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活: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及其危害_第1页
化学与生活: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及其危害_第2页
化学与生活: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及其危害_第3页
化学与生活: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及其危害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4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及其危害在高层大气中(高度范围约离地面15m25m),由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生成臭氧()。光子首先将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氧原子与氧分子反应生成臭氧。和属于同素异形体,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两者都是气体。当的浓度在大气中达到最大值时,就形成厚度约为20m的臭氧层。臭氧在地平面上肯定是有害的,产生了烟雾和破坏了许多一般的物质,但是在高空臭氧能吸收波长在220nm330nm范围内的紫外光,从而防止这种高能紫外线对地球上生物的伤害。过去人类的活动尚未达到平流层的高度,而臭氧层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5m35m的大气层中,所以未受重视。近年来不断测量的结果表明臭氧层一节开始变

2、薄,甚至出现空洞。1985年,发现南极上方出现了面积与美国大陆相近的臭氧层空洞,1989年又发现北极上空正在形成的另一个臭氧层空洞。此后发现空洞并非固定在一个区域内,而是每年在移动,而且面积不断扩大。臭氧层变薄和出现空洞,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紫外辐射线到达地面。紫外线对生物具有破坏性,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强烈的紫外线还会影响鱼虾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存,乃至造成某些生物灭绝,会严重阻碍各种农作物和树木的正常生长,又会导致温室效益加剧。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南极臭氧缺失情况比较南极上空臭氧层情况(1979年10月1992年10月)人类活动产生的微量气体,如氮氧化物和氟氯烃CFC

3、s(chlorofluorocarbons)等,对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有很大的影响。引起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中公认的原因之一是氟利昂的大量使用。氟利昂被广泛用作致冷剂、发泡剂、清洗剂、气喷雾剂等。氟利昂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不溶于水。但是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受紫外线辐射而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则可引发破坏循环的进行。由第一个反应消耗的Cl原子,在第二个反应中又重新产生,又可以和另外一个起反应,因此每一个Cl原子能参与大量的破坏的反应,这两个反应加起来就是总反应:反应的最后结果是将转变为,而Cl原子本身只是作为催化剂,反应起分解的作用。就被来自氟利昂分子释放出的氯原子引发的反应破坏。为了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于1987年签定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即禁止使用氟氯烃和其他的卤代烃国家议定书。然而,臭氧层变薄的速度仍在加快。不论是南极还是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关于臭氧层破坏机制的争论也很激烈。例如大气的连续运动性质使人们难以确定臭氧含量的变化究竟是由动态涨落引起的,还是由化学物质破坏引起的,这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臭氧消耗所引起的环境效应进行了估计,认为臭氧每减少1,具有生理破坏力的紫外线将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