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模块小结张宝石北京教育学院整理课件_第1页
国学模块小结张宝石北京教育学院整理课件_第2页
国学模块小结张宝石北京教育学院整理课件_第3页
国学模块小结张宝石北京教育学院整理课件_第4页
国学模块小结张宝石北京教育学院整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学模块小结张宝石北京教育学院一、国学模块学习简况12.01至12.15国学经典易经思想精髓的把握孔子与儒家思想老子与道德经司马迁与史记孙子兵法韬略唐宋名诗词鉴赏红楼梦与红学学员留言统计易经思想精髓的把握1404 条 141页孔子与儒家思想1374条138页老子与道德经1404条141页司马迁与史记1196条120页孙子兵法韬略1392条140页唐宋名诗词鉴赏1771条178页红楼梦与红学 1038条104页2009年淄博市中小学校干网络远程研修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促进淄博市校干的专业核心能力建设,提升他们的专业文化素养,开阔理论视野,增强管理能力,特实施本研修项目。一、项目实施目标(一)强化中

2、小学校干的安全意识,提升其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提高中小学校干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加强校长干部的核心能力建设,促进学校管理专业化。(三)丰富中小学校干的文化底蕴,提高其文化修养。(四)反思本校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制定可行的改进方案。四、研修内容与形式(一)研修内容包括四个模块:学校规范管理与安全教育、校长核心能力建设与发展、国学经典、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长文化修养。(见附件1)。国学经典文化 文化也许天然是个模糊的概念,其内涵的不确定导致外延的不确定,很难下一个清楚而完全的定义,我们与其追求一个简单而精确的定义,不如从集合的角度来确定一个有弹性的范围。 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成三个

3、方面:、意识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识能力等等。、生活方式,即人们对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的态度,以及在这些方面采取的形式。、精神的物化产品,即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如书,是一种物质体,但书之为文化并不是因为它们的物质形态而是它的内容。文化的传承演变文化进化即认为文化的发展过程是持续的、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既是过去阶段的产物,又在未来阶段中起一定作用;文化的发展除了具有累积的性质外还包含着进步的性质,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文化进化论强调了文化

4、传承演变的时间序列。文化播化指的是文化现象通过人类的交往联系商业、战争、迁徙等等而传播开来。文化的播化指出了文化传承演变的空间转移。在西方文化人类学流派中曾经有过一个“播化学派”,其中的一些人提出了“文化圈”的理论,把整个文类文化根据地域划分成若干“文化圈”,这其中又分为“母文明”,如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希腊、玛雅(美洲)和“子文明”,后者的形成是前者传播的结果。文化涵化是文化传播以后出现的一种现象。当一种外来文化进入某一地区后,势必引起这一地区原有文化的抵制,两种文化在经过剧烈的冲突斗争后,双方的结构都不能维持原有的状态,在原有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出现了一个边界模糊、交叉渗透的局面,最后

5、经由全社会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调整,一种非此非彼、即此即彼的新文化被综合出来。由上可知,一个完整的“涵化”过程必须经历文化传播、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和文化更新四个大的阶段。从中国文化的传承演变来看,大的文化涵化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佛教的传入,第二次是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外来文化也有精华有糟粕。我们的工作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所选科目的确是国学经典,它们能多方面(历史的认识、智慧的启迪、道德的提升、文化的建设)给我们以巨大的帮助。三、作业点评举隅国学模块作业统计淄博校干1班61篇淄博校干2班 93篇淄博校干3班 92篇淄博校干4班 85篇淄博校干5班 85篇淄

6、博校干6班 68篇淄博校干7班 79篇淄博校干8班 84篇淄博校干9班83篇淄博校干10班 93篇淄博校干11班90篇淄博校干12班 100篇淄博校干13班 81篇共计1094篇一、国学经典文化二、课程概要三、搞清观点四、弄懂理论五、突出重点六、联系实际 盛明昱苏平李冰刘学清宋刚孙希纲袁健孟祥友王洪杰常华刘绍华周德森岳隆振彭乃斌张成华张云证刘希磊张树恒王功忠冯学增司翠荣李作海王渤田伟康诚志罗永杨玉东李兆孝许立文李国升尚现德王凤娟纪红卫李宝亭谢营祥国习武任纪好邱玉玺岳西茂孙庆忠徐金凯周作民郭海光于永洋王春美魏凯毕德东梁书新边惠操陈建军孙国栋阎卫王立河标 题: 由“传统文盲”引发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7、的思考 编号:3051712 作者:孙水英 所属班级:淄博校干5班 创建时间:2009-12-15 12:00:00 从今年暑假开始我有幸被选派参加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为淄博市培养教育管理硕士的培训学习,从上海第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到为新加坡第二阶段学习做准备的这段日子,我特别期待校干网络研修第三模块“国学经典”的学习。这份期待源于下一阶段自己赴新加坡攻读学位的适应。因为已从新加坡学成归来的“上海班”同学告诉我们到新加坡攻读教育管理硕士一定要带上一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对顺利学习特别重要。这很出乎我的意料,这也引起我的困惑:在国内大学学习专家教授们都

8、在给我们讲国外的理论与思想,到国外去学习却要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现状不容乐观原来自己也是“传统文盲” 在东南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个揪心的问题:大学生中,不会上网不会外语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对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甚了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为此,有关专家向全国高校师生发出了“阅读文化经典,提升文化品位”的倡议书。“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是很令

9、人痛心的事情。其实,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令人忧虑和感叹。“现在的孩子只看漫画,个个对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耳熟能详,对中国的四大名著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位小学老师对记者说,一些学生现在对港台明星的名字或者歌词可以倒背如流,而对唐宋诗词却知之甚少。这位老师无奈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孩子心中已经越来越淡漠了,如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学生中喜欢阅读文学经典小说的不多,喜欢聊传奇、魔咒、天堂越老越多。由此来表明自己的技艺高超,由此例说明找到了朋友,由此开始,可以在一起通宵达旦。” 某中学龚老师对此颇有同感,他认为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冷淡,就连

10、基本的传统道德在如今的学生身上也渐渐少了。“路上碰到了老师,连最基本的问好的礼貌也不懂。”龚老师不无忧虑地说,中小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如不加强,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了。一位女博士后在反观自己的成长之路时体会到一种切肤之痛:读了近20年书,心中常有很空很虚的感觉,尤其在想进一步深造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她认为缺乏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使自己“心量不宽,涵养不深”,在文凭被拿掉之后自身的东西几乎所剩无几。再反观自己,校干网络研修国学模块7个专题课程学完,不夸张的说,自己内心出了“一身冷汗”。从唐诗宋词到史记到易经到孙子兵法到红楼梦到孔子和老子,7个专题课程讲座专家们都是在“略谈”,我却听来深奥宽泛

11、,我为自己浅薄的传统文化功底“汗颜”。原来自己也成了“传统文盲”中的一员。标 题: 浅谈孔子儒家思想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影响 推荐作业 编号:1148821 作者:孟祥友 所属班级:淄博校干1班 创建时间:2009-12-11 12:00:00 浅谈孔子儒家思想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影响淄博市聋人学校 孟祥友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万世师表”是后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敬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对教师教育的赏识和要求。从为师从教的角度看,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它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特教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一、指导教师

12、如何做人。 (一)要谦谨正直德才兼备。学习国学经典、感悟传统文化、提升教师修养是学习国学经典内容的目的和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劳动、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引导教师如何成长、如何做人的的标杆。要想成为良师,首先得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从事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是生存的根本。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谦虚、谨慎、正直、磊落,才能生存;谈到交友时,他说要交正直的朋友,即“友直、友谅、友多囿。” 孔子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品质和渊博的知识才能有益于自身发展、才能有利于社会进步,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要注重修养。论语学而中有言,“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

13、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孔子对自我修养的重视,它已经成为了当代教师的做人格言。谈到教师修养,首要的要注重教师的道德思想,因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要逐步形成忠恕、谦逊、诚信、勤劳、节俭、刚毅、勇敢、自强、进取的良好品德。二、指导教师如何为师。 (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孔子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要一视同仁。我们的教育对象来自不同阶层,成份复杂多样,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面对的是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而关爱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就决定了我们特殊教育教师更应该注重感情投资,情系一片爱心,以理解人

14、、关心人、帮助人作为育人宗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而神圣的,它体现在学校的每一个管理细节中,因此,我们要把全纳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二) 教师要学识渊博、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敬首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要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有规范。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行和宽大的胸怀,才能让学生、家长尊敬、信任、才有亲和力。教师要想教会学生知识,首先自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富含哲理、知识、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就会让学生乐学、思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指导教师提高素

15、质。(一)政治方面的素质。政治素质是教育工作者的决定性素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显得尤为重要,要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实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功底,高度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要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度自觉性。(二)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是对社会生活的制约和影响,是对人们之间关系的调节,培养教师“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得境界,要学会进取,学会协作,学会工作,用豁达胸襟处理同志之间的关系,要“闻过则喜”,谦

16、虚务实,开拓进取。 (三)文化专业方面的素质。文化素质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管理工作、思想工作、组织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即要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面,又要具有生活方面的知识,即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又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 总之,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对当代特殊教育教师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从教育意义上讲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要教师时刻牢记职业道德,长期孜孜不倦、忠于职守,我们的教师就会更加茁壮成长。标 题: 浅谈学校管理的“无为而治” 编号:1146642 作者:刘宇威 所属班级:淄博校干1班 创

17、建时间:2009-12-10 12:00:00 浅谈学校管理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是人生观的至高境界,也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师法自然、顺应客观的管理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相应的整体素质。无为而治的实质是大有为而小无为、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而长远有为的一种管理与经营的策略。无为并非不为,是从宏观上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因为无为遵循规律,因而可以把事物的整体、局部以及各个部分有效运转起来。“无为而治”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大治和大发展。“无为”表明的是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巨细皆涉。如果这样,管理者自身就会陷入细末琐事,而忽略了“大政方针”的筹划和把握;反

18、之,员工的创造性也极大地受到抑制。因此,“无为而治”的根本内容则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得以“解放”各自不同的智慧能量。“无为”是手段,是“末”;“有为”是目的,是“本”。一味地放任,不讲原则、制度、纪律,这样的无为肯定会造成胡为、乱为、无所作为。从放到收,实现“无为”向“有为”转化,才是管理的根本目的。“无为而治”是以最小的领导行为来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无为而治”在学校管理中就是指:校长用人性化的、民主的、宽松的政策来管理学校,在管理目标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无为而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实现自我约束。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制度是学校走向依法治校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学走向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如

19、果真正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就能减轻校长的负担。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想。制度虽然是硬性的,但是学校的管理也应该体现人情味。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调控作用,它指引和维持着行为的方向性。因此校长应捕捉教职工情感的“敏感区”,进行积极的感情投资,以情动人。当教职工或学生的家庭有困难时,校长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一有形的援助之手将化成无形的动力,迸发出强大的教学力量,从而活跃了学校管理的活力。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也是学校实现“无为而治”的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校园文化包括四个层次: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学校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

20、,具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潜移默化、渗透性强的特点。如果学校围绕新课改目标丰富教育资源,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氛围,学校管理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在学校管理中构建职责分明、富有成效的管理网络,这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有效形式。由于不同的教职工有不同的特长、兴趣、和潜在的能力,校长应该在充分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并轨,优化组合。在日常的事务管理中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科学管理网络,从而极大地促进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建章立制、科学管理是必要的,也是正当的,但管理一定要适时、适当、适度。毕竟,管理不是万能的,不是包治百病的

21、灵丹妙药,尤其是面对大量的、作为人而存在的师生员工。标 题: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编号:1155659 作者:周双双 所属班级:淄博校干2班 创建时间:2009-12-14 12:00:0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老子与道德经有感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灵,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车子、票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则是人性中种种丑恶现象的出现和泛滥;自私、贪婪、虚伪于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又

22、无可奈何的解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成了许多人信奉的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生活。虽然是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但人与间人之似乎除了漠不关心以外,就只剩下日益激烈的尔虞我诈。 我也不例外。一方面,虽然我一直坚守“与人为善”的信念,可严酷的现实却常提醒我不要丢了“防人之心”;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校干,激烈的竞争逼得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永无休止的检查、评估、督导。为此,我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我想改变现状,可又不知从何入手,彷徨、困惑,使我的神经逐渐变得麻木起来,昔日的快乐,梦想已被封存在遥远

23、的记忆中,以冷漠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成了我自然的选择。这种冷漠逐渐形成一层厚厚的“壳”,将我与外界隔绝开来,而壳中的我也只能望“壳”兴叹。理智告诉我,这种近乎封闭的生活并不是我需要的,但我却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打破它。 在我接触到老子道德经后,我的思想终于开始转变。 听了尚老师生动的讲解,很快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急切地想知道疲乏家始祖老子的这本著作究竟讲述了怎样的道理,竟使这么多人对其奉若神明。在因特网上我很快就找到了道德经的原文,配合注释,我很快读通了全文,知道了道德经主要讲述的就是“大道”的性质、由来及修身养性的方法。也许是时间太匆忙,也许是原文过于晦涩,通读之后,我对道德经的含义只能停

24、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但是自己却在学习中有了自己的感受。 老子强调人要努力排除贪欲。的确,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从一出世开始,生存的本能便指挥我们不断为自己索取各种的生存必需品。特别是步入社会后,有太多的事使我们对现状不满,我们总是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得到了第一件又想要第二件,旧的欲望刚满足,新的、更大的欲望又产生了,这无疑是与大道的精神背道而驰的。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想想自己从小到大,似乎都在不停地与别人争:争分数、争名次、争奖励我太在乎结果了。因为好胜心不允许我失败,我只有通过不断地与人竞争才能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虚荣。竞争的结果,是我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太累了,其实,我们应该将

25、胜败荣辱置于脑后,凡事看淡一些,做事只求尽心尽力,问心无愧,根本不必太在意结果,一切随缘就行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保持轻松平静的心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人要善于“处弱”和“处下”,这是我从道德经中得到的另一个启示。且不说历史上众多以柔弱胜刚强的事例,路边的野草,以其细小柔弱之身躯,竟能顶开压在其上的硕石,顽强地生长,即使被大火烧尽,来年春天,又是一片生机盎然,做人处世的道理其实一样。“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木秀于林,风于摧之,人高于行,众必诽之”。“示强”的结果只能是受到众的围攻。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处处夸耀表现自己,总要显得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实际上,这种炫耀除了能

26、给自己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满足以外,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好处。对于那些既没有真才实学而又喜欢到处夸耀自己的人,人们会嗤之为“半瓶子醋”;对于那些确有过人之处但喜欢到处表现的人,则往往会因为过于出风头而遭到大家的不满甚至妒忌,其结果往往也不会很好。所以明智的人在各种场合非常谦虚,对任何人都不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正如老子所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处下也”。只有善于处下的人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 道德经提倡对待他人应该采取一种容忍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争论不休。如果置身事外,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的争论只会破坏人际关系,徒增烦恼。而在当事人看来,大

27、动肝火的原因不外乎是认为对方占了自己的便宜。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只要将得失看得淡一些,不要将“我的”分得那么明确,不要将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位置,遇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必在乎。洒脱一点既可以融洽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又可以使我们保持愉悦的心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无“容人之量”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因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能容忍下属的过失和偶尔的“恃才傲物”,而一个杰出的下属则必须忍受上级的苛求和有时的“无理指责”。 回顾所学、所思,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

28、够宽以待人。 标 题: 关于传统文化的思考 编号:1151421 作者:朱文玉 所属班级:淄博校干1班 创建时间:2009-12-12 12:00:00 中国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及传统节日(均按农历)和各种民俗等;包括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简要的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我们这一模块所学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细品中的精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没有没落。中国文化

29、早就融入了中华文化圈的方方面面了。对于东西方的文化碰撞,目前中国文化正处于一个吸收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里面是经常发生的,每次吸收转化后,中国文化都会爆发出新的光芒。 还记得日本公司抢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志”系列么?在最后三个月的异议期限里,国内动漫产业界对此事件无动于衷。韩国的端午节申遗成功后,中国人很气愤!然而在当初,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人想过要申请?再看看我国现在一些“申遗”成功的地方,无非就是门票涨价,地方政府收入增加,他们有对遗产做保护了吗?中国出现的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我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强,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继承不够,没有创新!长期以来中国人 “捧着金碗讨饭

30、吃”的状态一定要改改了!看看现在的中医,已经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保护,我们的汉字文化,我们的清明节,我们的饮食文化,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 我们应该学习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他们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远远比我们多,在韩国每逢传统节日、婚礼祭祀男女老少皆着韩服并按照传统习惯礼仪进行。在日本就更显而易见了,日本被一些欧美国家评为东方文化的活化石,原因是它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每逢樱花开放的季节全家老少穿着和服一起赏花,还有他们的茶道、歌舞伎、相扑等等很多。可我们中国呢?难道比我们历史短,而且借鉴我们文化才发展起来的日本都比不上吗?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31、。现在中国80、90后的年轻人,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西式的一切已经主宰了他们,他们甚至连传统节日都记不住,却能记住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更可怕的是一些90后的孩子竟然都不知道孔子是谁,他们对我们历史的了解程度低得可怜!这也在侧面反映了我们教育的失败。 对传统文化毫无疑应该保护、尊重、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保护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完成的,但我们不要盲目去搞。近来在一些中小学闹得很凶的读经(读四书五经又叫国学诵读),就是一个例子。甚至有位台湾教授到大陆说,从小读四书五经,小学教育可以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强迫学生读经,这是重复20世纪军阀的老路。一方面它的内容不适合现代公民的需要;另

32、一方面,按照现代教育原理,强迫儿童、青少年去读他们根本不懂的东西,这是错误的。再加上中国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负担太重了,再摧残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就拿“细品中的精品孙子兵法”来说,新浪一位批评家也在写文章评价孙子兵法与战争论。认为中国兵法圣经孙子兵法比西方兵法圣经战争论要高明,因为孙子兵法是全胜战略,而战争论是战胜战略。这真是爱面子的中国人的一厢情愿。实际上,中国兵法重战略,往往流于纸上淡兵,而西方兵法重技术,以实战见长。所以中国就算有孙子兵法,把孙子兵法读得滚瓜烂熟,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往往被西方军事力量打得落花流水。现在已经到了技术主

33、导时代,在原子弹的阴影之下,军事战略的重要性,已经不可避免地让位于了技术力量。没有技术力量,孙子兵法毫无作用。我们对传统文化一厢情愿地赞美只能说明我们的愚蠢。 所以,以复古为目的的诗经不可取,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也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这就是答案,但仅仅这样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因为这是我们对待任何文化的方法论基础,而不是具体方法。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并介绍传统,认认真真地改造传统,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创造新的传统。标 题: 弘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编号:1156143 作者:刘培方 所属班级:淄博校干13班 创建时间:2009

34、-12-14 12:00:00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面临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失落、意义的迷失、道德的危机、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儒家传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对民族文化存亡绝续的忧患,而且是对人本身、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自我完善问题以及人类文化的前途、命运的苦苦思索,以期在终极关怀的层面重建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著名汉学家列文森在其一书的最后讲了这样一个犹太寓言故事:第一代的犹太长老甲为了解决碰到的困难而进行祭祀。他到一个树林里,生起了火并且打坐祈祷,然后得遂所愿。第二代的长老乙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也来到树林里的同一个地方,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但我们知道怎样打坐祈祷

35、,于是他的愿望也实现了。又过了一代,第三代的长老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也来到树林里的同一个地方,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也不知道怎样打坐祈祷,但是我们知道树林里的这个地方,而且这就够了。的确,他也最终得遂所愿。到了第四代,长老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他只能端坐在城堡中的金椅子上,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也不知道怎样祈祷,更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但我可以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地讲一遍。这个犹太寓言讲的就是集体记忆的逐渐消亡。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既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历史,也不能忘记全人类的历史。 祖国传统文化历时5000年,虽与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步,也出现了文化的长期沉积问题。对祖国传统文

36、化是全部照搬继承,允不允许选择性创新,这也是长期困惑人们的问题。 怎么看待祖国传统文化?胡总书记在报告中阐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文化发展涉及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涉及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源泉。这是我们党在民族文化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继承发展祖国传统文化,绝对不能全部照搬。如果在继承儒家文化时连“三从四德”都加以推广是不行的。继承发展“周易”文化,不能让“摆摊算命”也复

37、兴,有个取舍问题。什么是取舍标准呢?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是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标准。应与西方现代心理科学相结合,发明创造新型的心理测试和调适系统,实现了东西方科技与文化和谐发展,就是对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适应当代社会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创新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

38、.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

39、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重新找回那渐行渐远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呢?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回到文本中去,回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去体会古圣先贤所追求的王道理想、圣贤人格。所以,传统文化不只是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它还包括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纵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总和。当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出击,总得有个先后主次之分。在此意义上来说,非研习四书五经不足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意志,道德理想。回到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还有

40、什么意义呢?国内著名的儒家学者蒋庆曾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因为人类生命的安顿古今中外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的,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离开了特定的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抽象挂空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 第二,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已经全面崩溃,中国处在“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所谓全民经商、全民炒股、全民言利、全民发财,全民造假就是这一社会的写照。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现在的中国道德崩溃、人心败坏的状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第三,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

41、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传统的断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学到西方的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却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结果中国人灵魂四处飘荡,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性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不知道“我是谁”的民族,一个“精神分裂无所适从”的民族,一个精神上处于“游魂”状态的民族,一个民族内聚力日益弱化的民族 第四,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信仰与希望。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本质上是希望之学,儒学追求的正是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与宇宙太和的信仰与希望,儒学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人类的良知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学

42、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二十一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开篇便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正是人类可共同期待的一种大同境界。 在半个世纪以前,当中国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际,奢谈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麻木不仁,而且是对时代的背叛。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其小说中安排了这样的结局,留学日本的主人公身限困境,凄苦愁绝,最后蹈海自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发出这样的呼喊:“祖国啊!你快点强大起来吧。我的死是你害的

43、呀!”似乎与主人公的命运遥相呼应,郁达夫本人最后也在印尼被日本占领军枪杀。这便是那个时代的宿命。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标 题: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编号:1154024 作者:赵叶 所属班级:淄博校干3班 创建时间:2009-12-14 12:00:00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4、早在数千年以前,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和影响,举世罕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对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

45、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3.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

46、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

47、、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担负起传播、推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而今,传统文化又开始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们希望不会再出现文革中极左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或者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味的“崇

48、洋媚外”的现象,这些都差点让我们国人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以至于出现了文化的断层。试想,如果我们现在的教育没有根植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土壤上,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所以弘扬传统文化,仍然任重而道远。希望在当今,还能够再出现像季羡林、任继愈等堪称国学大师的人。标 题: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生活的意义 编号:1155335 作者:郭磊 所属班级:淄博校干3班 创建时间:2009-12-14 12:00:00 无论何时何处,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向心力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遗留,其包容性不可小视。这种包容性是超越

49、时空界限、超越民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兼有“大一统”精神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了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有这样的力量,用一只无形的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将民族的感情化成一个牢固的整体。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发展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两千多年来,尽管后期逐渐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但其也曾经为我国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达、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1、爱国主义与忠。社会成员愿意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提倡愚忠。2、家庭与孝。家庭式社会组成的最基础部分,而且家庭是社会的雏形,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对社

50、会精神、文化活动中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3、自我奋斗。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我的奋斗意识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激励个人创业、创造、突破、创新,也有利于激励整个社会发展。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导致很多负面的现象出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些不良行为有矫正的功能,能主观上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三、人格的塑造与价值观的形成1、入世界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而不是道家。儒家提倡的入世精神,面对社会的不公,选择的是愤世。而不是道家,提倡出世精神,选的是弃世。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有利于书里更加积极的生活观念。2、实用理性中

51、国文化向来关注的是现实人生。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我们不会像西方那样,认为自己有原罪,认为自己这辈子是来赎罪的,是为了下辈子能在天堂过上好的生活。我们最多考虑的这辈子的事情。传统文化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与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在这一种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形成了十分务实的精神以及生活态度。3、品德、道德理念和天人合一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的道德从孝悌引发出来的社会伦理关系仍在发生极大作用。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对于生态理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论。这种理论化解了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对立的思想,努力促成了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于是,这

52、才有了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标 题: 中国传统文化引发的思考 编号:1155618 作者:苗得理 所属班级:淄博校干9班 创建时间:2009-12-14 12:00:00 今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关注传统文化,发出了“不能让中国新生代姓西”的呼声。多年来一直“呼唤中华文化复兴”的香港委员张国良认为,“我们须充分认识弘扬中华文化在对抗西化浪潮方面的重大意义。”(中新网3月13日)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文化我国出现过两种不同的认识。改革之初,激进主义者占上风,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糟粕,有碍中国的经济发展

53、与现代化,应该学习“五四”文化先锋,全盘西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近几年来,保守主义又开始占据主流,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能够救当代文化之弊。因此,应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有人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立起来。显然,张国良先生所谓“充分认识弘扬中华文化在对抗西化浪潮方面的重大意义”的意见,就有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立起来的嫌疑。对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认识,看似水火不容,认识基础是一样的,即都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区别仅在于一方认为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绊脚石,另一方则认为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这两种认识基础,都夸大了文化的作用,颠倒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54、没有经济发展作为基础,文化就是无源之水,“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的态度当然不对。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传统得以代代相传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丢弃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就意味着丢弃自己的根。即使物质再富有,也是精神上的穷人。就会像梁漱溟先生所讽刺的那样,“抛尽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作乞儿!”另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正确的,问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否则就会出现盲目的文化优越感,对外来文化一味排斥。事实上,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节日在国内的兴起,就引起了一些人士的反感,认为这是西方文化“入侵”,并对此表示焦虑和担

55、心。我们不要忘了,现在是全球化的世界,坚船利炮送来的东西,我们当然应该抵制,但是把所有的西方文化都视为洪水猛兽,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狭隘的文化本位主义吗?因此,我们既不应该丢弃传统文化,“抛尽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作乞儿”;也不应该对传统文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能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立起来。中国新生代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人生目标是指向未来的,传统文化不是神话中安泰可以从之取得无尽力量的“大地之神”,他们要有自己的人生和未来,要完成他们这一代人的功业,单单学习传统文化绝对是不够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该拥有一种宽阔的胸怀,敢于把一切有益的文化都吸收进来,不做面对新东西而张皇失措

56、的“文化孱头”,也不做动辄老子天下第一的“爱国自大狂”,我们应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既不能让中国新生代姓“西”,也不要让他们成为“两眼下视黄泉,满脸死相”(鲁迅语)的“出土怪物”。中国新生代不管成为哪一种,同样都是民族的悲哀!标 题: 让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心田 编号:3051082 作者:路国秀 所属班级:淄博校干7班 创建时间:2009-12-15 12:00:00 “一个没有传统文明的民族,是一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明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57、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2003年暑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研究基地组织了一次专家论证会,论证的内容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课堂,论证会缘起是要落实李长春和陈至立的批示,李长春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宝库,应予发掘,至于哪些内容,如何使用,可组织专家论证。”陈至立的批示是:“要组织专家对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加强青少年教育问题进行研讨,提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意见。”可见,让传统文化经典走进校园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我校深刻

58、体会到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的重要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天早晨都有二十分多钟的早读课,这宝贵的时间,除了读课文之外,如果有一种读物,既适合将它用来“读”,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利,同时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建设,这该是一件很实际又会取得很好效果的事情,于是由校长亲自牵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研究”这一课题就在这种形势下诞生了。我们认为,初中学生在这个阶段诵读、背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十分合适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是自零岁开始的,1至3岁即有显著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证此高点,往

59、往20岁以后,心境稍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1至13岁则是缓慢上升,13岁后方有长足进展,18岁以后渐趋成熟,并可因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因此,利用青少年这个时期的记忆力去记诵那些永恒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并让他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化、理解,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价值之举。我们认为,诵读、背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对于一个人的文化积累、道德建设是有很大帮助的。几乎所有支持国学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变迁的纷繁复杂。更重

60、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告诉你做人必须诚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告诉你一个人高境界的道德修养;“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告诉你要与时俱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教育青少年要节俭持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国家的兴衰荣辱,系于每一个人的肩头。古典诵读,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对于语文学习、对于各类升学考试,也会有积极地帮助。诵读经典名言,并恰当地加以运用,会让你的文章熠熠生辉。让古典名著、传统文化滋润每一个学生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