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_第1页
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_第2页
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_第3页
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_第4页
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一篇: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今天我学习思想品德新课标之后,很有收获。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一、教师——学校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课程资源新课标实施以来,一线老师困惑于难以处理课前预设于课堂生成的矛盾之中: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探究,往往完不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而按部就班地依教学计划走,课堂又往往死气、沉闷。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如何把握与捕捉那些来自学生、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让那些有意义的问题进入课堂、加以扩展,是对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教育智慧的考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认识、态度和处理,决定着对这一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并最终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我们老师应不断学习,主动提升自己,并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课程资源。二、教材——教师认识和利用水平参差的课程资源新课程强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尊重教材,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毕竟,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参考和凭借,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应该达到的参照系,提供了一种展开教学内容的方式,为教师组织教学材料提供帮助,且教材的教学内容相对一线教师而言,有更强的经典性。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读。其中的高低,自见分晓,其对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所产生的影响自然不在同一层面。所以,同样的教材和文本,是不是她的知音,又能不能在深刻解读的基础上超越甚至“颠覆”之,是依赖教师自身的功力。我们对于教材,应该有钻进去的力量,又要有飞出来的底气。三、学生——普遍被老师忽视的课程资源“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一定要优于学生,但在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的今天,教师个体对学生群体的知识优势已逐渐消失。因此,面对“弟子未必不如师”的现实,教师除了要有紧迫感,不断学习,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并适时地把讲台留给那些有所长的学生,这既对他们的肯定,也是对其他学生极好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四、网络——利用有限的课程资源网络,为我们提供者不断更新的、“海量”的信息,既有名师的教学设计与反思随笔,也是初涉教坛者的困惑和彷徨,既有时政要闻与民生百态,又有专家视野与平民呼声,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应有尽有,关键看我们是否利用,如何利用。我们教师要甄别采撷,有效汲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并适时利用在教育教学中。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认真学习新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教学。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界首中学张英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吕文华本人在这次的新课程培训当中获益良多,特别是对于新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建议、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等作了深入的剖析。在这次的学习中,体会是深刻的,也为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上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要求的新形势下,师生都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稳中求新,现在认真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1、师生合作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第四篇: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更新教学理念,做新课标下的育人者——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孔明军通过这段时间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的学习,聆听专家的讲解,学习专家的智慧,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我因此而倍加珍惜。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要求,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我的体会感悟有以下几点: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课改目标好,但最终要由每位教师实际去落实操作。由于本次课改幅度很大,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标准方面都有变动,所以首要问题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搞清它新在何处,改在何处,主要不同在哪里。新课标改动的内容魏云桂老师专门给我们谈到一些,让我对新课标有了大致的了解,但真正要想领悟其精神还必须下功夫认真解读。2,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新课程标准有专门的活动建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关注学生状态,教师要学会倾听、接纳,学会点拨与必要的引导。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中教师要学会真诚与微笑,要善于使用鼓励性语言与形体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热情。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让视频、图片、音乐等直观性教学模式为课堂增光添彩!3、新课程下的课堂,不再仅是教师在唱主角,更突出地体现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师生平淡互动,心理交流与对话。同时要始终遵循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4、课程标准评价的改革使教师能够用较为科学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看待学生。课改后的评价原则有一点谈到,“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课改前,由于面临及格率和优秀率的压力,教师主观上也知道应发展客观地来评价学生,但在这两率的压力下,不自觉地就把成绩放在了第一位,忽略了其他评价标准,往往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与培养。把学生用统一的尺子去量,在情感上、在语言上、在期望值上就有了明显的差别,这种状态于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压抑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种新的评价方式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客观上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以上就是我的四点感悟。我在想,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认真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渐渐的我们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过去我们把她过于功利化,一切以分数来说话也不复存在。在新课程标准下,我猜想学生的心扉会慢慢向老师敞开,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有些话和问题愿意和你说,愿意听听你的意见,主动寻求你的帮助,老师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中探讨学习问题、分享点滴快乐。“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时我的座右铭,我相信我也会“因新课程标准而感到幸福”。以后我也每天都问问自己:今天,你按照新课程标准做了吗?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2013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西安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远程培训,这次培训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强、培训计划新颖、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特别设立研讨小组,供我们随时讨论交流。通过培训,使我受益非浅,我对教育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教学技术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重视生活体验,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创设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注重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了重新审视,现总结如下。第一、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和职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初中的思品课涵盖了心理健康、伦理道德、传统文化、公民常识以及国情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系统知识,这需要思品老师一方面加强学科知识的修养和职业知识的整合,一方面提倡学科综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学习型教师,同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乐在其中。第二、提高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设计的预设中,以情景设计的生活化为主线,以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切入点,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升华为着力点,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通过巧妙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去,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和对知识的认知与提高,从而使学生感到思品课有趣、有理、有用,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达到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当然,学科的科学性是基础,应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第三,备好每一节课,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备课不但要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备好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动态,更重要的是要钻研新课程标准,设计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情感交融,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重教学的任务,使思想品德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第四,要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初中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对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采用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总之,只要教师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

第一篇:《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今天我学习了《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课堂辩论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围绕一个热门话题展开辩论。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辩论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辩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辩论,形成对事物、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组织课堂辩论,可采取以下步骤:一、选择辩题。教学辩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成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决定了辩题必须和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的性质与程度的差别以及组织辩论的具体目的,思想品德课辩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选择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主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有争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在《面对不良诱惑》教学中,为使学生认清青少年玩电子游戏的利弊,特组织安排了一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全面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二、组织辩论小组。辩论小组的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或按学生的编号划分,甚至不刻意去划分辩论小组,就根据辩题随机展开辩论,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强调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一般来讲可以先将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本方观点,推选四名同学当辩手,在自由辩论中本组其他同学做补充发言,最后由老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品德教学和现实生活距离最近,容易和学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该发挥这种特殊优势,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为此,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抓住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针对这个结合点来设置讨论题。讨论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特别注重挖掘利用当地德育资源,以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赋予生活中的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特长爱好、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家庭背景、守纪状况等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这样有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按能力水平将学生混合编组的目的是提倡同伴互教,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除此之外,还可以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丰富学生的思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那么,小组的规模就应最小不少于3个人,最大不多于5个人。若多于5个人,每个成员参与的程度就会降低,其结果是小组的效率减弱,每个成员的满意程度也相应减弱。5人小组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小组规模,更符合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也不会形成相对封闭的小组,少数派也得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激发小组内的讨论,又可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除此以外,我认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始有终。我们还应该在新课的导入和结尾的设计上用心思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为本学科教师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中我们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让《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更好得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2012-10-22

第二篇: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体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体会由于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品德与生活》课程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它的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正是这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首先,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其次,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再次,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最后,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为《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对的学生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是从幼儿园升上小学的孩子,是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本课程除了要让孩子们渐渐从幼儿园“无作业无压力”“玩”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按规矩学知识“学”为主的校园生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及行为养成让他们渐渐适应小学生活之外,还要为接下来的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活打个好基础,本课程也同时是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打基础的课程。因此,身为一名此课程的任课教师,对于这三条轴线及四个方面的认识一定要到位,除了要把握好课程总目标、年级及学期教学目标、单元及课题小目标之外,更重要的是依学定教,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内容、地域特点及教师自身特长定好课时目标。因为,只有教师在备课、上课、反思的时候时时把握好这门学科的“方向盘”落实到位不偏差,才能在孩子的心灵及脑海中留下好的印迹;只有教师对于这门学科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位无偏差也才有助于其对自然科学及多学科兴趣爱好的养成及良好思想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只有教师真正重视此学科,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及早发现学生不良行为及不良思想苗头,早发现早教育,也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真实的人,培养出祖国发展与建设需要的人才!身为此学科的任教者,自认为水平有限,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教书育人,以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来处理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同时以更佳的教学机智教育好学生。此行,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努力„„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兴海中心小学——陈香

第三篇:《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梧桐河农场学校范红丽在假期里我学习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新课标,感觉收获很多,一方面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另一方面也充分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谈谈心得体会。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向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二、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努力为儿童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三、以活动为教育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师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本次课程标准学习使我深刻地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三)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二、基本理念(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三、设计思路(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本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二)课程结构框架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二、分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健康、安全地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1.按时作息,做事用心。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指导下利用。8.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0.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11.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二、愉快、积极地生活愉快、开朗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4.能在成人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向上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6.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7.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有应付挑战的勇气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三、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诚实友爱1.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2.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3.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4.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遵守社会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6.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爱家乡、爱祖国8.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9.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10.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四、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1.有好奇心,喜欢提问。2.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动手、动脑3.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4.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5.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6.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7.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8.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9.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获得知识,积累经验10.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1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内容标准”说明本内容标准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材时,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有所调整。“内容标准”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四)教学活动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1.讨论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2.资料调查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3.现场调查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调查活动适用于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围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活动。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这类活动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小实验、小制作等类型的活动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作为课后的实践或专题活动进行。饲养、栽培等活动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应加强过程指导,并可与班级、学校的其他活动配合进行。6.教学游戏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7.参观访问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如参观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以及各种社会设施,访问社区和各种社会人士等。可在了解家乡的变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教育以及培养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应用这种活动形式。8.欣赏: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儿童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儿童通过讲述同学的优点或自己的成长来欣赏自己和同学的进步等等。9.练习: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儿童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学会正确的阅读姿势或刷牙方法,自己整理书包等。10.讲故事: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活动方式。作为教学活动的讲故事可有多种形式,如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举行“故事大王”演讲会等。故事要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儿童能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11.讲授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分了解儿童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方法。(五)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二、评价建议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一)评价的特点1.过程化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2.评价多样化——主体多样化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角度多样化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尺度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3.重视质性评价“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视对儿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二)评价方法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观念的变化。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这是评价儿童成长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本课程的资源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学校中常用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动;儿童的经验、兴趣;老师和同伴等;·儿童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节日;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等。·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自然现象等。(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和教师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1.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2)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2.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做出积极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扩大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并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2)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地处农村的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养殖园等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3)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四、课程管理建议课程的实施涉及校内外的联系、学校课程的安排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社区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并建立相应的课程管理机制。(一)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新的课程管理思想,认真贯彻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明确自己的职责,在经费投入、条件创设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同时给学校实施课程赋予相应的责任和权利。运用符合本课程标准精神的督导评价机制来调动学校和教师实施本课程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导向,推动课程落实,并促进教师成长。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各方面机构、部门的配合,因此行政的协调、支持十分重要。(二)教研部门的管理为了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教研部门要配备合格的教研员,以正确的教育观念进行教学管理和指导。教研员应针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教师一起开展讨论研究,让教研活动、评价活动有效地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三)学校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有效参与是本课程实施的关键。学校的领导者要明确实施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准确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和内容,按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推进课程的实施,指导和评价教师的工作。建立民主与开放的学校管理机制。学校要努力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教学管理要为教师个性化、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提供支持。学校要选拔合格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因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程,与教师熟悉的学科课程差异很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并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学校要计划管理、统筹安排。帮助教师做好本课程的学期(学年)整体计划安排;加强各门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把该课程的活动与学校有关活动结合起来;在发挥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优势的同时,保证课程内容的均衡,全面落实课程目标。五、教材编写建议(一)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二)教材编写原则1.思想性原则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2.科学性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都应符合小学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3.现实性原则本课程的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4.综合性原则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综合性原则。内容要避免单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注意各学习领域内容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整合。5.活动性原则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要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教师和儿童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三)教材的范围本课程的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本课程的教材(教科书)可由各地和各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选用。

第五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过暑假期间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自己深深体会到“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品德与社会》课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载体和主渠道。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为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谈点本人的肤浅认识。《品德与社会》课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小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和做人的思想根基。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