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失意人生困境突围
——贬谪文人的困境与突围
教学设计
成都市大弯中学雷丹
文本组织:《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文本解读: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被贬长沙的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是唐代文学家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较多的贬谪诗,对贬谪诗的诗人情感以及诗人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只是单纯意义上的诗歌学习,并没有把诗歌内容与现实意义联系起来,以至于诗歌学习和生活现实割裂开来。本次课堂,以贬谪诗为文本,旨在通过对贬谪诗歌的情感、诗人遭遇生命困境时的人生态度、诗人形象的分析,文本联系生活,达到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面对生命困境,勇往直前、坚持追梦的目的。
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分析意境,探析诗人情感,寻找诗人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贬谪诗人的精神世界,探讨贬谪诗人面对失意人生的应对之法。
议题迁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笑对失意人生,勇突困境之围,实现生命的超越。
教学重难点:
贬谪诗人的精神境界,贬谪诗人应对失意人生的现实意义。
导入
同学们,古人说“诗以言志”,诗歌是古代文人用来表达他们志向和决心的重要方式,他们的人生感悟皆可用诗歌表达。在古代,没有朋友圈、微博、知乎等方式去和别人分享快乐,或者是抒发自己的悲叹之情。古时候的人们大多是通过作诗来抒发郁结或快乐,他们的快意人生、失意人生都写进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歌里。今天我们就要来探析贬谪诗歌的失意人生,诗人们面对人生失意时,又是如何应对的。
二、初读诗歌,析人生失意之苦
问题一:贬谪究竟意味着什么?(回顾学习过的贬谪诗,思考贬谪给文人带来苦难)
教师引导:“异服殊音不可亲”——柳宗元
答: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
问题二:下列两首诗歌中的主人公分别遭遇了怎样的困境?面对此种困境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从中探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通过寻找诗歌意象、分析意境,析情感,析人物形象)
诗歌
意象
情感
人生失意后对生活的态度
诗人形象
《长沙过贾谊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三、议题迁移,寻找现实意义
问题一:面对人生失意和困境,诗人如何抉择的?人们应该如何抉择?
逃避、沉沦、突围……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创作此诗的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问题二:苏轼在被贬黄州后,是怎样突围人生困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的?(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析诗意、析情感,找形象)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下文“谁怕”即不怕来。“何妨”二字增加了诗人的勇敢、大胆,具有挑战风雨的色彩。“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下阕写雨过天晴的景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表现了诗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旷达豪放之气(“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小结:强大的自我精神是困境突围的根本,寻找信仰的力量,为精神寻求支撑,自然万物、文学艺术在贬谪现实中安放自我的辅助。
问题三:在冲刺中考的途中,前路充满令人期待的精彩,也必有不期而遇的困境、失意。你曾经、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我因幼教而美丽示范演讲稿(3篇)
- 河道保护倡议书
- 2024年全国技术高校(烘焙)职业技能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山东省烟台龙口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四年级上册期中试卷
- 四川省高考语文五年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 实习教师工作职责合同范本
- 广告制作授权合同模板
- 学生安全责任协议书
- 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 大班数学活动等分课件
- 素质教肓可行性报告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专项计算题12套(每日一练)
- 皮疹的分级及护理课件
- 个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改进措施(6篇)
- 2024年河南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法律与人权维度
- 2023-2024学年深圳市初三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人工智能课程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 血液透析高磷的护理查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