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集锦(9篇)_第1页
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集锦(9篇)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34 -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集锦(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对称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

2、、直尺、折纸 教师:各种对称的图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图片吗?(喜欢) 今天老师带来一些非常漂亮的图案让你们欣赏。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你觉得漂亮吗?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认识对称图形的特征 这些图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都讲得很好,形状、颜色都一样。 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演示图形完全重合开启完全重合) 引出课题:你看到了什么?(多了一条直线在中间)(直线两边是一样的)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特征:两边一样 老师这里有些图形,不知道是不是对称图形,你可以帮帮我的忙吗? 出示所剪教具让学生判断,问为什么是,

3、为什么不是。 2、书68页做一做找出对称图形。 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判断一下哪些是对称图形吗?是对称图形的在下面打个勾。 对答案时小组内互相评价交流,多人错的拿出来讲。 3、动手剪一剪 二(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刚学会的知识马上就能运用了。 这么美的图案你们想自己剪出来吗?(边说边板贴自己剪的对称图形) 指着心形问你知道心形是怎样剪出来的?(把会剪的同学请上来边说边示范剪)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折画剪展(如有学生说不出画,老师可以提醒:先画出图可以使剪出来的图案更美丽) 请你用刚才说的方法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看行不行。 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并评出最美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三、认识对称轴 1

4、、我们在剪对称图形的时候,开始都要将这张纸对折,你们发现了吗?对折后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 你们取的名字都很好,书上也给这条线取了一个名字,请翻开书68页,看看书上取的名字叫什么? 板书:对称轴(对折的折痕其实就是对称轴,因此剪出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2、画对称轴 (1)请你观察书上的对称轴画在图形的什么位置,是用什么线表示的? (2)画对称轴其实就是画在图形的折痕上。折痕就是对称轴。(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示范画对称轴) (3)你们能在自己剪的图案上画出对称轴吗?画完后请四人小组互相检查。 学生在自己所剪的图形或学具上画对称轴,互相检查,评价。 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 篇2

5、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 1、经

6、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7、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

8、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复名数

9、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体会收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2、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积累初步的收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交流中体会画“”作记录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具学具: 硬币、题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春天,是外出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春游吗? 2、今天我

10、们就一起去春游。看我们班女同学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每种食物各有多少吗? 其实你就是要把他们分类。那我们一看结果,数一数他们的数量。 我们还可以把结果填在统计表里,大家一起来说。 :上学期我们就是用这种先分类后数的方法来进行统计的。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新知识。(板书:统计) 1、探索统计策略 (1)男同学也带来了他们喜欢的水果,看,他们带来了什么,每种水果各有多少个呢? 他们也向我进行了汇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比比谁最聪明,能一边听,一边数出来。(第一次放录音) 你们数清楚了吗?老师也没有数清楚,你们能想想办法吗?怎样就能记下来

11、。可以4人小组商量一下。 (2)好,下面就用你想好的方法来记一记,可以记在这张纸上。(第二次放录音) 谁记下来了?他们各有多少个?说说你的方法。(学生汇报) 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你喜欢哪种呢? (3)看来大家都选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接下来就用这种方法再记录一次,比一比谁的结果最正确。(第三次放录音) 学生汇报。 看来孩子们感觉到了,记录的时候符号越简单就越方便、清楚。 刚才,我们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 2、呈现统计数据 下面我们把这些数据在表格里。 3、分析统计结果 我们来分析一下统计结果,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丰富练习,巩固新知 1、巩固新方法 大家用自己喜欢

12、的方法帮老师统计出了各种食物的数量,带上这些好吃的,我们出发吧! 一路上,我们将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交通标志,你们认识吗? 那我们就来统计一下遇到的路标吧!这次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完成,老师读,大家记,记在题纸上的第一个表里。 学生汇报。 2、直接应用,解决身边的问题 坐着汽车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游乐园了,你看到了哪些好玩的? 可老师不知道你们喜欢什么项目,怎么买票呀? 那我们就现场统计。 听好要求: (1)每人只能报一项自己最想玩的项目。 (2)别人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地记在题纸的上。 (3)自己报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记下来。 开火车,轮流报。 把结果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刚才,

13、我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问题。 3、动手操作,亲自体验 下面我们放松一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1)介绍游戏方法 (2)介绍游戏规则 谁来汇报你记录的结果? 观察每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统计的次数足够多的话,可以看出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差不多,也就是说正、反面出现的概率相等。 4、拓展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时间不早了,该返程了!有交警叔叔正在路上统计过往汽车的数量,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帮他们,好吗? 先看看有几种车? 那你可得看清楚了,这次没有人来帮你报。 这个路口分钟内通过的汽车,我们一起来记录。 看了这个表,你想说什么? 交警叔叔谢

14、谢你们的帮忙,一天的旅途该结束了,你们玩得开心吗? 四、全课 我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又在玩中运用了知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 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15、。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

16、,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

17、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

18、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

19、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由于用量角器画

20、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 篇5 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中的例3,原教材安排与例1、例2合并成一节课,教学例3时,先把3/4等5个分数化成小数,接着把5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如果按照这样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平淡、枯燥、抽象,无法突现出分数和有限小数的这个关系的规律性,

21、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灵活性和探究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节课我只安排例3这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一个最简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个规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解分母的的质因数及结论中“一个最简分数”的出现不会感受到突然,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掌握住的规律才是“牢固的规律”,才是“理解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 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目标:通过

22、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

23、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

24、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

25、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

26、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 (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5)认识几厘米 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猜一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

27、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物体,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发现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估计大约是几

28、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表现得怎样? 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 篇7 教学内容:80页“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并能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3)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4)引导学生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5)会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多次质疑讨

29、论,激活思维,开拓视角。 (6)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口算卡片,袋鼠跳格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5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一般的会举行什么活动? 师:那你们看过赛龙舟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赛龙舟好吗? 在多媒体电脑中出示赛龙舟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能提个

30、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师:我们把9条龙舟分开逐条逐条来看。 出示一条龙舟: 提问: 师:一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2条龙舟 师:2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 师:那么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上的人数,分别可以用几个9来表示呢? 出示:3个9、4个9、5个9、6个9、7个9、8个9、9个9 3、用袋鼠跳格的图来帮助我们算出龙舟上的人数。 出示袋

31、鼠跳格图。 师:袋鼠每跳一步是9格就表示一条龙舟上的人数,请学生独立将袋鼠跳格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袋鼠跳格图。 4、指名汇报填写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龙舟的条数和总人数。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数的?” 5、引导学生观察已填完整的数轴,发现每个方框中的数都是连续加9的规律。 提问:有了这个袋鼠跳格的图,我们现在随便点几条龙舟都能很快答出总人数了,那么9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3条呢?5条呢?8条呢? 6、提问:从1个9到9个9,我们可以用什么简便的算式来表示呢? 师:你们会写吗?请你们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填写出结果。 指名汇报,教师出示:1个9到9个9的全部乘法算式。 7、为了使我们很快

32、地记住9的乘法算式的结果,我们给它们编乘法口诀。你们有信心编出来吗? 同桌的两个学生讨论、交流,将编出的乘法口诀写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利用课本第80页例4中的表来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编口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每一组算式、所编的口诀及意义。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进行补充、纠正。 8、质疑:在编口诀的时候你们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9、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出示:9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先齐读,再分组读、分男女比赛读。 10、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方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也就是说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

33、我们很快地记忆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 11、师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一边读,一边记忆。 学生各自试着记忆9的乘法口诀,自由读、自由背。 12、检查学生记忆口诀的情况: 先全班背,然后指名背:谁能试着给我们背一背? 13、师:在学生背的过程中询问:背到“五九四十五”“六九”不会了怎么办? 小结:是的,根据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我们就能把口诀很快地背出来的。 14、师:谁能说说“49”表示什么意思?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我们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还要会应用,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有信心做出来吗? 1、对口令游戏: 用双手表现

34、出9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 2、列式计算: 8个9相加得多少? 8与9的和是多少? 两个9相加是多少? 两个9相乘是多少? 指名回答,先独立做,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对这4个小题进行比较。 3、解决问题: 六一儿童节,每个小朋友要吹9个漂亮的气球,小明、红红、欢欢一共要吹几个气球呢? 一张桌子摆9把椅子,8张桌子要摆多少把椅子? 一本彩色故事书4元钱,一本彩色连环事5元钱,买9本故事书要花多少钱?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1、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每个人都长了一双数学家的眼睛,发现了那么多藏在9的乘法口诀里的规律,掌握了准确

35、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特别高兴,因为你们个个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传统的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 篇8 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开启课。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

36、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页,是该单元的开端。讲好本节课,可以影响一大面,使教师一开始就掌握教学的主动。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可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一、复旧迁移,导题定向复旧迁移。 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连结点。即:复习了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比的意义平坡

37、架桥。然后由除法转化为另外一种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自然导题定向,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 回答: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列式解答:(生口述,师板演) ()一面红旗,长分米,宽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一辆汽车,小时行驶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引入新课刚才复习的这两道题(指板演),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的,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两种数量进行比较,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这节课我们要懂得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板书比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总结规

38、律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比如,教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要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意义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复习题中的第题,用求出了长是宽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关系。也可以写成比(板书比),表示长和宽的比。问:谁和谁的比是比?(长和宽的比是比)。可以表示比,可以表示几比几?(比),表示谁和谁的比呢?(表示宽和长的比)。结合第题,问:可以表示为几比几? 表示谁和谁的比?

39、(比,表示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个例子,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比?(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指名读、齐读比的意义。 ()比的读写方法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是比号,写作:(板书),读作比。比可以写作(板书)读作比。问:比,比同学们会写吗?让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动手在桌子上写。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如下)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练习(看幻灯银幕) 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填空。把本书,分给个班级,

40、平均每班分到()本书;图书的本数和班级数的比是()。学校开运动会,六年一班有人参加赛跑,人参加跳高比赛。这个班参加赛跑和跳高的人数的比是()。()通过上面两道题的练习,你知道写比时要注意什么吗?小结:写比时,要注意谁比谁,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教学求比值的方法。 ()问:什么叫比值?(略)比值的定义掌握了,那应该怎样求比值呢?(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同学们知道了比值的求法,下面就练习求比值。 ()求比值,并说明算理。()小结:比值是一个数,可用整数、小数和分数表示。 教学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可见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的各部分相当于除法的.什么?(略)()分

41、数和除法的关系在复习时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得出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呢?(略)结合学生说的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形成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 ()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可写作,仍读作比,不能读作二分之三。 、让学生写。 ()问:比的后项能否为零?为什么? 三、反馈矫正,贯彻始终 是指把系统的某一部分输出的信息回到输入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把信息输送给教师,供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外,更是学生自我调控的过程。 那么,反馈矫正,贯彻始终,本节课是指在边讲边练之后,还要进行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先练习写比,又练习判断题,通过正确,错误的对比,

42、使学生明确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最后安排发展性练习,写出比并求比值。不但要求写出两个直接量的,还要写出两个间接量的比,如写出速度的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让全班同学吃得好,还让尖子学生吃得饱。 小学老教师的数学简短教案 篇9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搭一搭 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冊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

43、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 本课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有具体图形观察,比较形象直观,而由形到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 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