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2)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力培养:德育目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1.体会“说”和“序”的不同。2.理解短文寓意。1.总结寓意和写法。2.理解作者观点。分析、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1课时一、导语导入新课(提问式导入)同学们你会说话,我会说话,有谁知道还有谁会说话,(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问马会说话吗?为什么?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我们来看看韩愈的《马说》。二、学生自读、检查预习。板书课题《马说》韩愈三、学生听录音,正音清字。四、学生速读课文。1、要求安步了解课文内容。2、进一步理解生字、新词。五、教师听写生字新词,带拼音。乐lèzhǐ骈pián槽枥cáolì辱rǔ六、释题及作者简介(1)“小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一事物成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杂文大体相近与“序”有区别。(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七、分析课文内容,学生讨论重点难点问题1.发课练纸。2.学生分组(四人、五人不等)自由讨论3.教师板书二问:(1)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主要论点)课后反思:(2)怎样理解“马说”?(观点、论证)明确4.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只要与本课有关,又有价值,随堂应变,一一解答若有意料之外的,课下讲评化,教师引导,学生求解,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求疑解惑,创新思维能力,活而不乱,乱而能收。八、小结:本课是一篇论说文,讲述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最后论证“其真不知马也”,教育我们要善于识别发现人才,并努力成为“千里马”。九、布置作业:读《马说》有感,或读《马说》之后。十、板书设计:抓住本文写作内容的特殊性,让学生讨论伯乐、千里马之间的联系。讨论中有学生在“先后”还是“有没有”上争论教师要注意引导、否则没有休止、正误了。加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课后小结:面对现如今国家对人才需求,许多人并没有一个冷静的认识,更没有对自己,是不是“千里马”能不能成为“千里马”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因而没有信心把握和成功和机遇的关系,《马说》为我们找到了答案,指明了方向,在“伯乐”和“千里马”之间有一个正确的选择,本文为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新人教版湖北省安陆市德安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新人教版韩愈一、目的要求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三、教材分析:《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四、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1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就属这一文体。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三:初读课文,正音:1、放录音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A、解决重点字词祗(zhǐ):只是;辱:受到屈辱;骈:两马并驾;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称:著称。B、字词学习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2)见:通“现”3)材:通“才”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古今异义: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3、虚词:而之其以也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4)提问:2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5)思考巩固: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通“饲”,喂;能:能够;是:这样;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等同;安:疑问词,怎么。(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4)思考巩固: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无能、无知、目光短浅。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5)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3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2)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5)思考巩固: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四、三读课文,推究文理1、齐读课文2、理解文章结构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五、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六、练习4板书设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托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物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第三课时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⑴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5⑵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八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课《马说》教案讲义23《马说》【教学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比一比:你能找到多少个关于马的成语。走马上任,走马看花,蛛丝马迹,指鹿为马,招兵买马,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天马行空,驷马难追,人仰马翻,兵强马壮,青梅竹马,千军万马,汗马功劳,伯乐相马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及诵读情况。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是“古文运动”倡导者、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夸文风。“唐宋八大家”之首。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2)写作背景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3)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奇巧而言辨,跟杂文相近。三、疏通文字,了解文意(一)挑战第一关1.读通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看谁一马当先。2.听读课文听节奏,悟语速。(在课本上作出标注字音与停顿)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3.正音正句。4.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1)速读(不读错音、破句)(2)配乐朗读(个人或小组)1A音准通畅、声音洪亮,B语速、停顿恰当,C有感情地朗读(轻重缓急)。(二)挑战第二关读懂课文:掌握重点词、句。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3.你能把文章中的通假字找出来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食马者: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自学指导一:重点词语解释,学习第一段、第二段、第二段。5.自学指导二:翻译句子。6.词语归纳。(三)挑战第三关1.分析文段一(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本段文字说明了伯乐的什么作用?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2.分析文段二(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分析文段三(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本文的思路:(1)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痛诉食马者的愚昧无知(其真不知马也)5.讨论:(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借马说人”,是托物寓意的写法。(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伯乐: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四)挑战第四关读出情感:体会情感和写法1.请勾画出表达韩愈情感的语句?2.请试读出来,作者为什么有如此情感?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伯乐相马故事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表达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四、拓展探究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3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2.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B.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C.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五、达标检测六、作业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写成一篇小短文,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四篇:八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课《诗五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精30《诗五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我国古代经典文化谈起,导入新课。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2.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三、学习这五首诗(一)学习《饮酒》(其五)1.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2.关于本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3.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超凡脱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5.“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人的自然本性。1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陶渊明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意,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思想感情。(二)学习《行路难》(其一)1.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2.朗读赏析。3.结合课下注释,试解释诗句。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5.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6.诗人剧烈情感起伏的线索是怎样的?“金樽清洒”、“玉盘珍羞”:欢乐“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冰塞川”、“雪满山”:内心苦闷抑郁“垂溪碧钓”、“乘舟梦日”::昂扬、明朗“行路难„„”:阴沉、低落,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长风破浪”、“济沧海”: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7.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走近作者:杜甫,字子美,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他经历了安史之乱,政治腐败,生灵涂炭,使他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于是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痛苦,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称,他也被尊称为“诗圣”。2.关于“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3.字词读音。24.把这首诗分成两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一二三节:秋风破屋,心情苦痛:顽童抱茅,无可奈何;长夜沾湿,忧思不绝。(写景记事)四节: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直抒胸臆)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6.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四)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解题: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咏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2.朗读,注意读写。3.诗意分析。漫天大雪图(前10句),送武判官归京(送别),雪中送别图(后8句)。赞叹边地奇异风光,颂扬将士意志;与友人离别的,无限惆怅之情。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5.试比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诗的相同处: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茅》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6.试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想象丰富,生动形象揭示雪的洁白、鲜润,为寒冷的边塞增添无限春意,表现了作者化苦为乐,积极乐观的情怀。(五)学习《己亥杂诗》31.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往返途中,写了绝句315首。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课文所选为第五首。2.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离别京城、告别好友的忧伤;另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3.这首诗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最后两句以形象抒情: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主题: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四、达标检测五、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2.搜集整理优秀古诗,并试做一下分类。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4课大雁归来教案新人教版大雁归来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注音。2.解释词语。二、导入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互相交流。四、学习课文(一)提问: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5.爱寻食玉米粒。6.常六只列队飞。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二)提问: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五、品味语言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明确: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六、拓展训练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七、小结
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3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教具:录音机、录相带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教师引语: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我们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1)出示导读问题: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孙。(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通过理解“唯一",来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祖国的崇高的爱,具体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然而,她还有更多的亲人。谁说我们不是大娘的亲人呢?谁又能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3、感情朗读,填表小结。导语激情,体会感情。导语: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动情地对大娘说。。。。。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投影)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问题: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注意听导语(只说一遍),根据导语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小金花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的?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什么反应?在这分别的日子里,我们看着满脸泪水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感叹道:……当我们面对架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时,我们深情地告诉大嫂:……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这眼泪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看表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注意学习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引读激情,体会感情教师引语,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在与亲人告别的时候,谁心中没有千言万语呢?第二课时教学目的:l.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2)、2(4);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完成课后题3。听写词语,指导背诵。教学过程: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二、听写词语。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引导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什么心情?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导语: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不要说出来,在朗读中表现出你的心情。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4、思考:第二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联系写作,掌握写法: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回忆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2015《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卫生院劳动合同模板
- 劳动合同变更协议书
- 酒水销售协议合同范本
- 物理真题:2024年高考辽宁卷物理真题
- 2024年中考物理(长沙卷)真题详细解读及评析
- 进户门购销合同
- 2025标准网站开发合同
- 2025软件购买合同
- 育儿嫂家政服务劳动合同协议
- 技能培训对员工职业素质的影响
- 医院6s管理成果汇报护理课件
- 微整培训课件
- SYT 0447-2014《 埋地钢制管道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
- 第19章 一次函数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学情分析指导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 电梯结构与原理-第2版-全套课件
- IEC-62368-1-差异分享解读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模拟英语试卷
- 节后复工培训内容五篇
- GB/T 33322-2016橡胶增塑剂芳香基矿物油
- GA 1051-2013枪支弹药专用保险柜
- 某水毁公路维修工程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