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节 地壳的发展历史第三章 地球构造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构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2、划分依据:地震波3、圈层的划分(如下图所示)分 类特 点 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纵波(P)横波(S)较 快较 慢固体、液体、气体 固 体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1. 了解地球内部知识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认识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 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 性波叫地震波.有横波与纵波之分. 不连续界面 地震波速在一定的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返回返回332900速度千米/秒)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莫霍界面古登保界面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
2、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90033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圈层的划分:第二节 地壳运动一、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动,也叫 “ 构造运动 ” 。构造运动按发生时间分为:(古)构造运动晚第三纪末期以前(约3百万年前);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现代构造运动五六千年前至现在。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1、水平运动: 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 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
3、行的运动。 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 “ 造山运动 ” 。其速度为( 几 几十mm)a 。2、垂直运动 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 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 “ 造陆运动 ” 。垂直运动的特点: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 称为一个旋回;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从地壳的发展历史看,地壳运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派生的。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
4、皱和断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陷和海陆变迁。(二)确定地壳运动的方法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确定 主要依据地壳运动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地质记录,包括地层剖面中的岩相变化、岩层厚度、以及岩层的接触关系等等。1、沉积岩相分析法: 岩相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即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沉积相的分类海侵(浸)层位与海退层位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为 “ 海侵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 “ 海侵层位 ” 。海侵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海退层位 当地壳上升时
5、,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缩小,称为 “ 海退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 “ 海退层位 ” 。 海退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沉积旋回 海侵层位是在地壳下降条件下形成的,而海退层位是在地壳上升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海退层位,在垂直剖面上构成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有规律变化,表明该地区的地壳曾经历了一次下降和上升的完整过程,称为一个沉积旋回。 一般海侵层位厚度大,保全较好;而海退层位厚度较薄,不易保全,甚至会出现沉积间断。2、厚度分析法: 通过厚度分析法,可以
6、获得地壳升降幅度的定量结论。 沉积物的厚度主要决定于地壳的下降幅度。如果海底稳定,则沉积物厚度不会超过海水深度;如果海底不断上升,则沉积物厚度必然小于海水深度;当海底缓慢下降时,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如天津蓟县一带震旦亚界浅海相岩层厚度近10000米。3、岩层接触关系分析法: 地壳下降引起沉积,上升则导致剥蚀,所遗留在岩层中的各种接触关系,是分析和阐明地壳运动的证据。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关系叫整合接触。 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不整
7、合接触:地壳运动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又称为 “ 假整合 ”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时代不连续,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不同。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上。时代不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突变;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有古侵蚀面。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二、地质构造台湾清水断层崖二、地质构造岩层的产状岩层 具有层状结构、由两
8、个平行或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近似的岩石。 岩层的上下界面称为层面; 岩层包括了沉积岩、以及由沉积岩经过轻度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同一岩性的岩层中夹有其它岩性的薄层称为夹层;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多次重复交互,而且厚度相近的称为互层。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原因,而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和扭应力等三类,可分别形成压性、张性和扭性构造。 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岩层产状:即岩层的产出状态,是指岩层在空
9、间的方位。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可标记为:倾角,SW210,3512030021035(一)水平构造是指层面水平或基本水平 ( 倾角 5)的岩层。 典型的水平岩层没有 走向和倾向,倾角为 0。 水平构造常见于构造 运动相对微弱的地区, 沉 积岩层得以保持水平状态。 (二)倾斜构造指经构造运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一定夹角( 5 85)的岩层。 倾斜方向一致、倾角相当的一系列岩层称为单斜岩层(单斜构造)。单斜岩层可以是褶皱或断层构造的一部分。 单面山岩层倾角 40 猪背岭岩层倾角 40顺向坡逆向坡顺向坡逆向坡(三)褶皱构造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的现象,但仍基本保持其连续完整性。褶
10、皱构造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是 岩层的一个弯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褶曲的组合称为褶皱。1 . 褶曲形态要素核:BABCDFG倾伏端:C翼:EF、EG轴面:ABCD枢纽:EC轴:BCE2、常见褶曲类型褶曲的基本类型是背斜褶曲(背斜构造)与向斜褶曲(向斜构造)。 老新新老顺地貌:背斜成山,向斜为谷逆地貌:背斜为谷,向斜成山老新按轴面及两翼产状,褶曲可分为四类直立褶曲(对称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对称 ,翼角大致相等;倾斜褶曲(不对称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 ,翼角不等;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其中一翼岩层形成倒转(老岩层在上,新岩层在下),两翼相等或不等;平卧褶曲(横卧褶曲
11、):轴面水平或近乎水平,两翼岩层也近乎水平。一翼岩层正常,另一翼发生倒转。(四)断裂构造 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其自身强度的极限而发生破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称为断裂。 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岩块沿断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节理。 节理劈理断层1、断层要素下盘;上盘;断层线;断层面;断层破碎带;B2、断层的主要类型AC EGDF3、断层的组合阶(梯)状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而又相互平行的正断层组合,其上盘依次下降呈阶梯状。例如:断块山地。地堑两条或两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地堑常常形成狭长的凹陷谷地。地垒与地
12、堑相反,地垒是断层面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地史地壳的发展历史 地球形成已有46亿年。在这 漫长的时间里,地球曾经历过许 多重大和复杂的变化,其历史就 记载在地壳的地层、古生物化石 和各种各样的构造变动遗迹中。地史地壳的发展历史一、地质年代1、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通过测定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含量,依据其蜕变规律而计算出岩石的年龄。例如: UThPb(铀系法,铀钍铅);KAr(钾氩法);RbSr(铷锶法);14C(碳 14 同位素法)。铀系法 234U 半衰期:25 万年; 测年范围:5 万 100 万年; 210Pb 半衰期:22.3 年; 测年范
13、围: 150 年;测年材料:沉积物、岩石。钾氩法原理:40K 因电子俘获而放出或射线、衰变为稳定的同位素 40Ar ,通过测定样品的 40K 和 40Ar 含量就可以计算出其年代;年代越老,其 40K 就相对越少, 40Ar 就相对越多。 40K 半衰期:1.3109 年; 测年范围: 2 万 800 万年; 测年材料:火成岩、沉积物。14C 法 原理: 14C 由宇宙射线中的中子轰击地球大气中的氮核,产生核反应而生成。 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里, 大气中的 14C 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即 14C 背景浓度不变; 14C 半衰期:5730 40 年; 测年范围:0 10 万年;测年材料:有机质(如贝
14、壳、骨头、沉木、木屑、泥炭、碳酸盐沉积等等);2、相对地质年代 指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层形成的顺序,而将地壳历史划分为与生物发展相对应的一些自然阶段。 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划分依据:地层形成顺序。地层是按时代先后层层沉积下来的,下面的地层较老,上面的地层较新,这称为地层层序律;古生物化石 生物的演化规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其相对新老关系,进而确定其相对的地质年代,这就是化石层序律; 地壳构造运动分析 区域性的巨大的地壳运动,常常引起沉积环境、岩性及生物界的重大变化,据此可作为地史不同阶段划分
15、的重要依据。如早古生代末欧洲发生的加里东运动,就成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划分的标志。3、地层年代单位最高级的地层年代单位叫宇。根据生物的出现和最低硬壳化石带以及较高级动物的大量出现,把全部地层分为 3 个宇,即太古宇、元古宇和显生宇,后者包括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根据生物界重大门类的演化阶段所划分的单位叫界。如中生界含有丰富的爬行类化石,新生界含有种类众多的哺乳动物化石等等。地层年代单位1更低一级的地层年代单位叫系。系与系之间的生物在目、纲范围内有很大变化。如泥盆系以鱼纲的大发展、石炭系以两栖纲的大发展为主要特征。 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如寒武系、奥
16、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地层年代单位2比系更低一级的地层年代单位叫统。统与统之间的生物在科、目范围内有显著的变化。例如,在中国和澳洲的下寒武统中都有莱氏三叶虫(科),而在欧美都有小油节虫(科),二者都以多节、多刺、小尾为共同特征,说明下寒武统所代表的时代是三叶虫演化的原始阶段。 统的名称另冠以下、上或下、中、上字样,如下寒武统、中寒武统、上寒武统等等。地层年代单位3根据地层中标准化石和化石组合,可把地层划分为阶。阶与阶之间的生物在属和种的范围内有显著差异。 阶以地名命名,如华北的上寒武统地层根据三叶虫的种类划分为崮山阶、长山阶、凤山阶。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最快(地层中垂直分布距离短)、水平分布
17、最广的化石,是鉴定地质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 例如,属于节肢动物的莱氏三叶虫,就是下寒武统地层的标准化石。 4、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是从地层年代单位概括抽象出来的时间概念,作为比较研究的根据。组成地壳的全部地层(从最老到最新)所代表的时代称地质年代。不同级别的地层年代单位所代表的时代,称地质年代单位。形成一个宇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宙;形成一个界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代;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纪;形成一个统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世;形成一个阶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期。5、地质年代表 指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 现代的地质年代表把绝对地质年代和相对地质年代结合起来,使分年分阶段更为
18、准确。地层年代单 位地质年代单 位宇 eonothem宙 eon界 erathem代 era系 system纪 period统 series世 epoch阶 stage期 age带 chronozone时 chron二、地壳发展简史二、地壳发展简史(一)太古代 Ar( Archaeozoic Era )地球形成(46亿年前)至 25 亿年前,这是地史中最漫长的一个代。地壳处于早期阶段,为一层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与火山活动极其频繁强烈;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只有一些分散而孤立的岛屿式的小陆块,最后成为稳定陆块的核心(称为陆核);(一)太古代 Ar( Archaeozoic Era )生命起源
19、与演化。 无机物 简单有机物(氨基酸等碳氢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最原始的生物。 到太古代晚期,海洋里已出现了原始单细胞细菌和藻类生物。(二)元古代 Pt( Proterozoic Era ) 距今 25 6 亿年前。在此时期,陆壳逐渐增厚,稳定性加强。多次的地壳运动使陆核扩大、焊接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至晚元古代,全球形成五个巨型的稳定古陆:北半球的北美古陆、欧洲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以及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 在震旦纪时,地球发生了第一次大冰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二)元古代 2 元古代藻类植物时代 元古代藻类空前繁盛,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生物。 到了中、晚元古代
20、大量出现各种藻类、叠层石(叠层石是由藻类、细菌和碳酸钙沉积形成的集合体),而原始动物(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也开始出现,如海绵和腔肠动物。(三)早古生代 Pz1( Palaeozoic Era ) 距今6 3.85 亿年前。由三个纪组成,即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1、三个纪名称的由来:寒武纪(, Cambrian Period),源于英国威尔士西部一山脉 Cambria 的英文译音, 代表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时期开始 ;奥陶纪(O,Ordovician Period), 源于英国北威尔士一古代民族 Ordovices 的音译;志留纪(S,Silurian Period),源自英国东南威尔士
21、一个古代部落 Silures 居住的地方名Siluria,日文音译,我国沿用。2、早古生代的古地理面貌 从早寒武纪开始,发生了世界性的广泛海侵,形成广阔的浅海和碳酸盐沉积,所以下古生界几乎都是海相地层。 奥陶纪以后,发生广泛的海退。 至志留纪末,发生了世界性的强烈的构造运动加里东运动,部分海槽褶皱上升形成山脉,如加里东海槽、蒙古海槽、祁连海槽、华南海槽等,北美古陆与欧洲古陆相连,古大西洋因而关闭,全球陆地面积扩大。3、早古生代的古生物发展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在早古生代,出现了较稳定而广阔的陆棚浅海,海洋营养丰富,促成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动物界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它们大
22、都有坚硬的外壳,因而保全下众多的动物化石,现已发现了2500多种,尤以三叶虫、腕足类、笔石、珊瑚、头足类最为繁盛。 后期,先锋植物开始登陆。(四)晚古生代 Pz2(Palaeozoic Era) 距今 3.85 2.3 亿年前。包括三个纪,即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1、三个纪的得名:泥盆纪(D,Devonian Period),该套地层最早在英国西南部的 Devonshire(泥盆郡)得到研究,日本人后来将 Devon 译成片假名“ 泥盆 ” ,所以才有了这个怪名字 ;石炭纪(C,Carboniferous Period), 此名最早创用于英国(1822),因为该时期的地层含丰富的煤矿;二叠纪
23、(P,Permian Period), 是来自德文 Dyas 的意译,因为该时代德国的地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套而命名。2、晚古生代的古地理面貌 从早古生代末开始,揭开了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序幕。 四个巨型稳定的古陆,即欧美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和冈瓦纳古陆,受海西运动的影响,前三者在石炭纪时连接成一个巨大的劳亚古陆,最后在二叠纪与冈瓦纳古陆连结成统一的联合古陆,即泛大陆,使全球陆地面积空前扩大。 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地球北方气候温暖湿润,广阔的陆地沼泽树木繁茂,形成广大的煤田,与此同时,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却发生了地球的第二次大冰期。3、晚古生代的古生物发展 泥盆纪时,生物界发生了从海洋征服大陆的
24、巨变,只是从这一时期起,生物才开始从海洋向陆地发展。 石炭纪是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时期。据统计,属于这一时期的煤炭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 50 以上。 二叠纪是地球发展史上重要的成礁期。当时,海水温暖而又清澈,喜欢生活在浅海的各种钙藻和海绵动物大量繁殖,形成了厚厚的礁体,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储集创造了条件。目前,在世界上已经发现了许多二叠纪的礁型油气田。4、古生物发展的主要特点 动物界出现两大飞跃发展: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出现原始鱼类(泥盆纪被称为鱼类时代);从水到陆,由鱼类演变到可在陆地生活的两栖类,所以石炭、二叠纪又称为两栖类时代。这是由于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洋缩小,促进了动物界的巨
25、大变革。 植物界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从泥盆纪开始,大地披上了绿装,孢子植物繁盛,如鳞木、芦木、大羽羊齿等等,为煤矿的形成打下了物质基础。(五)中生代 Mz (Mesozoic Era) 距今 2.3 0.7 亿年前。包括三个纪,即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1、三个纪的得名:三叠纪 (T,Triassic Period), 最早在德国西南部发现了代表这段时期的地层。这套地层由三个部分组成:下为陆相杂色砂页岩,中为海相灰白色石灰岩,上为陆相红色岩层,因此得名;得名1侏罗纪 (J ,Jurassic Period) 在法国、瑞士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的侏罗山(Jura Mountains),经研究发现该
26、区地层发育特别完整,形成于中生代中期,故此命名; 今天在地质学上应用的一些理论或概念都得益于当时的研究,如古生物学中的“化石层序律”、化石带的建立和划分,地层学中 “阶”的概念等。2、中生代的古地理面貌 从三叠纪末开始,联合古陆解体,首先是北美和亚欧大陆分离,原始北大西洋形成;南美与非洲分裂,形成原始南大西洋;印度和非洲漂离南极洲,形成原始印度洋。之后,南北大西洋不断扩展,印度漂离非洲、澳洲漂离南极洲向东北移动。最后,到白垩纪末,冈瓦纳古陆已解体成五大块(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南极洲);同时,古地中海收缩关闭,太平洋缩小及环太平洋褶皱带形成。 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主要有三叠纪晚期的印支运动,以及
27、侏罗纪、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即太平洋运动、或阿尔卑斯运动)3、中生代的古生物发展 中生代生物界的突出变化是:爬行动物代替了两栖动物,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 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恐龙称霸地球;到中生代中、晚期,出现了鸟类和哺乳类。同时,无脊椎动物也很繁盛。 中生代气候干燥、冷热多变,喜湿润的孢子植物因而逐渐衰退,而适应性更强的裸子植物(以种子繁殖,但其种子没有果实包裹)则大发展,如苏铁、银杏和松柏类。银杏-植物活化石(六)新生代 Kz (Kainozoic Era)7千万年前至今。由第三纪和第四纪组成。第三纪(R,Tertiary Period),早期的人们在研究地史时,只把地史简单地划分为原始
28、纪、第二纪和第三纪。后来,原始纪和第二纪废弃不用了,只有第三纪作为新生代的地质名称保留下来并使用至今。 第四纪(Q,Quaternary Period),该名由法国学者德斯诺伊尔斯(J .Desnoyers)在1829年,研究巴黎盆地的松散沉积物时所创立。1、新生代的主要特征新生代,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空前发展的时代,是现代海陆格局和地貌形势已经形成和继续发展的时代,是冰川广泛发育的时代,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代。新生代地壳演化的总特点: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最后封闭,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大西洋和印度洋继续扩张,环太平洋褶皱山系和岛弧、海沟形成,各大陆相对漂移或靠拢,东半球和西半球大陆逐渐形成,最终
29、形成现代全球海陆分布面貌。第三纪末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现代人类人类进化示意图灭绝事件灭绝事件灭绝事件700 人科2502001609073258.01.0(万年前)南方古猿南方古猿非洲多个双足人科物种早期能人晚期能人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猩猩印尼爪哇中国南方中国北方西亚西欧中东印尼爪哇中国南方中国北方西南欧洲尼安德特人欧洲克罗马农人中东西亚古印第安人中国晚期智人非洲晚期智人非 洲 主 轴 线猩猩能人北京猿人智人克罗麦昂人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即地壳运动学说):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及地壳运动的起因
30、和动力来源。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面完整地解释上述问题,为比较多人接受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一、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综合了大洋和大陆的地质研究资料发展而来,所以又称为 “ 全球构造理论 ” ,是当今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说1、大陆漂移说的起源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A . Wegener)提出了 “ 大陆漂移说 ” 。18801930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 在大约 2.5 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围绕它的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31、 此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直至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的残余。二叠纪 联合古陆 (泛大陆)泛大洋三叠纪劳亚古陆冈瓦纳古陆特提斯洋古太平洋侏罗纪北美亚欧非洲南美印度澳洲南极白垩纪北美亚欧非洲南美印度澳洲南极现在3、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大陆轮廓相吻合:如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古
32、生物群、古气候的分布:如南美、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同样有石炭二叠纪冰川遗迹分布,但中生代后则明显不同。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南美非洲古生物南美非洲石炭纪大冰期晚石炭纪华北华南4、大陆漂移说的致命缺陷大陆能漂浮吗? 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如果地温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这是违反物理定律的;大陆能漂移吗? 即驱动机制问题。魏格纳认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5、大陆漂移说的复活 岩浆在冷却成岩过程
33、中,含铁矿物在某个温度值开始获得磁性,该温度值称为居里点;如磁铁矿的居里点为 600 ; 磁性矿物获得磁性时,会按当时的地磁场定向,并在岩石中将其磁性方位保存下来,称之为天然剩磁(NRM); 用精密仪器测定岩石中天然剩磁的方向和强度,就可以知道岩石形成时的地磁南极、北极的地理座标位置。这就是古地磁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磁场地极与磁极地理北极地理南极磁北极磁南极印度德干高原印度德干高原火山熔岩古地磁纬度随时间变化曲线S50S40S60S30S20S100N10N20180150100500 Ma0.7 cma16 cma2 cma赤道非洲和南美的极移曲线北美和欧洲的极移曲线各大陆的极移曲线中生代后分
34、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古地磁学研究成果在同一大陆中,不同地质年代的磁极位置不同,其连线呈一平滑曲线,称为古地磁极游移轨迹;在不同大陆中,同一年代的岩石磁极位置也不同,即每一块大陆都有一条地磁极游移轨迹,并最终都交汇于现今的磁极位置;结论:由于地磁极不可能远离地球的转轴(或地理极)作大范围的迁移,上述、测定的结果只能说明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二)海底扩张说2、海底扩张说的论证洋中脊与热异常;盖奥特(Guyot)的成因;洋脊磁异常条带的分布;洋底岩石和沉积物的年代;震中的空间分布形式。大洋中脊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海底山系,其长达80000 km,高出深海平原 23 km,距海平面 23km,宽约1000k
35、m,其中央裂谷宽几十公里;由枕状、深海拉斑玄武岩构成。大洋中脊的地形深海拉斑玄武岩在深海洋脊,来自6090km深处的玄武岩浆,约以1.51010ta 的速率涌出,形成拉斑玄武岩。其特征是K2O含量较低,CaO含量较高,SiO2不饱和,含橄榄石和霞石等,称为深海拉斑玄武岩。 深潜器洋底考察洋底黑烟囱 至2005年,已在世界各大洋发现150多处,最大喷高达1400多米。洋底黑烟囱 400 高温在洋中脊处,发现正的热异常值,而在海沟处则为负的热异常值。洋底黑烟囱,400 高温海底平顶火山(Guyot)正向条带反向条带磁异常带对称于洋脊分布,年龄由新到老海洋钻探船 “ 格洛玛 挑战者 ” 号Glomar Challenger, 1968年3月首航钻探海洋沉积物年龄1.371.95亿年贝尼奥夫带海洋陆地毕乌夫带(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2、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扩张型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在大陆上为裂谷带;边界两侧板块受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地幔物质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商铺购买意向定金合同模板3篇
- 2024年版校车租赁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车辆行驶安全协议及事故责任认定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甜品店经营管理权及专利转让合同3篇
- 2024授权签订合同的委托书
- 二零二五年灯具及五金配件销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快餐外卖平台加盟与合作协议3篇
- 潇湘职业学院《用户画像与精准营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藏藏医药大学《锅炉原理及设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温州医科大学《中医护理技能》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垂体瘤诊疗规范内科学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
-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约束
- 各级各类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 狂犬病与破伤风的同意告知书
- FZ/T 81013-2016宠物狗服装
- PPVT幼儿语言能力测试题附答案
- JB∕T 14089-2020 袋式除尘器 滤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 陕西省宝鸡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电子版
- 毕业设计小型液压机主机结构设计与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