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_第1页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_第2页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_第3页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_第4页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海海战实景导入新课1今年是2009年2今年的121年前是1888年3这一年,是光绪十四年这一年,清政府呕心沥血多年的帝国北洋水师正式建成。清朝成为当时世界第四、亚洲第一海军大国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只身来到北京,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1888年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年4清朝成为当时世界第四、亚洲第一海军大国5“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6黄海海战实景林永升邓世昌6年之后7第二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第九单元戊戌变法8主要代表、三个发展阶段理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谭嗣同与《仁学》、时务学堂和《湘报》,严复与《原强》《国闻报》和《天演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9主要主张,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康有为维新活动的影响,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理解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运用10概括知识史论结合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总结比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过程与方法11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山雨欲来风满楼--维新运动的兴起内容解析1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出现一、早期改良思潮152.早期改良思潮代表进入19世纪70年代,具有早期改良思想的人数逐渐增加,他们通过著书立说,主张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要求改革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到中法战争前后,形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163.早期改良派的主要主张早期改良派强调向西方学习,寻求医治中国的方案,实现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早期改良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第二,发展资本主义,提出“商战”。第三,实行君主立宪。早期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174.早期改良思潮的影响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8康有为(1858—1927)籍贯:广东南海生平大事:著书立说上书皇帝办报开会1.康有为生平简介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92.康有为的主要思想及著作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变”,只是“渐进”,而不是“骤变”,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20《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为怀着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尽管康有为的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却引起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这就打击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21《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主”。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22维新派新书发布会23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241.公车上书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立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252.《中外纪闻》为了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初印一千份,后增至三千份,随《邸报》免费赠给京官,以便开通风气,由是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63.强学会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康有为亲自撰写《强学会叙》,提出中国正处在“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洞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的危急之中,呼吁挽救民族危机。强学会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并出版了《强学报》,形成了南北呼应。27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强学会28康有为的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29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况磨牙涎舌,思分其馀者,尚十馀国。辽台茫茫,回变扰扰,人心皇皇,事势儳儳,不可终日。

--康有为《强学会序》30四、梁启超与《时务报》31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32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同时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他的文章言论新颖,文笔流畅,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欢迎,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33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汉族,湖南浏阳人,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34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1897年在天津船板《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否则将会走向灭亡。35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1895~1898年之间、维新派创立的学会、学堂、报馆等达二百余所,维新派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涌现了一批领袖人物,不时集会结社,议论时政,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36课堂小节维新运动的兴起早起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和《时务报》出现代表主要主张及其影响康有为生平简介主要思想及著作公车上书《中外记闻》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简介及著作、主张37

(2007年宁夏)(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高考链接38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39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回答下列问题。(15分)(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5分)(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0分)40答案要点:(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41

解析:此题解答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情况,导致维新变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这才使得康有为等一批有识之士上书光绪皇帝图谋变法,但是维新变法不久即宣告失败,从材料解读中可以看出,其强迫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变法一气呵成,急于求成而导致社会负荷不了,内容贪多、变法人员内部不和,偏激行事,树敌太多。421.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课堂练习D432.康梁维新派提出先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D443.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B45材料“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6“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学说与维新思想相结合既体现了康有为高超的政治智慧,又暴露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软弱性(1)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2)这种宣传方法有什么利弊得失?47(3)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扩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很多阶层都受其影响。1895年,强学会成立。当时有名的官员翁同龢、孙家鼐、李鸿藻都列了名,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等都捐了5000两银子入会。李鸿章得知强学会成立后,表示赞赏,自愿捐3000两银子入会,但康有为拒绝。48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49(4)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思想,使一部分人开始接受维新思想,“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50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解题关键:康有为这么做的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