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临床药学之 研读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准确解读“经方”药物(二) 祝 之 友 主任中药师 临床药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四川 洪雅) 电话2015-07- Email:中医将亡于中药中医药界存在的共性问题: 1.中医药思维弱化 2.中医药学术退化 3.中医药技术退化 4.中医药评价西化中药饮片质量问题: 1.中药定义问题 2.中药饮片种类与品规问题 3.假药劣药问题 4.转基因中药(药材、饮片、中成药)问题.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医药科学界没有一位专家学者确定:转基因食品药品对人类没有负面影响,一旦有伤害,到目前为止的科学水平是无法解决的,老百姓并不知情。
2、最核心问题:国外“转基因品药品”用中国人来做实验而中国某些高层人士敢说“转基因药物”对人体没有伤害。依据:对小白鼠没有伤害。据现国家文化部民基会会长刘义彪说: 东北白糖原料,甜菜。原来用中国原产地品种,但产量低,出糖率高,但其质量和甜度和南方蔗糖相同。现今全部用外国“转基因”甜菜品种,其产量和出糖率增加1-2倍。成本降低,但甜度只有南方蔗糖的1/2不到,但老百姓并不知情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9月29日第一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对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中药材及饮片”专项抽检,结果显示全国多家大医院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不合格、染色、增重、掺伪、掺假等问题严重。抽检品种有蒲黄、柴胡、川贝
3、母、血竭、薄荷、木通、苍术、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品种,共722批次。其中93批次不合格。其中在中医院系统共计36批次,而有25批次不合格。这次国家抽检品种主要针对染色、增重、掺假、掺伪等现象,从我们到各省市(如山东、陕西、成都)等中医院随意抽查情况更令人寒心和担忧,而越到基层,中药饮片质量越差。而一些大型中医院,国家高等学府、药房竟然没有正品柴胡、通草、葛根、龙胆等,一些中药品种和中药饮片离传统中医用药标准和国家药品标准相差甚远,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某教学医院几十年来未使用过国家法定的柴胡、龙胆等,亦就是说这些医院临床中使用极为常用处方小柴胡汤、柴葛解肌汤、龙胆泻肝汤等,从来就没有调配齐过,而科
4、研成果论文结论都是假的。在老百姓心目中,“相信中医,热爱中医,服用中药”氛围日渐兴浓的今天,国家最高质量监控机构公布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不合格名单,暴露了我们国家中药饮片监管的漏洞和“中药临床药学”人才的缺失。同时也映射了中医中药发展的均衡问题,暴露了我们国家多年来“重医轻药”的恶果。不但伤害了中医药人的心,更加伤害了亿万人民对中医中药的信任和热爱之心,如此下去,中医之亡,为期不远焉。目前已发现被萃取过的药材:人参、党参、冬虫夏草、黄连、黄柏、牡丹皮、首乌藤、金银花、连翘、八角茴香、山茱萸、桔梗、淫羊藿、川贝母、五味子、泽泻、益母草、白术、鸡血藤、柴胡、穿山甲、紫河车等。著明中医学家、南京中
5、医药大学周仲英教授断言: “中医将亡于中药” 拯救中医2015年8月2011年10月25日: 北京永安堂医药公司王府井中医诊所:医师:张炜 诊治一患者张喜。因胸闷,气短,浑身乏力。诊断为:肝血虚,胸痹,心肾不交。治法:豁痰降浊,化痰开痹,潜降安神,养血润下。开了七日处方,方中含有“半夏”40g。患者服药7日后,前往诊所第二次就医,提出前方药效不明显,张炜医师诊断为:气虚气滞,胸闷气短,动则加重。只为开具了3日处方,并在病例中记载:如效不显及时去医院就医。10月25日+7日=11月1日 再加3日=11月4日2011年10月25日2011年11月15日:患者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在全细胞分析,肾功能
6、、心脏3项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肌酐严重超标,血红蛋白严重下降。后就诊多家医院,最终诊断为慢性肾小球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将医师张喜告上法庭,原因为被告方明知方中有毒性中药的情况下,未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告知说明,而且未进行肾功能检测的前提下,超剂量用药,索赔各种费用650万元。法院判决:被告赔各种费用共477万元。中医临床医生:法院对本案的专业鉴定及审理过程中,并未征求中医药领域专家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专业意见,而是西药领域专业鉴定的结论。半夏性温,味辛,有毒,归脾、胃、肾经,其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临床用于湿痰冷饮,咳喘痰多,痰厥头痛,痈肿不消,梅核气,瘰疬等。
7、剂量中国药典推荐剂量:3-9g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原方中半夏均为半升,相当于现代剂量100以上。疑点: 1.不能排除西医所用药物对患者肾功能造成的毒性作用 2.不能排除患者服用其他药物所致 3.不能排除法官请西医专家未鉴定中医诊疗行为而出现鉴定偏差而造成的判决结果。故而认为药就是化学成分,拿西药标准来衡量中药。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出: 在贯彻宪法精神的前提下,审核中药的专家一定要学过中医(即中医临床药学专家,或称谓中药临床药学家)中医药政策不但要保护中医药,更要发展中医药。 国医经方大师黄煌指出: 中医药教材存在的问题太多,如含“桂枝”汤方中只桂枝解 中医药生存发展面临
8、紧迫性,保护措施需要有效性,扶持和促进措施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制定拯救中医具有实际意义的政策方法与措施。拯救中医,还经典(药物、剂量比)于临床。 教训: 1.医生处方药名书写问题 2.中药处方审方问题及意义 3.中医对现代科技的应用问题药典用量,只是推荐用量,并非是最高限量.中药量效关系已成为中医药及待解决的问题.中药的毒性不同于西药的毒性,此毒非彼“毒” .拯救中医读经典.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药物解读与中医临床用药 药物品种互解. 药用部位互解. 药性互解.清代名医邹澎在其本草疏证序例中云:“医道之见于载籍者,灵枢、素问、难经而上;神农本草经为最古(药之本又在灵枢、素问、难经之上 ),诸经
9、所论在审病,本经所论者在主治,道实相为表理。”古人云:“读仲圣书而不先辨本草,犹航断港绝潢而望至于海也。夫辨本草者,医学之始基。” 清周岩本草思辨录自序又云:“人知辨证之难,甚于辨药;孰知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亦半。证识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 清周岩本草思辨录自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临床葯学专著,伤寒论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的古代重要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药人员必读之书。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经历代整理,其内容有一些为后人所增改。加之药物的历史变异,其药物名称、基原种、入药部位、药性理论等名实有误,在医药文献中误载、误教、误解、相互混用。 由于神农
10、本草经伤寒论杂病论为“经典”,后人不敢“摘破” (伤寒论不敢“摘破” 神农本草经,后学者不敢“摘破”伤寒论),“望文生义”或“望名生义”,造成后学者思维误区和对“经典”汤方药物的研究与应用误区,以及临床疗效验证之疑窦。严重影响国内外学术成果的有效交流,并影响“经方”的第二次开发效果(如中成药的临床疗效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深入开展过程和教学过程中,不少临床医生提出问题:辨证施治准确,处方极当,而出现临床性效疑窦。而多数临床医生只从其自身医理思考,不知药物其因:药物品种、入药部位、性效理论等古今有别。不熟读“经”义,如何运用“经方”之要旨。由于历史原因,
11、药物品种内涵的不断变化,即“方未变而药多变”的特殊现象,造成了古方与现代用药之间的不缺当与脱节,从而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乃至中医药学的发展。笔者认为:对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杂病论等古典医药文献的继承、研究和开发,要用历史唯物观点认识、科学继承,不能完全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望文生义”或“望名生义” ,要认真学习和正确解读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精髓,还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收载药物的本来,使之有利于相关医药专著,全国中医药统编教材的再版等,更好地继承和发掘祖国医药遗产,开发、利用“经方”研究成果,造福于人民群众。在很多经典古方中,如“麻黄桂枝汤”中的“桂枝”;“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的“连轺”与“梓
12、白皮”;“ 五苓散”、“肾气丸”中的“桂枝” ;“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和“枳实汤”中的“枳实”;“泰山磐石散”中的“续断”;“仙方活命饮”中的“金银花”;“導赤散”中的“木通”等。 现代中医在使用这些汤方时,均被更换了其中的药物,把现代人对药物的思维标准强加在古人用药意图上,有的完全背道而驰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时的中药学、方剂学等教材,在中药名称下均标示最早出现的著作。但并没有注释说明是药物名称的出现,还是药物的实际品种、临床应用的实际时间(年代)。中药名称的最早出现与中药实际品种与入药部位的最早进入临床使用,均有较大的年代差异。这些一直未引起现代中医教学和临床医生的重视。 古今
13、药用品种、部位、性效等,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异。现代中医用药当以现今统编教材和中国药典为依据。但是,在运用古代汤方时,必须认真考虑具体入药品种及入药部位,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而作相应的翻译和灵活变动,否则将不能达到运用古方、经方的预期效果,也就不可能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如果现代中医临床不开展中药临床药学,不解决古代药物的历史变化情况,或混乱情况,不认真学习和正确解读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杂病论精髓,还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杂病论收载药物的本来,就不能解决“古方今药不相能” ,就会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乃至中医的生存发展。 有相当部分中药品种,随着时代变迁,品种,入药部位,临床性效,主治病征均发生了较大变
14、异,造成当今临床医师处方用名与药房调配应付与实付不符,并未引起我们的临床医生注意和重视。一些药物的品种与入药部位、临床作用表术,常张冠李戴,严重影响中医药的发展。 Ex:桂枝与肉桂;枳实与枳壳;柴胡与竹叶柴胡;王不留行(子)与王不留行(草);葛根与粉葛;龙胆与龙胆草;酸枣与酸枣仁;山茱萸与山萸肉;梓白皮与桑白皮;连翘与连连轺;木通与通草等之用。正如李时珍所言:“古今药物兴废不同”。 清代医学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已向世人告诫:“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其功用凿凿者,今依方施用,竟有应与不应”。 近年来也有不少中医学者提出疑问:为何经方、时方不见效。往往归罪于中药饮片质量和调配质量等
15、问题。在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前题下,我们的临床用药质量有待提高;我们的临床药师要加強和提高中医临床药学工作质量,为临床医师服好务。对传统医药遗产,“药” 和 “方”, 现代人只知道应用,而未作深入的历史考证和研究,特别是中药品种理论研究(属现代中药药性理论内容),对保证中医用药的有效性甚为关键的基础理论研究。著名中医学家孙启明教授说:“千百年来,伤寒论注家几百家,他们研究伤寒论时,只抓住“方和证” 的研究,而忽略了“方和药” 的研究,尤其是方和药物品种的研究,这是中医传统研究课题中的一大疏漏.”孙老先生又说 :“从来的中医名家大多数人只知道疏方而识药物。伤寒注家们从来也没有注解伤寒沦大、小柴胡汤中
16、柴胡是什么品种”。 这种“方未变而药多变” 的特殊发展,造成了古方、经方与用药之间的脱节,造成了医方与用药的矛盾。如伤寒论中众多经典名方,至今未变,但其临床用药却被偷换了药物概念。”以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中的连轺为例:东汉时期张仲景所用连轺,其自注是“连翘根”, 据考证,当时的连翘原植物是藤黄科植物湖南连翘,其药用部位是根。而现代全国统编教材方剂学注解为木樨科植物连翅壳,入药部位是果实,其基原和药用部位、临床性效都发生了改变;同方中梓白皮,为紫威科植物梓的树皮,而现代教科书方剂学编写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串改了原方药物。近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历程,已形成一种不成文的共识,中药品种问题,已经直
17、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用药的疗效和中医药疗质量,亦包括现代中成药的实际疗效,使得“经方”不精,不如古代“经方“有效。中药品种,包括每一味中药品种的入药部位,古今有别。疗效是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制约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是中药古今临床品种差异、饮片质量、性能与剂量。中药品种、性能的认识和剂量把控能力,是衡量一位中医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即孙所说: “方未变而药多变” 的特殊发展,造成了古方、经方与用药之间的脱节,造成了医方与用药的矛盾。河南中医 31卷9期 论伤寒论太阳中风属外感阳邪 (上) 李字名 姜良铎(指导老师)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证,是仲景学说的基本共识,可是在桂枝汤中运用的芍药究竟是赤芍还是
18、白芍?讨论引出的问题促使太阳中风证的重新研究。起因:芍药争论说起桂枝汤用赤芍的矛盾文章指出:祝之友、姜淑珍、胡世林、谢宗万等指出:张仲景用赤芍而未用白芍。问题:1.作者没有研读神农本草经桂枝、芍药经文要义。2.作者未解读仲景用芍药利尿之机理。3.作者只解读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为什么不解读张仲景是用肉桂还是用桂枝。4.将桂枝列为辛温解表药,本身就是一大历史冤案或者说叫历史奇案。北京中医药大学 胡东升等大青龙汤方证研究,全国各地各说不一,其根本原因:忽略了全国各地使用柴胡入药部位问题。神农本草经药物中的密码解读: 人类对抗衰老和疾病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如何长寿同时身体又很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19、。(抗衰老是一个伪命题,只能是延年益寿,延缓衰老)。神农本草经言能延年益寿,长寿不老的药物有很多,问题是我们没有认识到空气的污染,恶劣的水质,食品添加剂的泛滥,加之愚蠢的生活方式等让我们越来越多的疾病缠身有毒物质的富集,由低海拔流向高海拔养生文化,文化养生养生先养天,养生先养地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天不健康,地不健康,人肯定不健康战争是残忍的,但战争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1.输血疗法的出现和发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批伤亡死者均死于失血性休克,输血疗法的出现 2.肾透析的发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伤亡死于肾衰竭,肾病综合症,肾透析疗法拯救了无数患者,促使肾透析疗法的发明 3.呼吸机的问世
20、越南战争,大量的呼吸衰竭患者的出现,促使呼吸机的问世。现代医药学,突飞猛进,与时代脉搏 中医在这方面落后于西医。中医只有在烈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方得以体现其伟大: 1. 20世纪世界范围的流脑流行,现代医学束手无策,没有办法控制和治疗,中医用白虎汤治愈。 2. 非典暴发流行,在一次证明中医药的伟大。 3. 非洲埃博拉病毒,又再一次显示中医药的神奇作用。中医药应该坚守自己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沿着辨证论治,辨证论药,复方配伍,随证加减的道路走下去,不能搞单一成分、有效成分。中医治病不是靠某一种成分,让传统中医药治疗结果去符合另一个医疗体系的标准,是不明智的。中医中药,中国的标准就是国际化标准,不能只
21、强调要与世界接轨,而丢掉自己本质的东西,中医中药应是世界与我们的接轨。中医药在治疗西方医药无法治疗的某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等急证又取得可靠疗效,外国学者亦认可,中医治疗病,是用中药(饮片),不是用中药(饮片)的某一成分或衍生物。如赤芍、丹参、全蝎、人参、蜈蚣、水蛭、雅连等。如果用这些的提取某一成分再来治同一种疾病就不起作用了,或临床疗效不明显,有的还有副作用,且相反这些成分或衍生物已不是中药意义的药物了。西药是以成分入药,药物中含有毒性成分就会产生毒性反应,如阿托品、麻黄碱等中医处方每种中药不是单一的作用,而是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协同起作用,并非是某一个单一成分起作
22、用。Ex:牛黄解毒片和安宫牛黄丸等,方中均含有雄黄和朱砂,雄黄主含氧化砷,朱砂含有硫化汞,却是在临床上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根植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独特理论和确切疗效被大量临床实验所证实。中医注重个体化,西医注重标准化;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西医强调规范化标准。中医应该坚守姓中,提倡“经方”,回归临床。本世纪现代科学最前沿的理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中医理论恰好是研究和涉及人体(疾病)系统论,信息论和疾病发生发展控制论的。中医有史以来就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典范。只要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在漫长的社会历史长河中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千百年不变,那么医学的理论就不能像现代计算机的硬件和
23、软件一样日新月异,(中医西医同样如此)。可以肯定地说,再过几百年、几千年,人体还是由206块骨头组成,还是五脏六腑运转机体;现代医学的心血管系统还负责人体供血。看医学理论是否科学,首先应要看其是否把人体当成统一整体对待(中医整体观),是否坚持系统理论的各项原则(中医论病坚持人体系统理论),而不是根据什么“证实”、“证伪”、“重复”、“可证性”等论证策略(现代医学推论)。只有把人体看作整个系统,按照整体系统原则建立其理论和进行诊疗活动,才是最科学的。中医药几千年来得以继承和发展,正因为尤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才有可能使今天的很多心血管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医的疗效从来
24、没有让患者失望过,而且越来越被世人所认可。对病因的探讨,是医学的最高追求,(中西医均是如此)。因为只有明确病因,才能够找到解决医学难题的方法(西医更是如此)。中医治疗理论原则引导现代医学走向病因发现,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医学难题,也就是说传统中医会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理论航标。现代疾病的很多疑难问题,中医药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将是指导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突破口。黄帝内经 一般人认为黄帝内经仅仅是一部中医之经典,因而对中医没有兴趣,因此也不愿接触黄帝内经,更不下苦功夫研读。 其实,皇帝内经是一部以医为主,并涉及天文、地理、历法、气候、气象、心理等科学的,探讨天地人化育的生命巨著。它不
25、仅仅是一部医书,它是一部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的书神农本草经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中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一部经典的中医治疗学专著。 中药临床药师: 中医临床医师: 读懂、学好神农本草经序录:返璞归真读经典. 还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药物本来。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亦是世界上最古的药物学典籍,是中医药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难经)著作之一,要学习好中医中药,必须先读经典,尤其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中医药理论同源. (中医药的发展是先有药后有医)伤寒杂病论药证源于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方药根基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神农本草经是最早本草学著作,同
26、时又是最早的经方家著作,伤寒论是集汉以前医经家和经方家之大作。伤寒论方一定是经方,但经方不一定是伤寒论方。有两点值得研究: 1.仲景在自序中说,撰写伤寒杂病论时参考了药录。该书已失传,但其内容可能与神农本草经相通。2.晚于仲景的陶弘景指出:惟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最为众方之祖,又悉依本草(神农本草经),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尔。可以判定,仲景参考了神农本草经内容,再则,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相对照,本经记载的同一种药物还没有分化,如干姜(包含生姜)、地黄(含干地黄、生地黄)、消石(含芒硝)、麻蕡(含麻子)等。名称相同的同种药物,其药用部位亦没有变化,叙述较庞统,如栝楼(无栝楼实)、柏实(
27、无柏叶)、酸枣(无酸枣仁)、瓜蒂(无瓜子)等。 因此可断言,本经早于伤寒杂病论,且张仲景发展了本经。本经、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版本为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公元456-536年)。陶氏在其自序中云:“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嚴嶺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 心, 故撰而论之。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猶得全録。而遭汉献迁徙(汉献迁徙:文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以山东兵盛,欲迁都以避之,从洛阳迁都长安),晋怀奔迸(晋书本纪载: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刘曜卒兵破洛阳,俘怀
28、帝,纵兵烧掳,文籍全被焚烧,史称永嘉之乱),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神农本草经上、中、下并序录合称四卷)。所处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从以上文字,可以判定,陶氏看到过张仲景所著之书,并给予高度评价,陶氏在神农本草经序录后说:“春秋已前及和、缓之书蔑闻,而道经略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之意及华佗等方,今时有存者,亦皆条理药性,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又悉依本草(神农本草经),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尔”。(仲景汤方药物之理取之于神农本草经无疑)。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其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序中说:“汉末张仲
29、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徐氏又言:“自唐以后,药性不明,方多自撰,如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属,执药治病,气性虽不相背,而变化已鲜沿及。宋元药品日增,性味研极,师心自用,谬误相仍。即用本经诸种,其精微妙义,多所遗漏。是以方不成方,药非其药,间有效亦偶中而非可取。必良本经之不讲故也”。也就是说:张仲景汤方所用药物及其药性理论来源于神农本草经,要研究神农本草经必须熟读伤寒杂病论,要研究伤寒杂病论精义,必须精读神农本草经,要坚持以经解经思想,不然正如徐氏所言:药非其药,间有效,亦偶中而非可取。如桂枝与肉桂;枳实与枳壳;柴胡与竹叶柴胡;
30、酸枣与酸枣仁;山茱萸与山萸肉;梓白皮与桑白皮;连翘与连连轺等之用。Ex:大黄本经:“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利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仲景用大黄,除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等,均取其大黄“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通利水谷”;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取其大黄“下淤血”、“血闭”之功。在茵陈蒿汤中拓展了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本经记载大黄:“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而仲景运用大黄配伍甘草等,增减使用剂量和煎煮方法,而发扬了大黄缓和之作用,如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皆有“和胃气”之作用。陈修园在其神农本草经中云:“人只
31、知大黄荡涤肠胃,功在推陈,抑知推陈即所以致新乎?人知大黄通利水谷,功在化食,抑知化食即所以调中乎?且五脏皆禀气于胃,胃得大黄运化之力安和,而五脏亦得安和矣”。 Ex:芍药本经载:“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后世一些本草和医药文献载言:芍药有“敛阴”之弊,故不用于小便不利之证。现行教科书和药典也不言芍药有“利小便”之功(临床中药学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清泻肝火。中国药典2010年版: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读伤寒论太阳篇: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生姜、
32、白术、茯苓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伤寒论太阴篇: 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方中均用芍药(赤芍),用以治疗“小便不利”者。再仲景其他方剂,如金匮要略方: 当归芍药汤(散):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白术各四两,泽泻、川芎各半斤。用以治疗妇人腹中诸疾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用以治疗“血痹”。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用以治疗“癥痼害”。小建中汤:桂枝、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饴糖一斤。用以治疗“虚劳里急”。 等方剂中均用芍药(赤芍),且其主治病证均为本经所载。仲景
33、用药均依据于本经。考伤寒论金匮要略共用本经药物136种,约占两书所用药物总数的80%以上,其他药物均为谷类、肉类与果菜一类,且均不作君药,全为佐使药。 张仲景其所用药物均依据本经药物理论,本经药物理论又与黄帝内经中医药理论同源,故言经方是在本经、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神农本草经的出现,标志了经方的起源。 所以徐大椿说:“学者必将神农本草经字字求精义所在。而参以仲景诸方,则圣人之精理,自能洞晓,而已之立方必有奇思妙想,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矣。”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与伤寒杂病论(以下称伤寒)药物互解: 一.药物品种互解: 二.药用部位互解: 三.药性互解: 药物品种互解木通与通草.
34、 本经:通草。味辛,平。主恶去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张志聪:“木通本经名通草,茎中有细孔,吹之两头皆通,故名通草。陈士良撰食性本草改为木通,今药中复有所谓通草,乃是古之通脱木也。”木通(中国药典2010年版,P.59):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e(Thunb)Koidz.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e(Thunb)koidz.Var. australis(Didls)Rehd.的藤茎。川木通(中国药2010年版一部,p,34):毛茛科植物小木通Clematis
35、 armandii Franch.绣球藤Clematis Montana Buch.-Ham 的藤茎。通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p.278):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Hook)K.koch.的茎髓。小通草(中国药典2010年版,p.45):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Stachyurus chinensis Franch.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Helwingia japonica(Thunb)Dietr等。另外还有蔷薇科、虎耳草科等10多种。在古代(西汉至明代),木通与通草,其名称、入药品种、临床性效与临床应用恰好相反,直至明淸还在混用。建国后又出现了马兜铃科植
36、物关木通Hocquar mandshuriensis(komar)Nakai. (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73页),造成中医药临床疗效下降和震惊世界的马兜铃酸药害事件,直到2005年版药典一部,才正式收载木通和通草的法定入药品种,取消关木通在中医中药中使用。 连 翘与连轺. 上至汉朝六代,时至唐宋盛世,我国医药文献所用和所载连翘、连翘根(又名轺根),为藤黄科植物红旱莲(Hypericum arsyron L.)的全草(祝之友伤寒论药物古今变异与应用研究p.2023)。宋朝开始至今所用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a suspense(Thunb.)Vahl.的
37、成熟果实(谢宗万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p.731;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卷十二.p.67)。其性味,归经与临床性效均有显著差异。连翘,为中医常用中药。清热解毒,历来被中医视为疮家要药。连翘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连翘,一名异翘,一名兰华,一名折根,一名轵,一名之廉。味苦、平,无毒。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生山谷。”无植物形态描述。 唐苏敬新修本草载:“此物有两种:大翘、小翘,大翘叶狭长如水苏,花黄可爱,生下湿地。著子似椿实之未开者,作房,翘出众草。其小翘生岗原之上,叶花实皆似大翘而小细,山南人并用之。今京下惟用大翘子,不用茎花也。”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云:“连翘,今处处有,
38、今用茎连花实也。” 唐甄权在药性论中云:“连翘,使,一名旱连子。主通利五林,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唐. 甄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2)“旱连子”为草本药物。可以看出,当时所用连翘,为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并非现代所用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所谓连轺,折根,则是指翘根而言,即张仲景在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之连轺,即为本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治小儿无辜寒热、结核、颈项瘰疬及心肋腹背有坚核而不痛之“连翘丸”,治痈疸瘰疬、恶肿之“连翘五香汤”中之连翘,均是藤黄科植物旱莲草的全草(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393-403)。唐.王涛外台秘要中治痈疸肿毒方
39、中之“连翘草及根” (唐.王涛外台秘要. 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671-672 )亦是藤黄科植物“红旱莲”。集验方中之痔疮肿痈方,用连翘煎汤熏洗,方中连翘亦是藤黄科植物红旱莲无疑。五代时期韩保升蜀本草在草部载:“连翘,一名异翘,一名兰华,一名折根,一名轵,一名三廉。生泰山山谷。八月采,阴干”,“连翘,微寒。苗高三四尺。今所在下湿地有,采完,日干用之。”(五代.韩保升.蜀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408.)按图经本草载连翘“南方生者,叶狭小,茎短,才高一二尺,花亦黄,实房黄黑,内含黑子如粟粒,亦名旱莲草”(宋. 苏颂. 图经本草.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53.)。以上
40、文字和所附药图,应是藤黄科植物旱莲草.结合现代药用植物研究,伤寒论汤方中连轺根应是连轺Hypericnm patwlunl Thumn。带根全草、花、叶、入药,民间常用于湿热黄疸,痈肿疮毒,蛇伤和无名肿毒等。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词解】:“连轺现在均代用以连翘”甚为不妥,应以予纠正。 梓白皮与桑白皮伤寒论讲义262条,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惟梓白皮药肆不备,可代以桑白皮”(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5. 此种方解不妥,梓白皮为苦寒、清热除湿退黄药,不能以桑白皮代用,以免造成后学者误解)。本经: 梓白皮. 味苦,寒。主热,去三虫。叶,捣付猪疮,饲猪肥大三倍。生山
41、谷。 桑根白皮. 味甘,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叶,主除寒热,出汗。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五木耳名檽,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生山谷。梓白皮资源在我国极为丰富,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民间常用中草药,本经单独收载。从本草历史及临床性效桑白皮不能替代梓白皮使用(详见;祝之友.伤寒论药物古今变异与应用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20-23;祝之友.神农本草经药物古今临床应用解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2013:169 ) 张仲景所用汤方中之梓白皮,不能用桑白皮替代续 断与斛寄生、大蓟、陆英、糙苏本经:“续断,味苦微温。主伤寒,补不足,金创
42、,痈伤,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一名龙豆,一名属折。生山谷。”常用中药续断。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现代临床药学分类,属补阳药类。但历代医、药文献记载和使用品种繁多。有唇形科植物糙苏Phlomis unbrosa Turcz.(宋苏颂图经本草,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30)。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Nakai.(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82)。忍冬科植物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Lindl.和血满草Sambucus adnata wall.(本草经集注.p.282)。菊科植物大蓟Ciraum japonicum
43、 Dc.(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181)。现今所用续断,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 nasperoides C.Y.Cheng.et T.M.Ai.的根(明兰茂滇南本草,云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6页)。 刘文泰明确指出:续断,“蜀川者佳“,为道地药材(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275)。则是明末清初以后才进入临床使用。药物部位互解: 麻黄汤、桂枝汤等所有含桂枝汤方中之“桂枝”不是现今之桂枝,实乃现今之肉桂. 伤寒论总方113首,其中含有桂枝汤方43方次。后世研究桂枝汤等含有“桂枝”汤方者,未审视仲景所用桂枝并
44、非今日之桂枝,应是现今之肉桂。桂枝与肉桂其基原均来源于樟科植物桂Cinnamomum cassia Pnesl.由于使用部位不同,其临床性效之区别是众所周知。桂枝之名,始见于伤寒论,本草文献首载于本经 。桂枝(枝条)入药,则始于清代初期。其桂枝究系何物,后世曾有不同认识。按本经载有牡桂、菌桂,无桂枝一名。. 新修本草云:“其牡桂嫩枝皮为肉桂,亦名桂枝。”(唐苏敬等.尚志钓辑校.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4.)本草衍义谓:“本经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本身粗厚处,亦不中用” (宋. 寇宗奭. 本草衍义.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9.)。可见唐宋以前言桂枝,是用桂之
45、嫩枝上皮。考伤寒论所用桂枝汤方,在桂枝项下均脚注“去皮”二字,与现代肉桂要去掉其木栓层非药用部分相吻合。古代医家用药最讲究修治。仲景所用桂枝,正如陈修园指出的那样:“牡桂者即今日之桂枝枝皮也盖仲景所用桂枝,只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皮也,诸书多未言之。”(清. 陈修园, 神农本草经读.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7.)直到明代桂枝仍主要使用嫩枝皮。本草纲目沿用唐宋本草旧说,并未将柳桂专条例出。大约在清代初期,柳桂逐渐成为桂枝的商品名,延用至今。考中药历史,现今桂枝嫩枝条入药最早在清代才开始进入临床应用。所以伤寒论汤方中“桂枝”只能是肉桂。(祝之友.神农本草经药物古今临床
46、应用解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2013:169) 仲景所有含桂枝汤方:如半夏散:半夏、桂枝(去皮)、炙甘草各等分;肾气丸: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去皮)、炮附子各一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去皮)、知母、防风各四两、芍药三两,甘草、麻黄、炮附子各二两,生姜、白术各五两;小建中汤:桂枝(去皮),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饴糖一升等。 张仲景用桂枝汤方共76方(伤寒杂病论)。均取其本经所载:“牡桂,主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等”。肾气丸: 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去皮)、炮附子各一两。
47、桂枝与肉桂,何能引火归源?五苓散:猪苓十八铢 (9g)泽泻一 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 (9g) 桂枝半两(6g) 上药共为散,白饮和服。日三服,多饮温水,汗出愈.(桂枝汤:须饮热粥,令汗微出愈。一剂汗出不在服。)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症。膀胱气化应为肉桂之功,非桂枝之能。 病机:为水湿内盛(停),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仲景方中桂枝(肉桂)并非专为解表而设,“蓄水证”之痰饮病得之,应温阳平冲降逆,则非肉桂不能,为什么今之方剂学中,五苓散还是以桂枝方解之?枸 杞与枸杞子、枸杞苗、地骨皮.本经:“味苦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
48、,轻身不老,耐寒暑。” 仲景 张志聪:“本经气味主治概根苗花实而言,初未分别,后人以实为枸杞子,根名地骨皮,主治稍不同矣。” 并将其分别叙述: 枸杞苗.气味苦寒,主除烦,益志,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 地骨皮.气味苦寒。主去骨热、消渴。 枸杞子.气味甘寒。主坚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补精气。枸杞、枸杞子、地骨皮,本为同一植株之不同入药部位,临床性效有别。然而在宋代以前,凡书写枸杞者,泛指枸杞全株,非现今之枸杞子。枸杞子单独入药则是宋代和宋代以后的事情,而且古代所用枸杞、枸杞子和地骨皮是指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is Mill.(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
49、术出版社,1998:322),并非现今同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num L.(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63年版,p.1226页)。而历版药典和教材所载之地骨皮则是指枸杞Lycium chinensis mill.的根皮。 柴 胡 与 竹叶柴胡神农本草经:“茈胡,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往来,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柴 胡(北)南柴胡柴胡饮片竹叶柴胡【经文要义】柴胡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茈胡”。“柴胡”一名,则始见于宋图经本草:“柴胡,生弘农山谷及冤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茈胡生山中,嫩时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有茹草
50、和柴胡之名。“茈胡”:“茈”,zi音紫。说文:“茈,茈草也。”茈草,即紫草,一名“藐”。广韻佳韻:“茈,茈胡,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茈胡项:“茈字有紫,柴二音;茈姜,茈草之茈皆音紫;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採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心腹”:指胸腔、腹腔内藏器受病邪所伤。“肠胃”:指胃、肠道。“心腹肠胃”:泛指胃、肠、肝、胆、胰等疾病,柴胡常用于治疗以上各部位所产生的疾患。代表方剂有:“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枳实(枳壳)
51、四枚、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四逆散”(柴胡、炙甘草、枳实(枳壳)、芍药各十分);龙胆泻肝汤(龙胆、柴胡、栀子、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甘草、泽泻、黄芩)等。“结气”:“结”,气结,即“气滞”。“肠胃中结气”就可以用柴胡来治疗。柴胡最擅长疏肝解郁。柴胡归肝、胆经。为疏肝解郁要药,凡胃肠道气滞之肋胁疼痛,可选用“四逆散”来治疗。对于“按之心下满痛”,为少阳阳明合病,为“大柴胡”汤证,且为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最为常用。“心腹肠胃中结气”:即指无形的邪气,又指包括痰饮、淤血等有形的实邪,亦包括“饮食积聚”。“寒热”:指恶寒发热症状的简称。八纲中鉴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辨别疾病的属寒、属热,
52、对确定治疗方案有着重大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立法、处方、遣药的重要依据。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邪气”:一般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从外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寒热邪气”,此条“经文”,急指寒邪或热邪所致诸证,也指邪入少阳而表现为寒热往来。无能是寒邪、热邪,其入侵部位均在少阳,即可用柴胡来治疗。“推陈致新”:“陈”,即陈、旧、陈腐之意,指体内陈旧之淤血,痰饮等;“新”:即新生之意,气血精微物质。“推陈致新”,应理解读为祛邪以扶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柴胡“推陈致新”的典型病案:一人年过四旬,胁下焮痛,大便七八日未行,医者投以大承气汤,
53、不效,大便未通而胁下之疼转甚。其脉弘而有力,知系肝气胆火恣盛也,投以拙拟金铃泻肝汤加柴胡、龙胆各四钱,服后须臾大便痛下,胁痛顿愈。审是,则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肠胃中饮食积聚。推陈致新”者,诚非虚语也。且不但能通大便也,方书通小便亦多有用之者,愚试之亦颇效验。盖小便之下通,必由手少阳三焦,三焦之气化能升而后能降,柴胡不但升少阳实兼能升手少阳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340)。附:张锡纯“金铃泻肝汤”:川楝子五钱,生乳香、生没药各四钱,三棱、莪术各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服,治胁下焮痛。“轻身明目益精”:柴胡配伍补益肝肾之药,以治疗肝肾不足、目睛失养之视物昏花等,故而轻身明
54、目益精。【名著论选】清张志聪本草崇原:“柴胡有硬软二种,硬者名大柴胡,软者名小柴胡。小柴胡生于银州者为胜,故又有银柴胡之名。今市肆中另觅草根白色而大,不知何种,名银柴胡,此伪充也,不可用。古茈从草,今柴从木,其义相通。”清黄元御长沙药解:“柴胡,味苦,微寒。入足少阳胆经。清胆经之郁火,泻心家之烦热,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上头目而止眩晕,下胸胁而消硬满,口苦咽干最效,眼红耳热甚灵。降胆胃之逆,升肝脾之陷,胃口痞痛之良剂,血室郁热之神丹。”伤寒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本方为治疗少阳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剂,临床
55、上用以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眩等。现代临床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感冒、流感、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胸膜炎、急性乳腺炎、胆汁反流行胃炎等属少阳证候者。金匮要略“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芍药二两,枳实四两,大黄二两。本方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壳、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而成。功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代表方剂,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吐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满,大便不解,苔黄脉弦数有力者。现代中医常用本方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56、胃即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证等,尤其对急性胰腺炎独具疗效。清叶天士本草经解:“柴胡气平,禀天中正之气。味苦无毒,得地炎上之火味。胆者,中正之官,相火之府;所以独入足少阳胆经,气味轻升,阴中之阳,乃少阳也。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脏六腑也。脏腑共十二经,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脑气条达,则十一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藉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邪气也。春气一至,万物俱新。柴胡得天
57、地春升之性,入少阳以生气血,故主推陈致新也。久服清气上行,则阳气日强,所以身轻。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奉,所以明目。清气上行,则阴气下降,所以益精。精者,阴气之英华也。 制方:柴胡同人参、半夏、黄芩、甘草、大枣、生姜,名小柴胡汤,治疗少阳寒热。柴胡同芍药、甘草、枳实(枳壳),名四逆散,治胸胁痛,四肢厥冷。柴胡同人参、升麻、黄芪、甘草、当归、白术、广皮、生姜、大枣,名补中益气汤,治疗劳伤倦怠。柴胡同芍药、丹皮、栀子、甘草、茯苓、白术、广皮、当归,名逍遥散,治肝胆郁火。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柴胡,经文不言发汗,仲圣用至八两之多,可知性纯,不妨多服,功缓必须重用也。”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1、和解
58、表里不是柴胡单味药的功效,是柴胡配伍后的作用,其具有的只是疏散退热作用,故2010年版药典将和解表里,疏肝退热;疏肝改为疏肝解郁;升阳改为升举阳气。2、柴胡有一别名:“竹叶柴胡”,而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一部收载有竹叶柴胡,Bupleurum marginatum wall.ex.DC.与国家药典对抗,根本不具有柴胡功效。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第23页收载:竹叶柴胡Bupleurum marginatum wall.ex.DC.已明确指出:“根入药”。为法定入药部位和处方(中成药)用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第26页收载:竹叶柴胡(植物名)Bupleu
59、rum marginatum wall.ex.DC.全草入药,但处方用名必须是“滇柴胡”。亦就是说:竹叶柴胡全草入药,处方名必须书写“滇柴胡”。否则违法。4、柴胡入药部位,自古以来均以地下根入药,但是,在建国后有不少省区使用其地上部位,在加工炮制时,将地下根基部位去掉,造成中医用药部位不统一,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乃至造成中医药很多科研成果(所发表论文)的不可证性。长久以来柴胡窃肝阴之争,从清代至今。建国后历版中医药教材和药典均为法定,柴胡只能根入药,国内不少教学医院亦在使用地上部位入药,而处方用名均为“柴胡”,这是中医药界的失误。5、中医处方用名和药房调配应付与实付应统一。关于柴胡与竹叶柴胡
60、的临床疗效问题,详见神农本草经药物古今临床应用解读柴胡条。药性互解:仲景薯蓣丸:金匮要略方: 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本经载:薯蓣:“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仲景麦门冬汤金匮要略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粳米三合。 仲景重用麦门冬,而且为君药,治疗咳逆上气,咽喉不利等证,此为胃中津液枯燥,肺失濡润所致,麦门冬可培土生金。本经载麦门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仲景用泽泻汤(金匮要略方):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治疗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取其泽泻消水之功,水气一去,则耳目聪明,冒眩则除。本经载:“泽泻,主消水,养五脏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玻璃回收利用考核试卷
- 管道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制定考核试卷
- 机器人视觉引导的精密装配技术考核试卷
- 纤维原料的制备和性能调控植物纤维材料考核试卷
- 机器人智能算法研究考核试卷
- 竹浆在纸品透气性与防水性平衡技术研究考核试卷
- 机动车燃油价格波动与预测考核试卷
- 畜牧业与粮食生产的发展策略考核试卷
- 核电站运行中的核燃料管理安全考核试卷
- 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考核试卷
- 服务响应时间和服务保障方案
- 二年级下册数学口算综合练习题 (每页100题)
- 湖北公务员面试模拟64
-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课件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专题练习(附答案)
- Python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 2024年浙江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粮食机械原理与应用》 课件全套 阮竞兰 1-11筛分除杂设备-色选设备
-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 第八章 教学手段
-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 DL∕T 5509-2015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勘测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