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基础知识演示文稿第一页,共五十四页。佛教基础知识第二页,共五十四页。主要内容佛教的起源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传入和演变汉传佛教的主要流派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三页,共五十四页。一、佛教的起源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国王净饭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牟尼”的意思是明珠,喻为圣人,因此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徒则称之为“佛”或“佛陀”。
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佛,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知、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徒称呼他为佛祖。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第四页,共五十四页。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种族名称明珠,比喻圣人释迦族的圣人悉达多•乔达摩名姓吉祥、到达目的及一切功德成就的人。汉译为“成就者”第五页,共五十四页。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第六页,共五十四页。出游感苦第七页,共五十四页。削发为僧第八页,共五十四页。六年苦行第九页,共五十四页。牧羊女供奶第十页,共五十四页。菩提树下驱除妖女第十一页,共五十四页。弟子千人第十二页,共五十四页。波罗树下涅盘第十三页,共五十四页。建舍利塔第十四页,共五十四页。佛教: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思维: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思维。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第十五页,共五十四页。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一)三法印、三宝(二)四谛(三)七宝、六度四摄(四)八正道(五)十二因缘第十六页,共五十四页。(三)三法印法印即“法之印章”,即佛法有别于其他理论和宗教的特征。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第十七页,共五十四页。
“诸行无常”,其意思是说宇宙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具有相依相持的关系。世界上没有恒常不变的、永远存在的东西。
“诸法无我”,其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并无本体论的所谓我的存在。“无我”的意思是无固定性。
“涅槃寂静”,佛教认为,人生有种种烦恼和痛苦,涅槃即是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的最彻底的断灭。第十八页,共五十四页。三宝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教术语中的“三宝”有两种,一种是指佛宝、法宝、僧宝称作“住世三宝”;一种是指觉、正、净称作“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第十九页,共五十四页。四谛亦称“四圣谛”,“四圣谛”是佛陀所创教理的集中体现。谛是“实在”和“真理”的意思。“四圣谛”即是佛陀发现的四条根本道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一)四谛第二十页,共五十四页。
“苦谛”,即道苦果,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苦,人生无事不苦。
“集谛”,即道苦因,是对苦因的推究。佛陀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是致苦的助因。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四页。
“灭谛”,即求解脱,就是在明白集谛道理的基础上,灭绝苦的根源——从而进入解脱的境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涅槃”,又作“灭度”、“圆寂”等。
“道谛”,即语修行,就是灭苦的道路和达到涅盘境界的方法。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四页。“苦谛”道苦果“集谛”道苦因人生本质及形成原因“灭谛”求解脱“道谛”语修行人生解脱方法和归宿四谛说(根本教义)——佛教中的四条真理(谛:真理、实在,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四页。(四)六度四摄六度“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到彼岸",意思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四页。
第一是布施度,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畏惧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度,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
第三是忍度,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度,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
第五是禅定度,修习止观,能对治散乱,使心安定。
第六是般若(即智慧)度,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四页。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四摄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是菩萨摄受引导众生的四种方法,也称为四摄法、四摄事。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四页。第一是布施摄,即据众生之乐求,以无所施之心施才、施法、施无畏,令其解忧而入菩萨道;第二是爱语摄,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摄,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摄,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四摄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四页。佛教的修行方法八正道的演绎,其具体内容可再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戒——正语、正业、正命定——正定、正念慧——正见、正思维、正精进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四页。佛教7宝关于“七宝”,各个经典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法华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四页。(1)
金∶指黄金,又称为紫金。为妙色或好色。佛典在赞叹佛身端严时,常用妙色身、金色身之语。金多用于寺院殿堂、法器、佛像、佛具。(2)
银∶指白银。是最廉价的贵金属,佛教认为银所呈现出的光与色都具有息灾的能力,所以银被广泛用于饰物。(3)
琉璃∶是一种类似玉的宝石。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天生神物。(4)
玻璃∶指水晶。(5)
砗磲:一种生活在深海里的软体动物的贝壳,也可能是白珊瑚。青白间色,砗磲在藏传佛教中是高级的圣物。(6)
赤珠:即赤真珠,所见实物一般为红珊瑚珠。纯赤色之真珠极其难得。通常用红珊瑚珠代替赤珠。第三十页,共五十四页。(7)
码瑙:此物并非今人所称之码瑙,而是翠绿玉或带有深绿色光辉的宝石。(8)
琥珀:琥珀、蜜蜡从地质学上说是同一种东西,透明的叫琥珀,不透明的叫蜜蜡。蜜蜡在藏传佛教尤其重视它,用来做念珠和护身符,有强大的辟邪趋吉功效,黄色蜜蜡还可以催财旺财。(9)
珍珠:珍珠是珍珠贝分泌的胶汁状炭酸钙化合物包裹异物而形成的。以大而圆为贵,一般做念珠、项链。(10)
珊瑚: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一种有机石灰质方解石。佛教中一般用红珊瑚。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四页。不管哪部经典的七宝,有一个共同处,那就是用来表法的。
佛教认为,七宝中唯有银所呈现出的光与色具有息灾的能力,所以银被广泛用于饰物。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四页。八正道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四页。
(二)十二因缘:
也称十二有支、十二缘生,是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变化都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便是因缘。因是内因,是根本原因;缘是外因,是辅助因素。有时因、缘通用,因为缘也是一种因。由于具备一定因缘便有相关事物生起或消灭,此为缘起。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四页。一、无明:即贪瞑痴之类烦恼心,惑乱心。二、行:即前生由于无明之惑而造的善恶诸业,是为“无明缘行”。
三、识:指思维和意识活动,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四、名色:一切精神与物质之总称。名指心,色指物。五、六处:即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官。六、触:婴儿出生后,其六处与外在的对象接触,从而发生感触或认识,是为“六处缘触”。七、受:即由接触外境所感受到的或苦或乐、或爱或憎的心境和感受,是为“触缘受”。八、爱:有苦乐爱憎的感受,就会产生对事物的贪求和欲望(“爱”),是为“受缘爱”。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四页。九、取:既有对外物的贪欲,便会在行为中表现为对外物的索取或占有。十、有:在行动上有所索取,就是作业,从而种下了来生果报之因。此种作为来生果报之因的存在,就是“有”,即有所本之意,是为“取缘有”。十一、生:既有今生之业的存在(“有”),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生”),是为“有缘生”。十二、老死:既有来世之生,必将老病而死亡,是为“生纪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是“老”和“死”的合称,代表一切苦恼,也指人生的终结。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四页。佛教东来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四页。佛的分类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大乘,则对原来的教义有所修改和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并已《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新。第三十八页,共五十四页。佛的含义2.(1)佛的含义佛,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觉者”,和“知者”。佛教认为,“觉”有三种涵义:“自觉”,“觉他”(使众生顿悟),和“觉行圆满”。其中,“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达到这种最高境界的“觉者”。另外,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专用做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第三十九页,共五十四页。佛分类(2)佛分类A.释迦牟尼“三身佛”---"法身佛",居中;"报身佛",居左;"应身佛",居右。B."三世佛",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横三世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居左,"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居中,"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居右),“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之分。第四十页,共五十四页。三身佛(身:体貌;由觉悟、功德成就的佛体)报身佛法身佛应身佛卢舍那佛(光明遍照)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教真理凝聚所成的佛身
佛经过长期修行获得“佛果”之身佛为超度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
第四十一页,共五十四页。1.佛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此三者合称“释家三尊”即“华严三圣”。
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4.菩萨是指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观世音菩萨(应化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安徽九华山),大势至菩萨。5.罗汉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和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第四十二页,共五十四页。大乘小乘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最高果位)释迦牟尼菩萨自觉、觉他(第二等果位)罗汉自觉(第三等果位)(最高果位)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佛教主要神灵第四十三页,共五十四页。佛与菩萨佛的定义: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注意佛的三个条件:自觉;觉他;功(觉)行圆满。三者缺一不可。菩萨的定义:菩萨是一个自觉和觉他的人,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以觉悟他人为己任。注意菩萨的两个条件:自觉;觉他。从佛和菩萨的定义可以看出,与佛相比,菩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础的设计原理》课件
- 《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课件
-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教科版期末复习三 工具与技术
-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课件第6课 观察云
- 《生物高考总复习》课件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课件3.3《我们来造“环形山”》
-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课件《给动物分类》
- 幼儿园种植区建设合同
- 夫妻合伙栽树苗协议书(2篇)
- 《KB运作要领与规则》课件
- 卫生化学期末考试习题2
- 某市区域调研报告
- 污泥处理工施工详细注意事项培训
- 剪映专业版画中画与蒙版使用方法教程
- 一+《展示国家工程++了解工匠贡献》(教学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精讲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全 册
- 中职班级建设方案
- “三防”行动(防冻防凝防静电)专项检查表
- 2023年10月自考00087英语翻译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IT行业模板:设备验收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