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苏轼诗歌 阅读专项训练_第1页
高考复习:苏轼诗歌 阅读专项训练_第2页
高考复习:苏轼诗歌 阅读专项训练_第3页
高考复习:苏轼诗歌 阅读专项训练_第4页
高考复习:苏轼诗歌 阅读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诗歌阅读专项训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润州甘露寺弹筝苏轼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注]。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注】浮玉:喻指金山。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C.《润州甘露寺弹筝》一诗首句写在多景楼上弹奏一首神曲,悲伤的弦音像要断裂一样再三紧促,开篇便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送钱穆父[注]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元佑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佑五年徒知灜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苏轼以此词赠行。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B.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C.作者以古井水、秋竹作比,表达了对友人品性的赞美和对其遭遇的同情。D.“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烘托作者惆怅、感伤的心情。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B.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C.“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D.“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7.“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中,用“樯橹”代指战船。下列诗文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8.“故垒西边”中的“故”作“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但为君故

(曹操《短歌行》)B.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C.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D.故国神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从艺术效果角度分析,你更喜欢哪一版本。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滚滚东流的长江水起笔,展现作者眼前的景象以及由此触发的联想。B.“乱石”三句,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C.“多情应笑我”是作者通想之后清醒的自慰,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D.词中以周郎“雄姿英发”的形象正面衬托“早生华发”遭遇贬谪的自己。1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从亘古浩荡的长江起笔,笔触由现实的景物转到历史的人物,这两个场景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为词人的追古抚今提供了无尽的可能。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十三个字便包含了对静态、动态、声音、色彩及景象的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C.词人在写作上实现了写景、咏史、抒惰的紧密结合,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英雄人物的缅怀追忆,并由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也透露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D.这首词结尾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表现出的心境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尾两句一致。13.明代王世贞说:“学士此词,亦自雄壮,感慨千古,果令铜将军于大江奏之,必能使江波鼎沸”,此语形象真切地道出本词豪放之风格特征。你认为其“豪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嘲子由①苏轼堆几尽埃筒,攻之如蠹虫。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注】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理由是“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即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不是简单地理论传授,儿子就能学会的。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虽为调侃,但也传达出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C.“曲尽弦犹在”,诗句在“曲尽”与“弦在”的反差中,提示读书人要正确地对待书本知识。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轮扁对桓公的态度与苏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15.苏轼是如何传达他的治学观点的?请结合诗歌后四句简要分析。答案解析1.D

2.①这两句都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②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流露诗人的落寞的伤感。“唯见江心秋月白”,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的凄寂。【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一喜一忧”错误,《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中作者虽然闻乐欣喜,但是只能欢心一刻,便又陷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忧”中了;《润州甘露寺弹筝》中作者听哀乐引哀情,两首诗均表达了苏轼的“忧”。选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诗句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诗词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斜照江天一抹红”句意为: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唯见江心秋月白”句意为:只看见江水中心倒映着一轮白白的秋月。内容上,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众人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因而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乐声的优美,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曲有尽而韵无穷。手法上,两句都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江天一色的晚霞和江心中的秋月,渲染了宁静的氛围,以无声的环境展现听者情感的投入,传达当时诗人或落寞或凄寂的情绪。3.C

4.体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和友人宦海沉浮、身世飘零,但作者认为人生犹如旅店,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体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分析】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对其遭遇的同情”错误,“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意是: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写友人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写出了友人已修炼到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就不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了。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5.

BD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误,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误,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故选BD。(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描写了自己虽然与兄弟相隔云海,却无须因远行而泪沾衣襟,展现了诗人乐观旷达、洒脱的人物性格。【点睛】送别诗的鉴赏技巧:(1)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5)关注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6.C

7.B

8.A

9.示例:我更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强调乱石之高,具有高耸入云穿透天空的效果,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穿”字具有持续性,形象生动,侧重视觉观感;“拍”,拍打击打之意,给人正在进行时的现场画面感,侧重听觉;“拍岸”使用比拟修辞,增强亲切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富有感染力,视听结合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崩云”“裂岸”指突出结果、视觉感受,缺少诗情画意和震撼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体裁和结构的能力。C.“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错误。“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选项表述绝对。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中是借代修辞。A.“杜康”借代指杜康酒。B.“翔”字使用了比拟或者移用修辞,把鱼当成鸟来写,本来形容鸟的动态词语移用来赋予鱼。C.“烽火”借代指战争。D.“管弦”借代指音乐。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但为君故”,译为“因为你们的原故”,“故”,缘故、原因。B.“暮去朝来颜色故”译为“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故”,旧、指衰老。C.“池鱼思故渊”译为“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故”,旧、原来的。D.“故国神游”译为“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故”,原来的、当年的、旧、曾经的。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一,可以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个版本好,也可以认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这个版本好,言之成理即可。比如我认为前者好,可以这样理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译为“乱石击破长空,汹涌的波涛向两岸拍打”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一个“拍”字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这二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穿空”结合“拍岸”,能带来声音效果,也更有诗情画意,兼有声音和视觉效果,对于人生的感慨也更为自然全面。若认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这个版本好,可以作如下解读:“崩”,倒塌破裂之意,较之“穿空”似乎力度更大些,“云”喻指“浪花”翻腾的样子,像朵朵白云,更为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裂岸”较“拍岸”,前者强调结果,后者强调动作持续的状态,更强调气势不凡,水势之大。可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文学价值更高,一个“崩云”、一个“裂岸”,显然较之“穿空”“拍岸”更为精妙绝伦。10.D

11.①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②对古代英雄豪杰的仰慕;③对自己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慨叹。【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周郎正面衬托词人自己表述有无误,应是反面讨托。词中周瑜是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他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建立了一番伟业;而词人却壮志难酬,早生华发。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豪杰的仰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心神仿佛游到三国时代周瑜立功的地方,应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发来了。这三句是诗人抒发的感慨。对自己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慨叹。12.D

13.(1)场景豪放,波澜壮阔。开篇“大江”滚滚东流,随即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读者设置一个极为广阔浩渺的空间和悠久绵延的时间背景。(2)意象豪放,雄奇冷峻。“大江”“巨浪”“乱石”“千堆雪”等意象,数量很多;体态硕大、嶙峋;色泽灰白;声响巨大;动态雄奇多变、奔放不羁。(3)语言豪放,铿锵有力。①动词运用传神、刚劲有力。如“淘”“穿”“拍”“卷”等动词运用。②词类活用,摇曳多姿。如“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活用中又有比喻,形象感强,多姿多彩。(4)人物豪放,英雄气概。作者善于用多种表达技巧来塑造英雄形象。有正面直叙、有侧面衬托,凸显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建功立业。(5)情感豪放,超然旷达。从“大江东去”的高昂激越豪迈——遥想公瑾当年的景仰羡慕——“人生如梦”的沉郁苍凉——“一尊还酹江月”超越旷达,全词的基调是豪壮,豪壮中交织着悲苦和旷达、出世与入世、消沉与豪迈种种复杂的情绪和心态。【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出作者的怀才不遇,无人相知的苦闷和忧郁之情。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两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的应用,表达的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用意是自己有心为国出力,为国出征的心愿。两句表达的情感不一样。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并归纳概括的能力。题目问“豪放”表现在哪里,首先明确词的豪放可以通过题材选择、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豪放旷达的思想感情。词中选择了赤壁古战场,开篇就描绘了一幅大江滚滚东去的壮阔景象,跨越时空,将人带入茫茫历史中,境界阔达;写景时,用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采用夸张手法,极写赤壁战场陡峭山崖,采用比喻手法写出江涛拍案的宏伟气势,展现出壮阔宏大的景象,带给人豪放开阔的感受。“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