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的优秀语文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的优秀语文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的优秀语文教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人教版九年级的优秀语文教案 学习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制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学习过程 一、根底学问 查字典,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以下词语。 吸取(ji):吸取。 推敲:传奇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次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迟疑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入就用推敲来比方斟酌字句,反复琢

2、磨。 根深蒂固:比方根底稳固,不简单动摇。 孜孜不倦(zi1):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4):雕刻一件东西,始终刻下去不放手,比方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简单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二、技能训练 阅读全文,思索提示和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1、有人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2.提问:不看课文,“从以下四种图形中,找出一共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3.提问:这个问题说明白什么? 4.为什么说“不满意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特别重要”? 5、制造性的思维又有

3、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6.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制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学问”,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补充一两个汉例。 7.提问:制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8.“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制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 9.做一个富有制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10.本文用什么挨次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制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11.本文论证了怎样的论点? 三、自我测评 1.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承受客观 真实,他A虚心坦怀地受人指教,B如饥似渴地请人指教.他C肯向一切学习,以养成他的才智。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一特征。 段中有两个语句应对调位

4、置,行文才连贯,这两个需要调换的语句是()和()(只填写字母即可) 2.“大公无私、博爱、人饥己饥”,是从下文中抽出的词语,请 依据文意推断,应分别填入下文段中哪一个括号内? 答:其次,是()的实践者。他(),好打抱不平,决不或很少为自己准备,实切实地有着(),人溺己溺的怀抱,而为他人 效劳。这是年轻精神的其次特征。 3.请仿照“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承受客观真实”的 句式,再写出三个语句,只需在括号内填写有关词语,所填词语要和空 格后的内容连接,并且不能重复。 答:他是()()()(),流淌不息地奔向远方。 他是()()()(),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 他是()()()(),大公无私地播撒

5、光明。 参考答案:1.AB2.3.略 教学目的要求: 1. 读懂课文,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理解由一个详细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 把握文章的构造,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制造性思想、制造力之间的关系。 3. 激发学生的制造性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力量。让学生真正熟悉制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制造精神的人。 4. 通过争论法、论辩小擂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2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3、4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导入

6、课文 用诗歌题西林壁导入,让学生说说学习这首诗的感受;或用两个相对的人脸图形、想象导入,让学生进展制造性思维的训练;或用1+1=?导入,让学生进展制造性思维训练;或就课文的几个图形的同异比拟导入。 二、 整体感知全文 思索以下问题: 1. 课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 2. 围绕论述的中心,课文分别从哪几方面进展了论述? 三、 深入感悟课文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这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产生制造性思维必需具备哪些条件?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 四、 课堂争论、沟通 做一个富

7、有制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五、 论辩小擂台 正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反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六、 总结 本文围绕中心,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进展了论述,使我们熟悉到思维方法的变化对培育制造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七、 作业 1. 练习1、2 2. 编写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的优秀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亮的比照手法和高度的挖苦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日口语的差异。 三、熟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比照手法和挖苦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第一课时采纳以读为主了解大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到达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其次课时抓住中

8、举前后比照进展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挖苦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挖苦艺术。 2自读排障、疑难词语补充解释。如:进学、烂忠厚、闯将来、权变等。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留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3结合解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

9、子的含义。 二、设疑导引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当怎样理解? 2、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是怎样运用比照的?比照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拟。 三、争论释疑。 小结: 这一节课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争论中的疑难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连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 其次课时 一、师生共同争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重点归纳总结比照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比照,表现人物性格,提醒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限,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比照,从而

10、提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比照,挖苦鞭挞,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比照形式,来看比照到达的艺术效果。 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名贵身分的比照,收到了剧烈的挖苦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

11、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比照非常剧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抱负的艺术效果。 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大事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提醒冲突,形成比照,来到达挖苦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即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究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真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

12、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竟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挖苦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比照,来提醒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挖苦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时,当时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

13、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比照,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教师巡察,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连续争论,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拟。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展比拟: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最终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

14、肉体。 2的态度和挖苦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挖苦手法,但又有区分。前者是对仆人公(范进)锋利的称赞,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峻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渐渐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分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锋利的称赞,无情的鞭挞,由于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由于盼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挽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对该形象的态度所打算。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剧烈

15、的比照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布置作业完成“揣摩运用” 人教版九年级的优秀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熟悉力量训练,能够合作沟通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处理材料,归纳分析,争论沟通。 3、情感与态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熟悉,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人才观的沟通与表达。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合作沟通。 教学媒体: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16、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但也有狭隘与偏见 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 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劳理及行为反响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教师板书七个大事。 2、生:分组争论沟通,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师:归纳小结。(在劫难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共性鲜亮,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现) 曹操: 杨修: 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熟悉,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索,沟通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

17、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 四、扩展延长,情感态度表达 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 师: 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绽开辩论。 生: 稍作研讨,轮番绽开辨驳 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 师: 曹操怒杀杨修,究竟还是给了我们很多圆满,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 而杨修才思灵敏,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

18、,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圆满圆满! 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假如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假如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慧才智。 生:沟通表达 师:不管怎么说,杨修死了不行复生。有人给华山杨修墓题了一幅挽联,现展现给大家,请大家在课后玩味。在将来的生活里一路走好。 生:齐读对联。 五、教师小结后下课 注: 板书略 教学流程略 人教版九年级的优秀语文教案4 教学目的 1、把握诗经的根本状况。 2、分析关雎的内涵。 3、把握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4、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一.教学重难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体会诗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品析语言

19、,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训练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 入【5分钟】 有一条河,缓缓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缕清风,每一丝香甜,都被完整的珍藏。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淹灭,时间的足音无法将之掩盖,全部的细节会聚成一个个富有灵性的文字,轻轻跳动这条河有一个洪亮的名字诗经 !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鼻祖,孔子论诗,必从诗经开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能让人“温顺敦厚”。 今日咱们要学习的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

20、冠。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去倾听那经受了三千年之久却依旧鲜活美妙的吟唱! 二.深入学习【90分钟】 (一)、走近关雎仰视:关于诗经(30分钟) 1、诗经的根本状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个世纪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 诗经的形成与修订,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帮助,进展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形成;汉代学者认为经过孔子删订而成(如司马迁就实行这种说法) 2、诗经的影响 民歌中表现出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它推动诗人、作家关怀国家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把文学作为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21、 如:唐朝的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二)、走进关雎透视(50分钟) 1.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几幅画面。 (1)、配乐读,体会诗歌音韵美感。 (2)、同学全体朗读,用声音传递出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关雎和鸣图以物喻人,衬托气氛。 少女采荇图窈窕淑女,一见倾心。 长夜难眠图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尽兴狂欢图求之

22、既得,琴瑟和谐。 2.解读诗歌 雎鸠关关在唱歌,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雅美妙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雅美妙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雅美妙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倾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认真来选择。文雅美妙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3. 品尝,观赏诗歌,赏析美点。 (1)、语言美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一样,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加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2)、人物美。 采荇菜的少女勤劳能干,

23、心灵手巧;文中的“君子”年轻人对爱情特别执著,他倾慕、追求漂亮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3)、情感美 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布满着喜悦和倾慕之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来;君子追求淑女时,特殊是“求之不得”时,内心肯定是焦虑、苦闷、绝望的,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情极生幻,睡梦中、憧憬中,消失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肯定会满溢着沉醉和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安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4)、意境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

24、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漂亮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错融合,意境美丽。 听着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雎鸠鸟在沙洲鸣叫,我们仿佛又观察了采荇女在河边劳碌,我们仿佛又感受到了男仆人公无尽的思念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景或一处细节,将其改写成一段美丽的散文或几行意韵悠远的小诗,拟个题目,甚至可以配上曲子! (三)、走进历史回忆:鉴赏评析(10分钟) 1、后妃之德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2、孔子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欢乐却不是没

25、有克制,悲伤却不至于过于哀痛。 我们又好像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条河,那一片洲,依旧是河水清清,草色油油。三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文明,关雎只是其中一扇小窗口,还有很多扇窗等着我们去开启,我们当寤寐求之,我们当琴瑟友之!虔诚的破译祖先文字的原码,执著的探寻民族文化的源头,感受其芳香,承受其哺养,我们当永不止步! 三、总结【3分钟】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洁、干净。孔子也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吟诵这美丽文字,传唱这古老歌谣,我信任我们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四、作 业【2分钟】 背诵本诗。 人教版九年级的优秀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积存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大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力量。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见,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尝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详细事例、正反比照或比方说理的方法,理解的观点。 5.引导学生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