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_第1页
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_第2页
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_第3页
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_第4页
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

(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一个西瓜重6()一个鸡蛋重50()

一只公鸡重2()一个汉堡重280()一桶油重5()

一支铅笔约重180()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

(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个

1千克(盐)()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1个苹果()克()克()克()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教学反思: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

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统计和不确定现象》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114-116例1-例2,117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学习单式条形统计图

2、学会收集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色情景

同学们,六一节快乐吗?请看小动物的'表演

看了以后,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

二、合作探究

1、收集到的信息怎样处理?

学生完成统计表

2、表中的数据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这是条形统计图

3、学生观察交流

4、教师:在统计图中标有数字和单位的是纵轴,表示数量统计,另一条叫横轴,表示统计项目

5、图表对比,发现特点

6、探究例2

你们喜欢踢球吗?看统计图,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应用拓展

1、教材117页1题

2、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交流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篇:北京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实际问题3教学设计

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解答两步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同伴交流的能力。

3.渗透代入思想,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投影)

67-25=900-300=670+30=810+40=(9+31)÷5=42-4×6=18+28÷4=

练习形式:直接说得数,两步式题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二、指导练习:(投影)

1.买门票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有128个学生,四年级有172个学生,两个年级一起去参观博物馆,有5个学生因有事没有去,应该买多少张学生票?

练习形式:

(1)学生读题,说条件、问题。

(2)独立分析解答。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解答?有不同的想法吗?

2.编题练习:

信息:果园里有梨树450棵桃树360棵

苹果树500棵杏树30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两步解答的问题吗?并解答。

读一读,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3.(投影)书上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指导完成一道题,其它题让学生独立尝试。

4.思维训练:

小力和小光去商店买球拍。小力原有65元,借给小光20元,现在两人的钱数同样多,小光原有多少元?

(1)读题后,让学生说条件和问题。

(2)同组同学互相商量一下自己的想法。

(3)集体交流,教师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三、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和提高?

第二篇:北京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实际问题4教学设计

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会用两步计算解答简单的加减实际问题,掌握解决两步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两步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哪两个条件有直接关系。

教学过程

一、补充问题或条件:

师导语:学校中也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走近图书室,请看:

1.故事书和连环画一共多少本?

师: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谁能补充这两个条件?

怎样解答?

2.同学们到学校图书室借书,一年级借走30本,

本,?

师:读一读题。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怎样解答?

师:还有不同的吗?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例1

请看屏幕:

1.出示图画:

信息:图书室有连环画450本,

1二年级借走90

一年级借走90本,

二年级借走110本。

师:读一读,你都知道了什么?

2.自主提问题。

方式一:

师:根据这三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可以一步、两步)

说明:提出一步的问题直接解答。

两步的“两个年级借走后还剩多少本?”。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出示完整题。

图书室有连环画450本,一年级借走90本,二年级借走110本。这时还剩连环画多少本?

3.师:谁能把题完整地读一读?

4.自己说一说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指生说。

5.师:要解答这个问题,怎样分析?把你的想法说给旁边同学听。

6.师:请同学们试着解答这道题。

7.集体交流: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根据图书室运进科技书450本,一年级借走90本,我先求出一年级借走后还剩多少本,再用剩下的去掉二年级借走的,就是这时还剩的本数。

师:怎样解答?

生1:450-90=360本,360-110=250本。

师:谁来说说每步算式表示什么?

生2:450-90先求出一年级借走后还剩下360本,再用剩下的360-110,这就是最后剩下的250本。

师:你不仅回答正确,而且语言表达很完整。他是列分步式解答的,谁列的是综合算式?生3:450-90-110=250本。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能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吗?

生:450-90求的是一年级借走后剩下360本,再用360-110求的是二年级借走后剩下

250本。

师:他们是从条件入手(闪动条件)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的,谁能从问题入手(闪动问题)进行分析?

生3:要求“还剩多少本”,就必须知道有多少本科技书,还要知道一共借出去多少本,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借出去多少本,所以先求出借出去多少本。

生3:90+110=200本,450-200=250本。

师:谁能说说每步算式表示什么?

生4:90+110求的是一共借走200本,再用450-200就求出还剩250本。

师:他列的是分步算式,谁能列综合算式?

生4:450-(90+110)=250本。

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师: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90+110先求出一共借走200本,再用450-200就求出还剩250本。

师:对于他的发言你们觉得怎么样?

8.比较,反思:

师:(指着板书中两个综合算式)比较一下这两个综合算式,两种分析方法有什么不同?两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9.指生答题。

师:你能把题答一下吗?

(二)试一试:

过渡:刚才我们解决了借书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学校绿化中的实际问题:学校计划在校园里栽150棵树苗,工人叔叔第一天栽了50棵,第二天栽了70棵。还剩下多少棵没栽?

学生读题,互相说说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请你们试着解答,集体反馈。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150-50=100棵,100-70=30棵。

师:你是怎样分析的?

师:评价一下他分析得怎么样?

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2:150-50-70=30棵

师:他们是从条件(问题)入手分析的,谁是从问题(条件)入手分析的?生3:50+70=120棵,150-120=30棵。

生4:150-(50+70)=30棵

追问:不加小括号行吗?

比较:150-50-70和150-(50+70)

师:我们来看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时哪种更简单、更快?

(三)小结:我们来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入手分析,也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列式呢?------可以列分步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无论用哪种方法计算,要注意根据数字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灵活计算。

三、实际运用。

1.选择合适的答案。

2.看线段编题并列式解答。

3.购物问题。

四、总结:

同学们学会了什么?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6教案北京版

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进行解答。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掌握先除后乘(归一问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教学难点:

掌握先除后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我们学习了用连乘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关键是要分析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授1.出示例题:

我以前每分钟只能输入65个字,现在3分钟可以输入255个字,照现在的速度计算,我用22分钟就能输完一篇稿件,这篇稿件大约有多少字?(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说说哪个条件有直接关系?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列式计算。255÷3=85(个)

师:“照现在的速度计算”什么意思?再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85×22=1870(个)师:你能写出综合算式吗?(师板书:)255÷3×22

用心

爱心

专心1

=85×22=1870(个)答:这篇稿件大约有1870个字。师:解答这道题,哪个条件是多余的?(3)完整的叙述解题思路。2.试一试:

买4个鼠标要花128元,照这样计算,买24个鼠标要花多少元?(1)学生独立读题,理解题意。(2)“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3)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4)集体交流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出示P18试一试2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独立分析,列式计算。(3)全班交流订正。

2.学校买了8把椅子,共用了360元。照这样几计算,我们学校要买40把椅子,需要多少元?方法:学生独立分析解答,再集体交流。

四、总结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2

第四篇:北京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对称3教学设计

对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紧张吗?我也紧张,怎么做就不紧张了?来个猜字游戏,看谁和老师心有灵黑板:美。

师:认识吗?美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多了,有语言的美、艺术的美、形体的美,那我们的数学有美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感受数学的美!

二、情境:

师:愿意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个猜字游戏,老师给你一半的物品,你能猜出他是什么吗?

电脑出示:蝴蝶门空竹叶子

师:你们的生活经验真丰富,一下子就猜对了。

三、探究:

1.感知:

师:观察四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说出:两边一样。

师:你知道象这种两边一样的现象叫什么吗?对,叫对称。板题:对称什么样的是对称?板书:两边一样

小结:通过看可以初步判断对称。

2.理解:

师:蝴蝶是对称的吗?为什么是对称的?(两边一样)两边指哪一边?(左右两边)左右是从那里分的?(中间)电脑出示对称轴

追问:两边一样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是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出示两边形状不同的,来理解形状相同。

出示两边大小不同的,来理解大小相同。

追问:你怎么知道蝴蝶的两边是大小相同的?看的不准确,你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导折,追问:怎么折,随便折吗?找一名同学来演示对折。边沿一样,就说他完全重合,说明两边的大小一样了,形状一样了。

表扬:你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

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验证对称。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说明他是对称的,如果不能重合,说明他不是对称的。

门:刚才我们通过看判断出门是对称的,那到底他是不是对称的,还需要我们来验证。怎么验证?(对折)是这样吗?谁来说一说。电脑演示。

折纸:怎么验证?找人来说过程。

叶子:老师把验证的机会留给大家,每个人手里有一个这样的叶子,自己来验证,边做边说。

小结:我们通过看来判断他是不是对称的,如果两边一样,那他就是对称的;通过折来验证他是不是对称,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那他就是对称的。

3.练习:

师:出点题,考考你行吗?

(1)脸谱:判断、验证

(2)判断那些是对称的,为什么?

(3)脸:哪个漂亮?

师:对称总是给人以舒服的感觉,所以对称是美的。

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

(4)飞机:对称吗?如果不对称会怎么样?

师: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对称不行的吗?

师:看来对称不仅是种美,还有他的用途呢。

汽车:师:不对称他就走不了。正面看,对称吗?侧面看对称吗?

小结:看来对称与否和观察的位置也有关系。

4.举例:

师:刚才我们看来那么多的对称现象,看来,对称现象无处不在,找一找,生活中你见到什么是对称的?

评: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的对称现象。

四、应用:

1.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对称,能用你的巧手剪出来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印有半棵松树的纸,请你剪出一棵完整的对称的松树,剪时注意安全。

展示:说说你是怎么剪的?为什么要对折?不对折行不行?介绍对称轴

2.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对称轴的条数。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课前说的数学的什么美?美字是对称的吗?

六、作业:学过的汉字,那个是美的?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公因数北京版

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寻找两个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已具备的推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30厘米长的直尺,若干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彩纸,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引入

1.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片,看是什么?(课件展示)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剪纸活动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

2.

教师:请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些窗花,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外形都是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3.

教师:我们也来剪些窗花,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彩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