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跟风”的观念情况调查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07be47e5e44dcad3a70c5ce3ff8e71/0707be47e5e44dcad3a70c5ce3ff8e711.gif)
![关于“跟风”的观念情况调查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07be47e5e44dcad3a70c5ce3ff8e71/0707be47e5e44dcad3a70c5ce3ff8e712.gif)
![关于“跟风”的观念情况调查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07be47e5e44dcad3a70c5ce3ff8e71/0707be47e5e44dcad3a70c5ce3ff8e713.gif)
![关于“跟风”的观念情况调查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07be47e5e44dcad3a70c5ce3ff8e71/0707be47e5e44dcad3a70c5ce3ff8e714.gif)
![关于“跟风”的观念情况调查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07be47e5e44dcad3a70c5ce3ff8e71/0707be47e5e44dcad3a70c5ce3ff8e71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关于“跟风”的观念情况调查2020届(17)班 吴宇桓 乐江滨 陈锐 王熠鹏 李昊伦 何叶昕 张楚涵 指导老师: 孔令豪 一:研究背景 “跟风”现象的出现,凸显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不稳定,也表明了多元文化格局中主流文化引导力的弱化。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市井百姓,“跟风”无处不在,“风”时时刻刻都在席卷着社会大地。有的人迎风而立,活出自我;有的人顺风而行,活得安逸“跟风”问题日益严重,甚至涉及到一些人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该不该“跟风”?怎样“跟风”?跟什么“风”?是大家皆困扰不已的疑惑。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小组对社会上不同人群进行了关于“跟风”看法的问卷调查,并作出结论与建议。二:研究方案及过
2、程设计调查问卷,以网络问卷形式,通过QQ、微信等平台进行问卷传播统计数据并用计算机整合以直观图的形式呈现,便于观察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进行总结编写论文三:问卷设计问题及目的【Q1Q3为基础题,不纳入问卷范围内】(1)问题Q4: 您认为什么是“跟风” 的含义? Q5:您是否有过“跟风”行为?Q6:您认为“跟风”表现在?Q7:当您选择一家餐厅用餐时,会考虑哪些因素?Q8:您认为从服装层面上看,什么是“时髦”?Q9:有为上述行为后悔过吗? Q10:您能意识到自己的“跟风”行为吗?Q11:您认为当今社会哪些方面的“跟风”现象最为明显? Q12:您如何看待“跟风”现象?Q13:您认为大
3、家为什么要“跟风”?Q14:您认为如何能够防止盲目“跟风”?【Q15为开放题】四:问卷数据分析1、单体分析【注:Q1Q3为基础题,不纳入问卷范围内】Q4:(1)更多人认为“跟风”的正面含义要多于负面。(2)认为“跟风”的含义与“跟随潮流”和“盲目从众”挂钩的人最多,且人数相同, 皆为总答卷人数的50%,可见二者并非存在“一山不容二虎”的关系。其次认为“跟风”乃“学习本能”的人数最多,占据总人数的3577%,而认为“跟风”是“抄袭他人”的支持者最少,只占不到12%,由此可见,过于绝对化且严厉的看法是不容易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该题主观回答部分答题人数较少,其中几乎皆为批评反对“跟风”行为的言论。(
4、3)由此可见,“跟风”的含义在人们眼中是一个抽象而又多重的概念,有褒又有贬。Q5:(1)该题为单选题,问是否有无“跟风”行为。约77%的人承认自己曾有过该类行为,而余下不足四分之一的人数选择了“没有”该类行为。(2)“跟风”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任何人都很难避免无意中做了一些“跟风”的举动,所以那不足四分之一的选择了“没有”该类行为的人,也许是因为意识上的模糊,从而让他们误以为从未做过该类行为。Q6:(1)7317%的人支持“跟风”表现在“关注近期很火的事物”,相信这跟互联网平台的普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次是支持“做一些的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诸如“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屡见不鲜,可见在该种行为上
5、,“跟风”发挥了极大的众人效应。其它选项“别人买了一样东西,我也要买”和“情绪随大家改变而改变”的支持率约占总人数的40%。(2)主观回答部分有一些新的看法,如“做好事”,“追星”等,体现了“跟风”行为的多样性。【注:Q7和Q8为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作综合分析用】Q9:(1)该题为单选题,问是否有为上述行为后悔过,选择“有”或“没有”的人数大致相同,没有后悔过的人以微弱的数量优势超过后悔过的人。Q10:(1)本题同样为单选题,问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跟风”行为,考虑到少部分人也许的确从未“跟风”,此题特设置为“可以不回答”。(2)在该题回答中,选择“能意识到跟风行为”的人数大大超过了“不能意识到跟
6、风行为”的人数,可见绝大多数人在做一些从众行为时依旧带有主观意识。Q11:(1)在该题中,涉及到了社会上多方面的行为热潮,皆为人人可遇到的生活现象。其中“网络购物”,“小孩子上兴趣班”和“综艺娱乐节目等”的支持率都约达到了总人数的一半,各支持人数都约达到了100人。可见此三方面为生活中“跟风”现象最为明显的。(2)其它选项支持率相近,最多的是“买学区房”,最少的是“公务员热,留学,考证等”。主观回答部分无可用观点。【注:Q12Q15为个人看法提问,不列入单体分析,只作综合分析用】2、综合分析(1)从整体来看,虽然在当今社会,“跟风”一词已经在大部分情况下作为贬义词使用,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仍
7、然有接近半数的人在支持“跟风”,不过当中不乏有小部分人呈现出一种对“跟风”无可奈何的态度,Q15主观题出现多次如“该跟还得跟”,“大环境如此,没办法”的字眼,甚至有人直接将“跟风”视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纵观全部答案,一大部分的人的回答还是较为中肯,选择了理性对待,Q14提问“如何能防止盲目跟风”,选择“理性对待”和“结合实际,考虑意义”的人数大大超越其它选项。虽然仍然有半数人支持“拥有主见 ,不受影响”,但这并不代表此项不可以和前两项并列相存,三者皆为中肯又委婉的方法来防止“盲目跟风”。(2)Q12与Q13则是有关于“跟风”原因和目的的提问,半数人支持“跟风”是因为人的不稳定和浮躁
8、的心态。的确,在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盛的今天,人们每天都在不断尝试新鲜事物,也在使自己的心境不断受到外界不同程度的干扰,久而久之,人就开始变得不稳定,变得浮躁。不过当然,“跟风”并不是一种需要靠激烈的狂躁怒气才可以做到的行为,但毋庸置疑的是,一旦人开始不稳定,开始浮躁,主观上思想便难以控制,便开始受外界客观的影响,自然而然,“跟风”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行为准则”。(3)“跟风”,不容置辩地来说,是一个中性词,它涵盖的范围之广,蕴含的道理之深,绝非一次或几次调查报告可以诠释得清楚,也绝非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能够解释得清楚。不论是尖锐指责“跟风”行为的人也好,还是少数对“跟风”表示顺从的人也罢,谁都或多
9、或少地参与过生活中的“跟风”行为,看一部很火的电影,去一处著名的景点,买一样风靡的小吃,而且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对好学校,知名学校的追求也是一种“跟风”。从广义上讲,“跟风”无非就是一种学习的表现,只不过不同于学生汲取知识,“跟风”这类学习行为有时也会出现差错,让人学到了糟粕,如Q15主观题的一个回答所讲:“跟风有积极意义,可以快速融入群体,可以了解大众潮流,有时难免盲目浪费,失去个性,甚至出现东施效颦的后果”。(4)当然,“跟风”的积极意义还是有很多的。中国古人曾说过:“君子慎独”,除了那些看破尘世的隐居仙人,绝大多数的我们大家,仍旧是凡人。是凡人就会怕孤单,怕寂寞,怕空虚和无聊,那么我们就需
10、要尽可能快速地融入群体和社会。抛开那些没有主见丧失个性的极端“跟风”人士不说,在生活中适当做一些“跟风”行为实则是帮助我们大家生活得更为安逸和舒适,毕竟在大部分情况下,大潮流还是不易造成恶性的后果,我们大家可以不费脑子,不担责任,不受排挤地生活在社会中。从自卑者的角度来看,某些方面的“跟风”一旦出错,他们也不会轻易产生自我否定,而可以解释为群体的责任,此处当然不是“推卸责任”的贬义用法。如果一个人从不“跟风”,相信不用多久,他便会走向与过度“跟风”相反的极端,成为一个人人嗤之以鼻的“怪人”。当然,这些也只是“跟风”从个人角度来看的部分积极意义,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如社会、组织等)来看而得出的正
11、面意义,由于问卷调查成果有限,在此就不一一陈列。五结论与建议有一个笑话说道:一天傍晚,一批从汽车上下来的旅客,远远看见一个年轻女子正在广场上专注地抬头仰望天空。这群人感到十分好奇,也不禁都抬头仰望,在天空中搜寻。但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路人越聚越多,一大帮好奇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抬头望着天空。然而还是什么都没有。最后终于有人忍无可忍了,“大家究竟在看什么?”究竟在看什么?大家你问我,我问你的,最后问到了那个年轻女子。她羞涩地回答:“不好意思,我在流鼻血。“原来是这么回事”。大家摇摇头,一哄而散。之所以选择了这个笑话,是因为其中并未涉及到“跟风”的利弊比较,只是将“跟风”行为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出来。由此可见,脱离了群体,“跟风”就不再是“跟风”。如果将它比喻为寄生生物,那么社会和人群便是它的寄主。寄生生物有对寄主有益的,也有对寄主有害的,就看它是如何演变的。中央党校向春玲教授指出:“跟风”的一个直接的心理机制源于人们有所谓的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直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中国,这种行为不仅时时有,而且处处有常突然而起,又轰然而散,且循环往复。可见,从众心理乃是导致人们“跟风”的直接原因。“跟风”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只有理性面对,冷静处理,才能将它作为生活中提升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项目评标保密协议范本
- 离婚协议书债务处理
- 法人邀约合同(2篇)
- 2025年度房屋租赁合同范本集(含税费承担)3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耐黄变白面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度景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与质量监督服务合同3篇
- 2025至2030年内抽式单面瓦楞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光子计数多道平均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货车司机聘用合同范本(专业)2篇
- 搞笑小品剧本《大城小事》台词完整版
- 物业服务和后勤运输保障服务总体服务方案
- 人大代表小组活动计划人大代表活动方案
- 《大模型原理与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护理人员分层培训、考核计划表
- 《销售培训实例》课件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二)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 【经典文献】《矛盾论》全文
- Vue3系统入门与项目实战
- 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光伏发电项目试验检测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