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1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2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3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4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 汉羌匈 奴鲜 卑羯氐晋武帝司马炎 有一年夏天,惠帝与随从到华林园去玩。他们走到一个池塘边,听见里面传出咕咕的青蛙叫声。惠帝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问随从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为官或是为私的?随从感到皇帝的问题很可笑,但又不好不回答,就说: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 又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为甚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由此可见晋惠帝是如何的愚蠢糊涂晋惠帝司马衷匈 奴鲜 卑鲜 卑羌氐羯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中原)大疾疫,兼以

2、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东晋谢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前秦苻坚 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次年,称帝,为道武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朝政权更迭表:东魏 北齐(550577年)北魏(439534年)西魏 北周(534550年)(535557年)(557581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汉隋朝东魏北齐宋梁齐陈南朝北朝西魏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北方

3、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课标要求背景和开端北魏统一北方冯太后主政和改革的开始鲜卑拓跋部的兴起和早期的发展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和社会矛盾激化改革措施1、经济: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条件主要规定实施的积极意义2、政治:A、 地方:三长制实施及主要规定实施的积极意义B、整顿吏治改革前的行政制度和吏治腐败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整顿吏治的成效C、迁都洛阳迁都原因迁都经

4、过及与保守派的斗争迁都的意义3、社会生活:D、 改行汉制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姓汉姓和提倡与汉族通婚提倡汉语,禁说鲜卑语移风易俗改革的意义:1、性质;2、社会发展;3、民族融合,历史贡献嘎仙洞的发现上。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 嘎仙洞遗址敕勒歌(北魏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汉族北方少数民族民族比较表农耕为主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定居比较完备相对落后

5、先进相对落后(1)拓跋族的兴起与南迁 一、北魏统一北方 嘎仙洞的发现上。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 嘎仙洞遗址鲜卑拓跋部的南迁嘎仙洞遗址 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北魏建立后,鲜卑人受汉族影响,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1)拓跋族的兴起与南迁 一、北魏统一北方 (2)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公元315年建立:386年拓拔珪改国号:史称:都城:统一北方:鲜卑族拓拔部代国

6、淝水之战后,魏北魏 平城(山西大同)439年拓跋焘(2)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为缓和两对矛盾;同时受先进文化影响,要改革。总之为了北魏的稳定和发展-必须改革。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可能条件。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必要性之一:为适应先进文化、巩固统治需要,必须改革。汉族经济文化相对先进,鲜卑

7、族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何谓民族融合?融合的途径有哪些?实质是什么?和改革有何关系?课后知识链接:胡人与汉人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材料反映了什么

8、历史趋势?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1)土地抛荒现象严重(2)宗主督护制(3)赋税制度混乱地方与中央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4)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 农民 宗主 北魏政权北魏的行政体制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权力很大。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混乱的赋税制度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

9、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材料反映了北魏在建国之初是如何对待统治下的其他民族的?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1)土地抛荒现象严

10、重(2)宗主督护制(3)赋税制度混乱所以要实行均田制所以要实行三长制所以要实行整顿吏治(4)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所以要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为缓和两对矛盾;同时受先进文化影响,要改革。总之为了北魏的稳定和发展-必须改革。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北魏的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哪些矛盾?)3、北方少数民族柔然政权对北

11、魏的威胁4、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5、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 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不论

12、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千古第一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为什么对她评价这么高?北魏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意识,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 材料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传老子,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请问: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

13、蕴。 促使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二、改革的内容(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经济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前提:2)主观目的:4)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后来朝代有一直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等目的。(必修二:古代土地制度)1)背景:东晋以来,连年战乱,土地抛荒现象严重(1)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桑田加倍授给

14、,以备休耕。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桑田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不宜种桑之地,男子给麻田四十亩,妇女五亩。(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 大家来研究: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备注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类型,但一直存在;土地私有制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土地兼并成为

15、扩大地产的主途径从东汉起出现田庄;兼并引起动荡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二、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经济(2)前提:(1)主观目的:(3)内容: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调动生产积极性,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4)影响(对经济、政局、少数民族、后世)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政府收入和力役来源保证。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均田制的局限性A、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B、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C、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

16、劳动力(徭役)D、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理由)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前提;内容;意义)小结: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见租调制度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1)前提:3)主观目的:2)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4)影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稳政局、增收入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农民 宗主 北魏政权北魏的行政体制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2、三长制 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

17、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北魏政权(改革前)(改革后)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3、整顿吏治2)内容:3)影响: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孝文帝认识到吏治问题的重要性。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原因:课本第

18、41页思考题: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二)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从平城方面看经济从洛阳方面看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不能满足需要1.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原因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周边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1.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原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

19、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周边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1.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原因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

20、作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周边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1.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原因A、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B、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深入展开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意义(课本p30)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大意: 自从晋(东晋)、(南朝)宋以来,繁华的洛阳变成了一片荒土,都以为长江以北,全是

21、夷狄(少数民族)。昨天到洛阳,才知道有很多身着汉族服装的士族,在中原地区;那里礼仪兴盛,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难以言传。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可轻视。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 这是北齐校书图中描绘的胡床。胡床由西域少数民族传于汉地。胡床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由棕绳联接,后世称为马扎。胡床(敦煌壁画摹写)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2)改用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拔拔长孙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鲜卑姓改为汉姓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5)改行汉制4)改说汉语3)提倡与汉族通婚2)改用汉姓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改革内容的实质 政权封建化、少数民族

22、经济农业化、 思想儒学化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三、改革的重大意义:北朝动物纹锦 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再现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改革的重大意

23、义: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整顿吏治,官吏实行俸禄制和任期制;均田制;三长制孝文帝主持,重点是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措施主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鲜卑族的统治2、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经济的农业化、思想儒学化)3、成功的原因:4、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同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民族融合发趋势和各

24、族人民的愿望;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材料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答(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改革,学 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 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 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 速了北魏的衰亡。 (2)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