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4 品鉴文学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论述类阅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146b6720faa919a2cbe8f48880bd72/e7146b6720faa919a2cbe8f48880bd721.gif)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4 品鉴文学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论述类阅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146b6720faa919a2cbe8f48880bd72/e7146b6720faa919a2cbe8f48880bd722.gif)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4 品鉴文学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论述类阅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146b6720faa919a2cbe8f48880bd72/e7146b6720faa919a2cbe8f48880bd723.gif)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4 品鉴文学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论述类阅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146b6720faa919a2cbe8f48880bd72/e7146b6720faa919a2cbe8f48880bd724.gif)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4 品鉴文学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论述类阅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146b6720faa919a2cbe8f48880bd72/e7146b6720faa919a2cbe8f48880bd7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练4品鉴文学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论述类阅读)文学艺术是实现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更可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文化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为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积极贡献,展现中国人面向全人类的坚守与胸怀,从而触动世界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共同根基”,达成“与对方心灵的一致性”。高考以文学艺术作为论述类文本考查的选材,更贴近语文的本真,易于引导考生热爱语言文字,培养文化自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中国第一部集中记录神话片段和原始思维的奇书《山海经》,是极其富有象征意味的。它呼唤着山川湖海的精灵和魂魄,黏附着泥土和方域。更值得珍视的是,《山海经》展示了初民以神话思维所构想和理解的人间的“历史”。英雄神话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它是初民在形式中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和智慧与天地比试高低,凭借惊天动地的行为对意志、力量和智慧赋予的崇高礼赞。“不量力,欲追日影”是世人对于夸父的志趣和命运的一种异说。但夸父之驰名古今,完全得力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行文有囊括六合、举重若轻的气魄。夸父逐日的目的并未明言,意在光芒逼人地显示自我存在的逐日行为本身,他由此成为失败的悲剧英雄,成为悲剧英雄之后,还要弃杖成林,福荫后世。在这里,一种生命的强力、意志的强力,简直是力透纸背了。精卫填海的故事较为单纯。《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鸟的形状、色彩、鸣叫,是温婉动人的,想不到其中包含着如此不可摧折的复仇意志:“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幅画面与夸父逐日相映成趣,一者幽邃精微,一者气势磅礴。西山、东海足见其远,小鸟微木与浩瀚沧海形成强烈的反差,谱出一曲小与大相较量的意志之歌。原始的力之美也存在于英雄神话与战争神话相交织之中。例如,黄帝与蚩尤之战。《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应龙处南极。”描写涉及之处,足见双方的规模之大、阵容之盛、对抗性之强、战斗程度之激烈。这真可谓初民心目中的“立体战争”,天上地下,人、神、天象变幻相交织,以战争神话的形式显示了“天人合一”哲学的原始风貌。在英雄神话与战争神话相交织中,出现了堪称千古一绝的特异英雄:刑天。《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庄子·应帝王》曰:“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七窍乃人借用视听认知世界的孔道,以及通过饮食呼吸进行吐故纳新的孔道。七窍凿通,人就有知有欲,那种原始含混的无知无欲的状态也就结束了。未凿七窍的“浑沌”,隐喻着某种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非文化的文化姿态。相反,刑天则在丧失首级之后,于心不甘地把面目重现于乳与脐之间,这就在无七窍的状态中重开七窍,变得有知有欲有怨有恨,从而把反抗精神的象征推向极致。二者一柔一刚,一象征哲理,一宣泄意志,显示了初民神话思维不可替代的杰出创造性。这就是《山海经》的永恒魅力:它以零碎的形态保存自己的原始性,又以宏大的方位结构思考着山川湖海间初民的同类与异类,猜想着人间的“历史”,描绘着战争与英雄,给千百年间虚构叙事以别具一格的灵感触媒。(摘编自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描写夸父的文字,注重显示其逐日行为本身,而弱化了其逐日的目的,展现了其生命的强力、意志的强力,极具悲情色彩。B.《山海经·北山经》中描写精卫填海的文字,展现着温婉动人与不可摧折的反差,小鸟微木与浩瀚沧海的反差,幽邃精微和气势磅礴的反差。C.《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的黄帝蚩尤之战,攻伐激烈,天上地下,由人至神,天象变幻,展现了“天人合一”哲学的真实风貌。D.《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刑天,断首后于心不甘,重开七窍,这与开凿七窍、皈依自然后的浑沌相比,展现了更为强大的反抗精神和宣泄意志。A[B项,“幽邃精微和气势磅礴的反差”错,根据文章第4段中的“这幅画面与夸父逐日相映成趣,一者幽邃精微,一者气势磅礴”可知,这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两个画面的对比。C项,“真实风貌”错,文章第5段是说“显示了‘天人合一’哲学的原始风貌”。D项,“开凿七窍、皈依自然”错,文章第6段说的是“未凿七窍的‘浑沌’,隐喻着某种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非文化的文化姿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论证观点明确,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B.文章第3、4段分别用“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的故事论述了《山海经》中蕴藏着初民的意志之歌。C.文章为讨论特异英雄刑天有知有欲和反抗精神的进取过程,借浑沌被凿七窍的例子作类比,使得表述更为形象具体。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6段借用英雄神话、战争神话论述了初民神话思维不可替代的杰出创造性。C[C项,“类比”错误,应是“对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海经》显示了民间想象的原始性与神秘感,其英雄神话寄托了初民想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和智慧与天地比试、抗衡的愿望。B.《山海经》中黄帝与蚩尤之战的神话思维形态,体现了初民原始思维中的地缘观念、族群文化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C.七窍凿通而浑沌死亡的神话是为证明人类应始终保持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姿态,切勿打破原始含混、无知无欲的状态。D.《山海经》集中记录了零碎的神话片段和初民的原始思维,给千百年间虚构叙事以别具一格的灵感触媒。C[C项,文章第6段举“浑沌”“刑天”的事例,意在说明两种生存状态:皈依原始、皈依自然和有知有欲、勇于反抗。二者一柔一刚,一象征哲理,一宣泄意志,并未说明人类应选择哪种状态。且选项中的“始终”和“切勿”说法绝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古诗十九首》的人生主题《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萧统的《文选》,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学界主流意见认为这是作于东汉后期的文人诗,这一意见证据较为充分,其说可从。关于这组诗歌的主题,古人曾有许多议论,自《文选》注以来直至明清,论者多将诗歌与政治及士人出处相牵合。比如解“浮云蔽白日”一句,李善就认为这是“以喻邪佞之毁忠良”,后人沿着这个视角继续发挥,认为这是远在他乡的逐臣思念君主之辞。近代以来,朱自清、马茂元等学者对《古诗十九首》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看法,对诗歌的艺术性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时至今日,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为一组诗歌,文本内部应当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中贯穿的精神主旨可视为主题所在。而贯穿于整组诗歌的就是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人生乃其关心的根本所在。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层面来阐述。第一个层面,文士在诗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真相的洞察。《古诗十九首》实际上是在谈论人生的痛苦。整组诗的开篇就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由此导致的与亲人的分别往往达数年甚至更久。因生死而造成的别离非人力所能及,但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这组诗对别离之情有生动的描绘和展现,充满了浓浓的感伤,以低沉哀婉为感情基调。其中,我们时常可看到这样哀伤的叹息:“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可以说,这种低沉的情绪笼罩在整组诗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末士人的普遍心态。《古诗十九首》的低沉哀婉基调实际上缘于汉末士人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慨叹时光的仓促与生命的易逝,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悲叹。这一点从很多汉乐府诗歌中也可看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人生有诸多比喻,如“远行客”“飙尘”“朝露”等。他们还以“涧中石”“金石”来作比,突出人生短暂。在汉末士人的心目中,死亡是人生的归宿,活着是远行。这种浓郁的悲哀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第二个层面,《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士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正如诗中所写:“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圣贤亦不能例外。洞察了修仙长生为虚妄后,他们愈发想要去把握和享受现实人生。他们要饮酒,于是说“不如饮美酒”;要宴饮高会,于是说“极宴娱心意”;要耳目之娱,于是说“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要鲜衣良马,于是说“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总之,就是“为乐当及时”。及时行乐是他们的一致选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对享受人生抱有极大热忱。这种幻灭感促使他们要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第三个层面,文士在人生幻灭之后还要追寻朴素的人生。因为意识到了人生的有限和虚无,所以他们不再执着于遥不可及的不朽,转而去追求现实的人生。现实人生中安宁而平淡的日常,成了他们向往的心灵归宿。他们反复歌咏“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举案齐眉、长相厮守成为文士最朴素、真挚的愿望。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别离尤为敏感,也对其进行了反复书写:“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离别的相思令人倍感痛苦,甚至催人衰老。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文学中的离别书写始终充斥着悲伤的情绪,同时,离别也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4.下列关于《古诗十九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论者多将诗歌主题与政治及士人出处相牵合,近代以来朱自清等学者纠正了这一看法。B.这组诗歌的主题朦胧模糊,尽管后代学者对其不断探索,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明确清晰的结论。C.本文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文本内部具有共通性,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贯穿于整组诗歌,应是其主题所在。D.低沉的情绪笼罩着整组诗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末士人在诗歌创作时伤感于自身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C[A项,“纠正了这一看法”错,根据文章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可知,朱自清等学者纠正的“前人的许多错误看法”并不一定指的就是“将诗歌主题与政治及士人出处相牵合”;B项,“主题朦胧模糊”“依然没有明确清晰的结论”错,文章第二段只是说“时至今日,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D项,“伤感于自身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于文无据。]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李善“以喻邪佞之毁忠良”的说法,并不是为了证明《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诗歌作者的人生感悟这一观点。B.文章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飙尘”“朝露”“涧中石”“金石”等作比,形象地表达了对人生的认知和慨叹。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列举《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以充分翔实的论据使文章观点得到有力支持,让人信服。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将主要观点分成不同层面展开,各层面之间逐次衔接递进,论述脉络清晰。B[B项,“文章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错,根据文章第四段可知,《古诗十九首》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非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往往长达数年甚至更久,与相爱的人分离,甚至与亲人生死两隔,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B.汉末文士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使他们渴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选择及时行乐,去享受现实人生。C.汉末文士对离别反复书写,离别导致相思,相思使人痛苦,而安宁平淡的日常生活,才是他们真挚的愿望。D.《古诗十九首》反复书写离别,对离别的悲伤情绪的体悟和抒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A[A项,“人生莫大的无奈”指的是“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且“与亲人生死两隔”也并非游学、仕宦带来的后果。]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汉代流传的鲁、齐、韩、毛四家诗学,以及近年来陆续发现的阜阳汉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海昏侯墓简等出土资料,都显示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可以想见,当周初礼乐制度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被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显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乐制度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个分类。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有启发性。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先说《豳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豳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而《豳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周礼·籥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豳诗”“豳雅”“豳颂”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因此,将《七月》或者“豳”归入“风”就很不合理。而据《周礼》记载,“豳诗”用于迎寒暑祭祀,“豳雅”用于田祖、田畯祭祀,而“豳颂”用于蜡祭,其礼乐功用与今本风、雅、颂明显不同,应该不属于同一体系。至于《周南》《召南》,其特殊性更加显著。首先,《小雅·鼓钟》有“以雅以南”,其中“南”与“雅”并列,学者据此将“南”解释为乐器、乐调、诗体等。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仪礼》记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之为“乡乐”。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大量论及二南,其比例远超其余国风及雅、颂。最后,目前所见各种文献,凡能体现国风顺序的,二南皆在最先,无一例外。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最后再简单讨论一下雅和颂。《大雅》中的部分篇目时代较早,最初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其余篇目则依托此种礼乐功用陆续产生,伴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变革,其内容也发生了偏移。《小雅》则更是礼乐制度演变及宴飨诗乐进一步独立的产物。至于颂,一般认为,《周颂》是西周陆续产生的宗庙祭祀乐。但实际上,南、豳、雅未尝不用于宗庙祭祀。《周颂》之不同应在于其等级、规模及舞容方面,它显然体现了另外一套祭祀系统。最终我们就看到,在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摘编自姚苏杰《〈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最早的核心是礼乐制度建立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作品,因此人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B.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四诗”说,作者认为他所说的“《诗》之本序”实质上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C.作者认为“豳”应该自成类目而不应归入“风”,最有力的证据是《七月》可用“豳诗”“豳雅”“豳颂”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D.南、豳、雅也可能用于宗庙祭祀,只是与《周颂》在等级、规模及舞容方面有所不同,它们不属于同一套祭祀系统。A[A项,“因此人们认为……”有误,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由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诗经》存在差异入手,提出了《诗经》的“核心”和《诗经》的“早期形态”的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高科技企业过桥资金借款合同
- 2025年度酒类产品市场拓展采购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农村集体用地小产权房购买协议书
- 2025年度旧房拆除工程安全施工及环保责任书
- 2025年度高科技项目合伙人分伙协议书
- 2025年度大型商业综合体安全管理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绿色建筑劳务合作合同(光伏项目专用)
- 2025年度物流包装货物运输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绿色交通工程劳务内部承包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协议3篇
- 国库集中支付培训班资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业务操作教学课件
- 诗词写作入门课件
- 2023年上海青浦区区管企业统一招考聘用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版押品考试题库必考点含答案
- 植物之歌观后感
- 空气能热泵安装示意图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检验批填写全套表格示范填写与说明
- 2020年中秋国庆假日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生产检查表
- 昆明天大矿业有限公司寻甸县金源磷矿老厂箐-小凹子矿段(拟设)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
- 心有榜样行有力量 -从冬奥冠军徐梦桃身上感受青春奋斗初中主题班会
- 七年级英语下册阅读理解1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