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学概论绪论中医药学概论绪论中医药学概论绪论中药与中药调剂(上、下)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学习,熟悉中医基础知识,掌握各类常用的中药的识别、功效和应用,熟悉方剂与中成药的基础知识,掌握中药处方调配的技能,初步具有一定的问病荐药的能力(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绪论几个基本的概念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材是指采集后经过产地加工(或称采收加工),具有一定原材料意义的中药.新一轮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语文学科却在新课改的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产生了许多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缺乏自我表达的兴趣和能力等,引发了许多农村语文教师的困惑与思考,如何走出农村语文教学的困境,成为了重要的问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困惑思考本人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面对当前的新课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形成了很多困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困惑一:面对新课改,课堂互动该怎么办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确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在课堂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逐渐形成了一部分学、一部分看、一部分在玩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严重。困惑二:面对农村学生,阅读空间该如何拓展阅读能力提高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阅读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所需求的阅读信息是成正比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农村初中非常有限的阅读条件和相对闭塞的信息渠道已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我们学校缺少城市学校所具有的阅读资源,学生回到家也没有相应的阅读兴趣,家长从自身的知识素质上也没有让孩子阅读的意识。再加上现在媒介的发达,孩子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移,所以农村孩子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困惑三: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新课标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同班学生存在着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交流活动中,那些性格内向,生性胆怯,基础差的学生,表现很不主动,学习动机明显不强。久而久之,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旁观者。另外,由于学校多数班级是超额大班,老师为节约时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偏向那些活跃的学生,以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那些性格相对内向、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就出现了比传统教育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弱势群体增多。而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困惑四:面对新课改,作文教学怎么教提起作文,老师们就感到头痛,目前,我们的学生害怕作文,一布置写作文,他们就愁眉苦脸。编造作文,抄袭作文现象较为普遍,加之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基本功较差,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干瘪,语句平淡,没有一点真情实感。教学中老师们也尝试了许多方法,如积累好词好句好段、范文引路、讲解写作技巧、开展活动、运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对少数特困生收效甚微,怎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老师们还在进一步探究。以上的困惑,是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切感受,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新课程要求与现实情况的距离。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新课程带我们更多惊喜?我们值得深刻思考:思考一:与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如倡导师生互动学习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去解读,必须要教师“扶上马送一程”。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盲人,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否则,就会形成缘木求鱼。思考二:挖掘校本资源,充实阅读教材新课程让我们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变化莫过于教材的变化。与过去的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浓郁的人文气息,选文的精美时尚,编排体系的别具一格,都深深吸引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但是新课程的高能力要求,绝不可能通过有限的教材训练来达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自主提高的过程。作为边远农村初中,提供阅读的条件有限,作为农村初中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不争的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来研究,让师生在专题研究中共同寻找,解决信息渠道会有许多。首先是办好学校图书室,还有就是利用好电脑室。如果教师能根据阅读信息补充,那会更直接,学生的收效又会因其较强的针对性而更大一些。思考三:创设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因人施教创设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气氛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才能形成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保持并发展和谐、积极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增强。分层激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将学生分成多个层次,不断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对进步快的学生予以公开鼓励,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学生的发展,除了让学生储备充足的应试知识和技巧外,还应培养他们读书思考的习惯,使其具备起码的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整合,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一)问题的提出中职生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的质量优劣,他们的成长理应受到很好的呵护和教育。中职生处于人生的青年、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迅速变化的阶段,出现了诸如叛逆、矛盾的心理。从实际情况看,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近年来,市内外中职生违法犯罪或自杀、自残案例的增加,说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人员足够的重视。(二)研究意义农村中职生占比大。农村中职生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都在80%以上。因此,中职学校对农村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开展有效干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农村中职生有着与城市中职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农村中职生,大多数属于留守学生,从小受到来自家庭的教育、关爱和引导较少,心理承受能力更弱,更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因此,对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查询,还没有任何研究机构或有识之士对“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开展专门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将填补这一空白。二、理论基础与依据理论依据:发展心理学,实验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三、核心概念界定农村中职生:指户籍和居住地均不在城镇的中等职业学校在读的学历教育在校生。心理问题:由于心理问题这个概念比较宽泛,因此,本课题着重研究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如心理障碍、对人恐怖症、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问题。教育对策: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实际情况而采取的方法与技巧。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年来,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与“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相关的研究有267项,其中有专著1本,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有266篇,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供本课题研究借鉴。但是从成长环境角度具体到“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目前还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过专门研究。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本研究的创新:从成长环境角度对中职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是全新的视角。重要假设:农村中职生与城市中职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当前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不足。六、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目标:探索出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适合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适合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模式。研究内容:农村中职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农村中职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七、研究对象及范围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确定为重庆市内外的在读中职学生,其中以市内中职生为研究重点。本研究拟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来自重庆市内外中职学校的学生共300人,其中男生150人,女生150人,城市学生、城镇学生、农村学生之间的比例拟定为1:2:7。八、研究思路及方法主要思路:在实践基础上提炼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修正、丰富和完善理论。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九、研究计划及步骤(一)课题立项、申报,研究的准备阶段(2015年3月-2015年9月):酝酿、调查、论证,确定课题的申报,完成申报材料并向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申请立项。(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7年10月):学习、培训、调查、测试、辅导、分析、研究、考察、总结、推广。(三)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7年8月―9月):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结题资料,上报结题申请书,邀请有关专家、领导进行结题鉴定,召开结题鉴定会和成果交流会。(四)成果推广阶段(2017年9月以后):将研究成果在重庆市其他中职学校进行推广。十、预期成果成果形式:调研报告、论文。使用去向:在CSSCI上发表系列论文3篇以上,县级以上学术活动交流2次。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研究组织:建立完善的课题网络,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出成果,成立专家顾问组、课题领导组、主研组,并建立完善课题研究责任制。研究人员分工:李云负责课题设计,制定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姜迪辉负责课题领导、协调及经费保障;张建川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廖瑞兰负责成员的培训工作;李绪寨负责撰写阶段总结和研究报告。十二、课题经费预算根据各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课题经费管理制度,结合本课题实际,对本课题经费预算9000元。总之,我们承诺,坚决按照《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认真做好课题的管理和研究工作,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中医药学概论绪论中医药学概论绪论中医药学概论绪论中药与中药调1中医药学概论绪论66张课件2中医药学概论绪论66张课件3中医药学概论绪论66张课件4中医药学概论绪论66张课件5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药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6中华医学四大经典中华医学四大经典7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82.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理论。针灸技术的发展2.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9(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101.魏晋隋唐时期晋
·
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脉经》1.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11晋
·
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12隋
·
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13唐
·
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唐·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142.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2.宋金元时期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15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
杲、朱震亨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刘完素16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亲》。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17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18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193.明清时期明代命门学说张介宾(字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3.明清时期明代命门学说20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吴有性(字又可)著21清叶香岩先生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清叶香岩先生叶桂(字天士,号香岩),22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了简要的阐述。薛雪(字生白),23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吴瑭(字鞠通),24瘀血理论的发展
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字勋臣),著254.近代与现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4.近代与现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26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27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28(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29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一系统的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医学理论继续发展、创新和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30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31一.中医怎样认识人体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
上焦:膈以上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
下焦:脐以下合称“三焦”第二节中医理论简介
一.中医怎样认识人体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
上焦:膈以32三焦里分布着五脏、六腑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三焦本身也是一腑).
心、肺属上焦
脾、胃属中焦
肝、肾、胆、膀胱、小肠、大肠属下焦三焦里分布着五脏、六腑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33脏腑之外,构成人体还有“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皮、肉、筋、脉、骨).各脏腑之间、脏腑与五官五体之间都有经络相连,经络是人体内无形的通道,其中运行着气、血、津液,起着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脏腑之外,构成人体还有“五官”(目、舌、口、鼻、耳)、“34津液是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器官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汗、涕、泪、涎、唾。其中清而稀薄的称“津”,浊而稠厚的称“液”。二者可相互转化,故统称为“津液”。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器官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35五脏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与五脏有关.五脏的功能正常,必须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1)气血津液必须充足;(2)气血津液必须正常运行.中医就是通过调理五脏的气血津液来治疗各种疾病的.五脏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与五脏有关.36二.中医怎样认识疾病中医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病的病因主要是六淫,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当人体不适应气候变化时就会生病。二.中医怎样认识疾病中医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37内伤病的病因主要是“七情”、劳逸、饮食等。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七情过度也会引发疾病。至于过度劳累、过度休闲使人生病,已经是人们的常识了。此外,跌打损伤、虫兽伤、溺水、雷击、触电、用药失误等也是病因。
内伤病的病因主要是“七情”、劳逸、饮食等。38中医把一切病因统称为“病邪”或“邪气”,简称为“邪”。把人体防御、抵抗疾病的能力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疾病都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简称“扶正祛邪”。中医把一切病因统称为“病邪”或“邪气”,简称为“邪”。把人体39邪气侵犯人体:有时导致某些脏腑气血津液数量减少,出现生理功能减退,叫做“虚证”;有时导致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出现局部气血津液的停滞症状,叫做“实证”。邪气侵犯人体:40每一脏都有虚证、实证,虚证又分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类型;实证又分气滞、血瘀、津液停滞(水肿、痰饮)等类型.急性病多为实证,慢性病多为虚证。五脏六腑各有虚证实证,一脏有病可以循经络传到另一脏,最后导致全身性疾病,所以有病要及早治疗,防止病邪蔓延。每一脏都有虚证、实证,虚证又分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类型;实41三.中医怎样诊治疾病中医治病的步骤一般是:四诊——辨证——立法——用药。
四诊是指“望”(用眼看)、“闻”(耳听鼻嗅)、“问”(询问)、“切”(触按脉搏及患病部位)四种诊法。三.中医怎样诊治疾病中医治病的步骤一般是:四诊是指“望”(用42“辨证”是判断病人疾病发展过程中处于哪个阶段?属于什么病理性质?
“辨证”是判断病人疾病发展过程中处于哪个阶段?属于什么病理性43“立法”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用药就是开处方,选用药物。“立法”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44第三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第三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45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46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47肺脾肝
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肺脾肝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48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脾系统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肾系统肾膀胱骨耳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人体生理系统简表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49(2)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形神统一的整体,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2)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50(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也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51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和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候”。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52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53
综上所述,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它以人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背景,用同源性和联系性思维对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作了广泛的讨论,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性联系,认为人体自身的结构与机能的统一、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其健康的保证,而这种人体自身的稳态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的被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综上所述,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54二.辨证论治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二.辨证论治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55
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争,亦即邪正斗争。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因此,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如麻疹、感冒、肠痈、痢疾等,皆属疾病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56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证候的概念。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57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但因其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候的本质。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理机制不尽相同,因此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候。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候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58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59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60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61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62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63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中医药学概论绪论66张课件64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2.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3.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思考题?65谢谢你的阅读知识就是财富丰富你的人生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谢谢你的阅读知识就是财富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66中医药学概论绪论中医药学概论绪论中医药学概论绪论中药与中药调剂(上、下)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学习,熟悉中医基础知识,掌握各类常用的中药的识别、功效和应用,熟悉方剂与中成药的基础知识,掌握中药处方调配的技能,初步具有一定的问病荐药的能力(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绪论几个基本的概念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材是指采集后经过产地加工(或称采收加工),具有一定原材料意义的中药.新一轮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语文学科却在新课改的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产生了许多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缺乏自我表达的兴趣和能力等,引发了许多农村语文教师的困惑与思考,如何走出农村语文教学的困境,成为了重要的问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困惑思考本人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面对当前的新课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形成了很多困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困惑一:面对新课改,课堂互动该怎么办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确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在课堂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逐渐形成了一部分学、一部分看、一部分在玩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严重。困惑二:面对农村学生,阅读空间该如何拓展阅读能力提高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阅读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所需求的阅读信息是成正比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农村初中非常有限的阅读条件和相对闭塞的信息渠道已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我们学校缺少城市学校所具有的阅读资源,学生回到家也没有相应的阅读兴趣,家长从自身的知识素质上也没有让孩子阅读的意识。再加上现在媒介的发达,孩子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移,所以农村孩子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困惑三: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新课标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同班学生存在着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交流活动中,那些性格内向,生性胆怯,基础差的学生,表现很不主动,学习动机明显不强。久而久之,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旁观者。另外,由于学校多数班级是超额大班,老师为节约时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偏向那些活跃的学生,以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那些性格相对内向、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就出现了比传统教育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弱势群体增多。而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困惑四:面对新课改,作文教学怎么教提起作文,老师们就感到头痛,目前,我们的学生害怕作文,一布置写作文,他们就愁眉苦脸。编造作文,抄袭作文现象较为普遍,加之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基本功较差,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干瘪,语句平淡,没有一点真情实感。教学中老师们也尝试了许多方法,如积累好词好句好段、范文引路、讲解写作技巧、开展活动、运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对少数特困生收效甚微,怎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老师们还在进一步探究。以上的困惑,是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切感受,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新课程要求与现实情况的距离。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新课程带我们更多惊喜?我们值得深刻思考:思考一:与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如倡导师生互动学习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去解读,必须要教师“扶上马送一程”。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盲人,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否则,就会形成缘木求鱼。思考二:挖掘校本资源,充实阅读教材新课程让我们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变化莫过于教材的变化。与过去的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浓郁的人文气息,选文的精美时尚,编排体系的别具一格,都深深吸引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但是新课程的高能力要求,绝不可能通过有限的教材训练来达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自主提高的过程。作为边远农村初中,提供阅读的条件有限,作为农村初中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不争的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来研究,让师生在专题研究中共同寻找,解决信息渠道会有许多。首先是办好学校图书室,还有就是利用好电脑室。如果教师能根据阅读信息补充,那会更直接,学生的收效又会因其较强的针对性而更大一些。思考三:创设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因人施教创设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气氛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才能形成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保持并发展和谐、积极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增强。分层激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将学生分成多个层次,不断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对进步快的学生予以公开鼓励,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学生的发展,除了让学生储备充足的应试知识和技巧外,还应培养他们读书思考的习惯,使其具备起码的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整合,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一)问题的提出中职生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的质量优劣,他们的成长理应受到很好的呵护和教育。中职生处于人生的青年、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迅速变化的阶段,出现了诸如叛逆、矛盾的心理。从实际情况看,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近年来,市内外中职生违法犯罪或自杀、自残案例的增加,说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人员足够的重视。(二)研究意义农村中职生占比大。农村中职生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都在80%以上。因此,中职学校对农村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开展有效干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农村中职生有着与城市中职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农村中职生,大多数属于留守学生,从小受到来自家庭的教育、关爱和引导较少,心理承受能力更弱,更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因此,对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查询,还没有任何研究机构或有识之士对“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开展专门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将填补这一空白。二、理论基础与依据理论依据:发展心理学,实验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三、核心概念界定农村中职生:指户籍和居住地均不在城镇的中等职业学校在读的学历教育在校生。心理问题:由于心理问题这个概念比较宽泛,因此,本课题着重研究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如心理障碍、对人恐怖症、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问题。教育对策: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实际情况而采取的方法与技巧。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年来,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与“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相关的研究有267项,其中有专著1本,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有266篇,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供本课题研究借鉴。但是从成长环境角度具体到“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目前还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过专门研究。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本研究的创新:从成长环境角度对中职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是全新的视角。重要假设:农村中职生与城市中职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当前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不足。六、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目标:探索出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适合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适合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模式。研究内容:农村中职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农村中职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七、研究对象及范围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确定为重庆市内外的在读中职学生,其中以市内中职生为研究重点。本研究拟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来自重庆市内外中职学校的学生共300人,其中男生150人,女生150人,城市学生、城镇学生、农村学生之间的比例拟定为1:2:7。八、研究思路及方法主要思路:在实践基础上提炼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修正、丰富和完善理论。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九、研究计划及步骤(一)课题立项、申报,研究的准备阶段(2015年3月-2015年9月):酝酿、调查、论证,确定课题的申报,完成申报材料并向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申请立项。(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7年10月):学习、培训、调查、测试、辅导、分析、研究、考察、总结、推广。(三)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7年8月―9月):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结题资料,上报结题申请书,邀请有关专家、领导进行结题鉴定,召开结题鉴定会和成果交流会。(四)成果推广阶段(2017年9月以后):将研究成果在重庆市其他中职学校进行推广。十、预期成果成果形式:调研报告、论文。使用去向:在CSSCI上发表系列论文3篇以上,县级以上学术活动交流2次。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研究组织:建立完善的课题网络,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出成果,成立专家顾问组、课题领导组、主研组,并建立完善课题研究责任制。研究人员分工:李云负责课题设计,制定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姜迪辉负责课题领导、协调及经费保障;张建川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廖瑞兰负责成员的培训工作;李绪寨负责撰写阶段总结和研究报告。十二、课题经费预算根据各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课题经费管理制度,结合本课题实际,对本课题经费预算9000元。总之,我们承诺,坚决按照《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认真做好课题的管理和研究工作,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中医药学概论绪论中医药学概论绪论中医药学概论绪论中药与中药调67中医药学概论绪论66张课件68中医药学概论绪论66张课件69中医药学概论绪论66张课件70中医药学概论绪论66张课件71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药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72中华医学四大经典中华医学四大经典73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742.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理论。针灸技术的发展2.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75(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761.魏晋隋唐时期晋
·
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脉经》1.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77晋
·
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78隋
·
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79唐
·
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唐·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802.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2.宋金元时期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81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
杲、朱震亨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刘完素82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亲》。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83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84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853.明清时期明代命门学说张介宾(字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3.明清时期明代命门学说86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吴有性(字又可)著87清叶香岩先生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清叶香岩先生叶桂(字天士,号香岩),88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了简要的阐述。薛雪(字生白),89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吴瑭(字鞠通),90瘀血理论的发展
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字勋臣),著914.近代与现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4.近代与现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92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93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94(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95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一系统的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医学理论继续发展、创新和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96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97一.中医怎样认识人体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
上焦:膈以上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
下焦:脐以下合称“三焦”第二节中医理论简介
一.中医怎样认识人体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
上焦:膈以98三焦里分布着五脏、六腑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三焦本身也是一腑).
心、肺属上焦
脾、胃属中焦
肝、肾、胆、膀胱、小肠、大肠属下焦三焦里分布着五脏、六腑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99脏腑之外,构成人体还有“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皮、肉、筋、脉、骨).各脏腑之间、脏腑与五官五体之间都有经络相连,经络是人体内无形的通道,其中运行着气、血、津液,起着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脏腑之外,构成人体还有“五官”(目、舌、口、鼻、耳)、“100津液是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器官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汗、涕、泪、涎、唾。其中清而稀薄的称“津”,浊而稠厚的称“液”。二者可相互转化,故统称为“津液”。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器官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101五脏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与五脏有关.五脏的功能正常,必须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1)气血津液必须充足;(2)气血津液必须正常运行.中医就是通过调理五脏的气血津液来治疗各种疾病的.五脏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与五脏有关.102二.中医怎样认识疾病中医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病的病因主要是六淫,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当人体不适应气候变化时就会生病。二.中医怎样认识疾病中医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103内伤病的病因主要是“七情”、劳逸、饮食等。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七情过度也会引发疾病。至于过度劳累、过度休闲使人生病,已经是人们的常识了。此外,跌打损伤、虫兽伤、溺水、雷击、触电、用药失误等也是病因。
内伤病的病因主要是“七情”、劳逸、饮食等。104中医把一切病因统称为“病邪”或“邪气”,简称为“邪”。把人体防御、抵抗疾病的能力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疾病都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简称“扶正祛邪”。中医把一切病因统称为“病邪”或“邪气”,简称为“邪”。把人体105邪气侵犯人体:有时导致某些脏腑气血津液数量减少,出现生理功能减退,叫做“虚证”;有时导致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出现局部气血津液的停滞症状,叫做“实证”。邪气侵犯人体:106每一脏都有虚证、实证,虚证又分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类型;实证又分气滞、血瘀、津液停滞(水肿、痰饮)等类型.急性病多为实证,慢性病多为虚证。五脏六腑各有虚证实证,一脏有病可以循经络传到另一脏,最后导致全身性疾病,所以有病要及早治疗,防止病邪蔓延。每一脏都有虚证、实证,虚证又分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类型;实107三.中医怎样诊治疾病中医治病的步骤一般是:四诊——辨证——立法——用药。
四诊是指“望”(用眼看)、“闻”(耳听鼻嗅)、“问”(询问)、“切”(触按脉搏及患病部位)四种诊法。三.中医怎样诊治疾病中医治病的步骤一般是:四诊是指“望”(用108“辨证”是判断病人疾病发展过程中处于哪个阶段?属于什么病理性质?
“辨证”是判断病人疾病发展过程中处于哪个阶段?属于什么病理性109“立法”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用药就是开处方,选用药物。“立法”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110第三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第三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111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112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113肺脾肝
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肺脾肝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114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脾系统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肾系统肾膀胱骨耳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人体生理系统简表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115(2)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形神统一的整体,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2)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116(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也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117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和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工伤人员伤残评定及赔偿协议
- 2025年度集体合同协商中的劳动争议处理
- 2025年度幼儿园保安聘用合同标准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专业护工针对心血管疾病病人护理合同
- 2025年度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借款连带担保人合同
- 2025年度单位食堂承包及员工满意度提升协议
- 2025年度知识产权股份代持许可使用协议
- 2025年度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合作诚意金协议
- 2025年度工程监理个人劳动合同(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 2025年度航空航天器复合材料维修合同
- 简单的路线图(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 成都市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一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教育局财务工作计划
- Unit 5 Now and Then-Lesson 3 First-Time Experiences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权威完整改进版
- 【MOOC】影视鉴赏-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安全管理措施
- 高压输电线路质量、检查、验收培训课件
- 混合型颈椎病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