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教案三篇_第1页
《墙上的斑点》教案三篇_第2页
《墙上的斑点》教案三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墙上的斑点教案三篇教学目标 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2.阅读小说,初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3.感知仆人公意识流淌的过程;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进展,她的理论进一步稳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日,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依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提醒:这是一篇很奇怪的小说。女仆人公冬日平坐在

2、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测着它是什么,于是很多“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毕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简单的意识流淌。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简单性。这种艺术主见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爱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终,在学生发言争论的根底上,教师可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觉,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

3、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外表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保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便流淌,最终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其次课时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比照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展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之后教师.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

4、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淌的过程。它经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殊是人物的意识流淌。墙上的斑点描写仆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纳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神秘,把探究的留意力分散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见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绽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表达,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错,来回流淌。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

5、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根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淌的跳动性、随便性和突兀多变、无规章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仆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保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便流淌,最终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呈现了仆人公脑海中意识流淌的随便性、跳动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展立体穿插式的表达以及多层次构造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详细“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旧

6、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倒置,甚至相互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构造,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经常是很多回忆相互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仆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仆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认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亮层”,在一个一般的日子里,一个一般人的“头脑承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锐

7、利的钢刀刺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周八方,犹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很多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原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根据落下的挨次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外表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探究活动 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流小说的诗意美 讨论提纲: (1)意识流小说的根本特征 (2)墙上的斑点的语言美(诗性语言) (3)墙上的斑点的构造美(诗性构造) (4)墙上的斑点的想像美(诗意想像) (

8、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表达在墙上的斑点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 xx年版。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观 讨论提纲: (1)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根本内涵 (2)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形成 (3)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看她的生命观 (4)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观 (5)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对我们的

9、启迪 参读书目: (1)伍厚凯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尔夫讨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译伍尔夫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黄梅、张耀东译伍尔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 xx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 xx年版。 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把握意识流小说的根本特征。 2、体会在意识流淌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肤浅思索。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 2、理解和把握的课文根本构造。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10、四、教学过程 其次课时 一、概括小说的写法特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觉,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外表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保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便流淌,最终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二、概括小说的构造特点 不离线索,通过触发物斑点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周八方发散又收回,回到斑点,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构造,严谨有序。 (永久不离线

11、索,内容从斑点开头,又回到斑点,像一个花瓣,严谨有序) 三、比拟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淌的过程。它经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殊是人物的意识流淌。墙上的斑点描写仆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纳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神秘,把探究的留意力分散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见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绽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

12、作家从旁表达,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错,来回流淌。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根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淌的跳动性、随便性和突兀多变、无规章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仆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保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便流淌,最终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呈现了仆人公头脑中意识流淌

13、的随便性、跳动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展立体穿插式的表达以及多层次构造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详细“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旧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倒置,甚至相互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构造,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经常是很多回忆相互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仆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仆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认生活的

14、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亮层”,在一个一般的日子里,一个一般人的“头脑承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锐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周八方,犹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很多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原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根据落下的挨次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外表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墙上的斑点教

15、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把握意识流小说的根本特征。 2、体会在意识流淌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肤浅思索。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 2、理解和把握的课文根本构造。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屡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强调内心;“头脑承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这

16、些印象来自四周八方,犹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很多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根据落下的挨次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淌。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仿照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表达,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这一信条为我们供应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二、默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对斑点的推想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立刻山坡 2、似乎是钉子的痕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