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给水排水工程教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李圭白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参考书:(1)严煦世,赵洪宾编.给水管网理论与计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周玉文等编.排水管网理论与计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李圭白主编.水质工程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王增飞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严煦世主编.给水工程(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资料-(1)书籍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WaterresearchWaterScience&TechnologyWaterenvironmentresearch

参考资料-(2)科技期刊/neteaseivp/(给排水在线)/(中国水网).uk(国际水协会)

(中国国际环保网)

(国家环保局)

(美国国家环保局)

参考资料-(3)专业网站课堂要求

1.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

2.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要求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2.认真做好作业结业成绩: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

课程要求

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排水设备及过程检测和控制水工程施工与经济概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221世纪的朝阳产业—水工业1.2.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发展1.2.2

水工业的产业体系1.1.1

水的循环与水危机1.1.2

水的良性社会循环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1.3节水和多渠道开源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1.1.4水的社会循环的工程设施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

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基本概念我国水资源特点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本章总目录

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基本概念我国水资源特点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本章总目录

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基本概念我国水资源特点111385几个基本概念:水的自然循环:就是水由海上蒸发为水蒸气,被风送至大陆,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一部分水再蒸发返回大气,一部分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另一部分在地表汇集形成河、湖等地面水,地下水和地面水最终又流回海洋。降水:雨、雪、霰、雹的统称蒸发:地表向空中逸散水分(水变成水汽的过程)径流:降水在地面和地下流动的水流地表径流:降水除消耗外的水量沿地表运动的水流地下径流:降水后下渗到地表以下的一部分水量在地下运动的水流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

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基本概念我国水资源特点人均占有量少淡水总量为28124亿m3,在全世界占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340m3/人年(以12亿人口计),世界平均水准的1/4,占88位。空间分布不均

81%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年内及年际变化大

60-80%降水集中在夏季,7,8,9月年际变化差3-6倍多地区缺水严重

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和沿海(青岛、大连)300多城市缺水,100多个严重确水,在640个城市中。水环境污染严重

建国后20~30年,生活不富裕,工业不发达,水资源不紧张。大量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不经处理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严重污染的水体不能作为饮用水源,造成水质性缺水。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

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基本概念我国水资源特点

循环图示水的社会循环我国用水量构成表本章总目录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

本章总目录

循环图示水的社会循环我国用水量构成表用水种类用水量(亿m3)占总用水量的百分比(%)农业用水4000~420075工业用水112020生活用水6305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

本章总目录

水危机标志水危机城市水危机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水危机的标志: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

中国地表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全国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m3,年均径流量为284m3,但人均水资源只有2700m3,居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全球总贮水量估计为13.86亿km3,但其中淡水总量仅为0.36亿km3。除冰川和冰帽外,可利用的淡水总量不足世界总贮水量的1%(0.3%左右)。这部分淡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并且具有经济利用价值。虽然在较长时间内它可以保持平衡,但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它的数量却是有限的,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世界水资源分布图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世界前10名水资源占有国家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Aridity中国缺水地区分布情况

本章总目录

水危机标志水危机城市水危机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水危机的标志: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

本章总目录

水危机标志水危机城市水危机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水危机的标志: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

本章总目录

水危机标志水危机城市水危机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水危机的标志: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

本章总目录

水危机标志水危机城市水危机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危机的根源:人口爆炸和消费爆炸

本章总目录

水危机标志水危机城市水危机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危机的根源:人口爆炸和消费爆炸

中国人口在很早以前就居世界各国之首。在1760年为2亿,140年后(即1900年)为4亿,相隔54年后的1954年为6亿,再相隔15年后的1969年为8亿,1981年已达到10亿,1990年7月我国大陆人口达11.34亿,1995年底我国人口达12.1,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大陆人口达到12.9亿人。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到本世纪中叶达15-16亿。

本章总目录

水危机标志水危机城市水危机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1水的循环与水危机城市水危机:

普遍存在资源性缺水,易出现环境污染和水质性缺水。例如:福建紫金矿业水污染波及下游省市等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2水的良性循环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的良性循环: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使其排入水体不会造成污染,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缓解水危机。必需从整个流域水的良性循环着眼。流域内水有不同尺度的社会循环:流域尺度的水循环、城市的水循环、工业区的水循环、工业企业的水循环、建筑小区的水循环、楼宇的水循环等。大尺度水的良性循环是以小尺度水的良性循环为基础的。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2水的良性循环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节水污水回用开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水处理技术远距离输水等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3

节水和多渠道开源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节水污水回用开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水处理技术远距离输水等节约工业用水将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结合起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3

节水和多渠道开源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节水污水回用开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水处理技术远距离输水等城市污水水量大,水量、水质相对稳定,为城市的“第二水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工业用水约占城市用水量的一半左右,生产污水再生水,可使城市的自然水耗量减少30%左右。城市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工业生产,减少了向自然水体的排污量,带来了可观的环境效益。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3

节水和多渠道开源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节水污水回用开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水处理技术远距离输水等海水、微咸水的开发利用雨水的利用。唐山大唐王滩电厂海水淡化设施

德国家庭雨水利用系统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3

节水和多渠道开源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节水污水回用开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水处理技术远距离输水等清洁生产,减少“三废”的排放受污染水源水的处理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1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1.1.4

水的社会循环的工程设施水资源保护利用

取水工程水泵站给水处理厂污水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厂输配水系统建筑水工程工业水工程调贮构筑物分质给水方式农业水工程雨水排水系统城市水系统城区防洪建筑水工程水表泄水管水平干管立管水平干管水箱泄水管取水工程液压水位控制阀可调式减压阀比例减压阀消声止回阀泄压阀

给水附件离心清水管道泵SMC组合水箱气压给水设备

增压、贮水设备

第1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水工业

1.221世纪的朝阳产业—水工业学科发展水工业的产业体系

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2.4

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2.2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2.1

水资源2.1.1水资源的含义与特性2.1.2地球上的水资源2.1.3水的循环2.2.1我国的水资源状况2.2.2我国的水资源特点2.2.3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社会因素2.3.1水源及其特点2.3.2地下水取水2.3.3地表水取水2.3.4水源开发水的自然循环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淡水资源地球上总水量水资源特性水资源含义水的生物资源水能资源径流资源海水资源水资源水的社会循环

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

2.1.1水资源的含义与特征

水资源水资源含义水资源的特性水资源完整定义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获取的、并可作为人类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水的天然资源。本章总目录

水资源是一种可以更新的自然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地球水圈中多个环节多种形态的水。狭义水资源是指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通过陆海间的水分交换,陆地上逐年可得到更新的淡水资源,而大气降水是其补充源。狭义水资源是人类重点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水资源。

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

2.1.1水资源的含义与特征水资源的基本含义

1、

国内外文献对水资源的定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为: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2、我国对水资源的定义:(1)1988年8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定义为“地表水和地下水”。(2)《环境科学词典》定义为:“特定时空下可利用的水,是可再利用资源,不论其质与量,水的可利用性是有限制条件的”。(3)《中国大百科全书》在水利卷中,水资源被定义为“自然界各种形态(气态、固态或液态)的天然水,并将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作为供评价的水资源”。本章总目录

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

2.1.1水资源的含义与特征

水资源水资源含义水资源的特性水资源的一般性质:循环性——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在循环中形成一种动态的可恢复资源。自然属性——天然存在,参与自然界循环与平衡重要因子。可利用性——水的类型多,用途广泛,淡水、微咸水、中咸水、咸水、肥水;各种形态,气、固、液;赋存类型,地下水,地表水等。数量与质量兼顾性——在数量上要足够,在质量上满足需要。时变性——是否是水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技术条件,今天认为或不能作为的水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成为水资源。广泛性——水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方面。本章总目录特性:(1)再生性与有限性;(2)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性(3)利弊的两重性;(4)社会性与商品性

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

2.1.2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总水量淡水资源海水资源径流资源水能资源

本章总目录

全球水资源分布状况是:储量有限;总量稀少;分布不均第五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于2009年3月16日在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架起沟通水资源问题的桥梁”,共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万名代表与会。地球表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为海洋所覆盖,但人类可直接利用或有潜力开发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根据第四届水资源论坛公布的数据,全世界水资源总量约14亿立方公里,其中只有2.5%是可饮用的淡水。在这仅有的淡水资源中,又有超过三分之二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或以高山积雪及冰川的形式存在。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仅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不到全球淡水资源的0.3%。

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

2.1.2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总水量淡水资源海水资源径流资源水能资源

本章总目录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合理

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合理,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世界七个水资源总量丰富国家比较见下图:世界七个水资源总量丰富国家比较468700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印度世界0300006000012000090000人均径流量(立方米/人)径流总量(亿立方米)0200004000060000

(1)液体淡水

全球液态淡水占总淡水量的30.41%。主要为湖泊水、沼泽水、河流水和地下淡水。但是液态淡水总量的绝大部分都是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间隙中的地下水源。(2)固态淡水

分布于南北两极地区、格陵兰岛冰盖冰雪及高山上的冰川和积雪储水。(3)气态淡水指大气圈中的水,来自于海洋、陆地表面的水分蒸发和动植物体内水分的蒸发。本章总目录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总水量淡水资源海水资源径流资源水能资源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

2.1.2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海水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包括淡水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

各种化学元素潮汐能利用多样性生物存在

海水是生产淡水的天然资源。海水淡化是获取淡水的途径之一。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已超过3775万吨。日产量超过100吨的淡化工厂达12500个,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目录本章总目录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总水量淡水资源海水资源径流资源水能资源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

2.1.2地球上的水资源

河流入海径流量径流资源比较表2-4本章总目录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总水量淡水资源海水资源径流资源水能资源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

2.1.2地球上的水资源

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基本概念特点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

2.1.3水的循环本章总目录几个基本概念:水的自然循环:就是水由海上蒸发为水蒸气,被风送至大陆,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一部分水再蒸发返回大气,一部分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另一部分在地表汇集形成河、湖等地面水,地下水和地面水最终又流回海洋。降水:雨、雪、霰、雹的统称蒸发:地表向空中逸散水分(水变成水汽的过程)径流:降水在地面和地下流动的水流地表径流:降水除消耗外的水量沿地表运动的水流地下径流:降水后下渗到地表以下的一部分水量在地下运动的水流

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基本概念特点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

2.1.3水的循环本章总目录(1)水循环过程中总水量平衡(2)循环过程中使水质不断更新(3)对全球环境结构和环境演变有深刻的作用和影响。

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基本概念特点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

2.1.3水的循环本章总目录

循环图示水的社会循环水与人类的关系本章总目录

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1水资源

2.1.3水的循环本章总目录

水系分布水资源概况水与人类的关系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2中国水资源状况

2.2.1我国的水资源概况表2-7各流域水资源总量中国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者多达1500余条。河流分为外流河与内流河。注入海洋的外流河,流域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64%。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等向东流入太平洋;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向东流出国境再向南注入印度洋,河流流经长504.6公里、深6009米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则向北流出国境注入北冰洋。流入内陆湖或消失于沙漠、盐滩之中的内流河,流域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36%。(见下图)

基本国情水资源概况水环境问题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2中国水资源状况

2.2.1我国的水资源概况我国水资源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赋存形式为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可通过水循环逐年得到更新。我国水资源的总特点是:中国最缺水的地区是: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缺水原因: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水资源少,污染严重

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却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根据世界水资源研究所提出的标准,人均水量少于2000m3的,国际社会称之为严重缺水边缘。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处于缺水上下限(1000-5000m3/人)的中低值,总体缺水,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均匀。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988m3,低于1000m3的重度缺水标准,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内陆河流域共有11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1750立方米的缺水紧张线,其中山东为380m3,河北为330m3,北京不足300m3,天津仅为150m3,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之一。

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2中国水资源状况

2.2.1我国的水资源概况中国有9个省(市、区)的人均占有水量为500m3。中国660个城市中缺水的400多个,110多座严重缺水,此外还有2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中国年缺水总量约达300亿至400亿立方米。更为严峻的,部分地区严重的水污染,造成合格水源减少,水质性缺水已威胁到我国业已不足的水资源供给。联合国已将中国列为全球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本章总目录

水环境问题水资源概况基本国情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2中国水资源状况

2.2.1我国的水资源概况我国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江河湖泊等水体受到污染,经检测,受污染的河流长度约占一半,水质为Ⅳ-Ⅴ级,淡水湖泊中度污染。(2)北方河流断流的现象加剧,特别是像黄河这样的大河,也连续断流,加重了淤积,排洪能力下降,居民饮水困难,工农业生产受损。(3)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局部地区形成降落漏斗,造成地面下沉,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北京地区地面最大下沉达0.6m,天津城区最大下沉2.6m。(4)水土流失治理缓慢,草原退化、沙漠化面积仍不断扩展。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1水源及其特点取水工程输水工程用户水源(地下水)(地表水)水源的选择和利用取水方式取水构筑物的选型设计计算及施工运行管理水处理工程

本章总目录水源类型特点选择原则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1水源及其特点

地表水源

地下水源江河湖泊水库海洋

上层滞水潜水(无压地下水)自流水(承压地下水)

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形态的水分。包括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管水等六种。

指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一切地表水体的总称。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1水源及其特点

在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

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水体

埋藏于地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饱水带中具有自由表面含水层中水称为潜水。地下水源类型上层滞水潜水(无压地下水)自流水(承压地下水)地下水源类型地下水源类型不同位置、类型的地下水的开发方式不同的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选择,是根据所在位置含水层的情况决定的。

地下水源与地表水源对比表本章总目录水源类型特点选择原则地下水源地表水源水质特点水质澄清;色度低;细菌少;水温稳定;分布面广;不易污染;含盐量和硬度高;径流量有限。浊度和水温变化大;水质容易受到污染;水的含盐量及硬度低,其他矿物质含量少;径流量大;水质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取水条件及构筑物简单;复杂水处理过程及投资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低,人防卫生条件好。水处理构筑物多且复杂,投资及运行费用大。施工难易施工管理方便;施工复杂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1水源及其特点

水源选择原则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1水源及其特点水源分类特点选择原则1、水源应水量充沛可靠,水质良好,便于防护,供水安全性可靠性好。2、优先考虑符合卫生要求的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源,但取水量小于开采量。必要时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联合使用。3、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妥善处理给水工程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关系,合理综合利用开发水资源。4、考虑取水构筑物本身建设施工、运行管理时的安全,注意相应的各种具体条件。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地下水源存在形式类型取水构筑物气态水:来自大气圈或岩石中水分的蒸发,遇冷凝结,同空气一同存在于未被水饱和的岩石空隙中。吸着水:有分子力和静电力的作用吸附于岩石颗粒表面极薄一层的水,结合牢固,难以用一般方法将它与岩石颗粒分开。薄膜水:在吸着水外围,分子力和静电力的影响逐渐减小。在厚度约数百个水分子直径范围内形成一层水膜。重力水:当薄膜厚度逐渐增大,分子力和静电引力不能继续吸引薄膜外层的水时,水即受重力影响而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可以自由移动的重力水。毛细水:在地下水面以上的疏松岩石中,由岩石细小空隙的毛细管作用产生的水。固态水:当岩石的温度低于水的冰点时,空隙中液态水会冻结成冰,转为固态水。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地下水源存在形式类型取水构筑物上层滞水:指在地表以下包气带中赋存于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埋藏于地下饱和水带中的第一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特点:靠近地表,直接靠大气降水或地表水补给,季节性变化大;水量小且不稳定;水质差,易受污染。通常只能作为小型或临时水源。特点:靠近地表,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量较大但不稳定;埋藏深度不大,便于开采;水体较易受污染和蒸发,水质差。选作给水水源时应全面考虑。特点:不能直接从地表补给;各种变化对其影响较小,不宜受到污染,卫生条件可靠;水量大且稳定。适宜作为给水水源。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主要问题选择水源地;集水范围;构筑物形式;寻找潜水、承压水——考虑因素:①含水量丰富及补给条件较好的地区;②集水区域与地下水径流方向垂直;③避开已建水源地的集水区域;④避开排水区域,防止地下水污染;⑤必须考虑地质环境问题;⑥容易开采的水源;⑦首先考虑更替周期较短的水源,以保护地下水自然储量的平衡。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地下水源存在形式类型取水构筑物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主要有:管井;大口井;辐射井;复合井;渗渠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类型及适用范围见表2-11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地下水源存在形式类型取水构筑物管井:井管从地面打到含水层,抽取地下水的井。大口井:由人工开挖或沉井法施工,设置井筒,以截取浅层地下水的构筑物。辐射井:辐射井一般用于取集含水层厚度较薄而不能采用大口井的地下水。辐射井适应性较强,但施工较困难。渗渠:壁上开孔,以集取浅层地下水的水平管渠。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地下水源存在形式类型取水构筑物适用条件:①管井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大于5米,其底板埋藏深度大于15米;一般用于开采深层地下水,井深一般在200m以内,但也可达1000米以上;②大口井适用集取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在5米左右,20米以内;③渗渠仅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小于5米,渠底埋藏深度小于6米;④辐射井:地下水埋深12m以内,含水层厚度一般大于2m。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管井管井形式与构造管井的维护管理管井施工管井的水力计算与设计

应用最多,适用各种地下水取水工程。管状、机械开凿、施工方便、适应性强,直径一般50~1000mm,深度可达1000m以上,常见直径500mm,深度小于150m。按其过滤器是否贯穿整个含水层,分为完整井与非完整井。如图: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

管井构造:由井室、井壁管、过滤器、沉淀管、止水、人工填砾滤层等组成。过滤器分单层和多层,如图。单含水层集水多含水层集水1、井室;2、井壁管3、过滤器;4、沉淀管5、粘土封闭(井管与井壁)6、规格添砾;7、深井泵当有几个含水层且各层水头相差不大时,可用多层过滤器管井。(a)单过滤器管井(b)双过滤器管井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

作用:安装水泵,并维护其正常运行。采光、采暖、通风,防水.水泵类型:深井泵——泵体和扬水管安装在管井内,泵座和电动机安装在井室内;井室就是深井泵房。潜水泵——水泵和电动机安装在管井内,控制设备安装在井室内;井室就是阀门井。卧式水泵——水泵和电动机安装在井室内;井室与泵房合建(井室就是阀门井),井室与泵房分建,(井室就是卧式泵站)。井室的形式:地上式——便于维护管理,防水、防潮、通风、采光条件好。地下式——便于总体规划,噪声小,防冻条件好。井室: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

潜水泵站

深井泵站井室: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井管(井壁管)安装:不需进水的地层作用:加固井壁,隔离水质不良或水头较低的含水层;材料:钢、铸铁、钢筋混凝土、石棉水泥、塑料等材料制成。钢管可用于任意井深的管井;铸铁管适用于井深小于250m的管井;钢筋混凝土管适用于井深小于150m的管井。要求:井壁管应有足够的强度;内壁平整光滑;轴线不弯曲,便于设备安装和管井清洗。直径:井管的直径应按水泵类型、吸水管外形尺寸等确定,其内径一般应大于水泵下部最大外径lOOmm。分类:异径井管和同径井管两类。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过滤器(核心)作用:安装在含水层中,带有孔眼或缝隙,用以集水和保持填砾与含水层稳定,防止漏砂及堵塞;要求:有足够的强度和抗腐蚀性,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能保持人工填砾层和含水层的稳定性。组成:由过滤骨架和过滤层组成。类型:过滤骨架分类:管型和钢筋型。按管型分类:按其上孔眼的特征又分为圆孔及长条(缝隙)型两种。过滤层:分布于骨架外,有缠丝和滤网及砾石充填层等种类,它和不同骨架组成各种类型的过滤器。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过滤器形式:钢筋骨架过滤器圆孔条孔过滤器过滤器周围人工填砾反滤层缠丝过滤器包网过滤器填砾过滤器的管井构造管井构件不锈钢过滤器井室内部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①钢筋骨架过滤器:由短管、竖向钢筋、支撑环构成,只含骨架,不带过虑层;适用于井壁不稳定的基岩井,(用作缠丝过滤器、包网过滤器的骨架)。钢筋骨架用料省、易加工、孔隙率大,但其抗压强度较低,不宜用于深度大于200m的管井和侵蚀性较强的含水层。②圆孔或条孔过滤器:在管壁上钻圆孔或条孔加工而成;适用适用于砾石、卵石、裂隙含水层,主要用作缠丝过滤器、包网过滤器的骨架。各种管材允许孔隙率为:钢管30~35%、铸铁管18~25%、钢筋混凝土管10~15%、塑料管10%。圆孔孔眼布置间距约为孔径的1~2倍,条孔的长度约为宽度的10倍。③缠丝过滤器:在钢筋骨架过滤器、圆孔或条孔过滤器外缠绕2~3mm的镀锌铁丝构成(或塑料丝、尼龙丝);适用于粗砂、砾石和卵石含水层。效果好,制作简单、耐用,适用于颗粒较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粗的岩石与各种基岩。④包网过滤器:在钢筋骨架过滤器、圆孔或条孔过滤器外缠绕0.2~1.0mm的滤网构成;适用于粗砂、砾石和卵石含水层。阻力大,易被细砂堵塞,易腐蚀。逐渐被填砾过滤器取代⑤填砾过滤器:是可以上各种过滤器为骨架,用填与含水层颗粒组成一定级配关系的砾石层,以人工反滤层加大井管外围的渗透性能,其过滤器骨架的进水孔尺寸应等于所填砾石的平均粒径,它适用于各种砂、砾、卵石含水层,是最好的一种过滤器。工程常用缠丝过滤器外围填砾石组成缠丝填砾过滤器适用:各类砂质含水层和砾石、卵石含水设计:填砾粒径与含水层粒径比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过滤器类型的选择:A、松散含水层——颗粒大小及分选程度;B、基岩含水层(带)——基岩的稳固程度、裂隙、孔隙中疏松充填物的粒度和分选性过滤器的直径、长度及安装部位直径:>200mm逐渐趋弱。水泵标定的井管内径最少应大50mm;松散含水层:过滤器直径作允许入井流速的复核:

D≥Q/πLvn(5—4)式中D——过滤器外径(包括填砾厚度),m;

Q——设计出水量,m2/s;

L——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m;

n——过滤器进水表面有效孔隙度(一般按50%考虑),%;

V——允许入井流速(与含水层渗透系数是有关,可按有关规范查表或计算求得),m/s。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长度:管井中70%~80%的出水量是从过滤器上部进入的,尤其是靠近水泵吸水口部位,过滤器的适用长度不宜超过30m,

安装:含水层底部1/2~1/3的厚度内,在厚度较大的含水层中,可将过滤管与井壁管间隔排列,分段设置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作用:沉淀管接在过滤器的下面,用以沉淀进入井内的细小砂粒和自地下水中析出的沉淀物,以防在日后的运行中因沉积物堆积而堵塞过滤器,影响管井出水量。其直径与过滤器一致,一般为2~10m,可按井深和含水层出砂量而定。井深小于20m,沉淀管长度取2m;井深大于90m取10m。沉淀管: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井群: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管井管井形式与构造管井的维护管理管井施工管井的水力计算与设计

六个步骤:钻凿井孔、井管安装、填砾石、管外封闭、洗井、抽水试验等。钻凿井孔管井验收粘土封闭冲孔换浆物探测井井管安装围填砾料抽水试验洗井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1)凿井方法:冲击钻进和回转钻进。回转钻进:回转(正循环)钻进、反循环钻进和岩心回转钻进——根据泥浆流动方向或钻头类型分。回转钻进共同点:泥浆循环护壁去屑、适用于各种岩层。回转钻进不同点:(正循环钻进)是用吸泥泵将泥浆由沉淀池沿钻杆腹腔从钻头压入工作面上,在与岩屑混合后沿井壁和钻杆的环状空间上升至地面泥浆池内。反循环)则反之,泥浆由沉淀池沿井壁和钻杆的环状间流入井底,泥浆的回流依靠吸泥泵的真空作用,从钻头吸入沿钻杆腹腔上升流入沉淀池去屑。钻进深度:钻进反循环——100m左右。管井施工泥浆池泥浆泵钻杆钻头钻盘挂钩胶管泥浆池泥浆泵钻杆钻头钻盘挂钩胶管反循环回转钻进一般回转钻进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2)井管安装、填砾、管外封闭

井管安装、填砾和管外封闭应在井孔凿成后及时进行。(3)洗井和抽水试验洗井的作用:消除凿井过程中井孔及周围含水层中的泥浆和井壁上的泥浆壁,同时还要冲洗出含水层中部分细小颗粒,使其周围含水层形成天然反滤层。洗井的方法:有活塞洗井、压缩空气洗井和联合洗井等多种方法抽水试验:是管井建造的最后阶段,目的在于测定井的出水量,了解出水量与水位降深值的关系,为选择、安装抽水设备提供依据,同时取水样进行分析,以评价井水的水质。管井施工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4)管井的验收

管井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交下列资料:

1)管井施工说明书;

2)管井使用说明书;

3)钻进中的岩样。(5)管井的使用

管井使用应注意下列问题:

1)抽水设备的出水量应小于管井的出水能力;

2)建立管井使用卡制度;

3)严格执行必要的管井、机泵的操作规程和维修制度;

4)管井周围应按卫生防护要求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和进行绿化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6)管井出水量减少的原因及恢复和增加出水量的措施1)管井出水量减少的原因和恢复措施原因一:管井本身——抽水设备、含水层填塞造成,措施:更换过滤器、修补封闭漏砂部位、清除过滤器表面的泥砂、洗井等。原因二:水源方面——长期超量开采、境内矿山捅水、新建水源地的干扰。措施:变集中开采为分散开采;关停部分漏斗中心区的管井;开展矿山防治水工作,研究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协调并限制新水源地的建设与开发;寻找、开发新水源;加强地下水动态的监测工作,实行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和科学管理。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2)加管井出水量的措施A、真空井法:是将管井全部或部分密闭,进行负压状态下的管井抽水,达到增加出水量的目的。B、爆破法:适用于基岩井。通常将炸药和雷管封置于专用的爆破器内,吊入井中预定位置起爆,以增强基岩含水层的透水性C、酸处理法:适用于可溶岩地区,以扩大串通可溶岩的裂隙和溶洞,增加出水量。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管井管井形式与构造管井的维护管理管井施工管井的水力计算与设计

管井竣工后,要进行验收,由使用方、设计方、施工方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图纸及国家验收规范共同验收。验收后,还应编制使用手册。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管井管井形式与构造管井的维护管理管井施工管井的水力计算与设计水力计算的目的:

1.已知水文地质等参数,计算管井的最大允许水位

降落值时的出水量;

2.给定出水量,计算可能造成的地下水水位降落值。计算方法有理论公式法和经验公式法。

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管井出水量的计算

1.管井水力计算的理论公式

方法简单,计算结果精度较差,适用于水源选择、方案拟定和初步设计(1)稳定流情况下井的水力计算

1)承压含水层完整井计算公式为:

2)无压含水层完整井计算公式为: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

总目录本章总目录3)承压含水层非完整井的计算

4)无压含水层非完整井的计算

1)承压含水完整井的泰斯公式:

(2)非稳定流情况下井的水力计算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Qshs0h0HRm理论公式的概念承压含水层完整井

第7章地下水取水工程

7.2管井

7.2.2管井与井群出水量总目录本章总目录

2.管井水力计算的经验公式用经验公式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水源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相似地区抽水试验的结果找出符合井的出水量Q和水位降落值S之间的关系方程。根据所得方程,即可求出在给定水位降落值时的井的出水量,或据已定的井的出水量,求出井的水位降落。实际工程中常见的Q-S曲线,有直线型、抛物线型、幂函数型及半对数型等数种。

计算结果接近实际,用于施工图设计较大规模的地下水取水工程,需要很多口井同时工作,由此构成井群。井群类型:自流井井群适用于静水位高于地面的承压含水层;虹吸式井群适用于静水位接近地面的含水层;卧式泵井群适用于静水位接近地面且水位降落较小的含水层;深井泵井群适用于各类含水层。井群的概念

在水位降落值不变的条件下,共同工作时,各井的出水量小于各井单独工作时的出水量;在出水量不变的条件下,共同工作时,各井的水位降落值大于各井单独工作时的水位降落值。

井群互阻概念管井计算设计例题设计资料:1、设计任务东北地区某市地下水源井,供生活饮用与生产需求,单井出水量Q=3000m3/d,出口压力H=2.0kg/cm2。2、设计资料(1)水文地质钻孔柱状图,见表1所示;(2)抽水试验资料,见表2所示;(3)地下水符合饮用水卫生规范,水质化验资料从略;(4)改地区某市冰冻深度1.5m。管井计算设计例题层次地层描述柱状图厚度(m)深度(m)底层标高(m)静水位(m)1腐殖土1.001.00135.002黄褐色黏质砂土9.9010.90125.103换褐色黏土,塑性较大14.6025.5011.504细砂:粒径>0.1mm占75%4.7030.20105.805黏土;同上10.1040.3095.706中粗砂:粒径0.5mm超全重75%14.2054.5081.507黏土未穿透水文地质钻孔柱状图表1工程名称:某厂水源钻孔编号:101钻孔深度:60m孔径:500mm管井计算设计例题抽水日期及时间抽水延续时间静水位(m)水位降值(m)出水量Q(L/s)单位出水量(L/(s.m))起止总计时数(h)稳定时数(h)8月1日12:008月2日14:0026.0024.00120.902.2012.905.858月4日14:008月5日14:3024.3024.00120.904.0523.605.828月7日14:008月8日6:3016.3016.00120.907.4843.405.80钻孔抽水试验资料表2钻孔孔径:500mm;影响半径:R=400m;含水层厚度:M=14.20m;静水位高度为海拔高度。管井计算设计过程1、井的形式与构造根据设计任务书给定的取水量和水源勘察资料,宜采用完整式管井。底层中两个含水层,由于上层含水层为细砂,厚度较薄,因此确定开采第二含水层。该层含水层由中粗砂组成,厚度为14.2m,埋藏于95.70~81.50m标高处。拟定该井主要构造尺寸为:井深60m、井孔直径800mm、井管直径为钢管D351mm×10mm,采用填砾过滤器。2、井出水量与水位降落值由抽水试验资料可知,出水量与水位降的关系曲线为直线型。但是抽水试验井与设计井径不同,应用试井资料时需修正。井出水量与井径关系采用以下经验公式:

Q大井—设计井出水量,m3/d;Q大井—设计井出水量,m3/d;D大井—设计井井孔直径,mm;

D大井—设计井井孔直径,mm;

设计中已知设计井单井出水量为3000m3/d,已确定设计井井径为800mm,试验井井径为500mm,代入公式:

根据Q~S曲线,Q=2369m3/d=27.7L/s时,S=4.85m.对于设计井,当S=4.85m时,Q=3000m3/d。3、选择抽水设备及确定安装高度地下水埋深较大,一般多选用潜水泵,也可采用深井泵为该水源抽水设备。

设计出水量:Q=3000m3/d=125m3/h=34.7L/s;

设计井所需扬程:H=水泵出口压力+(出水口压力标高-井内动水位)+泵房损失+安全水头=20+(134.30-116.05)+2+1=41m

井内动水位=地下静水位-水位降落值=120.90-4.85=116.05m

根据Q、H,选用8JD-130型深井泵,其性能如下:

Q=36.1L/s;H=43.5m;轴功率N=20.28kW、配套电机功率为30kW、效率为76%、泵体最大外径为185mm、扬水管外径159mm。4、井管构造设计(1)井壁管和沉淀管多采用钢管或铸铁管,为防止泵站内污水从井口流入井内,井管关口高出泵房地面300mm,管口标高为134.10m.由柱状图的井壁管长度为40.30-(136.0-134.0)=38.40m,沉淀管长度为5.50m。井壁管与沉淀管采用外径为D=351mm,壁厚为10mm的热轧无缝钢管,管段用焊接连接。(2)过滤器采用热轧无缝钢管填砾过滤器,填砾粒径为3~4mm,大样图略。5、井室设计采用半地下室井房,泵房净空高度5.0m,平面尺寸3.5×4.5m.井室工艺布置图略。6、含水层渗透稳定性校核填砾过滤器表面渗流速度

Q—所选水泵的抽水能力,m3/d;

v—进入过滤器的实际渗流速度,m/d;D—包括填砾厚度在内的钻孔孔径,mL—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允许渗流速度:

K—渗透系数,m/d,由裘不依公式求

r—井半径,mS—水位降落值;

m—含水层厚度,mK=49.78m/d,v=239>94.1m/d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大口井大口井形式与构造概述:大口井与管井形式相似,是一垂直建造的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井径较大,较管井浅,分完整式(a)和非完整式(b)。通常用人工或机械开凿。施工方便、适应性强。大口井直径一般为5~8m,最大不宜超过10m,深度在15m以内。适用条件:开采浅层地下水优点:进水断面大,构造简单、取材容易、使用年限长及容积大能兼起调蓄水量作用缺点:受到施工困难和基建费用高等条件的限制。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

大口井构造:由井筒、井口、进水部分(井壁、井底反滤层、透水孔、吸水管)等组成,如图。1.井筒2.吸水管3.井壁透水孔4.井底反滤层5.刃脚6.通风管7.排水坡8.粘土层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1.井室

井室构造主要取决于地下水位的埋深和抽水设备的类型。2、井口

应高出地表0.5m以上,并在井口周边修建宽度为1.5m的排水坡,以避免地表污水从井口或沿井壁侵入,污染地下水。

3.井筒

井筒包括井中水面以上和水面以下两部分,用钢筋混凝土、砖、石条等砌成。井筒的作用是加固井壁、防止井壁坍塌及隔离水质不量的含水层。半埋式大口井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3.进水部分

(1)井壁进水孔井壁进水是在井壁上做成水平或倾斜的直径为100~200mm的圆形进水孔,或100mm×150mm~200mm×250mm的方形进水孔,孔隙率为15%左右,孔内装填一定级配的滤料层,孔的两侧设置钢丝网,以防滤料漏失。常用的井壁进水孔有水平孔、斜形孔两种。

(2)透水井壁透水井壁由无砂混凝土制成。

(3)井底反滤层由于井壁进水孔易堵塞,多数大口井主要依靠井底进水,因此井底反滤层的质量极为重要。一般铺设三层,每层厚200—300mm大口井井壁进水孔型式块石砌筑的大口井现代施工技术建造的大口井

井口应高出地表0.5m以上,并在井口周边修建宽度为1.5m的排水坡,以避免地表污水从井口或沿井壁侵入,污染地下水,如覆盖层系透水层,排水坡下面还应填以厚度不小于1.5m的夯实粘土层。

大口井构造要求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大口井的施工

大开挖施工法:在基槽中,进行井筒的砌筑或浇注及铺设反滤层。优点:施工方便,便于铺设反滤层,可以直接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缺点:开挖土方量大、施工排水费用较高,只适用于口径小(D<4m)、深度浅(H<9m)或地质条件不宜采用沉井施工的大口井。沉井施工法:在井位处先开挖基坑,然后在基坑上浇注带有刃脚的井筒。待井筒达到一定强度后,即可在井筒内挖土,利用井筒自重切土下沉。优点:土方量少,施工场地小,施工安全,排水费用低,对含水层扰动程度轻,可避免流砂现象发生,对周围建筑物影响小。缺点:技术要求高,在下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井筒歪斜、下沉困难或到位后难以控制下沉趋势等问题。

总目录本章总目录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适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土质较差(如细砂、粉砂等)等情况。施工方法:在基坑周围或一侧埋入深于基底的井点滤水管或管井,以总管连接抽水,使地下水低于基坑底,以便在干燥状态下挖土,这样可防止流砂现象和增加边坡稳定,而且便于施工。分类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

根据土层的渗透系数、要求降低水位的深度和工程特点,考虑经济和节能进行选择。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例:轻型井点适用于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等土层。井点管降低后地下水位线滤管原有地下水位线总管弯联管水泵房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大口井的设计要点

1.大口井应选在地下水补给丰富、含水层透水性良好、埋藏浅的地段。

2.适当增加井径是增加水井出水量的途径这一。

3.由于大口井的井深不大,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井的出水量和抽水设备的正常运行有很大影响。计算井的出水量和确定水泵安装高度时,均应以枯水期最低设计水位为准,抽水试验也应在枯水期进行。

4.布置在岸边或河漫滩的大口井,应该考虑含水层堵塞引起出水量的降低。

总目录本章总目录

完整大口井按管井计算公式计算:

井底进水:

井底与井壁同时进水: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渗渠渗渠形式与构造

概述:渗渠为水平或倾斜铺设的集水管或暗渠,收集浅层地下水。铺设在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之下或周围,收集河床地下水或地表水体渗透水。渗渠埋深一般为4~7m,所开采地下水源埋藏深度小于2m、厚度小于6m的含水层。主要依靠较大的长度来增加出水量,以此区别于井。集水管形式的渗渠,由于埋没在地表以下,受地表污染相对轻,安全可靠,是取水工程中最常用的形式。

分类:完整式和非完整式两种。如图:由水平集水管、集水井、检查井和泵站组成。

渗渠由渗水管渠、集水井和检查井组成。特点是沿河床布设,可以达到很大的取水量(20万m3/d).渗渠的

本章总目录第2章水的利用与水源保护

2.3水的利用与给水水源工程

2.3.2地下水取水型式:渗渠分集水管;集水廊道;完整式;非完整式优点:1)既可截取浅层地下水,也可集取河床地下水或地表渗水。2)渗渠水经过地层的渗滤作用,悬浮物和细菌含量少,硬度和矿化度低,3)渗渠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