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项复习第1页第1页主要内容 一.古代经济发展共同原因 二.古经济发展表现 三.古代土地制度沿革 四.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五.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六.古代经济形态和经济政策 七.古代人口迁移 八.古代西部开发第2页第2页新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制度确实立;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实现;统治政策调整(包括发展经济奖励办法) ;民族融合加强;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水利工程兴修和优良品种推广;广大人民辛勤快动等。(中原和少数民族融合帮助其封建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南迁带去大量生产技术和经验)。一.历代经济发展原因第3页第3页主线动力:生产力发展(人口、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提升; )自然环境:适
2、合经济发展(农业、商业)。(比如:交通)(10)对外政策(11)前代基础上述原因中,对于某一朝代来讲,也许有两种或更各种围素起着作用,要依据某一朝代实际而定。如西汉经济发展原因,就是、几种原因共同作用结果。第4页第4页二.古经济发展表现第5页第5页生产工具改进与发展夏朝:用木制耒耜播种,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 商周:制造和使用青铜器。 三国:曹魏马钧创造翻车,用以浇灌、排涝 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春秋:铁器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牛耕。 谷物加工:魏晋: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耕作技术;商周时期粪肥、草木灰肥、绿肥;魏晋深耕细作、粪肥;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第6页第6页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浇灌工程
3、: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浇灌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了郑国渠,浇灌田地400万亩;唐朝时,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浇灌渠;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浇灌农田。运河工程:秦政府为处理运军粮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漓水;隋炀帝于6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增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海塘工程:为预防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第7页第7页水利兴修功效: 用于农田浇灌;减轻洪涝灾害;处理交通运送困难(为统一做奉献)。 古代国家注重水利兴办,这是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地位相联系。古代最主要生产
4、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原因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下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但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并且能够扩大运送,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第8页第8页调整经济政策 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严禁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注重保护农桑。 南北朝;刘宋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承担;北魏履行均田制。 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第9页第9页清朝:奖励开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第10页第10页农作物引进、推广 农作物推广:自南向北
5、商周:种五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主要产粮区唐朝:江南地域水稻产量大面积提升。江淮地域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域成为粮食主要产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明代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清代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第11页第11页推广趋势中国古代农产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以后农副产品增多,最后诸多是经济作物,反应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趋势;农作物种植推广有南北交流趋势,以及边疆与内地交流趋势加强。引进:A西汉:张骞通西域,西域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
6、、核桃传入内地。B明朝中后期:美洲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 A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市场广泛政府开始征收茶税C明清:引进高产粮食作物推广经济作物发展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生产区域出现第12页第12页1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2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3土地制度上: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4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5.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第13页第13页古代农业成就和局限 A老式农业取得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大量农田,形成精耕细作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粮食生产养
7、活了庞大人口,创造了辉煌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第14页第14页B不足。首先是老式农业带有极强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并且脆弱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经济基础。第二,老式农业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老式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托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阶段性高速增长。第15页第15页三.古代土地制度沿革农之
8、主线在于土地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主线基础。因此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思想和政策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利用和分派. 第16页第16页三.古代土地制度沿革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A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B沿革: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崩溃于春秋,废除于商鞅变法。 C内容: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A 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政府掌握土地在封建杜会整个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普通作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出现危机时后备补充这种形式,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乱后,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情况下实行。授田时,对地主
9、土地所有制触动不大,又能使农民取得一定土地,有助于缓和政治矛盾和增进经济发展。(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 第17页第17页B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但人数众多,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垦种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成为一家一户自耕农。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主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主要基础。 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更名田:清朝一度时期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度。1669年康熙帝
10、宣布明藩王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部分农民取得土地。更名田制实行,有助于调动农民开荒积极性,有助于增进社会生产恢复与发展。第18页第18页C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实立。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作用:对于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中国社会长期贫困和
11、落后。第19页第19页土地吞并封建土地所有制含有分散性特点,土地吞并是其基本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不也许根除土地吞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土地吞并。土地吞并是封建社会本身永远无法解开死结。本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封建经济发展必定造成土地吞并。原因: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本源。 2、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3、人们观念影响。 4、国家政策不足。影响:政治上,1、削弱中央集权。2、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加剧农民贫困,影响购买力,制约市场扩大。3、影响人们观念,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发展 第20页第20
12、页(二)近当代土地制度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2、资产阶级:孙中山三民主义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目的。第21页第21页3、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31年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政策 ;1947年。4、建国后: A土改:农民土地所有制 B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人民公社化,提升公有化程度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国有。 第22页第22页(三)世界史关于处理土地问题1、英国:圈地运动
13、2、法国:君主立宪派没处理农民土地问题;吉伦特派颁布新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雅各宾派处理了农民土地问题。第一帝国时期:颁布民法典新建立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保障.3、美国:宅地法4、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土地制度,认可土地私有。第23页第23页5、俄国:1861年改革,高价赎买份地。6、苏俄: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土地,分派给农民耕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1927年开始农业集体化道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集体农庄) 第24页第24页14、据孟子藤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这段材料解释不
14、正确是 A、材料反应是商周时期井田制 B、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C、私田是劳动者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D、公田为贵族占有,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第25页第25页17、对于井田制说法,正确是 井田制事实上是一个国王所有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中“私田”是劳动者份田,有使用权,也有所有权 春秋时期,井田制最后崩溃 商鞅变法标志着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A、 B、 C、 D、D第26页第26页7.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基本原因是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国家管理 B土地吞并严重影响国家收入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确保国家兵源需要B第27页第27页10、土地吞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突出特性。宋代土地吞
15、并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 A宋代实行“以军功行田宅”制度 B采用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C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吞并”政策 D宋代采用均田和限田办法C第28页第28页19、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下列表述不正确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始终阻碍着生产力发展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伴随封建社会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在中国逐步消失 B. C. D.A第29页第29页26、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上述言论 A.指出了均田制被破坏是必定 B.没有正确指出
16、均田制被破坏本源C.客观地阐明了均田制被破坏原因 D.反应了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B第30页第30页四.古代赋税制度演变1、税种:以人丁为依据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 2、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 3、沿革: A.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雏形。当初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 B.春秋:齐国 “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开始。它认可私田合法,认可了私田主人对土地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崩溃。特性:是我国征收土地税开始。第31页第31页C两汉:编户制度:概念
17、征税依据 四项承担田租轻,人头税和更赋重特性:我国封建社会完整赋税徭役 制度正式形成。 D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 田制相适应) 第32页第32页E隋唐时期:1、租庸调制(1)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2)与前代改变:隋唐在租调制基础上开始征收“庸” ;隋与唐不同(3)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因此减轻人民承担,缓解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4)指导思想:轻徭薄赋(5)作用:确保农时,减轻承担,开开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第33页第33页2、两税法:唐中叶产生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土地
18、(均田制)关系改变产物。(1)内容: 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征课内容:包括户税和地税 课税原则: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征学时间:分为夏秋两季 征课形式:先“定税计钱”,交纳时再“折钱纳物” 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量出为入是中国赋税史上仅有创见。第34页第34页(2)以资产和土地多少作为纳税原则,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人丁税。这次改革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社会现实。两税法替换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基础。(3)作用(两税法实行社会经济意义):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
19、面,确保了国家财政税收;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长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承担;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两税法要求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另外客户纳税,反应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轻。);第35页第35页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拟定。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也许。两税法按照各户贫富程度拟定征税原则,较为公平。(4)地位: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原则由以人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一大变革和
20、进步。总之两税法是与当初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情况相适应,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第36页第36页F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1)内容(2)特性: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 (3)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4)作用:有助于减轻农民差役承担,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增长封建国家田赋收入,从而有助于稳定北宋王朝封建统治。F 明朝:一条鞭法(1)背景: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产物:封建社会渐趋没落,商品经济重大发展;阶级矛盾锋利。(2)内容:赋役征银;赋役合并,(3)作用:一条鞭法让田亩分担了户、丁役银,并没有免去丁银。 第37页第37页G清朝:固定丁额摊丁入亩
21、影响:表明汉唐以来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是封建社会渐趋没落、商品经济积极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必定结果,有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第38页第38页比较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异同 同:(1)都收取银两,即货币地租,推动商品经济发展。(2)都以土地为主要收税依据,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3)都因商品经济发展使国家直接控制土地不足,是生产力发展必定结果。(4)都增长了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异:(1)失败成功;(2)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固定;(3)王朝中期王朝初建时期;(4)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完全按田亩多寡来分担第39页第39页4、分类A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赋税制度:“人头税
22、”即丁税。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B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C征收货币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D以户为依据财产税,即调。租调制、租庸调制;E以成年男子为依据徭役和兵役,以及其它苛捐杂税。第40页第40页5、演变趋势由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征税原则由以人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田亩为主,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百分比越来越少,最后被废除,以两税法和地丁银制为标志。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税种由繁到少,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多逐步减少,名目和手续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期
23、逐步发展为基本定期,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徭役、兵役发展为以纳绢或布或钱代役,以“庸”制为标志。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对商品征以重税。 这种赋税制度演变趋势主要反应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和商品经济逐步发展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农民对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 第41页第41页6、结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调整;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必定结果;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反应 国家对农民赋税征收不断加重,历史上称为“黄宗羲定律”。赋税制度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情况,实质表达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规
24、律。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经济基础;赋税合理是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依据之一;赋税制度改变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进步。第42页第42页中国古代减轻农民承担重大举措(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3)唐朝时,以轻徭薄赋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4)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相对减轻了农民承担。(5)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募役法,这就减轻了农民差役承担,确保了生产时间。(6)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相对减轻了农民承担。(7)清初,履行摊丁人亩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
25、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第43页第43页五.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经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一个明显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摇篮,是中国开发最早地域,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以后,伴随历史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步南移。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步转移。第44页第44页南移过程(1)先秦、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诸侯国已经
26、对江南一些地域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域后,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 发展。(2)初步开发:三国 两晋末(3)大规模开发,开始赶上:(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六朝时,江南农业扩展地域、表现、不平衡。(基础知识)(4)开始南移:隋唐(安史之乱)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大运河开通增进经济发展;唐时江南农业:土地、水稻;水利、犁;茶树;南方越州瓷器;扬一益二。唐中期以后,北方通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5)继续南移:五代(6)超出:南宋(完毕南移)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继续开发,南方经济连续发展,农业: “苏湖
27、熟,天下足”、手工业:棉纺织业例松江、景德镇、造船业;商业:临安、泉州南宋时南方经济超出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形式。(7)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江南经济发展,江浙市镇;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第45页第45页B南移原因北方连续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大量南迁北方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快作。统治阶级为确保国用,采用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办法。政治中心南移增进经济中心南移江南优越自然条件C南移表现事例 隋代大运河开凿 苏湖熟,天下足”之谚,更阐
28、明了这一转移。 东南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城乡,例南京在明清时期成为全国性商贸都市。泉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更是这一转移表现。 南粮北调。第46页第46页D南移特性(1)经济重心转移最突出几种时期,都发生在封建国家分裂,出现封建割据或北方战乱不休时候;(2)经济重心转移过程也是人口大规模迁移过程;(3)经济重心转移过程也是从内陆逐步走向海洋过程,为宋元时期大规模海外贸易创造了物质条件 ;(4)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第47页第47页F南移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前提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关系。(2)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应、好政策作保障。(3)注重吸取外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
29、人才,这是落后国家和地域赶超先进地域关键。(4)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最后却失去了领先地位,除了其它原因外,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不容忽略原因。第48页第48页六.古代经济形态和经济政策第49页第49页(一)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基本形态。自然经济特点是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所谓“男耕女织”。在自然经济中,农业是封建经济主要部门 小农经济含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个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作用: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主要起源。它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繁荣和封建
30、政权安危。 历代明智封建统治者,都采用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承担,扶植小农经济。 第50页第50页 树上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黄梅戏天仙配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自然经济第51页第51页自然经济主要特性自 然 经 济家庭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封闭第52页第52页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由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耕通过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因此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们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
31、束。在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小农经济 与 自然经济第53页第53页法国大革命后小农经济,十月革命后苏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它们生产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本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但由于它经营规模小,相对于资本主义大农场而言,故叫小农经济。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小农经济被集体农庄所取代。在中国,1956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毕,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因此,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
32、营看, 第54页第54页中国农民依然以小规模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依然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小农经济。以前土地是私有,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小农经济。它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小农经济相比,已是大相径庭、面目全非。第55页第55页(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生产力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条件下产生,并存在于阶级社会各个发展阶段。 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创造了历史条件。 从概念上讲,“城”与“市”是两个不同历史现象。“城”是作为统治阶级政治和军事
33、中心;而“市”则是逐步发展起来商品贸易中心。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二者是逐步趋向于结合。战国时期一些新兴封建城市既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治中心,商业也十分繁荣。此后,封建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加强,如隋唐时期长安、洛阳,宋元时期汴梁、临安、大都等,都兼有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地位。到明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专业工商业中心,清朝时期城市已经完全具备了“城”与“市”双重含义了。 商品经济与都市发展关系 第56页第56页战国时期中原市场开始形成,商品种类繁多;唐朝时长安是全国和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出现专门商业区,“坊”、“市”有别;北宋东京店铺林立,并打破了“坊”、“市”界线,出现“瓦肆”;明朝时商品经
34、济空前活跃,出现一些专业市场和商品集散地,并在此基础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第57页第57页 都市商品经济发展历史影响1、老式政治性都市逐步向商业化都市发展。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都市,都市人口增多,都市规模扩大。3、商品经济一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都市发展,一面又 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老式“重农抑商”观念挑战。4、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都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5、伴随都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和观念逐步发生改变。第58页第58页商品经济与封建经济关系 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商品经济对奴隶制经济基础起着崩溃作用,并且富有大商人是新兴地主主要起源,即商品经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
35、封建制度建立。封建制度一经确立,商品经济与封建经济就成为一对对立矛盾双方。 商品经济日益崩溃着自然经济,封建经济限制着商品经济发展。最后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促使封建制度逐步解体。 第59页第59页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评价 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作用,详细可分为三个阶段:封建社会早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形成和封建统治加强。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巩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迟缓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出现早期民主思想冲击着封建统
36、治思想基础。第60页第60页(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中后期 地点:江南 条件: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是其物质技术条件要素: 雇佣劳动 商品生产 增殖利润 工场手工业基本特性:雇佣劳动表现:明中后期苏州丝织业; 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瓷业集中生产手工工场。特点:地域性和不平衡性,受老式经济形式压制,发展缓慢第61页第61页发展缓慢原因: 主线原因: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 芽成长。国内市场小。农民遭受残酷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封建上层建筑反作用。封建政府为巩固政治统治,采用一系列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办法:重农抑商,设置关卡,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
37、等。资本流失。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陈旧落后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将功赚来钱大量买房置地,很少投资于手工业。丧失国际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严禁或限制海外贸易。第62页第62页有利条件:发达农业,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原料;发达手工业生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纯熟工人;发达商业,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繁荣增进了商品经济活跃;充足货币条件,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科技优势,四大创造传播和科技巨著问世。不利条件:自然经济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封建制度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克制工商业发展;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市
38、场;老式观念习俗影响,自然科学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且日益落后。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有利和不利条件第63页第63页古代中国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始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基础作用:能够安定人心。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第64页第64页1中国社会从农业起步;2.政府主要靠征收稳定土地税作为财政收入起源;3.发展农业利于羁缚大量生产力而利于社会安定;4.历代统治者始终注重农耕;明清基于严控海防需要。5.从主线上说是自然经济反应,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结果,是维护封建专制集权和封建经济基础必定产物。重农抑商政策成因第65页第65页(1)农业是我国
39、古代决定性生产部门。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巩固专制统治。(2)重农抑商政策,确保了农业劳动力,增进农业发展,有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使自然经济长期延续,这是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主要经济原因。评价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启示:历史表明农业是国家主线,注重农业是正确,商业发展有助于经济交流,人为抑商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第66页第66页(二)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时期含义:严禁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化贸易原因:主线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性 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 军事政治:防备外夷和沿海人民,抵抗外来侵略。表现:拆船
40、、严禁出海贸易等。影响: 一定程度上防备了外国列强侵略,有自卫性。沉重打击了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契机。第67页第67页七.古代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流向:是由人口稀少荒漠草原地域流向人口稠密黄河中下游地域。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长江中下游地域。是内地人流向边疆地域,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是我国古代有诸多人由于多方面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是在长期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第68页第68
41、页(二)人口迁移原因: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落后和中原地域先进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造成大量北人南迁;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吞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造成人口被迫迁 第69页第69页(三)人口迁移影响1.人口迁移增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提升了各民族素质;2.促使江南地域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3.也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4.也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发展。第70页第70页八.古代历史上西部开发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进行过几次对边疆地域开发,政治上加强了统一,经济上增进了
42、发展,对我们今天西部开发有一定借鉴意义。西部大开发范围: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12个省区和湖北省湘西、湖南省恩施两个自治州第71页第71页(一)对西北管辖(新疆地域、宁夏地域)秦朝:派蒙恬夺取河套,置县、移民、筑长城西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天山南北地域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西域物产传入内地,西汉技术传到西域,并开辟了陆地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东汉:东汉明帝时期,重设西域都护府,班超出使西域,西域与內地联系加强.第72页第72页隋朝:派人去西域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域。宁夏: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开发史实清朝
43、:1757年粉碎噶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整个新疆地域;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于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加强了内地同新疆联系.第73页第73页(二)对西南管辖(西藏、云南、四川)战国:秦国在成都岷江流域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西汉:武帝时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设郡县三国:蜀国在川南、贵州、云南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蜀汉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诸葛亮治蜀取得佳绩。第74页第74页唐朝: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加强了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长庆会盟”,会盟碑至今仍立于拉
44、萨大昭寺门前。益州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第75页第75页元朝:在西藏设宣政院辖地,藏族地域正式列入中国幅员。在云南设省。 明朝:成都是著名茶叶市场。 清朝:顺治帝冊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 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中央册封。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1726年雍正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实现改土归流。 第76页第76页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建立了陕甘宁革命依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依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三)近代:第77页第77页(四)解放后: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各地联系。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在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域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78页第78页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西部地域建成成昆铁路和兰新铁路。西昌和酒泉成为我国著名卫星发射中心。在西藏、新疆、宁夏、蒙古、广西成立省级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互联网+教育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实验心得体会(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信用借款服务协议范本合同2篇
- 课程设计手帐素材
- 调速系统安装安全技术规程(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度假村厨师团队承包与餐饮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三贤收支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 2025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样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搬家及物品打包运输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营销部工作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2篇)
- ISO 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要求》专业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导材料之3:4组织环境-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雷泽佳编制-2025B0)
- 2024-2030年中国管道检测工程行业前景分析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 新的护理交班模式
- 2024年安徽省高校分类对口招生考试数学试卷真题
- 2024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招聘历年高频难、易错点练习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棋牌室消防应急预案
- 《ISO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 - 要求》之22:“8运行-8.2 创新行动”解读和应用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
- 幼儿园大班主题课程《爱在我身边》主题活动方案
- 广西桂林市(2024年-2025年小学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含答案)
- 煤炭行业智能化煤炭筛分与洗选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