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管理审计方法(第二版)_第1页
多媒体课件:管理审计方法(第二版)_第2页
多媒体课件:管理审计方法(第二版)_第3页
多媒体课件:管理审计方法(第二版)_第4页
多媒体课件:管理审计方法(第二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审计方法第二版第一章

管理审计概述主要知识点本章对管理审计做一简要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国外管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我国管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管理审计的本质;管理审计的原因和目标;管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审计发展的历史上,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概念在有些时候有区别,而在很多场合经常具有同等意义,所以,本章关于管理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不区分这些概念。本章的其他内容中则区分上述概念。关键概念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效益审计;内向型管理审计;外向型管理审计第一节国外管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管理审计发展的推动力量总的来说,推动管理审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力量是:管理职业界内部审计界政府审计界民间审计二、管理审计的起步探索阶段管理职业界的贡献管理审计实务的倡导和实践管理审计理论的探索罗斯的《管理审计》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管理审计概论》霍华德·本尼迪克的《管理标准》杰克逊·马丁德尔的《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二、管理审计的起步探索阶段内部审计界的贡献对管理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对管理审计理论的探索二、管理审计的起步探索阶段(三)政府审计界的贡献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公司控制法》,它要求GAO按照民间审计的原则和程序来审计政府公司,在审查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的同时,还要对公司是否按照既定目标有效经营进行判断。1945年,GAO成立了公司审计部,科尔曼·安德鲁斯负责这一部门的工作,他按照《政府公司控制法》的要求设计了比通行的私营公司审计要广泛得多的政府公司审计方案,也即后来的综合审计。二、管理审计的起步探索阶段(四)民间审计界的贡献(1)1953年,AICPA成立了管理服务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和推动管理服务业务。(2)1953年,马奎斯·伊登在协会编辑的《CPA手册》中,专章介绍了“作为企业咨询师的CPA”,就CPA咨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分析。(3)1956年,AICPA的管理服务委员会发布了“CPA从事管理服务的类型”,这份公告标志着CPA职业开始有组织地拓展鉴证职能,有组织地将CPA由单纯审计财务报表推向集审查财务报表和管理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审计。(4)就管理服务的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独立性与管理服务可否相容;CPA的专业能力;会计公司合伙人及其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背景。三、管理审计的发展完善阶段管理职业界的贡献公用事业管理审计的开拓公用事业管理审计的原因霍华德·戈林鲍姆教授的调查公用事业管理审计的有益经验一般管理审计研究三、管理审计的发展完善阶段内部审计界的贡献内部审计内容和目标的变化管理审计方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布拉德福·卡德默斯的经营审计理论劳伦斯·索耶的《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三、管理审计的发展完善阶段(三)政府审计界的贡献1989年,加拿大的丹尼斯·普瑞斯波尔指出,在综合审计中,除了“3E”之外,还要增加以下两个方面:审查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情况,这就是环保性审计(EnvironmentAudit);审查政府项目及政府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这就是公平性审计(EquityAudit)。此后,“3E”审计发展为“5E”审计。三、管理审计的发展完善阶段(四)民间审计界的贡献1.20世纪60年代关于MAS是否会影响CPA独立性的讨论2.20世纪70年代MAS走向准则化3.20世纪80年代CPA由MAS走向内向型管理审计4.CPA与外向型管理审计四、风险导向管理审计阶段2009年8月北美《财富》企业的内部审计主管圆桌会议指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有10项任务:评估组织目前的业务过程和经营能力;协调其他风险和控制职能;与重要利益相关人一起参加高层会议;协助组织制定近期战略;加强高管的信息沟通渠道;正确界定内部审计的作用;实施审计风险管理;评估内部审计的技能和能力;通过各种有效的报告方式实施审计战略;不断创新审计实务。五、几点结论(1)管理审计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审计领域,只要审计界努力耕耘,一定有丰硕的收获,80多年的管理审计历史证明了这一点。(2)在管理审计的起步探索阶段,管理职业界发挥着主力军作用;随后,在管理审计的发展完善阶段,内部审计界和政府审计界后来居上,发挥着统帅作用。(3)在管理审计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职业界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启了管理审计的先河,并对公用事业管理审计做了深入的探索;(4)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虽然有区别,但更多是相同。(5)虽然管理审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说,管理审计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第二节我国管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简要历程从1983年审计机关成立至21世纪初期,管理审计是以经济效益审计的形式出现的,2008年开始,政府审计机关正式使用绩效审计取代经济效益审计。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对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规条款的规定,二是具体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二、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简要历程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对管理审计的探索,在2003年之前,与政府审计基本一致,是以经济效益审计的形式出现的。2003年以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发布内部审计准则,经济效益审计被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性审计等取代。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对经济效益的探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规条款的规定;二是具体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践。第三节管理审计的本质

一、管理审计的概念内向型管理审计一种观点认为,管理审计就是对各职能部门管理控制执行情况的审计。还有一种内向型管理审计的观点认为,管理审计就是审查各职能部门和业务活动的恰当性及有效性的审计。外向型管理审计一种观点认为,管理审计是对公司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活动发表意见;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管理审计是对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陈述发表意见。二、经营审计及其与管理审计的关系三、绩效审计及其与管理审计的关系对国家审计机关而言,其主要开展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审计,因此采用绩效审计术语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从使用惯例及我国的传统来看,可以将针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绩效审计,把针对企业进行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管理审计。所以,从微观层面可以这么说,绩效审计就是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审计,而管理审计就是企业组织的绩效审计。四、经济效益审计及其与管理审计的关系经济效益审计是中国的特殊称谓。我国主要使用经济效益审计这个称谓,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正值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阶段,企业效益问题成为深化改革的突出问题,审计自然要将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审计目标纳入其审计职责范围。我们认为,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特殊时期对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的称谓,在当今背景下,这个称谓已经被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所取代。五、管理审计与管理的关系管理审计与管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这里仅从两个视角做一简要分析:一是从PDCA循环中来分析,二是从风险管理中来分析。第四节管理审计的原因和目标

一、开展管理审计的原因总体来说,当委托人需要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时就需要问责机制,当委托人不相信代理人的业绩报告时就需要审计。即使代理人机会主义存在,但当委托人不介意代理人的这种行为时,也不需要问责机制。即使问责机制存在,但当委托人相信代理人的业绩报告时,也不需要审计。上述关系如果用数学语言表述,则如式(1)所示。委托代理≥机会主义行为≥问责机制≥审计(1)二、管理审计的目标1开展管理审计的原因表明,有问责才有审计,没有问责就没有审计,问责内容决定了审计业务类型,审计是抑制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2管理审计的目标是查找组织内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从而优化管理、降低风险、增加价值。3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是两个不同的层面。4管理审计的目标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5审计目标是一个审计项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直接影响着审计的范围、内容、所需证据类型、审计方法与技术手段,以及审计结论的表达方式和最终的处理结果。第五节管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一、管理审计的内容(一)管理审计的内容是管理责任管理过程观管理责任的内容是优化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和管理业绩观理责任的内容是优化管理过程和取得良好的管理业绩;管理陈述观管理审计的对象是管理陈述。第五节管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一、管理审计的内容(二)内部审计的内容是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监督、评价组织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部门应评价组织的治理、运营及信息系统方面的风险因素:财务与运营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运营的效果与效率;资产的护卫;法律、法规及合同的遵守情况。在开展咨询业务时,内部审计师应根据业务目标解决风险方面的问题,还应对其他的严重风险保持警惕。内部审计师应结合开展咨询服务时了解到的风险情况,查找、评价组织的重大风险因素。第五节管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一、管理审计的内容(二)内部审计的内容是控制在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评价控制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范围包括组织的治理、运营及信息系统。内部审计师检查运营与项目目标的确定程度、检查它们与组织目标的一致程度。内部审计师应对运营与项目进行评价,检查其结果与既定目标的一致程度、判断这些运营和项目是否按计划得到执行或操作。评价控制需要遵循的适当的标准。第五节管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一、管理审计的内容(二)内部审计的内容是治理内部审计师应评价与道德相关的组织目标、计划和行动的设计、实施和效果。询业务的目标应与组织的整体价值和目标相一致。促进组织形成恰当的道德和文化;保证有效的组织绩效管理和相应责任;向组织内适当的阶层有效地沟通风险和控制信息;有效地协调董事会、外部审计师、内部审计师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交流。二、管理审计的范围管理职能审计管理职能审计就是对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等基本职能的审查。管理素质审计管理素质审计是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包括对管理人员素质整体的审查评价和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评价。二、管理审计的范围治理服务型审计和管理服务型审计就管理审计的范围而言,在公司管理层面下,管理审计的对象是企业管理层领导下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司治理层面下,管理审计的对象是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治理服务型审计是融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审查于一体的综合审计,更加注重在公司治理框架内发现风险、管理风险,关注企业管理层及其经营管理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企业在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和经营风险。二、管理审计的范围管理过程审计管理过程审计是指以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为对象的一种管理审计。管理部门审计管理部门审计是以企业的各管理部门为基本对象,通过对企业各管理部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状况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二、管理审计的范围管理活动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各项管理进行分析审查,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改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资本经营审计针对企业资产经营与生产经营“双轨”运行的状况而产生的,是对企业资本经营效益、兼并活动效益、外部资本筹措活动效益等进行的审计,以评价企业资本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业务经营审计对业务经营过程的合理性和生产力诸要素开发利用及其经济效益实现程度进行的审计。二、管理审计的范围经营目标计划执行情况审计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计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的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管理职能效益审计一是经营决策审计;二是组织效能审计;三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四是经济合同审计。经营活动效益审计一是物资采购审计;二是生产过程资源利用效益审计,包括生产物料能源投入产出审计、生产技术审计、资金利用审计、成本费用审计;三是产品销售审计;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二、管理审计的范围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专项经济活动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主要经济资源利用审计包括固定资产利用、原材料利用、能源利用以及资金利用的审查。第二章管理审计模式主要知识点本章首先介绍管理审计模式的概念及不同的管理审计模式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主要的管理审计模式做较详细的介绍。其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审计模式概述;结果导向审计模式、过程导向审计模式和问题导向审计模式;业务导向审计模式、管理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治理服务型审计模式和管理服务型审计模式;独立型审计模式和结合型审计模式;管理审计取证思路。关键概念管理审计模式;管理审计取证思路第一节管理审计模式概述

一、模式一种表述方式指出,模式标志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关系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是思维的方式。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固定下来,也可以称为模式。另外一种表述方式指出,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二、审计模式1审计机构报告关系,即审计机构的直接领导是谁。2审计模式是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立项原则、审计准则、审计方法和技术、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等主要审计要素的组合。3审计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策略、方式和方法的总称,它规定了审计取证工作的切入点,规定了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从何处入手、如何入手、何时入手等问题。三、管理审计模式的分类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第二节结果导向审计模式、过程导向审计模式和问题导向审计模式

一、结果导向审计模式结果导向审计模式又称为事后审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审计人员不是一开始就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责任履行过程,而是直接检查管理责任履行结果,对其是否遵守既定标准进行评价。它的一般过程是,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分析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分析原因;审计建议。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审计证据易收集,审计目标易实现,占用的审计资源较少。但它只能是“秋后算账”式,无法有效发挥预防作用。二、过程导向审计模式过程导向审计模式是指围绕审计事项过程收集审计证据的一种管理审计模式。目前,过程导向审计模式应用较多的是跟踪审计。与事后审计相比,全过程审计能随时发现建设项目在决策、立项、施工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做到防患于未然。但这种模式的劣势也很明显,需要耗费巨大的审计资源。三、问题导向审计模式问题导向审计模式,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审计模式的一种特例,它是指审计人员以被审计单位暴露的突出问题为线索,从问题发生的原因追查被审计单位业务运行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的审计方法。这种审计模式的应用前提是重大问题已经暴露。第三节业务导向审计模式、管理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一、业务导向审计模式业务导向审计模式,是以本组织的重大业务为线索,对该项业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分析,判断业务活动是否正常,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一步找出导致业务活动出现偏差的因素,提出改进建议的一种审计方法。成本-效益分析导向审计是业务导向审计模式的一种方式,它主要对被审计单位、项目或活动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和比较。二、管理导向审计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制度导向审计、控制导向审计、责任机制导向审计模式可以归纳为管理导向审计的具体实现方式。制度导向审计认为,业绩的好坏与该组织的制度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就是从这一因果关系出发,寻求和确定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变化的原因,为进一步审计提供重点方向。控制导向审计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系统进行分析、检查和测试。责任机制导向审计将责任机制作为管理审计的中心内容,主要判断不同层次的负责人员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相关目标和要求。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通过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风险导向型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审计类型是融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于一体的综合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出发点制订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实务。这种模式强调对组织风险的关注与评估,并以此为核心,对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进行审计。第四节治理服务型审计模式和管理服务型审计模式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两个层面下,内部审计相应地分为公司治理层面下的内部审计和公司管理层面下的内部审计,分别称为治理服务型内部审计和管理服务型内部审计。在治理服务型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被置于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下发挥作用。在管理服务型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被置于管理层的直接领导和控制之下,在公司管理的组织框架内发挥作用。第五节独立型审计模式和结合型审计模式

一、独立型审计模式1以揭露问题为抓手的制度建设管理审计模式。2以资金使用效能为基础的行政管理审计模式。3以专项资金调查为方式的调查管理审计模式。4以建设项目效益为内容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模式。二、结合型审计模式1在财务审计中体现管理审计理念。2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业绩评价。3在投资领域大力推进管理审计。第六节管理审计取证思路

一、因果分析法与果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从事件的起因查起,最终查出所对应的结果的一种分析方法。果因分析法是从事件所产生的结果查起,最终透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二、窗帘中间拉开式审计法就是审计人员根据掌握的审计线索,依据自己的职业经验,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作出判断。同时,向“左”追查问题产生原因的整体脉络,向“右”验证分析自身判断的准确性。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先入为主”法。这种审计方法的优点是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缺点是如果审计人员的判断出现偏差,反而会使审计工作进度迟滞。因此,职业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不宜使用该审计方法。三、遵循性审计法与思维创新审计法遵循性审计法针对管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管理模式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对问题的是与非作出判断。思维创新审计法它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判断。四、解剖麻雀审计法与高屋建瓴审计法管理审计强调,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解剖,并不是说管理审计要一味地在微观世界中探索。深入地了解微观世界之后,审计人员还要“跳”出来,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微观进行总结、提炼,使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屋建瓴审计法。解剖麻雀审计法停留在微观层次,高屋建瓴审计法则提高到了“宏观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五、否定之否定审计法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由于受环境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结论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先前的审计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时,如果审计人员发现了这一偏差,应对原有的审计结论进行否定,重新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定之否定才是肯定。审计人员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所说的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单指一次否定,在有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多次否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章

管理审计步骤、技术方法概览和审计证据主要知识点管理审计步骤就是管理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需要经历的阶段。有人将审计步骤称为审计程序,认为审计程序就是指为完成审计工作所需经历的步骤。我们认为,这是对审计程序的望文生义之理解,事实上,审计程序(AuditProcedure)就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方法本身可能有步骤,但是,审计程序本身不是指整个审计项目所经历的阶段,而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技术或方法。根据上述对审计步骤的界定,本章有三个主题:一是介绍管理审计步骤;二是对管理审计各步骤可能用到的审计技术方法做一个清单式的列示,各种审计技术方法的具体内容在下一章介绍;三是介绍管理审计证据的相关内容。具体来说,本章包括以下内容:管理审计步骤;管理审计技术方法概览;管理审计证据。关键概念管理审计步骤;管理审计技术方法;管理审计证据第一节

管理审计步骤

一、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的审计步骤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界定的审计步骤(一)审计准备阶段(二)审计实施阶段(三)审计终结阶段第二节管理审计技术方法概览

一、管理审计技术方法概况(一)国外管理审计技术方法概况(二)国内经济效益审计技术方法概况二、管理审计技术方法概览1管理审计项目选择方法和审计计划方法2管理审计现场取证方法3管理审计分析和评价方法4管理审计报告方法、沟通方法和后续跟踪审计方法5信息技术在管理审计中的应用第三节管理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证明审计事实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证明材料。审计证据的来源具有广泛性,除了书面证据、实物证据、口头证据、勘验笔录等证据,还有其他证据。由于审计人员要依据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并提供审计建议,所以,审计证据是审计质量的主要保证。同时,由于审计的本质是为委托人提供问责信息,所以,审计证据是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为了使审计证据的收集、整理和评价工作更为有效,一般将审计证据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二、管理审计证据(一)管理审计给审计证据带来的变化1收集方式更多样2收集范围更宽广3收集难度更大4分析手段更复杂二、管理审计证据(二)管理审计证据的内容1证实数据真实。2证实管理业绩优劣。3证实管理业绩差距。4证实管理业绩潜力。二、管理审计证据(三)保证管理审计证据质量的措施1要确定何种证据可以用于回答问题,即相关性问题。2要研究审计证据的来源,即客观性和合法性问题。3要考虑取证的步骤和方法,即充分性的问题。第四章

管理审计准则和管理审计标准主要知识点管理审计就是根据管理审计准则收集审计证据,并以管理审计标准为尺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出审计结论。本章介绍管理审计准则和管理审计标准。关键概念管理审计准则;管理审计标准第一节管理审计准则

一、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所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和专业指南,也是判断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准绳。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实践经验的总结,这是适应时代需要,为保障审计的职业声誉而产生的。1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客观标准。2审计准则是明确审计责任的依据,也能保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3审计准则是审计组织与国内社会各界进行沟通,与世界各国进行经验交流的中介。4审计准则是完善内部管理的基础。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一)《内部审计实务框架》第一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强制性的,其核心内容有《内部审计定义》《道德准则》《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第二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实务建议》,相当于指南,不是强制性的,但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批准并强烈推荐使用。第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发展和实务指南》,包括各类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开发或者批准的材料,不具有强制性。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二)《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发展和实务指南》不再纳入框架体系。缩减实务公告的内容和范围。新增释义、实务指南和立场公告。调整《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部分条款的名称、内容和编号。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一)基本情况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无论组织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也无论组织规模大小和组织形式如何,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都应遵循内部审计准则。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共六章33条,第一章总则,共3条,明确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内部审计的概念及内部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第二章一般准则,共6条。第三章作业准则,共10条。第四章报告准则,共4条。第五章内部管理准则,共8条。第六章附则,共2条。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三)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四)内部审计实务指南1.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2.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3.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4.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5.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第二节管理审计标准

一、审计标准审计标准也称为审计依据,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按审计标准的来源分类,审计标准可以分为外部制定的审计标准和内部制定的审计标准。按审计标准的内容性质分类,审计标准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预算、计划、合同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第二节管理审计标准

一、审计标准按审计标准的衡量对象分类,审计标准包括财务审计标准和管理审计标准。审计标准具有如下特征:权威性层次性地域性时效性相关性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的审计标准我国相应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适用于本类型审计项目的审计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第九条规定《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第十一条规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第五十条规定

第五章

管理审计项目选择方法和审计计划方法

主要知识点本章介绍管理审计项目选择方法和审计计划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层次分析法,决策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经营预测法,PERT网络分析法,德尔菲法,PDCAR法则。关键概念管理审计项目;管理审计项目选择;管理审计计划第一节层次分析法

一、层次分析法的概念层次分析法,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很快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它的应用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和环境等领域。二、层次分析法的优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有很多优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简单明了。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也许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提出了层次本身,它使得买方能够认真地考虑和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三、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四、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注意事项1解简化问题时把握主要因素,不漏不多;2注意相比较元素之间的强度关系,相差太悬殊的要素不能在同一层次比较。五、层次分析法应用实例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正互反矩阵)3.针对某一个标准,计算各备选元素的权重4.一致性检验第二节决策分析法

一、决策分析法的概念决策分析一般指从若干可能的方案中通过决策分析技术,如期望值法或决策树法等,选择其中一个方案的决策过程的定量分析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大气科学中的动力气象学等学科。决策分析又有许多新的发展,并广泛吸取有关的决策方法,从而形成一个内容广泛、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分支。现代决策分析的发展动向是研究人们决策的行为思想方面和研制与计算机结合的决策支持系统等。二、决策分析的步骤(1)形成决策问题,包括提出方案和确定目标;(2)判断自然状态及其概率;(3)拟订多个可行方案;(4)评价方案并作出选择。三、决策分析的特征只有一个状态有决策者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的目标;存在着可供决策者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不同方案在该状态下的收益值是清楚的。四、决策分析常用方法(1)确定性情况:每一个方案引起一个,而且只有一个结局。当方案个数较少时可以用穷举法,当方案个数较多时可以用一般最优化方法。(2)随机性情况:也称风险性情况,即由一个方案可能引起几个结局中的一个,但各种结局以一定的概率发生。通常在能用某种估算概率的方法时,就可使用随机性决策,例如决策树的方法。(3)不确定性情况:一个方案可能引起几个结局中的某一个结局,但各种结局的发生概率未知。这时可使用不确定性决策,例如拉普拉斯准则、乐观准则、悲观准则、遗憾准则等来取舍方案。(4)多目标情况:由一个方案同时引起多个结局,它们分别属于不同属性或所追求的不同目标。这时一般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例如,化多为少的方法、分层序列法、直接找所有非劣解的方法。(5)多人决策情况:在同一个方案内有多个决策者,他们的利益不同,对方案结局的评价也不同。这时可采用对策论、冲突分析、群决策等方法。五、不同决策分析的区别(1)期望值法是根据各可行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收益值的概率平均值的大小,决定各方案的取舍。(2)决策树法有利于决策问题形象化,决策人员可把各种可以更换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状态、可能性大小及产生的后果等,简单地绘制在一张图上,以便计算、研究与分析,同时还可以随时补充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决策分析。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有:乐观准则悲观准则等可能性准则第三节统计分析法

一、统计分析法的概念统计分析法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就是运用数学方式,建立数学模型,对通过调查获取的有关领导者的各种数据及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形成定量的结论。统计分析方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现代科学方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精确和客观的测评方法。统计分析法是根据企业的历史数据资料以及同类企业的水平,运用统计学方法来确定企业经营各方面工作的标准。用统计分析法制定的标准,便称为统计标准。二、统计分析法的优缺点和局限性优点:方法简单,工作量小。缺点:定额的准确性差,可靠性差。二、统计分析法的优缺点和局限性统计分析法的局限性:一是对历史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高,否则制定的标准没有任何意义;二是统计数据分析方法选择不当会严重影响标准的科学性;三是统计资料只反映历史的情况而不反映现实条件的变化对标准的影响;四是利用本企业的历史性统计资料为某项工作确定标准,可能低于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甚至是低于平均水平。第四节经营预测法

一、经营预测的概念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可认识性是预测分析方法论的基础;系统的、准确的会计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是开展预测分析工作的必要条件。基本方法大体上可归纳为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两大类。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定量分析法1.趋势预测分析法2.因果预测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亦称“非数量分析法”。它是一种直观性的预测方法。二、经营预测的步骤第五节PERT网络分析法

一、PERTPERT即计划评审技术,最早是由美国海军在计划和控制北极星导弹的研制时发展起来的。PERT是利用网络分析制订计划以及对计划予以评价的技术。PERT网络是一种类似流程图的箭线图。构造PERT图,需要明确三个概念:事件、活动和关键路线。二、PERT的基本要求1完成既定计划所需要的各项任务必须全部以足够清楚的形式表现在由事件与活动构成的网络中。2事件和活动在网络中必须按照一组逻辑法则排序,以便把重要的关键路线确定出来。3网络中每项活动可以有三个估计时间。4需要计算关键路线和宽裕时间。三、PERT的计算特点PERT首先是建立在网络计划基础之上的,其次是工程项目中各个工序的工作时间不肯定,过去通常对这种计划只是估计一个时间,到底完成任务的把握有多大,决策者心中无数,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在PERT中,假设各项工作的持续时间服从β分布,近似地用三时估计法估算出三个时间值,即最短、最长和最可能持续时间,再加权平均算出一个期望值作为工作的持续时间四、PERT网络分析法的工作步骤(1)确定完成项目必须进行的每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完成每项活动都产生事件或结果。(2)确定活动完成的先后次序。(3)绘制活动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图形,明确表示出每项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用圆圈表示事件,用箭线表示活动,结果得到一幅箭线流程图,我们称之为PERT网络。(4)估计和计算每项活动的完成时间。(5)借助包含活动时间估计的网络图,管理者能够制订出包括每项活动开始和结束日期的全部项目的日程计划。五、PERT网络分析法的改进β分布是定义在区间(0,1)上的一个连续性随机变量X,它的概率密度函数如下:f(x)=,x∈(0,1)其中,p、q为β分布的两个形状参数,B(p,q)是以p、q为参数的β函数。虽然β分布定义在(0,1)区间上,但经过仿射变换y=a+(b-a)x,可以使β分布定义在任何有限区间(a,b)上。β分布的灵活性极大,它可以用于通常发生的许多情形。例如,区间(a,b)上的均匀分布就是参数p=1,q=1的β分布,当参数p与q都趋于无穷时,β分布就趋于退化分布。此时,计划评审技术的时间估计就为准确的时间预计,从而就可以用关键路线法(CPM)去解决有关问题。六、改进后的计划评审技术计划评审技术是改进后的计划评审技术的特例。关于方程组的解是否存在的问题,可由下列性质得到。性质1上面方程组一定存在非负解,且非负解唯一。因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2c-1)2+4(1-c)ck2≥(2c-1)2≥0,故方程组存在解且存在唯一非负解。七、PERT网络技术的作用1标识出项目的关键路线,以明确项目活动的重点,便于优化对项目活动的资源分配。2当管理者计划缩短项目完成时间,节省成本时,就要把考虑的重点放在关键路线上。3在资源分配发生矛盾时,可适当调动非关键路线上活动的资源去支持关键路线上的活动,以最有效地保证项目的完成进度。4采用PERT网络分析法所获得的结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先对活动事件的预测,若对各项活动的先后次序和完成时间都能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则通过PERT网络分析法可大大缩短项目完成的时间。八、PERT网络分析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它是一种有效的事前控制方法。(2)增强全局观念和对计划的接受程度。(3)使控制工作更加富有成效。(4)它是一种计划优化方法。局限性(1)事前能够对项目的工作过程进行较准确的描述。(2)整个工作过程有条件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各个活动。(3)能够在事前较准确地估计各个活动所需时间、资源。第六节德尔菲法

一、德尔菲法的含义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采用通信方式分别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单独发送到各个专家手中,征询意见,然后回收汇总全部专家的意见,并整理出综合意见,随后将该综合意见和预测问题再分别反馈给专家,再次征询意见,各专家依据综合意见修改自己原有的意见,然后再汇总,这样多次反复,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的决策方法。二、德尔菲法的起源及演变1.起源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O.赫尔姆和N.达尔克首创,1946年,美国兰德公司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首次将这种方法用来进行定性预测,后来该方法被迅速广泛采用。2.演变德尔菲法最初产生于科技领域,后来逐渐被应用于任何领域的预测,如军事预测、人口预测、医疗保健预测、经营和需求预测、教育预测等。此外,该方法还被用来进行评价、决策、管理沟通和规划工作。三、德尔菲法的特征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最终结论的统一性最终结论的可靠性四、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1)组成专家小组。(2)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需要的材料。(3)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预测值的。(4)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也可以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加以整理,或请身份更高的其他专家加以评论,然后把这些意见再分送给各位专家,以便他们参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见。(5)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作出第二次修改。(6)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五、实施德尔菲法的注意事项1由于专家组成员之间存在身份和地位上的差别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其中一些人有可能因不愿批评或否定其他人的观点而放弃自己的合理主张。2对专家的挑选应基于其对企业内外部情况的了解程度。3其他注意事项:六、德尔菲法的优缺点优点:(1)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2)能把各位专家意见的分歧点表达出来,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缺点:(1)权威人士的意见影响他人的意见。(2)有些专家碍于情面,不愿意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3)出于自尊心而不愿意修改自己原来不全面的意见。第七节PDCAR法则

一、PDCAR法则著名的PDCAR法则是一种风靡东西方管理界和思想界的计划流程,它不但可以指导公司、团队和项目的正常运行,也可以用于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PDCAR是英语Plan,Doit,Checkit,Actionagain,Record的缩写。Plan就是做计划;Doit就是立即去做,付诸行动;Checkit就是在实施中不断地检查与检验;Actionagain就是通过检查总结教训,然后再次行动;Record就是将经验记录备案,供以后借鉴。这是一种行为修炼工具,它对于提升组织与个人执行力都很有指导意义。二、PDCAR法则的具体内容1唯有计划,才有效率和成功2关键在于行动3反复检验,及时调整4吸取教训,从头再来5认真总结,详细记录三、PDCAR与传统PDCA流程的区别PDCAR强调内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要求事情的进程必须得到及时的传达和汇报,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PDCAR更注重工作流程的循环性和团队合作精神。PDCAR是在PDCA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后的标准工作流程。

第六章

管理审计现场取证方法

主要知识点管理审计具有涉及范围广泛、综合性强等特点,因而审计的难度较大。因此审计技术方法也有别于传统的查账方法,更多的是运用科学管理方法为审计服务。在开展管理审计取证时,不但需要运用观察、询问、分析等各种传统审计方法,更需要运用因素分析、线性规划、价值分析等多种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分析技术。本章介绍管理审计现场取证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审计基本方法、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科学管理方法、项目管理方法。关键概念管理审计现场取证;审计方法;管理审计方法;管理审计现场取证方法第一节管理审计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现场察看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一般情况,以及对审阅与分析中所发现的问题或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通过亲临现场巡视获取证明材料的一种审计技术。鉴于观察法在应用中的复杂性,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时要心细,仔细留意周围的一切情况,不要放过任何细微的差异、疑点。(2)保持合理的职业审慎。(3)在观察的同时注意综合分析。(4)在观察时,要与询问法结合运用,并应注意询问的策略与技巧。(5)为了便于了解各种情况,观察时应结合使用问题式调查表。(6)某些情况的介绍,最好要求被审计单位结合现场观察进行。(7)对于观察获取的资料,必须详细记录,尤其是形成的初步结论,一定要写清楚在观察时导致产生结论的原因,以免以后产生误解而使工作失误。二、询问法询问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直接找有关人员进行面谈以取得必要的资料或对某一事实给予证实的一种审计取证技术,也称面询。询问法的运用1.选择询问方式(1)个别询问的运用(2)集体询问的运用2.询问策略的运用(1)创造适宜的询问气氛(2)恰当地提出问题二、询问法(二)询问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准备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之前,如果可以让被询问人事先了解情况的,则应预约询问的时间。(2)为了便于询问的进行,审计人员应使自己的言行显得特别有修养。(3)在询问过程中,要注意倾听,使被询问人意识到他所提供的信息是重要的。(4)在询问过程中,应认真做好询问记录,并在询问完毕后交被询问人查阅签名,以明确责任,尤其是在对管理层进行询问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5)通过询问获得的言词证据,不能直接用来作证,只能用作重要证据的补充证据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直接通过对有关审计项目之间的对比,揭示其中的差异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差异是否正常及其形成的原因,从而判明经济活动是否合理、有效,被审计单位有无问题的一种分析技术。关联分析法是指对存在关联的被审计项目进行对比,揭示其中的差异所在并判明可能存在问题的一种分析技术。账龄分析法又称期龄分析法,是指根据账户中业务事项发生后延续时间的长短编制分析表,揭示其中有无异常或其他问题的一种账户分析技术。趋势分析法也称动态分析法,是指从发展的观点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在时间上的变动情况,以揭示其增减变动的幅度及其发展是否正常、合理和有无管理问题的一种分析技术。第二节经济活动分析方法

一、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经济活动分析中最基本的分析技术,也称连环替代法。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被审查活动的影响因素及联系2确定各因素的先后排列顺序3依次替换各因素并测定影响效果4影响结果的原因分析5提出改进建议与措施二、经济批量分析法经济批量分析法就是在保证生产供应连续性与均衡性的前提下,确定总费用最低时的合理采购量或生产量的分析方法。应用经济批量分析法的具体做法是:1确定指标2建立模型三、量本利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它是通过业务量(销售量、营业额)、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评价盈利状况与经营业绩以及有关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的一种分析技术,也称盈亏分析、保本分析等。确定模型分解成本测算指标评价与建议四、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是衡量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相关分析法对审计人员建立模型、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非常有用。相关分析法作为管理审计方法很有推广价值。一个简单的运用就是用相关统计量检查记录值和非财务变量之间的合理性,价格清单可以和相关行业价格数据进行分析,产量可以与直接机器工时做比较,以确定是否存在管理问题。通过相关分析法,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业务异常进行排查,从而能够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效率问题或其他经营管理的情况。五、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运用数学方法揭示事物发展内部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方法。(一)收集有关资料(二)建立回归方程

1.建立模型2.测试与检验3.提出管理建议六、指数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是指利用经济现象中某些经济指标在两个不同时期(基期、报告期)的可比数值,揭示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技术。(一)确定指数形式(二)测定指标及因素分析(三)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第三节科学管理方法

一、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一套能够使组织明晰他们的愿景和战略,并把愿景和战略转化为行动的管理系统,而不仅仅是一套测量系统。(一)平衡计分卡的要素(1)平衡计分卡保留了传统的财务测量方法。(2)平衡计分卡通常采用的非财务维度包括客户关系、内部流程建设和学习与成长三个方面。(3)平衡计分卡将组织的目标、指标、目标值和行动方案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明晰组织战略和关注的关键绩效领域-明确各个维度的目标-设定各个目标的绩效指标-设定各个指标的目标值-明确达到目标值的行动方案,使组织战略成为组织中每个人的工作,从而使其得以有效执行。第三节科学管理方法

一、平衡计分卡(二)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流程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流程如下:(1)分析组织的业务现状;(2)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确定组织战略;(3)根据组织战略设定四个维度的战略绩效目标:财务、客户关系、内部流程建设、学习与成长;(4)在组织内传达战略并把绩效目标逐级落实到组织内各级单位甚至个人;(5)把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能力发展和浮动薪酬挂钩,并运用信息系统为高层提供便利,使之易于跟踪和检查,必要时可以及时调整战略以实现组织目标;(6)定期汇报组织绩效结果,根据评估分析,对战略进行相应调整,并重复上述流程。二、经验曲线在一般情况下,经验曲线的生产研究观察到的曲线值在60%~80%之间,当其曲线值为70%时,意味着生产的产量翻一番,生产单位成本或所需时间是原来的70%,减少了30%。内部审计人员利用经验曲线法可以对新产品的生产效率进行估计,并将此数据与账面记录值进行比较,以发现是否存在信息披露失真的情况或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三、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主要解决资源优化问题。当审计人员对稀缺资源的利用进行审查评价时,可能用线性规划法来进行取证,计算出在一定资源限制下能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资源利用最优解。1.明确约束条件2.建立数学模型3.求变量的值及函数值4.审计评价与管理建议四、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对决策中考虑的某一因素变化时给预计结果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敏感性分析需要建立模型进行计算,并进行模拟运行。模拟过程有五个步骤:定义目标用公式表示模型验证模型设计实验执行模拟——评估结果五、蒙特卡罗方法蒙特卡罗方法是一种随机模拟方法。蒙特卡罗方法得名于欧洲著名赌城——摩纳哥的蒙特卡罗。蒙特卡罗方法是在风险环境下的一种模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模拟方法。首先它利用计算机通过随机行为模拟不确定性,然后几次估计指定模型确定的一般特性。该方法成本较高,而且总有一些预测存在误差的可能。在管理审计中,蒙特卡罗方法一般可应用于下列情况:(1)审查评价公司计划;(2)审查财务计划;(3)评价研究与开发项目;(4)评价存货管理等。六、排队论顾客排队等待企业服务,企业必须决定应提供多少条排队等待线。排队论提供了对既定的顾客到达率使总成本最小的数学模型,最小的服务成本(运营成本)和等待成本(排队等待的顾客的闲置资源或支付给等待服务顾客的员工的工资)。一个简单的排队系统可采用代数方法求解,对复杂的系统则需要模拟。显而易见,该方法适合需要排队服务的企业,运用排队论,关键的成本是运营成本和服务设施成本,其应该最小化。审计人员可利用该方法对企业排队成本进行审查,试图以最小的成本提供服务,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高服务设施的效率。七、期望值1在存货购买决策上的应用:以期望值为基础的盈利表,在进行存货决策中常常用到。2完全信息的期望值:若一个企业能准确预测销售,就意味着企业会收到与完全期望值相等的收益。3对会计估计的应用:期望值的计算,对会计估计(如担保费用和其他的意外债务的估计)的形成很有用。第四节项目管理方法

一、网络分析法网络分析法是现代管理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是,运用网络理论和程序分析方法,将一项活动的具体工作编制成网络图,计算确定其中的关键路线,使各项具体工作在执行中出现最少的延误与中断,合理安排人、财、物,从而对计划进度和成本费用进行有效控制与监督,以最少的时间或费用消耗达到预期目标。1.确定具体工作目标2.估计工作的资源3.绘制网络图4.确定关键路线5.优化网络图6.评价经济活动,提出管理建议二、投资分析法投资分析法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对建设项目所需的投入资金以及投资后可能产生的经济效果进行测算,再决定是否接受投资所采用的一种分析技术。1.估计投资额(1)生产规模指数法,(2)成本比例估算法,(3)资金比例估算法,2.确定现金流量3.计算与分析4.审计评价与管理建议三、价值分析法价值分析法,也称价值工程(VFC),是指通过对系统的功能与成本的对比,寻求使整体达到最优的途径而采用的一种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价值”是指效用与取得这种效用投入资源的比,是衡量各项活动有效的尺度。1.明确价值分析的目标(1)ABC分析法,(2)百分比法,(3)功能评比法,2.收集信息资料(1)用户信息资料。(2)销售信息资料。(3)技术信息资料。(4)成本信息资料。三、价值分析法3.组织功能分析(1)提出功能(2)整理功能(3)功能评价4.审计评价与管理建议(1)建议提高功能,降低成本。(2)建议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3)在成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功能。(4)大幅度提高功能。(5)在不影响用户使用的前提下,降低功能和成本。

第七章

管理审计分析和评价方法

主要知识点本章主要介绍在管理审计中所运用到的一些分析和评价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审计常规分析方法,管理审计独特分析方法,管理审计评价方法。关键概念管理审计分析;管理审计评价第一节管理审计常规分析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直接通过被审计项目有关内容的对比来揭示差异,并分析判断差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技术。按对比时所用指标的不同,比较分析法又分为绝对数比较分析法和相对数比较分析法。绝对数比较分析法是指直接以有关项目之间的绝对数额进行对比,来揭示其中存在的差异并针对差异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种分析方法。相对数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计算相关项目的百分比、比率或比重结构等相对数指标,根据相对数指标的对比,来揭示其中的差异并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二、平衡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是指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以及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对应该存在内在制约关系的有关项目进行计算或测定,以检查制约关系是否存在并揭示其中有无问题的一种分析技术。例如,审计人员查阅资产负债表,发现存货的本年末余额为210万元,而对应查阅存货所包含的具体科目——如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低值易耗品等——时,发现其合计数额远远高于210万元,这说明相关数额之间存在问题,导致不平衡。三、科目分析法(账户分析法)科目分析法(账户分析法)是指根据科目对应关系的原理,对总分类账户的借方或贷方的对应账户及其发生额和余额是否正常进行分析的一种技术。一般针对一些容易产生错误和舞弊问题的科目,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销售、采购等,采用此方法。结合“产品销售收入”和“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账户的对应关系,或结合“管理费用”和“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付账款”等账户进行分析,可审查有无差错和弊端,也可了解产品销售情况、应收账款发出和收回情况,以及费用发生、支付情况等。四、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指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在时间上的变动情况,从而揭示其增减变动的幅度及其发展趋势是否正常、合理,有无问题的一种分析技术。(一)定基动态比率定基动态比率即用某一时期的数值作为固定的基期指标数值,将其他各期的数值与其对比来分析。(二)环比动态比率环比动态比率是以每一分析期的前期数值为基期数值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值÷前期数值×100%五、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标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研究者把一组反映事物性质、状态、特点等的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能够反映出事物内在联系的、固有的、决定事物本质特征的因素。六、指数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方向、程度及绝对数量。其分析步骤如下:一是选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各项指标。二是根据重要性程度,对各种比率标注重要性系数,并使各系数之和等于1。三是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四是计算确定企业分析期各项财务比率的实际数值。五是计算求出实际比率占标准比率的百分比,即相对比率。六是用相对比率乘以重要性系数,求出各比率的评分,即综合指数,并求出各比率综合指数的合计数,即总评分,以此作为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的依据。七、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依靠预测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其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没有或不具备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定性分析法主要根据除企业财务报表以外的企业所处环境、企业自身内在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总体把握。第二节管理审计独特分析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任何一项决策都需要进行“利弊权衡”,这种“利弊权衡”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不仅是经济学的一个根本方法,也是管理决策的一个法宝,“一个有力而必需的工具”。这一方法在决策中的应用是长久的,它“既为现在也为将来的商业决策提供了一种系统而逻辑的分析方法”(Maurice,2003)。所以,决策从本质上说也是成本与效益的比较,虽然有时候这种比较是在无意之中完成的。由此,管理和管理审计的实质也可归结为成本-效益的分析和比较。二、价值工程法价值工程法又称为价值分析法,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技术,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价值的表达式为:价值(V)=功能(F)÷成本(C)价值工程法不仅是一种提高工程和产品价值的技术方法,也是一种指导决策、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它体现了现代经营的思想。在管理审计中可采用这种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三、标杆分析法标杆分析法又称基准化分析法(Benchmarking),是指将本企业的各项活动与从事该项活动最佳者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行动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标杆分析法是将本企业经营的各方面状况和环节与竞争对手或行业内外一流的企业进行对照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评价自身企业和研究其他组织的手段,是将外部企业的持久业绩作为自身企业的内部发展目标,并将外界的最佳做法移植到本企业的经营环节中去的一种方法。四、雷达图分析法雷达图(RadarChart)分析法亦称综合财务比率分析图法,又可称为戴布拉图法、蜘蛛图法。它是日本企业界为了对综合实力进行评估而采用的一种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雷达图分析法是从企业的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成长性、生产性等五个方面,对企业财务状态和经营现状进行直观、形象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第三节管理审计评价方法

一、数据包络分析理论(DEA模型)1978年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mes,W.Cooper和E.Phodes提出的第一个DEA模型,解决了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计量问题,这一技术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管理审计中,DEA模型不仅被用来分析评价经营业绩相对有效性,还被用来分配审计资源;其不但能够对营利性组织进行效率评价,还能够对非营利性组织进行管理审计。在DEA模型中,DMU的比较效率被定义为所有加权产出值与所有加权投入值的比率。二、二次相对评价法二次相对评价法是一种在动态变化中对评价对象基础条件的差异进行描述以及测算其主观有效努力程度的具体方法。二次相对评价法的几何意义(如图所示):以参考指数为横轴X,当前指数为纵轴Y,在平面坐标系中标出所有评价对象的指数状态,采用BCC模型计算得到企业管理前沿面,将该评价对象的当前指数Y在前沿面上的对应值记为Y′,Y与Y′的比值(η)即为该评价对象的管理有效性,它是每个评价对象当前指数占目前客观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值的百分比。三、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一个综合评价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指标评价系统,它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为每一部分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第八章

管理审计报告方法、沟通方法和后续审计方法

主要知识点审计报告,是在审计工作结束之前,由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审计的结果编写并报送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文件。编写管理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对被审事项进行全面管理评价的一个总结,其中包含审计人员提出的书面管理建议。因此,如何编写管理审计报告是管理审计中最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审计报告设计方法,审计报告编写步骤与方法,管理审计业务沟通,审计报告的复核和呈送,管理审计后续审计方法。关键概念管理审计报告;管理审计沟通;后续审计第一节审计报告设计方法

一、格式的设计1.报告的标题2.报告的接受者3.报告的具体内容4.报告人的落款二、报告内容的设计3审计评价1基本情况2存在问题4管理建议三、表达方式的设计方法1.表达形式的选择表达形式的选择,就是指是采用简式的形式表达,还是采用详式的形式表达。采用简式表达形式编制的审计报告,被称为简式审计报告。2.表达体裁的选择审计报告的体裁主要有四种:叙述式、条文式、表格式和综合式。第二节审计报告编写步骤与方法

一、报告编写步骤与方法1.收集和选择资料2.编制附件,提供佐证3.整理资料,拟定提纲4.编写报告5.提交审计报告二、编写报告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重点,切忌面面俱到2数据充分,切忌言之空洞3反复核实,切忌粗枝大叶4简洁明了,切忌冗长乏味第三节管理审计业务沟通

一、业务沟通的类型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3.全面沟通和缺陷沟通4.进度沟通、财务沟通、经营沟通二、业务沟通方式的选择(一)业务沟通的影响因素业务的类型。审计评价结果。管理的需求。组织的性质以及组织是集权化还是分权化。各个层次管理者对审计活动地位的认可程度。二、业务沟通方式的选择(二)沟通的形式口头沟通最终报告沟通中期沟通二、业务沟通方式的选择(三)业务沟通的要素摘要导言(前言)目标陈述范围陈述意见陈述二、业务沟通方式的选择(四)沟通信息的特点1.沟通必须完全客观2.沟通观点必须清晰3.沟通要简明4.沟通要及时5.沟通应具有建设性6.应关注经营层和管理层的期望、感受和需求第四节审计报告的复核和呈送

一、审计报告的复核(一)最终报告沟通在最终报告确定前与被审计单位讨论管理审计评价和管理建议,可以发现定性不够准确的内容,以降低审计风险。(二)审计报告的复核所有的书面审计报告在正式发送前,审计人员都需要对其内容、格式及笔误进行校订。二、审计报告的呈送最终的审计报告应呈送到与业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所有人员手上,每份审计报告的呈送栏上都应列出分发呈送人员并注明审核人员。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报告呈送给被审计单位和组织的适当管理层,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落实纠正措施。在具体的管理审计工作中,审计报告应呈送给下列人员:(1)被审计单位管理层;(2)被审计单位相关治理机构;(3)采取纠正措施的人员;(4)审计报告审核责任人。第五节管理审计后续审计方法

一、后续审计程序首先,管理层对审计管理建议的反馈。其次,审计人员应对管理层反馈进行评价。再次,验证管理层的反应。最后,若审计人员不满意被审计单位的反应,可以采取恰当措施继续保持沟通,充分交换各自的理由,直至达成一致意见。二、即时改进措施有时管理审计建议需要被审计单位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给被审计单位一段时间进行思考,就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例如,发现现金管理内部控制缺陷,存货管理中的高风险事项等。审计人员有责任对即时改进措施的落实和效果进行后续跟踪,以确定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或风险得以控制。审计部门负责人应该建立一套后续过程,监督和保证已经实施了有效的管理改进措施,或者确认高级管理层已经接受了不采取任何改进措施所带来的风险。三、实施后续审计(一)实施后续审计影响因素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的重要性管理审计改进措施的成本与收益如果改进措施失败,其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纠正措施的复杂程度期限三、实施后续审计(二)后续审计的方法1把审计评价结果和管理建议给负责采取改进措施的适当管理层,并督促其及时安排资源实施改进工作,以便尽快降低管理风险,减少损失。2在就审计评价或管理建议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后的合理的期限内,审计人员要注意收集管理层对改进措施的反馈。3审计人员要了解改进措施中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对改进措施的反应,若发现有不同意见,则审计人员要慎重考虑其合理性及由此带来的新的风险,并进一步确认后续改进措施整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4检查被审计单位后续改进措施落实及实施后的效果。5审计人员应根据后续审计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向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的管理层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第九章信息技术在管理审计中的应用

主要知识点本章介绍信息技术在管理审计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智能,工作流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神经网络。关键概念人工智能;工作流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第一节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概念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知识表示是人工智能的基本问题之一,推理和搜索都与表示方法密切相关。(2)常识,自然为人们所关注,关于它人们已提出多种方法,如非单调推理、定性推理就是从不同角度来表达常识和处理常识的。(3)问题求解中的自动推理是知识的使用过程,由于有多种知识表示方法,相应地也有多种推理方法。(4)搜索是人工智能的一种问题求解方法。(5)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另一重要课题。(6)知识处理系统主要由知识库和推理机组成。二、人工智能的历史“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现在人类已经把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人工智能也在21世纪领导计算机发展的潮流。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所受到的理论上的限制已不是很明显了,它必将像今天的网络一样深远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第二节工作流技术

一、工作流技术的概念工作流技术是当今一项飞速发展的技术,它的最基本的特性就是能够结合人工和机器的行为,特别是能够与应用程序和工具进行交互,从而完成业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