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出发,从面到点找寻民俗文化-《云南的歌会》教学随笔_第1页
从文本出发,从面到点找寻民俗文化-《云南的歌会》教学随笔_第2页
从文本出发,从面到点找寻民俗文化-《云南的歌会》教学随笔_第3页
从文本出发,从面到点找寻民俗文化-《云南的歌会》教学随笔_第4页
从文本出发,从面到点找寻民俗文化-《云南的歌会》教学随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文本出发,从面到点找寻民俗文化——《云南的歌会》教学随笔《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设计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对于民俗类文章,因其内容学生普遍感到陌生,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大量运用音像资料。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宛如参加了一场歌会,可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的把握却流于形式。只是享受了视觉上的盛宴,却未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民俗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更为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说: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何在这篇文章中从文本出发,让课标要求具体化到课堂中,达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从面到点探寻民俗文化的方法进行了尝试。一、 从写作背景入手,在寻读中领悟作品内涵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都渗透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沈从文先生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写此文时,他当时正在重点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云南的歌会》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当时作者去参加这个盛会,最初的目的“只希望从那些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因为我对于工艺美术有点常识,漆器加工历史有许多问题还未得解决。”作者久住昆明滇池边乡下,曾经从坐骑鞍桥上发现有各种彩色重迭的花斑,因此,就想趁跑马节机会,“在那些来自四乡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再仔细些探索一下究竟。”然而,“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认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学生了解了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自由发挥“能否用一个词来解释作者所说的“有意思””?在学生发言后,重点选取“乐趣”“热闹”“场面”等关键词,然后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认为有意思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和大家共享。在共享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导,在此过程中当作者把目光聚焦到歌会时,他此时不仅是文物研究家,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作家的特长(虽当时因为历史原因,不再从事写作)。把云南歌会的盛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作者的笔下,歌会中的人、物、景都有了智慧和灵性。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这篇文章也秉承了他的鲜明特征之一:充满爱意。不少写平民的散文,玩味的往往是他们生活的卑微,却意识不到这个汪洋大海般的世界对于生活的意义,感觉不到它的尊严。沈从文是个例外,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性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以唤醒那些在尘世风烟中渐次迷失的灵魂。邵燕祥说: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的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焦渴的灵魂。可以说,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整篇文章读完,我们看到了更高尚的人性美、人格美、民俗美、社会美。二、 从三个场景入手,在品读中探寻歌会乐趣作者被歌会吸引,可见歌会之乐趣。在这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中,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我引导学生利用“地点+形式”来概括这三个场景,学生很容易从“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等句中,概括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个场面。如何从文中感受到歌会的乐趣呢?看, “对调子的来自四方”,都是被吸引来的。“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互相对歌,真人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遐想。“从荆条从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尘土,向大家笑笑。”那种轻松快乐,恣意地绽放在脸上。在对年轻女人的描绘中,不仅强调了唱歌,还说到了”打秋千”这种悠游自在,这种对自由洒脱的生命形态的尊重与赞美, 给人带来无限乐趣。在山路漫歌中,不仅人,连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都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更别说那些呼朋唤侣的山鸟。那瞪着油亮亮眼睛的戴胜鸟,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一个“坐”字,戴胜鸟的可爱、机灵、调皮、活泼跃然纸上,并轻松快活的“郭公郭公”唱着。云雀也不甘寂寞,又是“起飞”,又是“扶摇盘旋而上”“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钻去”,迎合它的快乐,“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在这样充满乐趣的美景中,赶马女孩子心情愉悦,什么嗓子,什么歌,出口都让人感到自然、快乐,充满淳朴本色美。山寨传歌中,“大伙唱得最热闹”,从歌会地点、人数、桌子数,写出了盛会的乐趣。“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从视觉写到听觉,把传歌场面的宏大,把那种歌声的气势,都惟妙惟肖的展现出来。妇女们精心打扮,众多“面善”之人,都停下正在从事的工作,把自己从繁忙中解脱出来,来参加者属于自己的平民的歌会,让自己的身心在歌声中放松,让自己的精神在歌声中自由飞翔。在“传歌”过程中,“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 ,倾其所有对下一辈进行传授。那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如果不是内心充盈着快乐,怎么“牙齿早脱光了”,却依然活跃在各个桌上?通过寻找歌会的乐趣,学生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民风民俗美,感受到天人合一、众人和谐之美。这些平时在不同地方忙碌的人们,因“唱歌”汇聚在一起,一起享受精神的快乐。学生们在探寻他们的乐趣中,不仅感受到歌会的快乐,更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散发出的快乐,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三、 从三种写法入手,在探究中感受作品特色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的渗透力,让同学们感受到歌会的盛况、乐趣。他是如何做到的?我让同学们再次从三个场景入手, 通过找寻三个场合在内容上的各有侧重, 在手法上的各不相同,来探寻作品的特色,学习作者这种诗意的表达方法。山野对歌重在写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通过对昆明女子在对歌中、在生活中外貌的描写,以人衬景,用人的自信、快乐,烘托出场面的活泼、快乐。山路漫歌重在写景,唱歌的环境如此之美:天蓝花艳,鸟鸣婉转,更何况身处其中的人呢?让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山寨传歌盛况空前,无论是全局的描绘,还是细部的刻画,在这个民歌的展览会上,民歌的课堂上,人们尽情的表现,尽情的欢唱。这些内容,都以“歌会”一线串珠,生动形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