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_第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_第2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_第3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_第4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社会发展背景 1.城市分布更加不平衡 2.中小城市衰落 3.大城市畸形发展 4.市中心建设 5.交通问题严峻第七章 外国现代城市建设史二、城市发展基本概况50、60年代前50、60年代后1.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1.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2.大城市发展,人口与工业集中向大城市2.国家基础设施发展,城市化转向郊区化3.生态环境恶化,住宅紧张,交通困难,基础设施严重不足3.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4.卫星城理论发展4.城市与区域规划得到发展5.大城市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以工业人口为主体5.城市内部布局改善6.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三、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前后城市发展 一战前:怎样有一

2、种新的城市空间秩序来满足当代城市的混乱和满足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并在这一时期加强城市立法工作,寻求一种方法来满足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霍华德田园城市 马塔带形城市 加涅工业城市 一战后:建筑界的建筑建设对城市规划起了主导作用,主要是解决住房问题,城市化进程仍在进行,对城市建筑的数量和类型也有新的要求。如:格罗皮乌斯对居住问题作了很多研究 (一)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一、相关理论的关系 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解决方案,倾向于人口分散。勒柯布西埃则是提出的倾向集中的方案,他主张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芬兰的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

3、“有机疏散”。 “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那一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幼功能的集中点”,主张建立半独立的卫星城。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原先密集的城区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用保护性的绿化带隔离开来。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他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二、大赫尔辛基规划 在大赫尔辛基规划中,沙里宁广泛的研究交通系统的组织,居住与工作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把城市分解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

4、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各自拥有绿化地带、用高速交通联系起来的中心。新城区以半径为69公里的半圆行围绕老城中心布置,相临中心间的距离为23公里,区界间的最小距离为0.5公里。 与E.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相比,沙利宁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提出了一种更为紧凑的结构关系,半独立的联盟方式保持原有的城市各部分的完整性,减少了对旧中心的依附和依赖。三、评价 沙利宁认为,应该从重组城市功能入手来实行城市的有机疏散,才可能实现城市健康、持续生长,保持城市活力。“有机疏散”理论把城市规划视为与城市发展相伴相随的过程,通过逐步实施“有机疏散”来消解城市矛盾,“有机疏散”理论对其后欧美各

5、国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致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建筑运动 格罗比乌斯 W.Gropius密斯凡德罗 Mies Van Der Rohe勒柯布西埃 Le Corbusier主要思想体系:重视使用功能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使用重视经济性创造时代新风格强调建筑空间包豪斯平面、校舍和校徽柯布西埃的阳光城与巴黎、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城市结构的比较阳光城建筑剖面与环境要素的关系建筑布局与阳光的关系密斯凡德罗领导设计的斯图加特建筑展密斯设计的白色院落和它的平面图奥德在鹿特丹设计的几种联排住宅(二)英国的卫星城与田园城市建设概念-翁温1922年卫

6、星城市的建设大伦敦区域规划理念1930年帕克尔第三座卫星城市的建设-威森肖维10万人依靠母城公共交通体系邻里单位的实践影响-100公里范围内的莫斯科卫星城规划(二)卫星城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1.卫星城源于19世纪末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 原因: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城市问题,大城市工业和人口增长很快,使得城市膨胀 解释:将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从而降低大城市的人口,建筑密度,在大城市外围所建的城市A.卧城(一次大战前后) 概念:除了居住建筑以外还没有最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居民的工作、生活和文化活动需要去母城解决,一般称为睡觉的城市,只疏散人口不疏散产业。B.半独立的卫星城 概念:除了居住

7、建筑以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人能工作,另一部分人去母城解决。 典型代表: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威林比城C.完全独立的卫星城(二次大战以后) a.概念:按比例疏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施,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活的等级具备或不亚于大城市,使居民能够就地工作和生活。 b.典型城市:英国的哈罗2.三代卫星城之间区别和联系 A.联系: 目的一样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和工业 方式一样都是对花园城市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B.区别 卧城只疏散人口不疏散产业,是不成功的 第二代疏散部分的人口和产业,是不彻底的 第三代按比例疏散人口和产业,满足人的要求3.评价 它的建设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进行

8、了截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对疏散大城市的人口不明显,同时在它自己不断完善和扩大的同时,吸引大量的人口本身逐渐扩大,与大城市连在一起。总体来说,卫星城理论是不够成功的。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英国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的美国社区运动芒福德的地区城市理论斯泰恩Stein的汽车交通与大街坊理论雷德伯恩Radburn体系 大街坊、分级/尽端式车行体系、完全分离的步行体系、成组团的住宅群1929年佩里的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概念小学的服务半径、1000户/5000人、交通性道路为界、配套商业服务设施、保持地景、乡土观念屈普Tripp的划区Precincts理论大街坊与新的交通

9、系统、道路分级、高速干道、减少支路与沿街建筑邻里单位居住区规划理论 a.概念: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其中设有小学,并以此来控制和计算人口及用地规模,保证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交通干线,住宅按良好的朝向和间距自由的布置,内部布置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商业服务设施并有充分的绿地。 b.雷德伯恩体系 提出了人车分流的概念 提出用超级综合体来取代小规模的建筑综合体 提出在邻里单位内部做宽阔的绿带,与城市的绿地联系起来区域规划20年代以来、先自大城市地区和工矿地区开始英国:1千万人口、R50KM的艾勃克隆比规划美国:纽约及其周边的区域规划德国:中心地理论(前)苏联:大型工业项目、新城市、疗养区(三)雅

10、典宪章、邻里单位1.雅典宪章 A.概念:指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的论点,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B.八大论点 a.城市要与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b.提出了城市的四大活动 c.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 d.确定好居住与工作的关系 e.游憩场所和新建的居住区必须留有绿地,旧区旧建筑拆掉建绿地,市郊有良好的风景地带 f.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道路的宽度要按调查的交通量来确定 g.对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要保留名胜古迹 h.总结:再一次强调要按

11、功能分区,邻里单位来组织,强调立法,强调城市规划的三维空间,单栋建筑的表现C.评价 从纯技术的观点提出了一系列城市规划的理论,有一定的价值,也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内容,但是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城市没有有机联系。广亩城市、带形城市与指状发展傲慢的Wright赖特与他的广亩城市Broadacres City源自城市分散主义-对城市的否定对现状不满、怀念威斯康辛州独立农庄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每户一英亩土地(4047平方米)、依托廉价电力供应和高速交通体系带形城市与城市指状发展源自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控制城市宽度、划分连续平行带(大交通、工业、绿化、居住、公园与文教、自然边界与绿带)、力求最少污染

12、、可无限延伸19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规划决议:保存历史城市的基本格局,整顿街道和广场系统,改造莫斯科禁止新建工业企业扩大城市规模到500平方公里外围森林绿带和楔形绿地先进的交通体系:庞大的地铁、电气化郊区铁路开辟水源,建设港口城市注重城市艺术性,结合古典艺术和新建筑战后40年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一.大伦敦规划和新城建设1.理论基础田园城市:以小城镇代替大城市,每个城镇保持就业平衡,环绕伦敦形成6英里绿化带独创性:开创了在较大范围内考虑城市发展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并将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城市空间规划密切结合。组合城市:区域规划理论,调查分析制定方案“的过程巴罗报告1937年,英政府为

13、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1940年,巴罗委员会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大伦敦规划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1944年,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完成。1945年,由政府正式发表大伦敦规划。新城建设1946年,制定 “新城法”,规划了19461949年在大伦敦周围设置8个具有独立性的卫星城,一共可安置50万人。1952年,“城镇开发法”正式颁布,又在大伦敦周围规划了20座旧城的改扩建,一共可安置40万人。20世纪60年代,伦敦又进一步提出了大伦敦发展规划,第三代

14、新城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伴随英国总人口数量趋于稳定以及既有城市内部问题的凸显,采用建设新城的方法来解决大城市问题的规划方针开始受到质疑。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权时期新城建设政策正式打上休止符。规划面积6731平方公里,人口1250万人。在英国全国人口增长不大,伦敦地区半径30英里范围内人口规模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如果要改善城市中心的居住环境就必须疏散其中的工业和60多万人口,加上其他地区的疏散人口,需要疏散到伦敦外围的人口总数达100余万。大伦敦规划简介为解决这一问题,艾伯克龙比提出在当时伦敦建成区之外设置一条宽约5英里的“绿带”,用来阻止城市用地的进一步无序扩张。 需要疏散的1

15、00万人口由设在绿带外的8个新城和20多座已有城镇接纳。由于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大部分距离伦敦20英里50英里远的城镇不足以完全依托伦敦,因此必须考虑每个城镇中的就业平衡问题。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目标是实现: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去。 英国郊区新城的开发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的形成过程和城市形态都与

16、土地富裕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的郊区城市不同。具有美国特色的“边缘城市”,是由市场引导的城市居住和就业功能郊区化推动传统都市的中心商业区功能转移,形成与传统都市形态相异的郊区城市功能中心。而英国的郊区新城完全是在政府的规划下,由政府拨款的新城开发公司联合私有企业,在专业规划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从而避免了一些传统都市的弊端。新城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 P a t r i c k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背景新城建设大伦敦规划的重要实践 1946年,在新城开发公司的规划和开发下,在伦敦北部40公里处建造了第一个新城斯戴藩(Stevenage),人口规模10万。第一代新城

17、建设哈罗新城根据新城法,政府在1946-1950年间,确定了位于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士的14个新城,其中的8个位于伦敦地区。第一代新城中的人口密度较低,规模不大,人口规模大多在6万人以下。实例:哈罗新城新城建设实例:哈罗新城实例概况:由吉伯德于1947年设计,占地25.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万人。规划思想:田园城市 邻里单位主要内容:1.新城中心布置在火车站南侧2.工业用地沿铁路分设新城东西两端3.居住用地被分成4个片区,并进一步被分成13个由4000-7500人组成的邻里单位。4.各居住片区之间设有公园绿地及农田,城市干道恰好在各片区之间穿过。5.各邻里单位中设有小学以及由商店、会堂、酒吧等

18、组成的次中心。6.每个邻里单位分成数个150-400户组成的居住组团。规划特点:重视绿化建设和环境质量;城市规模小,工业和居住隔离;各城建筑风格统一,又各有特点。居住区人口密度较低,平均约每公顷75人;居住区或邻里单位之间用绿带或小公园隔开。缺点:由于人口规模过小 (2.56万人)密度过低,工作岗位不足,缺乏城市气氛。 评价 英国的新城开发被规划界誉为“规划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它首先解决了英国战后城市人口拥挤的问题和战争导致的城市无序发展问题。 其次,新城开发提出了科学的规划方式,组织了大规模的建筑开发。三.考文垂 商业步行区林巴恩考文垂模式改变商业街模式的初探特点: 1、独立的步行系统市中心

19、约40公顷范围内规划为步行区,周围设停车场。 2、通过巨大的露天楼梯连接二层商场,再通过露天连廊分隔成几个院落。 3、在接到的中部提供一个休息环境,从而有别于一般的商业购物街。概况:斯蒂芬乃奇新城位于伦敦以北,1946年开始规划。特点:商业步行区比考文垂更完整,整个市中心全部采用步行区的城市,它首创了开辟完整步行街的先例而闻名于世。斯蒂芬乃奇新城勒.阿佛尔的重建 概况:勒.阿佛尔是法国沿英吉利海峡主要港口城市,市中心战中全部被毁。战后,佩雷接受战后重建的任务。特点:规划受加尼埃“工业城市”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采用当时在建筑和交通运输方面的新成就,道路街坊房屋设计都纳入6.24m* 6.24m的模

20、数,为建筑工业化创造了条件,预制构件在战后第一次被大量应用,为战后迅速解决房荒作出了贡献。法国的战后重建2.印度的昌迪加尔 1950年开始修建,是印度旁遮普州的首府,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面积约3600公顷,规划人口500,000人。由勒柯布西埃修订。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形体的构思,构成了城市总图的特征。主脑为行政中心;文化区与工业区为左右手;水电系统似神经系统;道路系统为骨架;室内建筑像肌肉;绿化的间隙空地为肺部呼吸。 50年代因布置规整、秩序良好而得到称誉。建成后问题不少,当地人提出批评,业界人士亦感生硬刻板。昌迪加尔的规划图昌迪加尔的玫瑰园昌迪加尔的街景昌迪加尔垃圾公园内,用废弃的插头制作的

21、拱门昌迪加尔垃圾公园内,用废弃瓷砖片和酒瓶盖推出的人物塑像群3.巴西的巴西利亚 1956年采用了巴西建筑师科斯塔的竞赛获选方案。构思是现代化的,但不割断传统。建成后,各方人士反映,与昌迪加尔相似,是按规划师刻画的模子生搬硬套塑造成的人工纪念碑。它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文化和传统较少考虑,而城市应该是一个富有生命的有机体,由社会组成,因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人类生活而异。 国会大厦由两座楼并立,中间过道相连,成“H”形。“H”是葡萄牙文“人类”的第一个字母,因此这个造型寓意“以人为本”和“人类主宰世界”。国会大厦前的平地上有两个巨大的“碗”,一只碗口朝上,是联邦众议院的会议厅,因为众议院开会是向公众开放的;一只碗口朝下,是参议院的会议厅,因为参议院会议的议题常常涉及国家机密。国会大厦巴西利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与传统的欧洲教堂迥然不同。它沒有通常的高尖屋顶,16根拋物线状的支柱支撐起教堂的穹顶,支柱间用大块的彩色玻璃相接,远远望去如同皇冠。 巴西利亚的外交部办公楼巴西利亚的外交部办公楼,它的主体建筑座落在一片“水塘”中,其中生活着水生植物以及各种鱼类 位于巴西利亚的巴西联邦最高法院,大楼前的人像雕塑手握利剑蒙目端坐,象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巴西联邦最高法院四、近年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