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习题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022-2023学年)_第1页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习题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022-2023学年)_第2页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习题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022-2023学年)_第3页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习题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022-2023学年)_第4页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习题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022-2023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一、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论说秦孝公怀有吞并天下野心的互文排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一呼百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3)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国不费吹灰之力打败六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4)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分析兴国亡身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给文中加点字注音。隳名城______销锋镝______瓮牖绳枢______氓隶______墨翟______猗顿______锄櫌棘矜______铦于钩戟长铩______度长絜大______作难______(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C.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天下云集响应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B.以弱天下之民吞二周而亡诸侯C.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D.天下非小弱也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以致天下之士C.皆明智而忠信D.自以为关中之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______A.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B.蒙故业,因遗策振长策而御宇内C.履至尊而制六合秦有余力而制其弊D.宽厚而爱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A.为天下笑者,何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B.然秦以区区之地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吞二周而亡诸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D.赵奢之伦制其兵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下列各句中与文中画线句的句法不同的一项是______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C.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______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B.抑本其成败之迹本:考察、探究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顾:照顾D.举天下之豪杰举:全、整个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盛衰之理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以三矢赐庄宗而皆背晋以归梁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与其所以失之者契丹与吾约为兄弟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词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______A.函梁君臣之首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C.忧劳可以兴国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下列各句和“梁,吾仇也”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请其矢,盛以锦囊B.身死国灭,为天下笑C.此三者,吾遗恨也D.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贾谊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廉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谕。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节选自《汉书•列传十八》)【注】受厘: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厘,胙肉,祭过神的福食。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秀才:县学生员B.文帝说之,超迁超迁:破格提拔C.文帝廉让未皇也廉让:谨慎从事D.谊自伤为傅无状无状:失了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A.为赋以吊屈原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B.谊尽为之对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C.乃毁谊曰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D.然诸法令所更定谊具道所以然之故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B.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C.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D.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诸家”:指“诸子”,先秦时期的各学派。B.“博士”:旧时指称某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人。C.“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D.“国”:指诸侯或侯王的封地。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②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贵,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施行和采纳。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自用其才,方能成才。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筹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的甚至意气用事,自暴自弃,,于己有害。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引而不发多愁多病意气用事于事无补B.韬光养晦多愁善感意气风发于事无补C.韬光养晦多愁多病意气用事无济于事D.引而不发多愁善感意气风发无济于事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虽然身处逆境,也要以“入世”情怀,自用其才B.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C.只要身处逆境,就要以“入世”情怀,自用其才D.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入世”情怀,自用其才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加以修改并说明理由。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贾谊李贽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传》云。”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论也。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尽依司马氏之旧,又甚有见,但不宜更添论赞于后也。何也?论赞须具旷古双眼,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今观仲舒不计功谋利之云,似矣。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何也?夫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也。今既不肯计功谋利矣,而欲明灾异者何也?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于害,而又谓仁人不计利,谓越无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其视贾谊之通达国体,真实切用何如耶?班氏何知,知有旧时所闻耳,而欲以贬谊,岂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其未得富贵也,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其既得富贵也,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岂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故余因读贾、晁二子经世论策,痛班氏之溺于闻见,敢于论议,遂为歌曰:驷不及舌,慎莫作孽!通达国体,刘向自别。三表五饵,非疏匪拙。彼何人斯?千里之绝。汉廷诸子,谊实度越。利不可谋,何其迂阔!何以用之?皤须鹤发。从容庙廊,冠冕佩玦。世儒拱手,不知何说。(选自《焚书》卷五)【注】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龙湖叟等,明代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班固赞曰赞:称赞B.以移风俗移:改变C.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措:办到D.三表五饵,非疏匪拙疏:浅薄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A.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虽蒙斧钺汤镬B.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然秦以区区之地C.而欲明灾异者何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D.痛班氏之溺于闻见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B.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C.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D.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刘向认为贾谊通晓国家治理之道,如果能得到重用,一定能让国家兴盛,却被庸臣残害,很让人痛惜。B.李卓吾认为,班固的文章很有文采,他对孝武以前的人物,都按照司马氏的旧论,很有见解。C.作者认为董仲舒的言行自相矛盾,是寻章摘句的儒生。D.文章论点明确,赞美了贾谊,也兼评了董仲舒,对班固褒扬,而对刘向贬抑,认为他不及班固。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②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之盗矣。作者认为欺世盗名的“穿窬之人”的行径有哪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脊梁”一词,用来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队中起中坚作用的人。本单元的课文中,屈原怀石投江,为守住心中的信念;苏武雪域牧羊,为维护国家的尊严。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许多多被称作“中国脊梁”的人。在抵御外侮之际,他们挺身而出,甘洒热血,不怕牺牲;在和平建设年代,他们埋头苦干,舍身求法,为民请命。这些“脊梁”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这样的“脊梁”。振华学校准备举办以“中国的脊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小题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小题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小题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解析】故答案为:(1)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重点字:囊)(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重点字:赢)(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重点字:镞)(4)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逸、豫)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书愤》理解性默写: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书愤》中慨叹自己年不懂世事,一心欲复故国的诗句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2~7.【答案】huī,dí,yǒu,méng,dí,yī,yōu,qín,xiān,duó,xié,nàn、D、D、D、A、C【解析】(1)“隳名城”中“隳”应读“huī”;“销锋镝”的“镝”应读“dí”;“瓮牖绳枢”中“牖”应读“yǒu”;“氓隶”中“氓”应读“méng”;“墨翟”中“翟”应读“dí”;“猗顿”中“猗”应读“yī”;“锄櫌棘矜”中“櫌”应读“yōu”,“矜”应读“qín”;“铦”应读“xiān”;“度长絜大”中“度”应读“duó”,“絜”应读“xié”;“作难”中“难”应读“nàn”。(2)A.景:通“影”,像影子一样。B.棘,通“戟”,锄具。C.“乡”通“向”,昔日的、从前的。D.没有通假字。故选:D。(3)A.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名词作状语,向北。B.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变弱;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C.名词作动词,登上;名词作动词,奴役。D.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小、变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固的地势。故选:D。(4)A.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B.以致,古义是两个词,以、来,致,招纳;今义为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C.明智,古义:聪明智慧;今义:通达事理。D.以为:古今同义,指认为。故选:D。(5)A.都是名词,兵器。B.名词,策略;名词,鞭子。C.动词,统治;动词,控制、遏制。D.动词,爱惜;动词,吝惜。故选:A。(6)A.介词,表被动,被;动词,做成。B.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C.都是连词,表并列,可不译。D.指示代词,这;结构助词,的。故选:C。(7)画线句“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为整句,其余句子“及至始皇”“威振四海”结构一致,与前面“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长短不一致。整个句子整散结合。A.都是整句,句法不一致。BCD三项都是整散结合。故选:A。答案:(1)huī;dí;yǒu;méng;dí;yī;yōu,qín;xiān;duó,xié;nàn(2)D(3)D(4)D(5)A(6)C(7)A参考译文: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1)本题考查词语的读音。平时一定要认准汉字,读准字音。(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4)本题考查的是古今异义这个考点。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5)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若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7)本题考查对句子结构的把握。要仔细观察选项所给句子与文中句子的不同。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8~12.【答案】C、D、A、C、【解析】(1)C.顾:看。译文: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故选:C。(2)A.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介词,把;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而”,不译。C.代词,代庄宗;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D.都是连词,和。故选:D。(3)A.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B.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兴盛。D.智勇: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聪明勇敢的人。故选:A。(4)题干句为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译文:梁是我的仇人。A.省略句,省略主语“庄宗”,“盛”后省略“之”,代指箭。译文: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B.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C.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D.状语后置句兼省略句,“告以成功”应是“以成功告(之)”译文: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故选:C。(5)①理:道理;虽:虽然;……哉:难……吗。译文: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②积于忽微: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忽微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困于所溺:被动句,“于”表被动,被溺爱的事物困扰。译文: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也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答案:(1)C(2)D(3)A(4)C(5)①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②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也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参考译文:

啊!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4)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这个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13~17.【答案】A、C、C、B、【解析】(1)A.秀才优异之人:才学。译文:河南郡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异。故选:A。(2)A.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凭借。B.介词,替;动词,表判断,是。C.连词,表承接,于是。D.连词,表转折,但是;代词,这样。故选:C。(3)“天下”是主语,“初定”是谓语,构成主谓结构,“制度”是主语,“疏阔”是谓语,构成主谓结构,两句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排除BD。“谊”是贾谊,是“数上疏陈政事”的主语,主语前断开,“陈”是动词,陈述,宾语是“政事”,宾语后断开,排除A。译文: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故选:C。(4)B.“旧时指称某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人”错误,“博士”,古代学官名。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5)①“立”,即位;第一个“为”,是;“故”,过去;“同邑”,同乡;“焉”,代词,代李斯;“征”,征召;“以为”,让……担任。译文:汉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且)过去与李斯是同乡,(还)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②“屈原,楚贤臣也”,判断句;“被”,遭受;“放逐”,被动句;“终篇”,篇末;“亡”,通“无”,没有;“莫我知也”,宾语前置句,没有人了解我。译文:屈原,是楚国的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了《离骚赋》,他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答案:(1)A(2)C(3)C(4)B(5)①汉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且)过去与李斯是同乡,(还)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②屈原,是楚国的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了《离骚赋》,他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参考译文:

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在当地闻名。河南郡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且)过去与李斯是同乡,(还)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作为廷尉的吴公于是推荐说贾谊年纪虽小,但非常精通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

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出什么,而贾谊(却)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了各项仪式的法度,车马服饰的颜色用黄色,官印数字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部改变旧制,贾谊上奏皇上。汉文帝刚刚登上帝位,为人做事谦逊谨慎,(所以这些法令)并未及时实行。然而所更改的各项法令,以及让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里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贾谊,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给许多事情造成混乱。”由于这些原因,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采纳他的意见,让他做长沙王太傅。

贾谊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了《离骚赋》,他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于是自己投江而死。贾谊追念伤悼他,因此以屈原自喻。

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回京城长安。贾谊到了,进入朝廷求见,汉文帝正在承受神灵的降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地讲述了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贾谊做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叫贾谊做他的老师,他多次向贾谊请教成败得失。

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

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伤自己作为太傅失了职,常常哭泣,过了一年多,也死了。贾谊死时,年仅三十三岁。(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18~21.【答案】B、D、、【解析】(1)第一组,引而不发:意思是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这里强调不懂隐藏才能,应用“韬光养晦”。第二组,多愁多病:多为旧时形容才子佳人的娇弱。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根据“情绪多变”可知,应用“多愁善感”。第三组,意气用事:只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根据“激情满怀”可知,应用“意气风发”。第四组,于事无补:对事情毫无补益。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帮助或益处。根据“于己有害”的句式来看,应用“于事无补”。故选:B。(2)后文是说怎样面对逆境,所以补句之间应为假设关系,而A项为转折关系,C项为条件关系,据此排除A、C两项。“生正逢时”就可以积极投身社会而有所作为,所以应当“入世”而非“出世”,据此排除B项。故选:D。(3)文中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不合逻辑,前文是“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涉及两个方面,划线句子则是一个方面,因此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应将“官爵”改为“官爵的大小”,在“采纳和施行”前加“是否”。语序不当,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应先“采纳”后“施行”,故“施行和采纳”应改为“采纳和施行”。修改为: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4)①“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得意”,既有考中进士以后的洋洋自得,也有得遂平生所愿,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②“疾”是快的意思,这句写高中后的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觉得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写出了诗人中举后内心的喜悦。答案:(1)B(2)D(3)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4)①该句运用了象征手法,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抒发了得意之情。②“疾”字出神入化,耐人寻味,虽无理却有情,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3)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从修辞手法、炼字、句式等多个方面考虑。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22~27.【答案】A、D、B、D、、【解析】(1)A.赞,评论。《汉书》《后汉书》纪传结尾部分有“赞”,相当于对人物或史实的总评。译文:班固评论说。故选:A。(2)A.连词,虽然;连词,即使。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C.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承接,可不译。D.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D。(3)“故”解释为“所以”,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D。“是儒而自文者也”为判断句,“是”前断开,排除A。译文:刘向也是文儒,但是他的筋骨、肝肠胜过班固,人品不一样,见识也就不同,是有学问而自然有文采的人。虽然也没超出“文人”的境界,但是跟班固相比就远胜于他了。故选:B。(4)D.“对班固褒扬,而对刘向贬抑”有误,作者对刘向和班固均有褒有贬。故选:D。(5)①真实:确实;正义明道:推崇道义,明白道理。译文:如果不是确实知道它对我有利,可以成就我的事业,那么还用得着推崇道义,明白道理吗?②特:只是;穿窬之盗:爬墙的窃贼。译文:虽然如此,董氏只是迂腐,并不是虚伪,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墙的窃贼了。(6)据原文“其未得富贵也,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可知,他们未得到富贵时,想办法获得美好的名声来得到朝廷的富贵,凡是能够欺骗世人盗取名声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据原文“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可知,他们凡是遇到危难时可以苟且偷生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据原文“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可知,他们也敢于随声附和来议论贾生。答案:(1)A(2)D(3)B(4)D(5)①如果不是确实知道它对我有利,可以成就我的事业,那么还用得着推崇道义,明白道理吗?②虽然如此,董氏只是迂腐,并不是虚伪,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墙的窃贼了。(6)他们未得到富贵时,想办法获得美好的名声来得到朝廷的富贵,凡是能够欺骗世人盗取名声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他们凡是遇到危难时可以苟且偷生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他们也敢于随声附和来议论贾生。参考译文:

班固评论(《汉书》《后汉书》纪传结尾部分有“赞”,相当于对人物或史实的总评)说:“刘向认为:‘贾谊解说夏商周三代和秦朝安定与动乱的观点,其论断之佳,通晓洞达国家的典章制度,即使古时候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如果他在当时能得到重用,一定能让国家兴盛,却被庸臣残害,很让人哀悼痛惜。’我们回顾历史,看孝文帝沉静地身体力行,来改变风俗,贾谊所陈述的政治主张基本上得到了实施。至于说到他想改革制度,认为汉是土德,(古代君主认为自己的统治与金木水火土中某一物质的属性相符,该物质能给他的统治带来祥瑞征兆,则称有某德,或以某德王,如黄帝以土德之瑞,炎帝以火德王等),颜色崇尚黄色(上,通‘尚’),数字以五为吉利数字,等到他把这种政治主张试用于属国,用五饵三表之术来对付单于,他的办法本来就很浅薄了。贾谊英年早逝,虽然没作到公卿,也不算是不得志。他所著述的五十八篇著作,选择那些言论时事切中肯綮的收录在《传》里。”

李卓吾说:班氏只是一个书生。只应该按照司马迁的体例来修订历史,不应该自己发表议论。自己立论就不免受到别的经史书籍上的观点的影响,反而成了秽物(比喻平庸的见识)。班氏很有文采,他对孝武以前的人物,都按照司马氏的旧论,很有见解,但不应该再在后面添加论赞。为什么呢?评论必须具有洞察历史的真知灼见,不是光有点文采的人就能做到的。刘向也是文儒,但是他的筋骨、肝肠胜过班固,人品不一样,见识也就不同,是有学问而自然有文采的人。虽然也没超出“文人”的境界,但是跟班固相比就远胜于他了。

汉代的儒者最推崇董仲舒,现在看仲舒不计功谋利的观点,这评价大致是恰当的了。但董氏却因为明察灾祸与异常之事下狱被判处死罪,为什么呢?想弄清楚灾祸与异常之事,这是想要趋利避害呀,现在既然不肯算计、谋求功利,却想要洞察灾异之事的原因是什么呢?既然想明察灾民之事来求得避免祸患,却又说仁德的人不算计利益,认为越国人没有一个有仁德的人又是为什么呢?他所说的话自相矛盾了。况且天下何尝有不计较功利的人呢?如果不是确实知道它对我有利,可以成就我的事业,那么还用得着推崇道义,明白道理吗?他与贾谊的通晓国家大事,(并且他的主张)切合实用比起来怎么样呢?

班氏懂得什么,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罢了,却想凭借这个来批评贾谊,岂不可笑。董氏是寻章摘句的儒生(指只会死读书,解释书中的字词而不切实际),他的迂腐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如此,董氏只是迂腐,并不是虚伪。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墙的窃贼了。他们未得到富贵时,想办法获得美好的名声来得到朝廷的富贵,凡是能够欺骗世人盗取名声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他们得到富贵之后,又用朝廷给他的富贵来替自己赢得美好的声名。凡是遇到危难时可以苟且偷生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难道不真是爬墙的窃贼吗?这些人又是仲舒的罪人,班固的罪人(意为在他们的品行道德还远不如董、班,在他们面前会觉得惭愧,感到有罪),却也敢于随声附和来议论贾生。所以我因为读了贾谊、晁错二人治理天下的论策(论、策均为一种文体),痛恨班氏受到自己见闻的影响,(没有见识却)敢于来发议论,于是作歌道:“马还没有舌头跑得快,小心不要说错话造孽呀。(贾谊是否)通达国体,刘向自然能判断,(别,区别、辨别,引申为判断,意为刘向能作出恰当的评价),三表五饵,不是浅薄愚笨的见解,贾谊是什么人呢?是千里挑一的人才呀。汉朝诸人,贾谊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度越,指远远超过他人),(董氏认为)不能谋求利益,见解是多么迂腐呀。谁可以采用他的主张呢?恐怕只有白胡子白头发的仙人才能这样吧(不谋求利益),(贾谊)从容站立在庙堂之上,戴着帽子,佩着玉玦,世人的儒生拱手表示钦服,不知道有什么话说(指佩服之极)。(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