高贵品质”。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绘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
46.
咏物词
豪放词
47.D
48.答案示例:本词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是托物咏怀(由物及人/借物喻人)。上阕先写鹰栖息的环境与搏击飞翔的情状,刻画出威武雄壮的雄鹰形象,而后由物及人,顺势引出青年时代乘醉出猎、走马呼鹰的经历。下阕借鹰抒怀,表达了作者想象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惩除世间奸恶小人的豪情与施展人生抱负的壮志。咏物而不粘滞于物,使词作的立意得到拓展与升华。
【分析】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的题目为“咏鹰”,故可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词题为“咏鹰”,实则咏人,以鹰喻人,抒发了不凡的才干和至老未衰的壮志豪情,也表现了作者不满当时统治与嫉恶如仇的感情和性格。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作。从风格上来看,全词慷慨悲壮,类似于宋词的豪放派。
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寒山几堵”之“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
此句是背景,托出四堵之间的“中原路”从空间的开阔上显出了大体气势,衬托出鹰搏击驰骋的宏伟的施展才干的舞台。
B.“风低削碎中原路”之“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鹰盘旋直下、呼啸而掠的威猛之势。“寒山”“秋风”“碧空”为雄鹰翱翔提供了一个广袤、辽远的天地。
C.“秋空一碧无今古”,从实的方面说天空确是今古都是一碧无际,从虚的角度言则是少年意气的志士眼中,那寥阔的人生背景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秋空一碧”的独韵单句,起着为前二句拉宽气势、扩大氛围的侧面衬托作用。
D.“醉袒貂裘”则是写人的豪情,写人“醉酣敞开貂裘”,豪饮醉意浓重。刻画了豪迈雄放又颇多清狂洒脱的神态。属于正面描写。
故选D。
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词的题目为“咏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2)词的上片咏物抒怀,即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化工制药搬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高压svg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风力发电机主轴市场发展前景展望及投资战略决策报告
- 2012年湖北孝感中考满分作文《最美的一瞬》
- 2024年粤教版七年级物理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530
- 青年教师成长演讲稿:遇见最好的自己
- 春游教育课程设计
- 现在设计方法课程设计
- 2024年统编版2024九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528
- 少儿口语课程设计
- 国际能源署IEA:2030年中国的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报告(英文版)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关务实务组”赛项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云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新生儿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的形态学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 无重大疾病隐瞒保证书
- 2024年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高二(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采购部年终总结与计划
-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6-31-01-09 工程机械维修工(堆场作业机械维修工)人社厅发202226号
- 轴线翻身法操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