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能效理论值测评标识_第1页
建筑能效理论值测评标识_第2页
建筑能效理论值测评标识_第3页
建筑能效理论值测评标识_第4页
建筑能效理论值测评标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27建筑能效理论值测评标识相对节能率计算A. 1. 1 采用比对建筑对比评定法,比较整幢建筑的单位建筑面积供暖空调全年能耗相对值。计算测评标识建筑的全年单位建筑面积供暖空调能耗量时,其计算条件应符合本标准第A.1.2条的规定;计算比对建筑的全年单位建筑面积供暖空调系统耗能量时,其计算条件应符合本标准第A.1.3条的规定。能耗模拟计算应采用典型气象年数据,计算中不考虑电梯、生活热水等设备及照明的运行能耗。 A. 1. 2 1 比对建筑供暖能耗B0 B0=E01+E02式中:E01 比对建筑锅炉耗煤量折合的耗电量(kWh/m2); E02 循环水泵能耗(kWh/m2)。 1)锅

2、炉耗煤量E01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Q1 全年累计热负荷(通过动态模拟软件计算得到)(kWh); A 总建筑面积(m2);1 室外管网输送效率,取0.92;2 锅炉额定热效率限值,按现行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表 5.2.4取值;q1 标准煤热值,取 8.14 kWh/标准煤; q2 qH 比对建筑建筑物耗热量指标(W/ m2);Z 计算采暖期天数(d);2)循环水泵能耗E02 根据耗电输热比值来计算水泵耗电量。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HR 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符合现行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第 5.2.1

3、6条的规定。2 测评标识建筑供暖能耗B1 B1=E1+E2式中:E1 热源能耗(kWh/m2); E2 循环水泵能耗(kWh/m2)。 1)热源为锅炉时,供暖能耗 B1计算同比对建筑;测评标识建筑实际 EHR 按现行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第5.2.16条的规定方法计算。 2)热源为热泵时,热源能耗E1即为热泵机组耗电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10-25%、Q125-50%、Q150-75%、Q175-100% 负荷分别在025%、25%50%、5075%、75%100%区间内的累计热负荷;A 总建筑面积(m2);Q机组25%、Q机组50%、Q机组75%、Q机

4、组100% 热泵机组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制冷量;W机组25%、W机组50%、W机组75%、W机组100% 热泵机组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耗电量;W水泵25%、W水泵50%、W水泵75%、W水泵100% 全部水泵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耗电量;3)热源为市政热力时,供暖能耗B1为市政热力耗热量与二次管网水泵能耗之和,不计算外网循环泵的能耗。二次管网水泵能耗参照热源为锅炉时的水泵能耗计算。政热力耗热量折算公式:式中:E1 耗电量(kWh/m2);Q1 全年累计热负荷(kWh);A 总建筑面积(m2);q

5、1 标准煤热值,取8.14 kWh/kg标准煤;q2 A. 1. 3 1 比对建筑供暖空调能耗 B0式中:B0 比对建筑供暖空调能耗(kWh/m2);E0h 供暖耗电量(kWh/m2);E0c 供冷耗电量(kWh/m2);Q1 全年累计热负荷(kWh);Q2 全年累计冷负荷(kWh);A 总建筑面积(m2);COPh、COPc 额定性能参数,供冷时额定性能参数应取2.3,供暖时额定性能参数应取1.9。2 测评标识建筑供暖空调能耗B1式中:B1 测评标识建筑供暖空调能耗(kWh/m2);Eh 测评标识建筑供暖能耗(kWh/m2);Ec 测评标识建筑冷源为冷水(热泵)机组时的供冷耗电量(kWh/m

6、2);1)测评标识建筑供暖能耗Eh计算同严寒和寒冷地区。2)测评标识建筑冷源为冷水(热泵)机组时,供冷耗电量Ec:式中:Q20-25%、Q225-50%、Q250-75%、Q275-100% 负荷分别在025%、25%50%、5075%、75%100%区间内的累计冷负荷;A 总建筑面积(m2);Q机组25%、Q机组50%、Q机组75%、Q机组100% 冷水机组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制冷量;W机组25%、W机组50%、W机组75%、W机组100% 冷水机组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耗电量;W冷水泵25%、W冷水泵50%、W冷水泵75%、

7、W冷水泵100% 冷水泵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耗电量;W冷却水泵25%、W冷却水泵50%、W冷却水泵75%、W冷却水泵100% 冷却水泵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耗电量。W冷却塔25%、W冷却塔50%、W冷却塔75%、W冷却塔100% 冷却塔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耗电量。A. 2. 1 采用比对建筑对比评定法,比较整幢建筑的单位建筑面积供暖空调全年能耗相对值。计算时应符合本标准第A.2.2条的规定。能耗模拟计算应采用典型气象年数据,计算中不考虑电梯、生活热水等设备的运行能耗。 A. 2. 2 1 比对建

8、筑的供暖、空调、照明全年总能耗B0B0= E 01+ E 02+ E 0 L式中:B0 比对建筑供暖空调及照明能耗(kWh/m2);E01 冷热源能耗(kWh/m2);E02 循环水泵能耗(kWh/m2);E0 L 照明能耗(kWh/m2);1)冷热源能耗E01E01=E01h+ E 01c式中:E01h 锅炉耗煤量折合的耗电量(kWh/m2);E01c 冷水机组耗电量(kWh/m2)。锅炉耗电量E01h,计算方法同居住建筑。冷水机组耗电量E01c:式中:Q2 全年累计冷负荷(kWh); A 总建筑面积(m2); IPLV机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比对建筑单台机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可按表A.2.2选

9、取。表A. 2. 2 比对建筑单台机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表冷机类型额定制冷量COP限值100%负荷75%负荷50%负荷25%负荷IPLV限值水冷螺杆5284.14.114.214.774.264.4752811634.34.284.655.124.234.8211634.64.625.035.414.355.13离心式5284.44.444.814.473.324.4952811634.74.735.324.803.514.8811635.15.135.685.414.455.422)循环水泵能耗E 02E 02= E 02h+ E 02c式中:E02h 供暖循环泵能耗(kWh/m2);E02c

10、 空调冷冻水循环泵能耗(kWh/m2);供暖循环泵能耗E 02h,计算方法同居住建筑,空调循环泵能耗E 02c式中:Q2 全年累计冷负荷(kWh); A 总建筑面积(m2); ER 水泵输送能效比,取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 962010的规定。 2 测评标识建筑供暖空调能耗B1 1)冷热源分别为锅炉或市政热力及冷水机组时, B1=E1h+E2h+E1c+ E 1L式中:B1 供暖空调能耗(kWh/ m2);E1h 锅炉耗电或市政热力耗电(kWh/m2)。E2h 循环水泵能耗(kWh/m2)。E1c 冷水机组耗电(kWh/m2);E1 L 照明能耗(kWh/m2);锅炉耗电量E

11、1h,循环水泵能耗E2h ,计算方法同比对建筑,性能参数按设计文件取值。市政热力耗电量E1h 计算方法同居住建筑。 冷水机组耗电量E1c:式中:Q20-25%、Q225-50%、Q250-75%、Q275-100% 负荷分别在025%、25%50%、5075%、75%100%区间内的累计冷负荷;A 总建筑面积(m2);Q机组25%、Q机组50%、Q机组75%、Q机组100% 冷水机组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制冷量;W机组25%、W机组50%、W机组75%、W机组100% 冷水机组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耗电量;W冷水泵25%、W冷水泵50%、W冷水泵75%、W冷水泵100% 冷水泵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耗电量;W冷却水泵25%、W冷却水泵50%、W冷却水泵75%、W冷却水泵100% 冷却水泵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耗电量。W冷却塔25%、W冷却塔50%、W冷却塔75%、W冷却塔100% 冷却塔在25%负荷、50%负荷、75%负荷、100%负荷下的耗电量。2)冷热源冷水(热泵)机组时,B1=E1h +E1c+ E 1L式中:B1 供暖空调及照明能耗(kWh/ m2);E1h 供热耗电量(kWh/ m2);E1c 供冷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