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_第1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_第2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_第3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_第4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1/7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堂在最前面,“堂下”是庭(内庭),堂在高台上,堂前有阶梯,一般左右各一,称西阶、东阶。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堂有东西两面墙,称做东序、西序;堂的南面没有墙,立有两根柱子,叫东楹、西楹(实际有时不止两柱)。堂的边叫 “廉”,廉很直,所以后代说“廉正”、“廉洁”。现在南方地区那种前后开门的 “堂屋”,即来源于堂。堂没有南墙,因而敞亮,于是又名 “堂皇”。后来“堂皇”引申为气势宏大之意,也做 “堂而皇之”,形容气派很大,或形容不加掩饰,公开行动。堂是房屋主人平时活动、待客的地方。堂后是室,是主人休息处。从堂到室有户(即房屋之门)相通。要入室必先登堂,所以才有“登堂入室”,引申表示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室内有四角,古代称为隅。《论语 ·述而》篇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老师讲出室的一角而学生不能联想类推其他3个角,就不再重复指点了。也从另一面指出,这个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问题。古人的住宅,经常被称为“宅”、“馆”、“庐”等,宅既指住宅,同时又包括前后左右的宅地,所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才有“五亩之宅”的说法。馆是比较华丽的住宅,如《藤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庐是极为简陋的住房,类似后代的茅屋、窝棚,《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就是《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草庐”。历代帝王还喜欢用土石建筑高台,作为游玩之处。古代的楼,最初指建在高处的建筑物,如城楼等。汉代以后,出现了多层的房屋,也叫“楼”。这样“楼”也就有了今天的含义,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7古人外出,也要住旅馆、宾馆等,古人把它们叫做逆旅、客舍、传等,如《王积薪闻棋》说“将游京师,宿于逆旅”,《送元二使安西》说“客舍青青柳色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舍相如广成传”。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 “床榻”之称。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宫廷建筑首先我们最熟悉的是庭,民居建筑中的庭指的是院子,而宫中的庭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连说成“朝廷”(“廷”同“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拜送书于庭”,而《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门庭若市”中指的则是自家的院子。古代宫廷大门的两边,有两个高大的建筑物,叫 “阙”,又叫“观”,所以后代用“宫阙”指称宫殿,如苏轼《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也有用“观”指称宫殿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我们以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大成的紫禁城为例,其全部建筑由前朝后庭两部分组成。外朝以“三大殿”即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辅以东西两侧的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朝见群臣,行使国家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庭以“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辅以养心殿、御花园及东西各六组宫殿等,是皇帝与后妃等日常居寝和娱乐的地方。讲到这里,我还想到了中国古代宫廷中的一个特殊建筑——萧墙。你们联想到了什么?“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时常被人引用,那么“萧墙”是什么墙呢?3/7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说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屏”。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论语集解》转引郑玄的解释说道:“萧之言肃也;墙犹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萧墙之内就是宫室,臣子进入宫室晋见君王首先要经过萧墙,在此需要整理仪范,换为严肃尊敬的态度。后来,萧墙也因此借指内部。“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季氏》。当时的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季孙氏想要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孔子听说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氏的专横跋扈,会寻机惩治季孙氏的。后世用祸起萧墙来比喻祸患起于内部。说到萧墙,在民居建筑中也有一种建筑物跟它的作用类似 ——影壁影壁,也称照壁、照墙,与萧墙一样有屏障的作用,不过它们的身份可大不相同。萧墙是专门用在皇宫内的,所以也常常用萧墙代指宫墙,萧墙内外就进一步引申为宫廷内外。影壁则分布较为广泛,不仅限于宫廷。影壁一般是一面独立的墙壁,建在宫殿、寺庙、园林、祠堂、住宅等各种类型建筑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影壁也有屏避视线的实用功能,可以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它是古代建筑中一道富有文化气息的风景线,如孔府影壁、北海琉璃九龙影壁、北京白云观影壁、杭州凤凰寺影壁等,皆享有盛誉。上面简要地介绍了下古代的民居和宫廷建筑,下来我们再一起来了解两个与古代建筑有关文化常识为什么古代建筑前常摆放一对 xx?中国古代的各类建筑物前,如宫殿、衙署、陵墓、寺庙、园林、桥梁等等,总会左右各摆放一对石雕的狮子。在古籍也有记载,如清朝朱象贤《闻见偶录》:“今宫殿衙署门外左右,所峙石兽,卷发巨眼,张吻施爪,俗称为石狮子。”4/7那么,为什么古代建筑前常摆放一对石狮子呢?狮子,体壮威猛,毛呈棕黄色,雄狮颈部有长毛,吼声洪大,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捕食斑马、长颈鹿、羚羊等大型动物,有 “兽王”之称。狮子的原产地并非在中国,怎么会出现在中国呢?据文献记载,狮子之所以进入中国,源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国和西域各国的往来。如《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载︰ “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无角。”意思是说,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派遣使者送来狮子和符拔(一种形状像麟而无角的动物)。随着佛教东传中国,狮子逐渐取代了兽中之王——老虎的地位。据《传灯录》上载︰“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后来,“狮子吼”被用来比喻佛陀说法时发出的声音很大,具有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而狮子在佛教中地位也更加重要,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庄严的神兽。由于人们对狮子的推崇,因此狮子很快就成为中国雕刻艺术的题材。汉唐时期的帝王陵墓、豪门贵族坟园,开始有了石狮子的踪影,目地是让人产生敬畏之心。不过此时石狮子的使用并不普及。唐宋以后,石狮子被民间广泛使用,大门前置放石狮子就像在门上贴门神一样,都是用来作为守护门户,辟邪纳福的。古人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之分,讲究阴阳协调,所以石狮子的摆放也有一定规矩。通常是一雄一雌,双双对对,左雄右雌,符合男左女右的阴阳学说。摆放在大门左侧的雄狮,通常雕塑造型是足下踏一绣球,象征权力无限;右侧雌狮则是足下依偎着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故宫被称为“xx与”“紫色”有关吗?紫禁城的“紫”其实和颜色无关,而是指紫微垣。紫微垣是星官名,是古代天象中最重要的三垣之一。古人观测天象和认识星辰的时候,常常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称为一个星官。紫微垣由十五颗恒星组成,古代天文学家根据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5/7宫,有“紫微正中”之说。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自然应该是天下的中心,以感应上天。因此古人用紫微星代称天子。甚至皇宫和皇城的建筑方位分布也是按照天上的星宿来设计的,比如午门与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宫室的这种安排,符合古人对于天文的认识,充分体现了紫微星的重要地位。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于是便用“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紫禁城既富丽堂皇,又壁垒森严。在宫殿之外,还围以十米多高的城墙和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岗哨林立,戒备森严。除了宫女、太监和警卫人员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平民百姓就是看一看门额殿角,也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紫禁城的名称也得以广泛流传。了解了一些居住民俗之后,我们再来简要了解一下出行民俗: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车,车厢叫“舆”,因此也用“舆”指代车,如《劝学》上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古人乘车是站在车上的,在车厢的前部有一根可以受扶的横木,叫“轼”,有时也指扶“轼”这一动作,如《曹刿论战》说“登轼而望之”。车厢的上边可以立盖,盖用一根木头支撑,就像一把大伞一样,称为“车盖”,如《两小儿辩日》说“日初出大如车盖”。车子因为形制、用途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辎车,是有帷幔的车子,后代的“巾车”与它相似,如《归去来辞》说“或命巾车”。传车是用来传递消息、法令等的一种轻快马车,又称“传”,如《朱买臣传世态炎凉》说“买臣遂乘传去”。辇,本指人拉的车,后专指帝王及王后乘的车,如《阿房宫赋》说“辇来于秦”。古人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间,右边是陪乘保卫的人,叫“车右”,又叫“骖乘”,如《董宣执法》说“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古代也有牛车,并且牛车在南北朝时还一度成为时髦。如《赤壁之战》说“乘犊车,从吏卒”,“犊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