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CPR的分析框架课件_第1页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CPR的分析框架课件_第2页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CPR的分析框架课件_第3页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CPR的分析框架课件_第4页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CPR的分析框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CPR的分析框架课件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CPR的分析框架课件前 言chap1言及,共用地悲劇、囚犯困境與集體行動邏輯(個人的理性策略會導致集體非理性的結局)都預言使用CPR的人,不會為爭取集體的利益而合作,人們會陷在傳統的環境中無法改變影響他們動機的規則(人們在面對CPR問題時,誘惑有:規避責任、搭便車、以機會主義方式行事);用以證明外部政府應該為共同使用CPR的人提供解決問題之政策建議之合理性。 然而,在本書所指出的成功案例中,沒有一個是由中央集權的政府直接實行規則,而大多數成功的制度安排都是公共體制與私人體制的多方面結合(公、私部門合作)。WHY?前 言chap1言及,共用

2、地悲劇、囚犯困境與集體行動邏輯前 言在大規模的CPR中,運用上述三個模型,或許可以成功的預測人們所採取的策略及其結果,因為在大規模的CPR中人們貼現率很高、缺乏溝通、每個人都獨立行動,沒有人會注意單獨個人行動的效應,改變現有結構的成本就會很高。(這表示,三種模型沒什麼錯誤,但有其適用之侷限性)但是,在小規模的CPR中,人們經常不斷的溝通,相互打交道,因此他們有可能知道誰是能夠信任的,他們的行為將會對其他人產生什麼影響、對CPR產生什麼影響,以及如何把自己組織起來趨利避害。當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居住了相當長的時間,有了共同的行為準則和互惠的處事模式,也就擁有為解決困境而建立制度安排的社會資本。前

3、言在大規模的CPR中,運用上述三個模型,或許可以成功前 言對於問題的解決,常以量化或質化方法為之,而運用數模預測,固有清晰明確之優點,但亦會陷入如下的困境:(1)為求適用性較高,需簡化假定(如:參與者皆有完全訊息,不肯溝通),故只有幾個變動部分(moving parts),但這不是一般化的模型。(2)將重複出現的情境結構(structure of situation),視為沒有變化之外生變量,所導致之政策建議,便是:需藉外部力量來改變情境結構,但可能會推論錯誤。(3)處在無法改變現狀的情境下,人們或會陷入共用地悲劇的困境,但人們有自主權來重塑制度,此將影響其共享規範、預期利益時,這靜態的分析模

4、型必須有所改變。(不適用靜態模型)在成功的案例中,一開始都呈現出無組織、獨立決定對CPR取用狀態,但最終都使制度結構演化為有組織、循序漸進、共同決定對CPR取用,制度的演化分析有其必要。前 言對於問題的解決,常以量化或質化方法為之,而運用數模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為什麼有些佔用者能為自己提供新的規則,自願的服從這些規則,並對個人執行規則的情況加以監督?(注意!影響個人選擇的內在因素:共享規範的內涵、貼現率的高低、預期成本與預期利益的高低)(一)就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上,Ostrom解釋,人們面對複雜而不確定的環境中,會對遵循下列準則做出權變承諾: 規定有權使用CPR

5、的一組佔用者(p1)考慮CPR之特性,其使用者所在社群之特質(p2)全部規則或至少部分規則,由當地的佔用者設計(p3)規則的執行情況,由對當地佔用者負責的人進行監督(p4)採用分級懲罰的方式,對違規者進行制裁(p5)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為什麼有些佔用者表1 長期存續的共用資源(CPR)制度中所闡述的設計原則1、清晰界定邊界共用資源本身的邊界必須予以明確規定,有權從共用資源中提取一定資源單位的個人或家庭也必須予以明確規定。2、使占用和供應規則與當地條件保持一致規定占用的時間、地點、技術和(或)資源單位數量的占用規則,要與當地條件即所需勞動、物資和(或)資金的供應規則相一致

6、。3、集體選擇的安排絕大多數受操作規則影響的個人,應該能夠參與對操作規則的修改。4、監督積極檢查共用資源狀況和占用者行為的監督者,或是對占用者負責的人,或是占用者本人。5、分級制度違反操作規則的占用者很可能要受到其他占用者、有關官員或他們兩者的分級制裁(制裁的過程取決於違規的內容和嚴重性)。6、衝突解決機制占用者和他們的官員能夠迅速通過成本低廉的地方公共論壇,來解決占用者之間或占用者和官員之間的衝突。7、對組織權的最低限度的認可占用者設計自己制度的權利不受外部政府威權的挑戰。8、分支的或分層的業務(nested enterprises)對於占用、供應、監督、強制執行、衝突解決和治理活動,加以組

7、織在一個多層次的分支業務中表1 長期存續的共用資源(CPR)制度中所闡述的設計原則1、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當所制定的準則符合這些規則時,人們就會做出謹慎、有利和可信的承諾。只要符合這些條件:(1)大多數處境相同的人做出同樣的承諾,(2)採用這一策略(改變無組織之現狀)的長期預期淨收益大於採取占優勢的短期策略(無奈地接受混亂現狀)的長期預期淨利益,人們就會遵守所做出的承諾。因為制裁是漸進的,承諾遵循權變策略的人都明白,在發生了緊急事件、繼續遵循規則將會造成重大不幸的情況下,偶爾的違反規則,只要交付一小筆罰金或接收輕微的處罰;但制裁可使違規者確信,其他人的違規行為也是可能被

8、發現的。這種實施規則的方式原諒偶而的疏忽或過失(初犯,罰得輕),使CPR的佔用者得以避免在變化和不確定的環境中僵硬地執行統一規則可能導致的高成本。但對連續違規者,加重處罰(再犯,罰得重)。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當所制定的準則符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對遵守規則做出權變的承諾,仍需獲得其他人遵守規則情況的訊息,否則一個人不可能追隨這一權變策略。獲得訊息的途徑是:不時的承擔一些監督的工作。當所採用的規則符合使人們設計出監督成本較低的規則的設計原則(表1),且個人實行權變策略時,也會產生相互監督的動機,以便獲得為進行權變策略所必要的訊息。同樣的,如果人們開始

9、監督他人,知道他人在多數時間中是遵守規則的,他們就會更加可能採用和繼續實行權變策略。由於採取權變策略增加了監督的可能性,監督又增加了採取權變策略的可能性。BUT,為何有人可以解決制度供給、監督的問題,有的案例卻不能?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對遵守規則做出權表2 設計原則和制度績效地點邊界清晰成員明確適當的原則集體選擇的論壇監督分級制裁衝突解決機制被認可的組織權分權制單位制度績效Trbel, Switzerland是是是是是是是NR*強有力的Japanese mountain villages是是是是是是是NR*強有力的Valencia, Murcia & Oriheula,

10、 Spain是是是是是是是是強有力的Raymond, West & Central basins(current)是是是是是是是是強有力的Alicante, Spain是是是是是是是是強有力的Bacarra-Vintar, Philippines是是是是是是是NR強有力的Alanya, Turkey否是弱是是弱弱是脆弱的Gal Oya, Sri Lanka是是是是C弱弱否脆弱的Port Lameron, Canada是是弱是是是否否脆弱的Bay of lzmir & Bodrum, Turkey否否否否否否弱否失敗的Mawelle, Sri Lanka否是否是是否否否失敗的Kirindi Oy

11、a, Sri Lanka是否否否否否否否失敗的Raymond, West & Central basins(earlier)否否否否否是是否失敗的Mojave groundwater basins否否是否否是是否失敗的表2 設計原則和制度績效地點邊界清晰成員明確適當的原則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二)就制度供給問題上(即佔用者是如何解決了與集體供給、結構精緻的制度相關聯的問題),Ostrom把具有漸進、循序和自主轉化性質的制度供給,放到一種促進型政治制度的背景中來加以解釋。為修正集體行動理論,對獨立行動的個人為什麼會做出體現集體利益的行為作出解釋,近來的研究,都把重點至於群

12、體內部的情境變量上,並證明影響獨立行動的個人實現集體利益的行為的內部情境變量是:1.決策者的總人數2.為實現集體利益所必須的最低參與者人數3.所使用的貼現率4.利益的相似性5.具有實質領導權或其他資產(assets)的佔用者的參與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二)就制度供給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Ostrom認為,上述的變量不僅是影響集體行動的結果,還是解釋制度供給的變量,因為制度供給顯然是一個集體行動問題。Ostrom歸納了三類現行集體行動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第一類的問題是:沒有反映出制度變遷的漸進性和自主的轉變較大規模、佔用者數量大、存在著利益差異具異質

13、性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採取集體行動來解決問題(例如地下水的案例),他們如何成功呢?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Ostrom認為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Ostrom解釋:這些成功的案例,是利用了分層制業務的特徵,把較大的組織建立在單位較小的原有組織基礎上。如:菲律賓的桑赫拉,Gal Oya的四層級組織體系。從建立小規模的最基本組織起步的成功,使群體中的人們得以在所創造的社會資本基礎上,通過更大、更複雜的制度安排來解決較大的問題。這是制度資本自然增長的現象,but在現行的集體行動理論中並未考慮到,Ostrom認為現行的集體行動理論作為政策分析基礎的一個問題是:不重

14、視在制度供給過程中經常涉及的漸進的自主轉變。她強調,學習就是一個漸進的自主轉變的過程。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Ostrom解釋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第二類的問題是:於分析內部變量如何影響集體供應之規則時,沒有注意外部政治制度之重要性某些內部情境變量相近的案例,他們實施或創造規則成功與否的結果卻有很大的不同。Ostrom分析,這與外部政治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外部政治制度在某些案例中是協助自主組織活動的積極因素,在某些案例中卻是威脅自主組織活動的消極因素。用較大政治系統中較小單位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的理論來解釋行為和結果時,必須明確的把周圍政治系統的活動考慮進

15、去。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第二類的問題是: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第三類問題是:沒有包括訊息成本與交易成本假定人們可以免費得到完全訊息和假定交易成本忽略不計,並不能產生可用訊息不足、訊息不確定、獲得訊息成本很高和大多數交易是要支付成本等場景的理論。完全訊息的假定也難以解釋為什麼人們要相互監督執行規則的情況。認識到這三類問題之後,我們要如何在現行集體行動理論和CPR情境中集體行動的經驗案例之間架構一座橋樑,以便為政策分析建立更相關的制度變遷理論呢?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第三類問題是:沒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建立

16、分析CPR情境以及其他許多重要政策問題的適用理論,有其不同政策分析理論的導向。清晰的分析模型為良好的政策分析提供了一部份重要的理論基礎,但不是全部基礎。有些模型為了得到明確的結果,一些變量被忽略了或有意無意的假定為不變,而使得政策分析人員的注意力無法被引導至影響人們動機和行為的一些懸而未決的情境變量上:1.假定具有參與者行為的完全訊息,分析人員便不會去考察現實場景中的人們是怎樣獲得訊息的,誰擁有了什麼訊息,以及訊息是否偏誤(biased);2.假定獨立是行動的,分析人員便不會去探究人們是否考慮自己行動對其他人選擇的影響;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建立分析CPR情第一節 供給問

17、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3.假定零監督成本,分析人員便不會去考察各種監督規則的成本和有效性;4.假定結構是固定的,分析人員便不會去考察人們是否和怎樣改變它們自己的規則,周圍的政治制度如何促進或抑制了制度的變遷。Ostrom指出:概括各種模型的整體框架,也為政策分析提供了一部分重要的理論基礎,因為這些框架指出了對任何一類現象進行任何理論的、或實證的研究都必須考量的一套變量,以及變量之關係的類型。人們並不是要從一個框架導引出精確的預測,而是提出必須回答的問題,以便釐清情境的結構和人們所面臨的誘因。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3.假定零監督成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因此,Os

18、trom要建立的不是一個制度供給的特殊模型,而是一個可以用來概括CPR佔用者在改變它們制度的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努力中所得出的經驗和教訓的框架。這個框架要確定對延續規則或改變規則的決策影響最大的幾組變量。這個框架要能被理論家們用來發展更為精確的制度選擇理論;還能被用於組織進一步的實證研究,總結出特定變量在這些變量的其他組合中的相對重要性。要分析制度選擇的情境,得從個人如何看待未來操作規則並做選擇加以考察。在chap2時,有關人們如何選擇制度變遷,Ostrom提出如下的分析架構(參見圖1),指出個人面臨制度選擇時,須考量內在規範、貼現率、預期收益與預期成本等因素,方決定是否支持現行規則;但前述四個變

19、量,還受到個人接收相關訊息之影響。在本章,她認為應考量情境變量,而不是內部計算的過程。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因此,Ostrom要建立的不是一個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CPR的分析框架课件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預期收益之評估:Ostrom認為,在對政策背景進行分析時,必須拋棄總和變量而使用影響總和變量的環境變量。而新的制度替代舊的制度,主要取決於兩套制度的收益-成本比較,但要計算有其實際困難,只能確定影響淨收益的環境變量,其中包括: (1)占用者人數、(2)共用資源系統規模、(3)資源單位在時空上的變動性、(4)共用資源系統的現有條件、(5)資源單位的市場條件、(6)過去存在衝突的數量和類型、

20、(7)這些變量資料的可獲得性、(8)所使用的現行規則以及(9)所提出的規則。而有關收益的訊息必須通過搜尋、組織和分析才能得到。(圖6.2,英:p.197,中:P292)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預期收益之評估:Ostrom認為,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 2. 預期成本之評估:一套新的制度取代舊的制度,這可以界定為制度變遷。制度變遷的成本包括轉換成本(考慮規則改變過程中所投入的資源,為前期成本,或沈入成本),也包括監督和實施成本。 (1)影響轉換成本的環境變量包括:決策者的人數、利益的異質性、為改變規則所使用的規則、領導者的技能和資產、所提出的規則、占用者以往的策略和改變規則的自主權等變量,並

21、且還包括當地占用者以往的制度決策(過去的決策,為未來的發展,開闢了一些空間,也關閉了一些空間路徑依賴)及外部政府所制定的要求(中央集權所定規則,一體適用,要轉變為因應地方特性之例外規則並不容易;但允許地方自主治理者,這樣的成本會較低)。(圖6.3) (2)影響監督和實施成本評價的環境變量包括:共用資源的規模和結構、排他技術、占用技術、市場安排、所提出的規則以及所使用的規則以及所使用的規則的合法性(圖6.4)等。明確禁止某些行為的規則(違規農地不得移轉?),要比要求誰可以做哪些行為的規則,其所花費之監督成本較低。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 2. 預期成本之評估:一套新的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

22、 3. 共享規範以及其他機會評估,也會通過影響當事人的貼現率,從而影響制度的收益和成本。當事人居住地與共用資源的遠近、當事人對可能擁有的其他機會的了解程度等,都會影響他們的貼現率(離近者,低;離遠者,高),從而改變現有的收益和成本評價。 4. 市場的效率(追求利潤極大化)在於使企業家有積極性採取有效的制度,但是對於共用資源(CPR)來說,市場競爭反而會給共用資源帶來毀滅性的惡果。因此,共用資源的制度變遷理論就應該有別於標準市場經濟中的制度變遷理論。一個較好的理論態度,不是把規則變更的決策視為機械的計算過程,而是把制度選擇視為對不確定的收益和成本,進行有根據的評估過程。故,可以運用社會心理學家的

23、研究成果,來分析人們對成本與收益的評估偏差。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 3. 共享規範以及其他機會評估,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5. 這些評估偏差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人們對潛在損失的重視程度要高於對潛在收益的重視程度;相應的,人們對避免未來損害的預期收益的重視,大大超過對生產未來產品的收益的重視。 (2) 當存在資源惡化指標,並且被普遍認可作為未來資源損害程度的準確的預測指標時,或當領袖們能夠使其他人相信危機迫切時,人們便會願意接受限制他們使用資源活動的新規則。 (3) 與長期不確定的收益和成本相比,前期轉換成本的計算不僅要容易些,而且有時會有實質的區別。所有占用者更為關注的是即

24、時成本,而不是未來收益,他們在判斷要不要改變規則時,轉換成本的多寡,便很重要。如規則改變的淨收益小,就不須為此付出轉換成本。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5. 這些評估偏差主要表現在如下幾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4) 人們對以頻率為基礎的概率進行準確估計的能力也非常有限(氣候變遷) ,其對近期事件要比對很久以前發生的事還重視。如果規則要能改變,還是得在CPR出現了收穫驟減時,才有可能。(5) 占用者或其他人所設計的一套特定規則,很少包括可能用於治理運作環境的全部可能的規則。他們所提出的規則很可能來自提出者自己已經熟悉的規則大全。但是人們不太可能採用不熟悉的規則,只願接受他人已在類似狀況下用過,

25、且效果良好的規則。經由對不同的規則進行大量的實證研究後,佔用者藉著分析類似CRP環境所使用的規則,獲取經驗,以瞭解不同規則的效果。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4) 人們對以頻率為基礎的概率進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6. 制度變遷之過程: (1)每一個制度選擇都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利益分配和成本配置結果。對所有參與者來說,這些制度選擇的分配效應,不可能完全是一樣的,從而影響制度變革的進程。 (2) 在制度變革過程中,當事人自主治理不見得一定會失敗。但是,如果制度變遷的收益超過成本,當事人也並不一定會自動地拋棄舊制度,選擇新制度。因此,不管占用者如何同質、掌握訊息或有共識,若要實際採納新制度來解決

26、共用資源問題,是項困難的任務。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6. 制度變遷之過程: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7.預期制度變遷:當人們面對CPR問題時,通常會有很強的規避責任、搭便車和以機會主意方式行事的誘惑,此時,並沒有任何強大的外部壓力驅使人們對這些問題形成積極的解決方案。因此,這就有可能陷入三個模型的集體選擇的困境中。但人們何以還會選擇具有淨收益的新制度呢?除了特定的情境變量外,政治制度的性質顯然具有很大的影響。Ostrom認為,無論外在的政治制度如何,對內部選擇來說都是零條件,這時CPR占用者在操作規則上採取一系列漸進變革來提高共同福利的可能性,與以下內部特徵依次呈現正相關:第二節 分析制度

27、選擇的框架7.預期制度變遷: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大多數占用者都認為,如果不採取替代規則,他們將會受到損害。所提出的規則變更對大多數占用者有類似的影響。大多數占用者對在共用資源上繼續生產活動給予高度評價,即他們的貼現率較低。占用者所面臨的訊息成本、轉換成本和實施成本較低。大多數占用者有互惠的共識,並相信這種共識只能作為初始的社會資本。使用共用資源的群體相對較小,也較穩定。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大多數占用者都認為,如果不採取替代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7. Ostrom認為,假定政治制度允許有實質性地方自治,在這種政治制度背景中,地區性的和全國性的政府都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比如提供專業

28、性的訊息服務(如:水文、地理資訊),提供解決衝突所需要的公正的法庭(司法)程序,提供一定的法律基礎,承擔督察的責任等。但是,當政治制度不允許存在實質性的地方自治,所有問題都只有上級政府才能解決時,又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此可分兩個層次探討: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7. Ostrom認為,假定政治制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首先,假定官員都是正直的、勤勉的,非常願意幫助解決CPR問題。故可能在他們管轄的CPR區,提供很適當地情形的新的制度;但也可能試圖把一套規則強加於整個轄區,而不是制定適合轄區內各地情況的特殊規則;因為官員自認為那是對當地占用者有效而公正的規則,但要使當地占用者承諾遵守他們認為是

29、低效率、不公正的規則,是有困難的。監督和實施這些的規則的成本,必然要高於監督和實施由占用者參與制訂的、適合當地情形的規則的成本。其次,假定官員是腐敗的,不正直的,這時對制度供給問題就會變得更加困難。當地佔用者有可能在法律框架之外建立自己的地方制度,然而他們必須是同質的,對CPR、同伴行為很瞭解,貼現率很低等,才有可能實現,否則有將面臨第一章所提的共用地悲劇的惡果。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首先,假定官員都是正直的、勤勉的,第三節 對社會科學家的挑戰在學術界中,社會科學家的成就表現在理論模型的建設以及發展上。在實踐的世界中,實踐者的成就表現在現實問題的解決和良好的後果上。Ostrom認為,社會科學家的理論模型至多可以當作分析框架,因為無法在一個模型中容納下此等複雜情形。在模型關係中選擇時,往往只能包括一個變量的子集合,或將其中的某些變量再設為零或某個絕對值。典型的假定,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