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_第1页
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_第2页
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_第3页
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_第4页
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一轮复习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高考要求:空间中距离的求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以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根底,求其他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这三种距离.重难点归纳:空间中的距离主要指以下七种:(1)两点之间的距离.(2)点到直线的距离.(3)点到平面的距离.(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5)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6)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7)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七种距离都是指它们所在的两个点集之间所含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七种距离之间有密切联系,有些可以相互转化,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或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在七种距离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重点,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求点到平面的距离:(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转移法,转化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3)体积法.(3)向量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函数极值法,依据是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中最小的.典型题例示范讲解:例1把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AC折起成直二面角,点E、F分别是AD、BC的中点,点O是原正方形的中心,求:(1)EF的长;(2)折起后∠EOF的大小.命题意图:考查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知识依托: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及数量积公式.错解分析:建立正确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其中必须保证x轴、y轴、z轴两两互相垂直.技巧与方法:建系方式有多种,其中以O点为原点,以、、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最为简单.解:如图,以O点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设正方形ABCD边长为a,那么A(0,-a,0),B(a,0,0),C(0,.a,0),D(0,0,.a),E(0,-a,.a),F(a,.a,0)∴∠EOF=120°例2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求异面直线A1C1与AB1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求法.知识依托:求异面直线的距离,可求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或转化为求线面距离,或面面距离,亦可由最值法求得.错解分析:此题容易错误认为O1B是A1C与AB1的距离,这主要是对异面直线定义不熟悉,异面直线的距离是与两条异面直线垂直相交的直线上垂足间的距离技巧与方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有时较难作出它们的公垂线,故通常采用化归思想,转化为求线面距、面面距、或由最值法求得.解法一:如图,在正方体AC1中,∵A1C1∥AC,∴A1C1∥平面AB1∴A1C1与平面AB1C间的距离等于异面直线A1C1与AB连结B1D1、BD,设B1D1∩A1C1=O1,BD∩AC=∵AC⊥BD,AC⊥DD1,∴AC⊥平面BB1D1D∴平面AB1C⊥平面BB1D1D连结B1O,那么平面AB1C∩平面BB1D1D=B1作O1G⊥B1O于G,那么O1G⊥平面∴O1G为直线A1C1与平面AB1C间的距离,即为异面直线A1C1与在Rt△OO1B1中,∵O1B1=,OO1=1,∴OB1==∴O1G=,即异面直线A1C1与AB1间距离为.解法二:如图,在A1C上任取一点M,作MN⊥AB1于N,作MR⊥A1B1于R,连结RN,∵平面A1B1C1D1⊥平面A1ABB1∴MR⊥平面A1ABB1,MR⊥AB1∵AB1⊥RN,设A1R=x,那么RB1=1-x∵∠C1A1B1=∠AB1A1=45∴MR=x,RN=NB1=(0<x<1∴当x=时,MN有最小值即异面直线A1C1与AB1距离为.解法三〔向量法〕如图建立坐标系,那么∴设MN是直线A1C1与AB1且那么从而有.∴.例3如图,ABCD是矩形,AB=a,AD=b,PA⊥平面ABCD,PA=2c,Q是PA的中点求:(1)Q到BD的距离;(2)P到平面BQD的距离.解:(1)在矩形ABCD中,作AE⊥BD,E为垂足,连结QE,∵QA⊥平面ABCD,由三垂线定理得QE⊥BE∴QE的长为Q到BD的距离在矩形ABCD中,AB=a,AD=b,.∴AE=在Rt△QAE中,QA=PA=c∴QE=∴Q到BD距离为.(2)解法一:∵平面BQD经过线段PA的中点,∴P到平面BQD的距离等于A到平面BQD的距离在△AQE中,作AH⊥QE,H为垂足∵BD⊥AE,BD⊥QE,∴BD⊥平面AQE:∴BD⊥AH∴AH⊥平面BQE,即AH为A到平面BQD的距离.在Rt△AQE中,∵AQ=c,AE=∴AH=∴P到平面BD的距离为解法二:设点A到平面QBD的距离为h,由VA—BQD=VQ—ABD,得S△BQD·h=S△ABD·AQh=.学生稳固练习:1.正方形ABCD边长为2,E、F分别是AB和CD的中点,将正方形沿EF折成直二面角(如图),M为矩形AEFD内一点,如果∠MBE=∠MBC,MB和平面BCF所成角的正切值为,那么点M到直线EF的距离为()AB1CD2.三棱柱ABC—A1B1C1中,AA1=1,AB=4,BC=3,∠ABC=90°,设平面A1BC1与平面ABC的交线为l,那么A1C1与AB C2.6 D2.43.如左图,空间四点A、B、C、D中,每两点所连线段的长都等于a,动点P在线段AB上,动点Q在线段CD上,那么P与Q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_.4.如右上图,ABCD与ABEF均是正方形,如果二面角E—AB—C的度数为30°,那么EF与平面ABCD的距离为_________.5.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4,BC=3,CC1=2,如图(1)求证:平面A1BC1∥平面ACD1;(2)求(1)中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3)求点B1到平面A1BC1的距离.6.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点E在棱D1D上,截面EAC∥D1B且面EAC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为45°,AB=a,求(1)截面EAC的面积;(2)异面直线A1B1与AC之间的距离;(3)三棱锥B1—EAC的体积.7.如图,三棱柱A1B1C1—ABC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侧棱A1A与AB、AC均成45°角,且A1E⊥B1B于E,A1F⊥CC1于(1)求点A到平面B1BCC1的距离;(2)当AA1多长时,点A1到平面ABC与平面B1BCC1的距离相等.8.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AB=AD=a,∠ADC=arccos,PA⊥面ABCD且PA=a.(1)求异面直线AD与PC间的距离;(2)在线段AD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点A到平面PCF的距离为.参考答案:1.解析:过点M作MM′⊥EF,那么MM′⊥平面BCF∵∠MBE=∠MBC∴BM′为∠EBC为角平分线,∴∠EBM′=45°,BM′=,从而MN=答案:A2.解析:交线l过B与AC平行,作CD⊥l于D,连C1D,那么C1D为A1C1与l的距离,而CD等于AC上的高,即CD=,Rt△C1CD中易求得C1D==2.6答案:C3.解析: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空间四边形,且为正四面体,取P、Q分别为AB、CD的中点,因为AQ=BQ=a,∴PQ⊥AB,同理可得PQ⊥CD,故线段PQ的长为P、Q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在Rt△APQ中,PQ=a答案:a4.解析:显然∠FAD是二面角E—AB—C的平面角,∠FAD=30°,过F作FG⊥平面ABCD于G,那么G必在AD上,由EF∥平面ABCD.∴FG为EF与平面ABCD的距离,即FG=.答案:5.(1)证明:由于BC1∥AD1,那么BC1∥平面ACD1同理,A1B∥平面ACD1,那么平面A1BC1∥平面ACD1(2)解:设两平行平面A1BC1与ACD1间的距离为d,那么d等于D1到平面A1BC1的距离.易求A1C1=5,A1B=2,BC1=,那么cosA1BC1=,那么sinA1BC1=,那么S=,由于,那么S·d=·BB1,代入求得d=,即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为.(3)解:由于线段B1D1被平面A1BC1所平分,那么B1、D1到平面A1BC1的距离相等,那么由(2)知点B1到平面A1BC1的距离等于.6.解:(1)连结DB交AC于O,连结EO,∵底面ABCD是正方形∴DO⊥AC,又ED⊥面ABCD∴EO⊥AC,即∠EOD=45°又DO=a,AC=a,EO==a,∴S△EAC=a(2)∵A1A⊥底面ABCD,∴A1A⊥AC,又A1A⊥A∴A1A是异面直线A1B1与AC又EO∥BD1,O为BD中点,∴D1B=2EO=2∴D1D=a,∴A1B1与AC距离为a(3)连结B1D交D1B于P,交EO于Q,推证出B1D⊥面EAC∴B1Q是三棱锥B1—EAC的高,得B1Q=a7.解:(1)∵BB1⊥A1E,CC1⊥A1F,BB1∥CC1∴BB1⊥平面A1即面A1EF⊥面BB1C1C在Rt△A1∵∠A1B1E=45°,A1B1=a∴A1E=a,同理A1F=a,又EF=a,∴A1E=a同理A1F=a,又EF=a∴△EA1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A1F过A1作A1N⊥EF,那么N为EF中点,且A1N⊥平面BCC1B1即A1N为点A1到平面BCC1B1的距离∴A1N=又∵AA1∥面BCC1B,A到平面BCC1B1的距离为∴a=2,∴所求距离为2(2)设BC、B1C1的中点分别为D、D1,连结AD、DD1和A1D1,那么DD1必过点N,易证ADD1A1∵B1C1⊥D1D,B1C1⊥A∴B1C1⊥平面ADD1∴BC⊥平面ADD1A得平面ABC⊥平面ADD1A1,过A1作A1M⊥平面ABC,交AD于假设A1M=A1N,又∠A1AM=∠A1D1N,∠AMA1=∠A1ND1=90∴△AMA1≌△A1ND1,∴AA1=A1D1=,即当AA1=时满足条件.8.解:(1)∵BC∥AD,BC面PBC,∴AD∥面PBC从而AD与PC间的距离就是直线AD与平面PBC间的距离.过A作AE⊥PB,又AE⊥BC∴AE⊥平面PBC,AE为所求.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AB中,PA=AB=a∴AE=a(2)作CM∥AB,由cosADC=∴tanADC=,即CM=DM∴ABCM为正方形,AC=a,PC=a过A作AH⊥PC,在Rt△PAC中,得AH=下面在AD上找一点F,使PC⊥CF取MD中点F,△ACM、△FCM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M+∠FCM=45°+45°=90°∴FC⊥AC,即FC⊥PC∴在AD上存在满足条件的点F.课前后备注:学法指导:立体几何中的策略思想及方法立体几何中的策略思想及方法近年来,高考对立体几何的考查仍然注重于空间观点的建立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题目起点低,步步升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发挥能力的余地.大题综合性强,有几何组合体中深层次考查空间的线面关系.因此,高考复习应在抓好根本概念、定理、表述语言的根底上,以总结空间线面关系在几何体中确实定方法入手,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并积极探寻解答各类立体几何问题的有效的策略思想及方法.一、领悟解题的根本策略思想高考改革稳中有变.运用根本数学思想如转化,类比,函数观点仍是考查中心,选择好典型例题,在根本数学思想指导下,归纳一套符合一般思维规律的解题模式是受学生欢送的,学生通过熟练运用,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解决一般根本数学问题就会自然流畅二、探寻立体几何图形中的基面立体几何图形必须借助面的衬托,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才能显露地“立〞起来.在具体的问题中,证明和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