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中医基础理论课件03-3藏象之六腑及相互关系_第1页
华北理工中医基础理论课件03-3藏象之六腑及相互关系_第2页
华北理工中医基础理论课件03-3藏象之六腑及相互关系_第3页
华北理工中医基础理论课件03-3藏象之六腑及相互关系_第4页
华北理工中医基础理论课件03-3藏象之六腑及相互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基础理论系列课件之一中 医 藏 象 学六 腑胆胃小 肠大 肠膀 胱三 焦概 述习 题六腑的概念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在古代,腑写作“府”,“府”是中空的,是盛放物品之处,有出有入。六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传化”,有传导变化之意,说明六腑的功能主要是将饮食物受纳、腐熟、消化、传化,处于连续不断的虚实交替之中。六腑不藏精气。 唇为飞门 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胃上口为贲门 胃下口为幽门 大小肠之会为阑门 下极为魄门七 冲 门 从饮食物进入人体,至排出体外,要通过七个重要关口,难经称之为七冲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 以 降 为

2、 顺 以 通 为 用胆胆的概述胆的主要生理功能胆的概述 位置:位于右胁下, 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与肝相表里。 形态:中空的囊状器官。胆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贮存与排泄胆汁(二)胆主决断(一)贮存与排泄胆汁胆汁生成于肝而贮藏于胆 其味苦、色黄绿、又称“精汁” 受肝主疏泄的直接控制和调节, 在肝的 调控下,胆汁及时排泄 于肠道,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胆为“中精之府”贮存胆汁排泄胆汁 胆汁是在肝内生成,由肝化生分泌。胆汁生成后,则流入胆囊,由胆囊贮存。 胆汁呈黄绿色,味极苦,有重要消化作用。在进食后,通过肝的疏泄作用,胆汁排入肠道,协助脾胃,维持正常消化。 肝促进胆汁的生成与排泄 由于肝胆关系密切,肝的

3、功能正常,则胆汁化生有源,胆汁的排泄通畅,消化才能正常。若肝有病,则影响到胆汁的生成、排泄,使消化功能失常。胆的病变 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厌食、腹胀、腹泻。 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发为黄疸(身面目皆黄)。 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胆汁滞留日久易形成砂石。 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厌食、腹胀、腹泻。 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胆汁滞留,郁而化热,日久易形成砂石。胆汁排泄受阻 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发为黄疸: (身面目皆黄)。黄疸(二)胆主决断生理 : 胆性刚直、果敢、与人的勇怯、胆量有关。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气虚胆小惊怯、睡眠不安。胆热痰扰惊悸而烦

4、、急躁易怒。病 理胆既为六腑之一 : 为空腔器官,与肝相表里故为之腑之一。也属奇恒之腑之一: 内藏精汁,不直接受纳水谷故为奇恒之府之一。胆的两重性(一)贮存与排泄胆汁、助消化(二)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有关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小结胃胃的概述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位置: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与脾相表里。胃的概述 形态:为曲屈状的囊状器官。 上部上脘(包括贲门)。 中部中脘,即胃体。 下部下脘(包括幽门)。胃两门三脘胃脘胃主要生理功能(一)主受纳、腐熟水谷(二)主通降、以降为和 主受纳: 接受容纳饮食物。 胃为“太仓”、 “水谷之海”、 “水谷气血之海” 受纳是腐熟消化的前提。 胃主受

5、纳腐熟水谷: 使饮食物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在脾的帮助下化生精微,初步吸收。 胃主腐熟脾胃共同消化饮食物 饮食物的消化以脾胃之气作为动力,同时必须有阴液的参与,脾胃共同消化饮食。 胃的受纳、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综合,称为“胃气”。 中医学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重要性“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诊断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治疗留得一分胃气 便存一分生机 “保胃气” 为养生治疗 的重要原则。保胃气受纳失职:纳呆厌食,胃脘胀闷。腐熟无能,食滞胃脘:胃脘疼痛,嗳腐食臭。食滞胃脘主通降、以降为和 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后,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同时胃的通降是继续受纳的前提条件。胃主通

6、降胃气上逆 降浊是胃继续受纳的前提。若胃不和降,饮食物滞留于胃,可出现胃脘胀痛、不欲饮食等症。若胃气上逆,则发生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另外,胃气不降,还会影响脾气的升清作用。素问:“浊气在上,则生 胀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一)主受纳、腐熟水谷(二)主通降、以降为和 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保胃气” 为养生治疗的重要原则。胃小结小肠小肠的概述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位置:位于腹中, 上端接胃, 下通大肠。 小肠与心相表里。形态:纡曲回环迭积的 管状器官。小肠概述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受盛和化物(二)泌别清浊 受盛: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的意思。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

7、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 化物: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所谓清,即指各种精微物质;所谓浊,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分。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清浊,各走其道 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 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 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谢,故称“小肠主液”。精微由脾吸收 饮食物入胃,经过脾胃的腐熟加工,然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各走其道,再由脾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 水液糟粕各行其道入肠 小肠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并将无用水液泌渗进入膀胱而为尿。 由此可

8、见,小肠的生理功能在饮食物的消化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小肠这一功能正常,清浊各走其道,精微物质输布全身,糟粕下归大肠,无用水液泌渗入膀胱。若小肠有病,不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还会影响到二便的排泄,导致:泌别清浊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小便短少,便溏泄泻。 临床上常采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小肠大肠膀胱前后水分残渣又称“前后分利法” “利小便以实大便”与西医利尿法的差别中医的“利小便”和西医的“利尿剂”不是一个概念,所谓的“利小便药”中医称为“淡渗利湿、健脾利水、渗水利湿药”等,药物包括:茯苓、白术、薏苡仁等,这些药物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只有轻微的利尿作用,而且

9、其利尿作用随机体状态不同而变化,在体液不足时无明显利尿作用,除此之外,这些药物还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提高免疫作用等。可以看出当腹泻水样便时,这些药物主要起到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而达到止泻效果,并不是通过利尿起作用的。实际上,这一治疗原则源于中医的医疗实践,即临床观察到:腹泻水样便,用茯苓、白术、薏苡仁等药治疗有效,而这些药物在中药学中归类为健脾利水的作用,从表面上看,这一治疗是通过利小便(用的是利小便的药物),达到了止泻(实大便)效果,而这一治疗方法与中医“小肠主泌清别浊”理论相合。因此这样的一种治疗方法得以确立。但由于这一理论来源于医疗实践,对临床实践又有指导作用,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应

10、该指出的是,很多的中医理论都是用相似的模式得出来的,即先有了实践疗效,然后再用中医的思维、基本理论去解释这一疗效,并上升为理论。然后再用这一理论去指导实践。即:实践思考理论再实践由于理论的产生没有严格实验作基础,只是靠思辨的方法推导,因此其理论是宏观的、粗线条的、非精确性的。其特点是注重病症表现和药物治疗效果之间的联系,而很少去深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病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疗效”。因此中医又被很多人称为“经验医学”。由此,我们看出,许多中医的理论、方法,只有以中医的思维,放到中医理论框架中去理解,才能把握它的确切含义。如果望文生义,按西医理论去理解,则“去之远矣!”(一)主受盛和化物(二)泌

11、别清浊、主液。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小结大肠大肠的概述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大肠概述 位置:位于腹中, 上端接小肠, 下连魄门。 大肠与肺相表里。形态:回环迭积状。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传送糟粕,吸收水份 是胃气降浊延伸与肺气下达有关 大肠者,传导之官, 变化出焉。 变成粪便,排出体外 赖肾主气化正常(大肠主津)糟粕的传导通利,一方面依赖于大肠本身功能正常,另外又和胃的降浊、肺气肃降及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大肠传导失职 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肠鸣,腹痛,溏泄。病理 大肠实热,肠道失润大便干结难解。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启闭赖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

12、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语出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王冰注“谓肛之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一说,“魄”通“粕”。肛门为糟粕所出之处,故称“粕门”。 传导糟粕 排泄大便、主津 大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小结膀胱膀胱的概述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膀胱概述 位置:位于小腹正中,居肾之下,大肠之前,膀胱 与肾相表里。 形态:囊性器官,充盈时为卵园形,排空似椎形。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 贮存尿液经机体利用后的水液,下输膀胱排泄尿液尿液达一定量时,通过气化排出体外 与肾气化 密切相关。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人体饮入的水液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

13、综合作用,化为津液,分布于周身,发挥润泽营养作用。津液代谢后剩余之液,经三焦之道路,下达于肾和膀胱,变成尿液,贮存于膀胱内,当膀胱内尿液达一定量时,在肾的气化作用下,膀胱开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膀胱排尿需肾的气化膀胱病理气化功能失常小便不利、尿少,甚则癃闭。膀胱失其约束尿频,尿量多,甚则尿失禁湿热毒邪侵入膀胱尿急,尿痛,尿淋涩。膀胱小结贮存尿液排泄尿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三焦的概述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焦的“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 自难经二十五难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的论点之后,引起后世不少医家之争论,归纳起来,即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 (

14、1)关于三焦有名有形说 灵枢最早认为三焦“有名有形”,如灵枢论勇说:“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 灵枢本脏说:“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在内经论述三焦的基础上,后世一些医家认为三焦应与其他诸腑一样,有表里关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从而进行探讨三焦的形质所指。 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说法。 如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说:“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

15、。” 章璜在图书编三焦有形考中说:“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 清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 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观点的学者,对三焦形质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认为三焦是淋巴系统、网油、胰腺、神经系统等。 如陆渊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影响,根据“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认为三焦是人体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由此进而发展到全身淋巴系统。 张锡纯

16、认为三焦是网油。 赵隶华等依据古人解剖中无“胰腺”一词,从难经四十二难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陈无择的“在脐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论说,根据胰腺的现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约如手掌大,结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认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 关于 “有名无形”之论,始于难经。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三十八难亦谓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 自此以后,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其有名而无形者也。” 唐孙思邈亦谓三焦有名无形,如在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中说:“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

17、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 元滑寿的难经本义说:“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 明李梴的医学入门卷之一脏腑条分说:“三焦,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主便,虽无形而有用。” 近代张山雷在难经汇注笺正中亦说三焦“有名无形”。 以上诸家论说,皆承难经“有名无形”之说。 三焦有形、无形之说,皆有据有理,其对三焦实质的研究有所裨益。 然而三焦形名,千年争论,孰是孰非,尚无定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各有偏颇之处,难能全面。诚如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辩三焦中所说:“有形、无形皆是也,但各偏执一见,而不能通贯耳!” 唐刘禹锡说:“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亦有人认为三

18、焦是“非若五脏之形各自成体,故不得定其象。” 清喻昌在医门法律论三焦中亦说:“所谓形者,非谓脏腑外别生一物,不过指其所而为形耳。” 故近来有人提出:三焦无形,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没有形质的意思。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形质为基础的。但此形质并非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脏器组织,而是对一些脏器组织及其功能的概括。即是所谓“无常形”、“不得定其象”、“指其所而为形”、“道是无形实有形”之意。 从形态与功能方面来探讨三焦实质,决不能脱离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推理,因而其基本理论总的来说,主要是抽象概念。 中医学术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19、,在内容上虽然不断地充实丰富,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免会产生庞杂,或众说纷纭。对于三焦,不能脱离五脏六腑的整体来谈三焦之有形无形,也不能以西医学的生理解剖知识来臆测三焦之实质。如果那样的话,则是毫无意义的,也无助于探索和把握三焦在生理、病理学上的实际意义。 就形而言,五脏六腑是有形还是无形?以心肾为例,主藏神的心,既不是解剖学中的心脏,又不能笼统地说心就是脑;主生殖的肾,也不是解剖学中的肾脏。 古人所说的“有名有形”的脏腑,如果以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的观点来对号,那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医脏腑的实质,也不可能找准每个内脏的形体。因此,脏腑都可以看成是无形的,况且三焦一腑,说它有形还不如说它无

20、形比较确切一些。 中医学中的脏腑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推断出来的,包含解剖、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任何一个脏腑都不会恰好是西医学中的某一个脏器,或者是某一个生理解剖系统。三焦也不例外,只是从表面上看它指不出一个现成的同名脏器,而显得特殊,其实应当是中医学整个脏腑学说中的一部分。 为此有人认为:若三焦是无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为无形,这是藏象理论特点所决定的;若三焦是有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当有形,其有形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实体,而不是西医学某一个同名脏器。 古代医家详于脏腑功能的论述,而略于脏腑形态的研究。所以,单纯追求西医的形态学与中医理论的汇通,这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不能获得成功的。对中医脏腑理论的研

21、究,应当以临床实践为基础,遵循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以冀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医特色的脏象体系。 上、中、下焦的合称 部位三焦上焦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等。中焦横膈以下至脐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等。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等。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三焦的总体功能1、通行元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运行于全身。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难经) 2、运行水液水液运行以三焦为通道。三焦对水 液代谢的协调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三焦通行元气 元气根源于下焦,发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但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

22、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三焦运行水液 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之一。正如素问所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各部的生理功能特点 雾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 主要指心肺输布气血,象雾露一样 均匀的敷布全身。 沤是对水谷被消化时状态的生动描述。 主要指脾胃消化饮食,吸收精液,蒸 化津液的作用。 渎沟渠水道之意。 是对肾、膀胱、大肠、小肠,渗泄水 液, 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的概括。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特点 上焦如雾指上焦有宣发精微与卫气,以雾露弥漫的状态营养于肌肤、毛发及全身各脏腑组织的

23、作用。故上焦的功能,实际体现为心肺的气化输布作用,关系到营卫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输布。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下焦特点 中焦如沤主要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例如水谷的受纳、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体液的蒸化,化生精微为血液等。 渎,即水沟,为排水渠道之意。下焦主泌别清浊,排泄二便,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肾、小肠、大肠、膀胱的功能。故下焦功能的变异,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小结六腑知识点综述及学习指导 本节重点讲述了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六腑的共同功能为传化物,生理特性为泻而不藏,以通降为用, 在学习中,既要抓住各个腑的知

24、识点,又要将它们联系起来,如对胃、小肠、大肠和膀胱的生理功能,应从饮食水谷的代谢过程来理解,这样有利于知识点的连贯性。胆主决断的功能,可从病理上,特别是联系温胆汤的治疗作用,来体会其含义。对于三焦,应通过其所在脏腑的功能来理解其生理特点,不必囿于三焦形态之有形无形之中。练习试题一、名词术语解释1.六腑 2.腐熟 3.小肠主化物 4.决渎 5.太仓 6.中精之府 7.胃气 8.孤腑 9.水谷之海 10.小肠主液 11.大肠主津12.三焦气化二、简述题 练习试题 1.为何称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2.胆有哪些主要的生理功能?3.胃有何主要生理功能?4.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5.大肠的主要

25、生理功能是什么?6.三焦有何主要生 理功能?7.膀胱有何主要生理功能?8.脑的生理功能是什么?9.“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有何理论依据? 10.大肠主津与小肠主液有什么不同?11.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主要依赖于什么?12. 脾胃升降失常的病证,内经用哪一句话来概括?13.胆排泄胆汁的功能主要依赖于什么?14.小肠的功能失调为何出现二便异常?15.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与哪些脏腑有关?16.上中下三焦的部位是如何划分的? 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是什么?二、简述题 (续)练习试题论述题 三、论述题 1.试述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2.何谓“胃气”?临床上为何将“保胃气”作为重要治 疗原则3.试述小肠

26、的生理功能。4.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如何?5.在病理方面六腑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奇恒之腑藏象第四节一、脑 (一)概述 位置: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上至 天灵盖,下至风府穴。形态:由髓汇集而成,故称“脑为髓之海”。 二、女子胞 (一)概述位置:位于小腹正中,直肠之前,膀胱 之后,下口连接阴道。形态:呈倒置梨形。其大小、形态、位 置,随年龄及妊娠而变化。 (二)主要生理功能生理: 通行月经正常月经初潮14岁左右,月经 周期2830天。 孕育胎儿男女之精结合后,在胞宫内发 育成胎儿,直到十月分娩。病理: 月经不调月经先期,月经后期,闭经等。 不孕症原发不孕和继发不孕。脏 腑之间的关 系

27、藏象第五节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生理: 肺主气 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 心主血 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 气与血的关系宗气是中心环节水火既济互济互制 心神肾精相互为用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使心火不亢水火既济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精神互用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 肾为相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相安位君相二火上下交济 水不济火水气凌心精神失调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肾阳虚损,下焦水寒不化,心阳虚损,水气上凌于心肾精不足,不

28、能奉养心神 心神不足,无力控驭肾精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惫在下梦遗滑精气的生成津液代谢肺为主气之枢主呼吸而纳清气 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而生谷气 肺主通调水道布散水精 脾主运化水液转输水精 相互结合形成宗气 津液输布代谢正常肝气逆胁痛、急燥、面红耳赤肺气伤咳逆、咯血、咯痰不爽 肺燥咳嗽、痰少、咽干 肝伤胁下引痛、胀满 是全身气机升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肺与肾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行水于全身,下引于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升清降浊,输于膀胱。 肺为气之主肺主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吸引摄纳,使气归根。 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盈。水能润金肾阴充足,上润于肺,使肺脏清宁。肾阳资助肺阳同温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 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水肿、形寒肢冷 水邪上犯,肺失肃降咳喘、不得平卧 水寒射肺 水肿风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