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_第1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_第2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_第3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_第4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8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备教材——做到五个弄清。课本,课本,一课之本。实践证明:大凡成功的教学都与教师深刻理解和恰当处理教材有关。为此教师在课时备课时,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模板1教学目标:1、知道时间可以分钟面时间、经过时间两个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有关时间计算的概念。2、正确计算一天之内的经过时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认识两种时间概念:1、我们学习了两种记时法,老师这儿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话,来看一下: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板书:8时、8小时)(1)读一读,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请你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要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加以规范:8时:它表示上午的一个时刻,那时我们正在上课,它还可以写成8:00;8小时:它指的是一段时间。出示钟面(画一画)……指出:8时,是表示的某一时刻,用“时”来说,它是一个钟面时间。(板书:钟面时间—时)而8小时,是从8:00开始数8个小时,到下午4时下班,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8个小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板书:经过时间—小时)(3)指板书说:时,一般是指钟面上的几时,它表示的是钟面时间;小时,它一般表示的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到另一个时间结束,它是一个经过时间。(用点●和箭头在钟面旁加以区分)2、判断,仔细听老师说的话,想:这是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些钟面时间来简单地算经过时间。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1、出示: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1)出示题目: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时是什么时间?问题求上午要上班几小时是什么时间?(2)学生计算。(3)交流: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实物投影反馈)板书:11-7=4(小时)11:00-7:00=4(小时)讨论:4的单位是时?还是小时?可以写成4:00吗,为什么?(4)结:像这样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后面的几时减前面的几时。2、王师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饭,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时间?(1)独立思考(2)全班交流,说说怎样计算:要求的是什么时间?(经过时间)还能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吗?你是怎么减的?教师借助0—24小时图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方法。7:30——10:303小时,再加30分钟,是3小时30分7:30——11:304小时,再减30分,是3小时30分教师重点介绍横式书写方法,先减分再减时,分不够减想时借1作60。11:00(10:60)-7:30=3小时30分3、练一练:同学们下午1:00开始上课,下午4:25放学,同学们下午在校有多长时间?三、综合练习1、想想做做第2题示图,补充银行营业时间:上午8:30——下午5:00(1)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说说所标内容是什么意思?尝试练习(2)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的?(3)比较得出结果师结: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若两个时间都在上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若两个时间,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就要把下午的时间先化成24时记时法,再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四、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经过时间只要怎样计算?该注意什么?(单位;下午时间转化成24时记时法;退1作60来计算)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模板2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问题。教学对策:以口答为主,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帮助理解,相互启发,体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时间。教学准备:节目预报表。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24时记时法:出示节目预报:节目预报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下午2时六一剧场下午4时美术星空下午4时40分七巧板…………晚上6时30分大风车晚上7时新闻联播…………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同桌两人练习。出示节目预报表。二、新授:1、这是小红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时间安排记录表,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6:30起床7:00——7:30吃早饭7:30——8:00做家务8:00——9:00做作业9:00——11:00到新华书店购书11:00——11:20吃中饭11:20——11:40饭后休息11:40——12:40午睡12:40——13:00在家休息片刻13:00——14:30游泳馆游泳14:30——15:20看电视┈┈2、小红的生活活动有些是从整时开始整时结束,有些是从几时几分开始到几时几分结束,你能将上面的活动时间按这样的情况分分类吗?(引导学生将活动时间分成三类:1)整时——整时2)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一样的)3)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不一样的)3、你能算出小红什么活动所用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桌或小组讨论。4、小结交流计算方法。整时的比较容易理解,只要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16-14=2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一样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不一样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计算可借助钟面图或借助线段图。有两种思路:例14:30——15:20看电视(1)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算从15时到15时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钟。(2)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30分是1小时,15时30分与15时20分比,超过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三、练习:1、节目预报表(1)回到复习的节目预报表(24时记时法)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看的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交流汇总。2、书上53页想想做做第1题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有两种思路:(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四、小结:(略)板书设计: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16-14=2口答:播放了2小时。想: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过20分是15时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模板3二年级(上册)教材曾经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那时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继续教学“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全单元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或这些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2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观察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第86页例题观察长方体形状的图书柜,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已经能辨别图书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图书柜的前面又可以说成它的正面,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侧面,图书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由大卡通直接问学生“你能指出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然后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这个图书柜,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有时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又画了两个这样的图书柜,其中一幅图上画出了正面、侧面、上面三个面,另一幅图上只画出了正面和侧面。让学生判断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在情境图里分别感受老师和女孩的观察,能够体会老师同时看到了图书柜的三个面,女孩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只同时看到两个面。虽然例题里没有出现只看到图书柜一个面的情境,但学生能够从看到三个面、看到两个面,自觉体会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想想做做”里的习题大致分成三部分。第1题是巩固对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认识。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哪是洗衣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哪是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两种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不会有多少困难。他们凭头脑里已有的洗衣机和冰箱的表象,识别洗衣机、冰箱各个面的图形;又依据洗衣机、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想像这两个物体的样子。教材通过物体与图形间的这种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有学生因不熟悉这两种家用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下面的实物图给予帮助。第2题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放在桌上的长方体形状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教材不把这个内容作为知识讲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体会这个内容。由于文具盒比较小,经常能同时看到它的正面、侧面、上三个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正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侧面也不难。而只看到它的正面、侧面,只看到它的正面或只看到它的侧面却不是很容易的,要把视线放在与文具盒的正面、侧面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看到。教材希望学生学会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为下面继续学习物体的三视图作好准备。第3~5题是观察几何体,先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再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正方体,说出看到的图形;然后是观察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指出看到的图形。在从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时,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正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把视线垂直于物体正面的中间。又如从上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并紧靠物体,低下头看把视线垂直于物体上面的中间。另外,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必须看实物,不是看教材画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图。2?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表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三视图是指描绘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面的形状的平面图形。在第87页“想想做做”第4、5题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初步体验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要领,初步使用了说一说或连一连等选择视图的方法。第88~89页教学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例题先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教材插图里的样子摆一摆,再分别从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摆、看、连是教材安排的三项学习活动。为什么先“摆”?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通过摆能够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区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便于观察;第二个原因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观察的实物,防止部分学生因缺少几何体而去看教材插图。“看”是例题教学的重点,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这里的“看”要注意三点:一是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在全体学生中必须是一致的;二是观察方法要正确,视线必须垂直于物体的那个面的中间;三是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例题里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面是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其中右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两个上下连在一起的正方形。从上面看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在物体上的两个正方形面一个高些、一个矮些,但是用同一幅平面图表示它们,应该是左右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必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体会。“连”是表达观察结果的一种方式,教材里画出了物体的三幅视图,让学生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适当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试一试”向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先是依据指定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然后是画出这个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让学生比较充分地经历“视图—物体—视图”的转换活动。依据视图摆出物体一般经历“研究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研究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其中左边的那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对视图进行分析研究能启示物体的摆放方法。“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时也会在分析视图的同时进行。如看到正视图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就拿出两个正方体左右并排摆在一起;又看到左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就在摆出的左边那个正方体的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不一致,应该重摆。这道题在摆好以后还要画出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画视图的要求比选择视图连连线的要求提高了些,学生能画出草图就可以了。“想想做做”围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第1、2题要求学生先用三个正方体摆一摆。其中第1题是照教材画出来的几何体那样摆,第2题是按“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要求摆,教学时不能疏忽这一点。第3、4题是“依据视图要求拼搭”,其中第3题的每小题都只有一种摆法,摆好后还要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并画出视图。第4题是开放的,符合正视图要求的摆法不惟一。先把两个正方体一上一下竖着(或一左一右横着)摆放后,第三个正方体可以摆在这两个正方体的前面,也可以摆在后面。虽然摆成的物体形状不同,但正视图相同;虽然这两个物体的正视图相同,但侧视图不同。学生在体会这些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第5题里的三个物体都是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其中左边和中间的物体都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4个正方体,右边物体只能直接看到3个正方体,让学生体会还有1个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模板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在教室中摆放大图形,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来,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描一描、测一测等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周长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话,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学重、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教具准备:各类图形卡纸及练习纸。教学过程:(上课前已在教室中间摆放了一个图形。)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T:今天小朋友们是不是感到特别奇怪,老师在咱们教室中间围了一个大大的图形,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学生从外形上来说,直线曲线上来说,从对称性上来说。)T:观察得真仔细,小朋友们以后观察任何东西都要像今天这样仔细。好啊,那咱们观察过了,老师接下去就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走一走了。(教师示范:请一位小朋友仿照老师的走法,从一点出发,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请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学生走)T:走得棒不棒?(棒!)你们观察得更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刚才这位小朋友他是沿着这个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边线或轮廓)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图形的边线或者说是轮廓叫作“周长”(板书:图形的周长)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一)教学周长T: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交流。)教师演示:我们从任一点出发,绕着它的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这一点,那么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1)教师出示若干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来比划一下它的周长;(2)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你能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吗?(我们还发现了物体表面的周长,板书:物体表面的)T:我们发现了不光图形有它的周长,物体表面也有它的周长。(3)印一印,描一描:利用你桌上的物体,选取它的一个面,用印一印的方法,描出这表面的图形的周长。(①印当中来发现不封闭图形;②老师也准备了两个图形,请你来描一描它们的周长:这什么这个不描呢?)(我们从一点出发,绕着图形的边线走,不能回到这一点,这个图形叫不封闭的图形,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所以在数学上我们可用一句更加简洁的话来概括: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请你判断下面哪些图形能计算周长(能,请坐好,不能,请举手。)(二)探求周长的方法T:认识了周长,下面请你想想办法来求求周长吧。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四人小组了。小组活动:老师把黑板上展示的基本平面图形放入每个小组的信封里,请各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求周长的方法交流: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来求的?(测量、绳子围、对称性……)小结:我们刚才在求周长方法时,发现一个图形比较平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比较弯曲就可以用绳子来量,还发现对称的图形只要求一半就行了……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有几厘米,怎么办?(2)我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谁的周长大?(3)T:那你能这些方法来求一下刚才印下来的物体表面图形的周长吗?(引到地上的教室中的大图形,以他们在上课时找到的特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周长了。)※(4)小明的书桌面是一个长12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在它的二个角上分别裁去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问你图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图)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T:通过咱们一节课的共同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模板5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二、学情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7、思考:生活中量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