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反思_第1页
《认识角》教学反思_第2页
《认识角》教学反思_第3页
《认识角》教学反思_第4页
《认识角》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认识角》教学反思《认识角》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整理的《认识角》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角》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媒体的动画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引入时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战胜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测和对比,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体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对比、归纳出结论。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对比两个角的大小时,用动画故事来演示,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学生们并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还喊着一样大一样大,我当机又拿出了一个同学们自己做好的角让他们看着,接着又将这个角的两边各剪去一段后问他们现在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都说没有变。我又转动两条边问是变大还是变小。这下都弄明了了,原来角的大小是和角开口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看来借助多媒体的同时也还得结合动手做一做。

《认识角》教学反思2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我应当首先让学生指出活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多让学生操作和玩一玩活动角,让他们感受一下两边一张一合时角的大小变化,也就是说重点应当让孩子操作、探讨、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有什么关系,但是由于一心想着内容多,没有给好多的时间让学生操作,从而导致他们在没有完全感知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状况下,直接被我牵着鼻子走到了我要设定的目标,这个个过程是不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规律,这一做法很不符合新课标理念。

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合作,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在“折直角〞和“画直角〞的片断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折直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找到了判断直角的方法。在“画直角〞的片断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相互改正,相互改进画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认识角》教学反思3

《认识角》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的空间观念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学生对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所以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二是在生活中找角,稳定对角的认识;三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四是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五是演示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六是总结介绍角,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有以下一点体会: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做角——画角——演示角——介绍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在过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想一想、玩一玩、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总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表达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是一种可惜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二是个别同学玩活动角时没有思考问题,老师放任自流,没能及时调控好,以后需加强。三是角的大小对比中我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认识角》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材是依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鉴别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终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编排的,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关于这节课,我也听好多老师上过。如何上好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我也做了好多工作。我上网探寻了关于这节课的一些优秀教学设计,观看了一些教学视频。并参照教学指导用书,把本节课的教材从头到尾看了几遍,翻看了以前关于这节课的听课记录,从中吸取经验。针对本节课,我的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让学生观测例图,找出物品的外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出角的个数不同。从“角〞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看到角这个字,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牛角,墙角…这也是教参中提醒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角和作为数学概念的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测这些角,找出共同的特征,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抽象出图形。接着,通过摸一摸、画一画、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找一找、辨一辨,使学生在对比、判断中进一步丰富对角的几本特征的认识和体验,学会分辩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的方法。通过数角,发现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三、动手操作,稳定认识。

在做角、比角的活动中,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学会直观和重合法对比角的大小的方法,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无关。最终通过折角的活动,加强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角的大小的认识和体验,体会比角的方法。

《认识角》教学反思5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画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回想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

“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毕竟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的概念。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二、数学离不开细心观测

在从具体物体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导学生及时的观测、比较与发现,组织学生探讨:“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数学离不开有序活动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觅角,并通过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稳定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方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终再通过观测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开启与合拢有关。

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角的大小对比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对比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复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准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改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二是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简单,个别同学对比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因此在今后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有观测、有交流,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

三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摸索。

《认识角》教学反思6

新课标提出,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应当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及应用过程中参与实践活动。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观测、操作、演示、试验、自学探讨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把握知识形成能力。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摸索新知识。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年级学生爱玩、爱动。我在教学中为他们创设操作情境,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观测中分析。在教学生利用活动角演示其大小变化规律时,我先放手让同桌自己试着用活动角拨角,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复用多媒体演示活动角,让活动角演示变大、变小的过程,这时教师提出:两根硬纸条叉开的大了,角就怎么样,两根硬纸条叉开小了,角又怎么样了呢?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的关系。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课堂练习是要成为学生把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兴趣的广阔天地。本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将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这个练习设计成为一道请你来当当裁判员的游戏,这一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对角的特点加深了理解,稳定了所学的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猜猜下面图形有几个角这个练习中,我把一颗颗聪慧星覆盖在图形的一角,谁能猜对这个图形有几个角,聪慧星就跟他交朋友。通过这种竞争性的练习,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观测、试验演示等方式,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高兴、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房间一角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7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测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测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测、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摸索数学的兴趣。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对比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外形及大小变化,在自主摸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表达“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表达出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自主参与。

四、发挥想象,训练提高。

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我让同学们在“蓝猫对话室〞里和两位小朋友开开与心心一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增加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对比数学课本表面上的角和课堂练习本上的角,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把练习放在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情境中,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的疲乏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不足:

第一: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譬如学生在判断两个边长不一样便角的大小一样的角时,决大多数学孩子都说这两个角是边长长的那个角大,这时我没有把两个角做成实物的形式从黑板上拿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假如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的看出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无关。

其次:我觉得在对比角的大小的时候也处理不好,学生折角后对比角的大小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学生还不大会用,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测、对比、摸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认识角》教学反思8

《角的初步认识》反思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资料。

这一教学资料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测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透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把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把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透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把握这部分资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潜力还对比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透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构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确切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⒈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⒉透过经历观测、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摸索与合作交流的潜力。

⒊在摸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处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体的主题图,然后出例如1,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对比繁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先出例如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先的立体图形改为此刻的平面图形,看起来简单明白,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测、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采用谈话法,这样的导入简单,所以设计时我仍旧采取这样的导入。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出示39页例1,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日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简单找到角,然后把三个物体隐蔽,出现三个角,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这天认识的新朋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学生观测、感受、抽象角。

之后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生活中大量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让学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引出角的特征,但我没想到学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顶点处,我没有急于改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自己改正,我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学生这是一个角吗?这时学生明白原先这是一个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并指指看,学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之后让学生细心观测并摸一摸三角板进一步感知角,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并透露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度到数学中的角,逐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之后出示从例1三个实物中抽象出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透过让学生分辩真假角,培养了学生的观测和决定潜力。

活动三:小组合作,折角。

让学生独立折角并组内交流,然后把学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在折角的过程中,透过眼、手等感观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但在折角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折成半圆的状况,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等学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征后再来决定,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时,我让学生把折好的角依照折痕画出来,为画角做好铺垫。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我为学生准备了细绳、小棒、硬纸条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角并展示,师生、生生及时评价,在做角时有的小组还做出了活动角,并发现角有时会变大,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独立做出活动角并感受到角有大有小。这一环节我是成功的,凸显了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活动五:体验感悟,画角。

我先示范画角,然后学生试着画角,但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培养,所以再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直尺独立试着画角,根据学情透露画角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培养潜力。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题找书上的角。第3题练习八的第2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到达拓展应用,培养潜力的目的。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用角创作画。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和我的预设基本贴合,反思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1、动手活动多,课堂纪律相对不是很好2、难点对比角大小,缺少学生自主摸索,观测实践。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间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练习。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让每一位孩子亲自比一比,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认识角》教学反思9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材分析: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测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外形,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测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对比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鉴别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其次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测,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凑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凑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对比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表达综合性。对比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稳定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楚,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对比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表达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在观测、操作、对比、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摸索对比角的大小的方法。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开心。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测、相互讨论、师参与)

2.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一致的地方。请细心观测、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状况。)

4.找一找我们周边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设计思路:教师提供各种典型的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地观测、感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边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丰富对角的表象积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凑联系]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方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激励)

7.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方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摸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我在教学中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角,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然后组织展示,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变“听众〞为“主人〞,由消极接受变为积极发现,并在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会确定自我倾听他人看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观测对比,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测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方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对比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对比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对比方法)

用这种对比方法对比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对比的结果和对比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对比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摸索讨

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设计思路:我先让学生看角的大小,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样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新的对比方法,同时也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最终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摸索,并组织交流,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流中拓宽知识,发展数学思考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激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方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设计思路:认识角后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高兴的气氛中稳定知识,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依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对比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奇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楚,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高兴。真正表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20xx年8月

《认识角》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测、操作、推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把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加入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

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大量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应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透露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觅角,做出角,最终自主摸索对比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

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对比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测、操作、演示、试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高兴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测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摸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加强了。

三、回归生活

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规律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假如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强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重视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重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设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猛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认识角》教学反思11

下面就束老师“角的认识〞一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应当说角的认识是我们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角的起始课,束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校园生活中的角导入,将观测、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运用,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形成角的概念。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一、还数学素材以生活本色。

低年级的孩子更多的关注好玩儿、好玩、希奇的事物,因此束老师在进行教材的选取及浮现上充分利用了教材。在课的开始课件浮现了一个校园的情境图,通过观测,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等。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楚,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数学的兴趣。

二、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领悟数学知识。

本节课中,在引导摸索,形成角的表象这一过程中,束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找角、摸角、指角、折角、画角等多种操作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外形,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形成角的表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表达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回归于生活这一基本理念。束张教师又设计了在生活中找角这一过程体验,通过在图形中找角这一体验,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与角的图形对应了起来,学生经历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对图形的个体经验。并通过后面练习的鉴别作出了一些判断,从而加强了形成的表象,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辅助教学。

本节课束张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如:课的开始的校园情境图、生活化的角、角的画法等多媒体的浮现,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了角的概念的表象,突出了重点。校园实物图中闪现的'红色的角,易拉罐、水龙头、剪刀等具有典型性的物品的角过渡到图形渐渐放大的显示效果,在本节课中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也为后面的画角打下了基础。的确,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材的解读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彼此倾听和共享各自的认识成果的过程。由此要求我们教师应具有收集教育教学实践信息资源的能力,能对信息加以整合,扬长避短,从而不断创新出新的课程资源。

《认识角》教学反思1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透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外形;二是透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外形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透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稳定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稳定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那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透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确切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决定题进一步稳定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表达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稳定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稳定,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能够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旧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透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齐,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奇妙的一比,不单帮忙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样对比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稳定――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终止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譬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能够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能够帮忙进一步稳定角的特征。再譬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决定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务必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其次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促就走了个过场。之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能够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惋惜。

《认识角》教学反思13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简单,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说角——比划角——创作角——画角〞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

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来。学生已有的对角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事实上学生所认识的只是角的顶点,却不知角还有两条边。要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我认为首先要打破学生的错误观念,有破才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学生指给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时,我顺势利导把那点印在黑板上。学生看到那一点才意识到,其实他们方才指的不是角,只是一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

学生从观测实物中抽象出角时,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物体上的角的样子,然后让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样子画出来,通过让学生想角,在脑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我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中对学生备得不够,在让学生摸角的两条边时,我问她感觉怎样,她回复感觉很安逸,痒痒的。他的回复让我当时无所适从,但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状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而是接着问她,为什么会感觉很安逸?他回复由于它很平、很直。还有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指导得还不够细致和到位。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

总的来说,本节课是达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提醒自己要紧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认识角》教学反思14

认识角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把握了平面图形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认识角教学反思。但是,低年级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采用以下一些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还有好多不足之处,我做如下反思:

1、新课程改革倡导

借助图形概念形成的教学,使学生经历“感知—观测—对比—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在教学中,第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