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介绍_第1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介绍_第2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介绍_第3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介绍_第4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9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介绍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也多。在前期,即两汉时期,主要是继承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中期,包括魏晋隋唐时期,对秦以来的政治制度多有损益,有较多的创新;后期,主要指宋元时期,特别是元朝政治制度又有创新与变化,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总之,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

2、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但是,这些内容更多地是从专业的角度考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本着这一理念,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应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都写进高中教材。标准为高中教材的编写留下了较大的活动空间。例如初中阶段设置过皇帝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知识,高中教材就可以不讲或略讲。有些超出学生认知水平或学生没有背景知识的内

3、容,高中教材就可以不涉及。同时,从减轻学生负担、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的角度看,高中教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照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学术研究的体系。因此,高中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设置上,只是着重从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方面入手,分别叙述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力图以较少、较为典型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本课教材中如何揭示,各有不同。例如:一、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这一特点,在汉至元时期具有突出的表现,但有些内容在本单元教材其他课中已经讲到,像宗法制、皇帝制度等,本课只是略讲。本课的重点,主要

4、放在政治制度中的君主专制等特点上。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这一点在汉至元时期,相对其他特点,表现并不突出,所以不涉及。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这部分的相关知识,在历史3(必修)中有专门的讨论,本课也不予展开。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这一特点,在本节课文中有适当的叙述。但因为初中课标并未将魏晋南北朝的门阀七族、隋唐时期的士族等知识纳入内容标准,所以高中教材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讲述。五、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这一特点,在本课教材中,有很丰富的材料可以说明,所以讲述得也最充

5、分。即便如此,相关内容的介绍应该说也是极有限度的。例如,在论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限于课时容量,县以及县以下乡、里等行政机构及其运行机制,都没有作详细的讨论。本节教材选取的内容,主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展开。两汉部分,围绕汉承秦制这一主题讨论,说明两汉继承了秦朝创立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但不乏变化。魏晋时期,处于过渡阶段。但这一时期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是为隋唐比较完善的政治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宋元政治制度,特别是元朝行政制度的变化,特点鲜明,在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

6、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政治制度,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如秦汉官僚制度、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隋唐三省制、宰相制度等。以下是有关唐朝三省制、政事堂制度、宰相制度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一、隋唐确立的三省制,魏晋南朝时已在游移发展中。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度确立于隋唐,而三省的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秦汉。魏晋以未,三省已经成为当时中央统治机器的核心部分,但三省各自的组织规模、地位和作用都还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概括地说,魏以中书、尚书为主,两晋中书地位更加显要,门下也逐渐崛起,与中书分权。南朝三省长官大权旁落,但政仍出于三省。与唐代所确立的三省制相比,魏晋南朝的三省制尚未定型。旧官制的残余并没有绝迹,三省

7、以外的官吏参政偶有出现。录尚书事名义上管理尚书事务,事实上“职无不总”,凌驾于三省之上。三省还没有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建立共同议政、互相监督的严密体制,因而容易造成个人檀权的局面。三省长官的职权也还不稳定,时有升降浮沉。因此说,魏晋南朝三省还只是处于隋唐三省制确立前的游移发展中的阶段。二、以往关于政事堂制度的形成、宰相于门下省议政和中书省政事堂的起始时间,以及政事堂何时才有专印等问题,仍有可商榷之处。其新观点包括政事堂制度形成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前后时期。宰相于门下省议政起始于唐初武德年间不是起始于隋代或北朝。门下省政事堂时期的结束与中书省政事堂的开始,是光宅元年(684年)七月。政事

8、堂并不是开元十一年(723年)才有专印。三、唐代宰相人数之多,制度之完善、成熟,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作用之显著,国内、国外历史影响之深远。唐代宰相的名称虽然屡有变更,但这种变更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武德五年到六年,是以三省之长或兼判、遥领三省之长者为相;武德六年到贞观二十三年,是以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为相;从贞观二十三年到乾元元年,是以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为相;从乾元元年到唐朝末年到唐朝灭亡,是以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相、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的更新变革,从而趋于完善成熟。中唐以后,地方藩镇林立,朝中宦官专权,三省六部制受到破坏,出现了“内相”“使相”

9、,相权终于旁落,宰相制度趋于败坏。唐朝丞相选拔制度的特点。唐初,战功是选拔丞相的主要途径,从武则天统治直到终唐之世,科举制度,特别是进士科逐步成为主要途径。通过科举取士,经过吏治考试任官,再历经州、县、台省任职的锻炼考验,具备决断军国大事的才能和智慧,方可录用为相。入相之后,皇帝定期亲判其考课,评有等第。由此可见,唐代的选相制度更加健全、完善。唐代宰相办公的特点。唐朝的宰相不同于秦汉,多是他官兼职,或是丞相兼领他职,所以没有独立的办公机构相府。它是集体负责制,主要任务是帮助皇帝议决军国大政,或者拟订皇朝政令,自己不能向政权的其他部门发号施令。宰相议事决策,拟订重大政令的地方叫政事堂。关于其性质

10、,史学的影响三个知识点。但明朝内阁的设置缘起于宰相制度的废除,而讲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又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事实,因此本课设置了“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三个子目。即把第一个知识点扩展为两个子目,后两个知识点归并为一个子目。第一个子目“宰相制度的废除,开头首先交代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明清封建专制的加强,归根到底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发展以及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产物。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此时已步入晚期阶段,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封建社会的基础很不稳固。宋元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封建地主对土地和

11、佃农的占有变得更不稳定,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强制相对削弱。超经济强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因此,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国家政权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封建统治,以强化对农民的超经济强制,保证地主对农民剩余劳动的榨取。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就是适应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有关宋元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的发展状况,过去的初中教材和现在这套高中教材均未讲到。限于篇幅,本课课文只能简单概括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由于当时中国封建对会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明清统治者便大力强化君主专制,以求达到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接着,叙述明

12、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两项重大措施。一是废除行中书省,分置市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其中的布政司仍习称为省。元朝的行省总揽地方大权,军政大事无所不管。明朝的省只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则划归都司与按司管辖,职权大大缩小。元朝的行省与中书省不是隶属关系,它虽受中央的中书省节制,但却可在中央统一政策的基础上,独立处理地方事务,是中央分权给地方。明朝的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是地方集权干中央,从而大大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是废除宰相制度。封建社会的宰相,既是皇帝的助手,又对皇权起着制约作用。随着地方行省的改革,统领中央各部的丞相职权扩大,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愈发尖锐。明太祖于是又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

13、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因此全部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第二个子目“内阁制度的创立”,具体叙述明朝内阁的创建过程及其性质。内阁的设立,是宰相制度废除的必然产物。因为中书省及丞相废除后,皇帝“躬览庶政”,政务繁多,不可无辅臣,明太祖于是又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不过,他仍事必躬亲,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务。到明成祖时,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至明宣宗时,阁臣又获得票拟权。此后,内阁权力不断扩大,有些首辅甚至权压六部,俨然是个丞相。关于内阁的性质,历来存在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内阁是皇帝的辅政机构;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还有

14、一种意见认为,内阁是兼具秘书型、顾问型和学术型等职能特点的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构。教材采用大多数学者所赞同的观点,认为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即秘书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第三个子目“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叙述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努尔哈赤初建后金政权时,女真(满洲)刚刚进入阶级社会,尚保留许多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的残余,由各旗旗主共同议政,“共治国事”。皇太极继位后,扩大参与议政的成员,削弱旗主的权力,改国号为清后,又设内阁,置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性质仍然未变,“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后来,康熙帝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二个中枢机构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至雍正帝设军机处,每日召集军机大臣商议国事,传达皇帝谕旨。至此,全国的军政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最后,课文对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作用和影响作了评述。古代中国的中央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