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针疗法牛君银培训课件_第1页
筋针疗法牛君银培训课件_第2页
筋针疗法牛君银培训课件_第3页
筋针疗法牛君银培训课件_第4页
筋针疗法牛君银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筋针疗法

概念筋针疗法是刘农虞教授多年经验总结,在经筋理论指导下,遵循《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原则,采用“以痛为输”为主法,选取筋穴,应用筋针,浅刺皮下,无感得气,导气布津,舒畅经筋,适用于治疗经筋病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经筋理论之经筋的概念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筋之狭义,主要指肌腱、韧带和筋膜。《辞海》曰:“筋,统指大筋、小筋、筋膜等。包括近代所称的韧带、肌腱、筋膜等内容。筋与人体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此外,脏腑胸脯间的一些组织亦属此范畴,“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腹膜、胸膜、脑脊膜、骨膜等。经筋的概念筋之广义,还包括肌肉,涉及部分神经。《说文解字》:筋,肉之力也。现今也认为:“筋,附着骨上的韧带,引申为肌肉的通称”。关吉多教授认为经筋还包括部分神经。灵枢经筋篇亦有相关记载。综上所述,经筋是指四肢、躯干部与十二经脉密切相关的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神经等组织的总称。足太阳之筋《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胭;其别者,结于踹[1]外,上膪中内廉,与膪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顺蚴;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脶;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2]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顺。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膪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3]劫刺[4],以知嘲为数,[5]以痛为输[6],名日仲春痹。足少阳之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1]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眇[2]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顺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膪筋急,前引髀,后引尻[3],即上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趼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日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孟春痹也。足阳明之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千[1],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顺,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瘸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季春痹也。足太阴之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1]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日孟秋痹也。足少阴之筋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瘼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日仲秋痹也。足厥阴之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日季秋痹也。手太阳之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1]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2],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仲夏痹也。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手少阳之筋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牖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n3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引,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季夏痹也。手阳明之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孺,结于鹪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脶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烦;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孟夏痹也。手太阴之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牖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脶,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仲冬痹也。手心主之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1]。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孟冬痹也。手少阴之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烨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日季冬痹也。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经筋的分布特点经筋起于四末,向心分布。经筋头面躯干分布,强化九窍体腔联系。经筋“结、合”、交叉相连,而无表里关系。经筋分布体表,入体腔而无属络脏腑。经筋循脊挟膂,与体腔脑窍有关。经筋病的病因经筋病的病因是指导致经筋发病的原因。1、寒热是经筋病的诱发因素。(经筋痹病主要由风寒湿邪入侵所致,主要与寒热有关。)2、劳损是经筋病的主要外因。(慢性劳损是经筋病的外因,外感寒热是经筋病的诱因,劳损复感外邪是经筋病的主因。)3、气虚是经筋病的内在基本因素。(气虚是筋痹的基础,卫气不足不能卫外而招致外邪入侵;慢性劳损是发病的外在主因,可致局部经筋受损、经气阻滞,卫气不充,则风寒湿邪乘虚入侵,入腠袭筋而病。)经筋病的分类1、筋性痹病:主要表现在肢体感觉异常(急、痛、支、转筋)、运动功能障碍(纵、折、举、转动、屈伸、俯仰、不用、阴器、目开合)两方面。(类似于软组织损伤及运动神经系统疾病。)2、筋性窍病:类似于五官九窍疾病。3、筋性腔病:类似于脏腑病症。经筋病的诊查经筋病的四诊:问诊、望诊、闻诊、切诊。问诊询问患者的筋伤的部位、病因、伤情、伤后处理、病情变化等方面的情况。1、部位:筋伤部位一般比较容易判断,病久的需分辨阴筋、阳筋病损(主动肌与拮抗肌)。2、病因:需问清是外来暴力还是扭挫损伤,以及受伤时的体位;询问感受外邪、体倦过劳;判断急性或慢性损伤,筋伤的程度、性质、寒热。3、伤情:受伤时的神志情况,肿痛、关节活动情况,是否伴有寒热。问诊4、疼痛: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诱因、时间、程度等。筋伤较多局限,以牵扯痛、僵痛、挛痛、纽痛为主。急性筋痹与慢性筋痹,急性疼痛较剧,慢性疼痛较轻,以酸胀痛为主,活动是常诱发或加重。神经挫伤有放射性麻木或者电灼样剧痛,神经肌肉血管损伤则出现持续性疼痛,而筋膜、肌腱、肋软骨损伤则阵发性疼痛。5、活动:询问筋伤与活动关节。受伤即刻出现活动障碍多见于骨折、脱臼,筋伤活动受限多见随肿痛逐渐加重,持续性活动障碍多为软组织粘连,间歇性活动障碍多为关节腔内有游离物等。望诊1、望神:筋伤一般无明显神志变化。筋伤时面色苍白是痛甚,口唇发绀是危证。2、望形:筋伤时出现特殊形态有利于判断病情。落枕出现颈项僵痛,踝关节扭伤出现跛行,指腱鞘炎出现弹弓指等。3、望肿胀:络伤血溢脉外为青紫瘀肿;水停皮下为凹陷性水肿;筋伤气津不布为按之即起的气肿;痰浊结聚皮下突起为囊肿。望诊

4、望肤色:色红有热,如关节炎痛风等;色白有寒,血供不足;色青紫是皮下出血为新伤瘀斑,色黄为陈伤,色黑为组织坏死。5、望舌:1、望舌质:舌色淡红为正常现象,色淡白为气血不足,色红有热,色青紫有瘀血。2、望舌苔:苔的厚薄反映邪气的盛衰,由薄转厚表示病进,反之病退;舌苔润泽表示津液未伤,干燥表示津液已亏;苔腻为有湿、有痰、有食积之象;无苔为阴津亏虚;苔白为寒,苔红有热等等。闻诊筋病的闻诊重点在听闻关节、肌腱活动时的异常声响。关节内有游离物活动时有弹响,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退行性关节炎活动时有关节摩擦音,如髌骨软骨软化症;肌腱炎检查时有捻发音;腱鞘炎屈伸活动时有弹响声等。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1、脉诊:浮沉脉主表里、分深浅,筋伤病多见浮脉,沉脉提示病位较深。迟数脉主寒热,迟者为寒,数者为热,为经筋病的寒热辩证提供依据。弦涩脉分气血,弦脉多见气滞痛甚,涩脉多为血瘀阻脉;细滑脉分虚实,滑脉多见气血壅盛,细脉常见于气血亏虚、体弱久病之人。切诊2、按诊:1、按肿痛:筋伤病大多有肿痛,压痛明显为浅层筋伤、不明显为深层筋伤;按之痛为新伤、按之舒为旧伤;局部压痛为肌腱肌肉损伤,放射窜痛与神经病变有关;腱鞘囊肿按之不移而坚,皮下脂肪瘤按之柔软。2、按肌肤:触摸皮肤温度,肤温高有热,肤温低有寒。肌肤触之结节或条索物提示津气阻滞经筋。

3、按畸形:一般有骨折或者肌腱、韧带断裂收缩所致。经筋病的检查方法筋病主要表现为筋急和筋纵。筋急:骨关节活动度缩小、受限;筋纵:骨关节活动度增大、位移。掌握人体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的基础上,测量关节的活动范围,有助于了解筋伤的性质和程度。经筋病的检查方法人体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中立位:0度。颈:左右侧屈45度、前俯后仰35—45度、左右旋转60—80度;肩:前屈90度、后伸45度、外展90度、上举90度、旋内80度、旋外30度;肘:屈曲140度、旋前旋后90度;经筋病的检查方法

腕:背伸35—60度、掌屈50—60度、桡侧片25—30度、尺侧屈30—40度;腰:前屈90度、后伸30度、侧屈20—30度旋转30度;髋:屈曲145度、后过伸40度、内收外展均25度、旋内旋外各40度;膝:屈145度、伸15度;踝:背屈20--30度、跖屈40—50度。经筋病的检查方法

腕:背伸35—60度、掌屈50—60度、桡侧片25—30度、尺侧屈30—40度;腰:前屈90度、后伸30度、侧屈20—30度旋转30度;髋:屈曲145度、后过伸40度、内收外展均25度、旋内旋外各40度;膝:屈145度、伸15度;踝:背屈20--30度、跖屈40—50度。经筋六向评估人体有许多肌肉(500多块肌肉)人体运动——六向运动——前俯后仰、左右转侧、左右旋转肌体运动大多为肌群的协调运动。经筋活动分为手足三阳筋和三阴筋(主动筋、拮抗筋、协调筋)的相互协调有节制的运动。经筋病的治则一、“以痛为输”是筋病取穴的主法。1、体表筋肉为经筋病的主要病变部位。2、疼痛是经筋病的主要病理反应。3、压痛是经筋病取穴定位的主要法则。4、“以痛为输”属于阿是取穴之法。经筋病的治则二、“燔针劫刺”是筋病施术法则。

“燔针劫刺”意为:采用燔针(温针或者火针),“以痛为输”,使用劫刺之刺法能劫夺病邪,达到“以知为数”之快速见效的针法,主要用于经筋之痹症。经筋病的治则三、“以知为数”是筋病取效准则。

“以知为数”意为:治疗经筋病采用筋针疗法以治疗获得效果或者病愈为依据来决定针刺的次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筋针疗法的特点取穴简便筋穴类似于阿是穴,无明确定位,随证随病而显,大多位于病变附近。“以痛为输”,即以压痛点、痛减点,筋结点等为主要取穴方法。微痛安全筋针刺激皮下组织,一般无酸麻沉胀重等显性得气感觉。筋针沿皮下浅刺,不深入肌层,留针期间不影响肢体活动,一般不会伤及重要脏腑组织器官等。筋针疗法的特点简便易学筋针疗法,取穴简捷,皮下浅刺,不需得气,无需掌握针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各式补泻手法,简略了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学习。经济速效

筋针常用针具价格近似毫针,仅短柄筋针及曲柄筋针两种,比其它特殊针具便宜。筋病取穴较少,用针数量较少。应用筋针诊疗步骤1、经筋诊查:四诊、经筋六向评估。2、辨病别型:筋病、脉病、脏腑病筋病:筋性痹病、筋性窍病、筋性腔病兼病:筋肉型、筋脉型、筋骨型3、确定病筋:十二经筋(熟悉经筋循行分布)4、选取筋穴:取穴原则与方法。应用筋针诊疗步骤5、体位与消毒。6、筋针操作:选取筋针(长短、粗细、直纹、钩型等)定向浅刺,随型施术留针活动验效,调整针向7、久留针:固定筋针,记录针数。8、出针:数针。筋针疗法的取穴原则1、循筋(肌)取穴循相关的经筋分布或者肌肉纤维走向寻找阳性物或者阳性反应,作为选穴的方法。2、穴不过“节”

一般所取穴位不会跨过两个关节,多局限在某一关节上下。筋针疗法的取穴原则3、阴病引阳,阳病引阴经筋分布于阳部的阳筋和分布于阴部的阴筋是互相协调配合,而发挥“主束骨而利关节”的作用的。即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在病损情况下选穴原则,如颈肩综合征患者,颈部转动时,有时同侧颈肩部掣痛,有时对侧颈肩部掣痛,同侧痛大多为主动肌病损,对侧痛大多为拮抗肌病损。筋针疗法的取穴方法1、以痛为输经筋病以疼痛为主要临时表现。循筋(肌)取穴时,用拇指指腹或者食中无名指指腹,由轻而重,用力均匀按压,注意与本筋上下及伴行之左右比较,深在痛点不显时可配合特定方向活动,或者做该肌抗阻力主动收缩而诱发疼痛或收缩无力,有利于暴露痛点而取穴。筋针疗法的取穴方法2、以结为输筋结是经筋病灶的阳性反应物,可表现为皮下结节或者条索物等。3、以舒为输

一般劳损性筋病,按之痛减或者快然的为取穴目标的方法为“以舒为输”。4、肌筋膜触发点肌筋膜触发点,即在一束紧张的骨骼肌组织的结节上发现的一个点,它特别敏感并以一种特征性的方式引起或放射疼痛。筋针疗法的取穴方法5、神经节段(躯干部)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筋病,或者周身关节、肌肉疼痛的病患,或者部分患者难以寻找其筋结点、压痛点、痛减点、肌筋膜触发点等,可根据西医学神经节段理论在背腰部脊柱旁开0.5-1.5寸之间取穴(可参考中医夹脊穴取穴原则)。筋针体位筋针体位原则:正确的体位,有助于筋针疗法的取穴及疗效,故遵循以下原则:1、便于正确定取筋穴。2、方便医者筋针操作。3、留针期间患者肌肉放松并自觉舒适。4、便于肢体相应活动而无明显妨碍,有助于取穴与验证针效。筋针体位筋针常用体位:俯卧位:俯卧治疗床上,暴露背腰、臀腿。适用于选取背腰部、臀腿部后方穴位筋针操作,并便于相应腰腿不活动。仰卧位:仰卧治疗床上,暴露肩臂、胸腹及下肢前面。适用于选取头面、上肢、胸腹、下肢部穴位筋针操作,并便于相应胸腹部呼吸与四肢部活动。筋针体位侧卧位:侧卧治疗床上,暴露上肢、侧胸腹与下肢。适用于选取侧头、面颊、侧胸腹、下肢外侧部穴位筋针操作,并便于相应下肢部活动。坐位:坐于治疗椅上,暴露项背部。适用于选取头枕、颈项、肩背部穴位筋针操作,并便于相应颈肩部活动。站位:患者站立,暴露腰臀、下肢。适用于选取腰骶、臀腿部穴位筋针操作,并便于相应腰腿不活动。常规消毒针具选择:使用一次性筋针(不锈钢针具)短柄(便于活动)、曲柄(便于留针);带针管、不带针管。(0.30X30mm、0.40X30mm、0.25X20mm、0.30X40mm)四种规格。筋针的进针方法1、管针进针法:使用带管的筋针,取出筋针,拿下固定栓,刺手拇、食指捏持针管与针柄,固定筋针在针管不滑落,然后将针管置于所刺穴位皮肤表面,押手持管固定,用刺手食指叩击或中指弹击针尾使筋针迅速进入皮下,取出针管即可。进针后,将针稍退,筋针平卧或者斜卧于皮肤之上,根据病情向病所沿皮下平刺10-30mm。筋针的进针方法2、夹持进针法:使用不带针管的筋针,取出筋针,用刺手拇、食、中指握持针柄,押手拇、食、中指捏持消毒干棉球扶持筋针下端,针尖接触取穴皮肤表面,刺手利用腕力向下快速刺入,押手向下用力,同时将筋针刺入体内。筋针的进针方法3、爪切进针法:使用不带管的筋针,取出筋针,用刺手拇、食、中指握持针柄,押手拇或食指指端切按穴旁,刺手将针尖接触取穴皮肤表面,利用腕力向下快速刺入。筋针的进针方法4、单手进针法:使用不带管的筋针,取出筋针,用刺手拇、食、中指握持针柄,针尖接触取穴皮肤表面,刺手利用腕力向下并缓慢旋入,如患者感觉疼痛,则将筋针稍离穴点1mm再操作。筋针刺法1、根据经筋循向针刺(1)顺逆平刺(纵刺):针尖指向病所,可循经筋走向纵行浅刺或者循肌肉纤维方向平刺。适用于大多数筋病的治疗方法。筋针刺法1、根据经筋循向针刺(2)垂直平刺(横刺):针尖指向病所,针身垂直于经筋循行方向或者肌肉纤维走行方向沿皮横向平刺。适用于关节部位病变之筋病的治疗方法。筋针刺法2、根据筋病特点针刺(1)傍入浮刺:一般选定筋穴后,可循筋(肌)在穴之上下左右,旁开1—2cm左右处进针,沿皮向病所刺入10—30cm。(2)引皮直刺:一般选定筋穴后,可循筋(肌)在穴之上下左右,旁开1—2cm左右处用手提捏起皮肤沿皮进针,向病所刺入10—30cm。筋针刺法(3)关刺左右: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慎无出血。此法主要用于病位较浅之肌腱、腱鞘病变,如网球肘、弹弓指等。(4)前后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为多向刺。适用于某群肌肉病变者,可在肌群交接点或者交叉点,一针浅层多向透刺治疗。筋针刺法(5)报刺游痹:报刺者,为刺而再刺,治痛无常处之病。适用于病位游走不定,或痛处此起彼伏者,可筋针浅刺痛减后稍退针,待痛又现时再复针刺。(6)扬刺围剿: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适用于病位浅而面积大者,可数针围刺。如带状疱疹等。筋针刺法3、根据肌肉结构学针刺(1)地龙蠕动:筋针单针沿皮浅刺,如地龙皮下涌动之状。适用于单羽状肌肉病变,如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病变。(2)双龙并进:筋针双针沿皮并行浅刺,犹如双龙皮下并涌之状。适用于双羽状、平行状肌肉病变。如股直肌、肱二头肌病变。筋针刺法(3)龙凤戏珠:筋针双针沿皮对向浅刺,犹如双龙戏珠之状。适用于单羽状、双羽状肌肉病变,如股外侧肌、股内侧肌与股直肌病变。(4)多龙齐飞:筋针数针沿皮多向浅刺,犹如多龙戏珠之状。适用于多羽状、聚集状肌肉病变,如三角肌、胸大肌病变。(5)宰头断尾:筋针沿皮垂直肌纤维横向浅刺,犹如宰头断尾之状。适用于常规沿皮浅刺,便于活动时运用。动静结合:筋针治疗时,根据患者病情、病变部位,选择相宜的运动方式。一般采用主动运动,根据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进行相应的俯仰转侧、屈伸旋转等活动,如神经损伤不能主动活动者,可适当配合被动运动。皮下留针:1、在诊室内治疗期间留针,使用短柄筋针,留针期间配合活动,增强疗效,一般留针15—20分钟,隔5—8分钟活动关节。2、对于顽固性筋病,反复发作无定时,针后难以维持疗效者可延长留针时间,使用屈柄筋针,皮下留针8—24小时。长时间留针必须与患者沟通好,嘱其患部不可着水,以免感染。并留好电话,如有不适随时联系。记录留针数量、部位。出针:出针时首先轻捻或者轻提针柄,无紧涩感则向外慢慢退出,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即可。筋针常见意外的处理及预防1、皮下出血:出针后出现血肿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即可止血。皮下留有瘀斑者,一般不需处理,1周即可消散。可配合热敷促进瘀斑消散。血友病或者有出血倾向者避免筋针。2、筋针脱落:筋针的特点是留针期间需要患者配合活动,有时活动时筋针可游出体外而脱落。取针时核对筋针数目,避免筋针遗落患者衣服之内引起刺痛。3、晕针:发生晕针,即可取出筋针,平卧保暖,饮些暖水或糖水,观察血压、心率等。大多即可恢复,如昏迷、血压下降、心率异常等,针刺人中、内关、涌泉等穴,并考虑其他急救措施。其他辅助疗法1、电针疗法:筋针留针期间可配合电针治疗,波形多取疏密波,如效果不佳,筋急之肌肉、韧带、肌腱的慢性疼痛可改予连续波,筋纵之瘫痪、痿证可改用断续波。刺激强度以能耐受为度,时间一般15—20分钟。2、艾灸疗法:对寒则筋急者,可配合隔姜灸、艾条灸、温灸器灸10—15分钟。3、拔罐疗法、腕踝针疗法、皮内针疗法等其他疗法。筋针的临床应用落枕解说:落枕是临床常见颈部筋伤病之一。大多无明显外伤史,晨起或者突感颈部肌肉僵痛,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多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冬春之季。与本病较密切的经筋有足太阳之筋、足少阴之筋、手阳明之筋、手太阳之筋及足少阳之筋。足太阳筋病则项筋急、颈不可左右转动、不能前俯;手阳明筋病则颈不可左右转视;手太阳筋病则颈痛牵引肩胛;足少阳筋病则颈痛牵引缺盆膺乳等。筋针的临床应用落枕病因病机:可因长时间低头劳作,使颈部筋肉牵拉挛急而发生静力性损伤;或因枕头过高、过低或者过硬,加睡姿不正,使一侧颈部筋肉紧张过度而挛急所致;也可因睡眠时遭受风寒侵袭,卫气与邪气相合,卫气不能布散津气,经筋失于润养,筋急拘挛而成。筋针的临床应用落枕临床表现:大多晨起时颈项僵痛,左右活动不利,颈部常歪向患侧,处于强迫体位。有时可影响患侧肩部,转头时常于上半身同时转动。查:颈部肌肉紧张压痛,可触及筋结点,常见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受损。可在相应肌肉起止点及肌腹出现压痛或者筋结点,颈部俯仰、转侧受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