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判断性“吧”问句的话语功能_第1页
言语交际中判断性“吧”问句的话语功能_第2页
言语交际中判断性“吧”问句的话语功能_第3页
言语交际中判断性“吧”问句的话语功能_第4页
言语交际中判断性“吧”问句的话语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言语交际中判断性“吧”问句的话语功能1 引言 语气词“吧”的语气意义和功能,语法学界的认识并不一 致。概括地说,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吧”的语气意 义是单一的。 “吧”是个表态语气助词, 赋予说话内容以不肯定 的口气。尽管“吧”可以与句子中的其他词语和语调类型结合表 示不同的语气,但“吧”的作用是一以贯之的1。另一种观点认为“吧”的语气意义是多义的,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类别: 朱德熙认为有两个“吧”, 一个用来表示祈使语气, 另一个用来 表示疑问语气 2211;陆俭明则认为,“吧”是半个疑问语气 词,介于疑问和非疑问语气之间, 它的具体作用要凭借语境来决 定 3。本文拟在对语气词“吧”的

2、语气意义分析的基础上, 从语用 的角度,探讨“吧”问句在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功能。2.语气词“吧”的语气意义?搿鞍伞蔽示涞睦丛?我们认为, 语气词“吧”的语气意义是单一的。 为了证明这 一点,必须论证陈述句、 疑问句及祈使句中的“吧”的语气意义 是一致的。首先来证明陈述句中的“吧”和疑问句中的“吧”的语气 意义是一致的。证明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区别“疑”和“问”。疑”和“问”虽然关系十分密切,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吕叔湘指出 : “疑和问的范围不完全一致。一方面,有 传疑而不发问的句子, 例如也许会下雨吧, 可以用问话的语 调,也可以不用问话的语调; 另一方面, 也有不疑而故问的句子, 例如这还用说

3、?等于说这不用说。”4281 邵敬敏进一步明确指出“疑惑是跟确信相对而言,它是指一种心理态 势;询问是跟陈述相对而言,它指一种语言表达方式。”573 戴耀晶谈到两者关系时指出“疑可以对物、对事、对人,是 一种心理言语行为; 问则只是对人, 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 ” 6 我们认为“疑”和“信”是对语气词语气意义的最为本质、 最为抽象的概括。 语气词和言语行为, 比如询问、 命令、陈述等, 没有必然联系,和语气词有必然联系的是说话者对说话内容的 “疑”、“信”态度, 因此,语气词实质上是说话者对相关事实、 行为的疑信态度的语言表达形式, 随着信疑度的不同, 表现为强 弱不同的“口气”。 “吧”所体

4、现的正是介于疑信之间的“不确 定”口气。 一个陈述句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信息, 无论这个信息本 身是必然的、或然的还是实然的,都可以使用“吧”,试比较:3定有十斤重。b定有十斤重吧。a大概有十斤重。b大概有十斤重吧。a有十斤重。b有十斤重吧。如果说话者不仅表示了自己“不确定”的态度,而且同时还向听话者发问,那么就形成了相应的“吧”问句,例如:a一定有十斤重。b定有十斤重吧。c一定有十斤重吧?a大概有十斤重。b大概有十斤重吧。c大概有十斤重吧?a有十斤重。b有十斤重吧。c有十斤重吧?“吧”问句的语用特点是+疑,+问,在语音上的特点 是用升调,书面上的特点是用问号,问话的心理预期是消除自己 的对所问内

5、容的“不确定”性,即一定程度的怀疑。所以,语气词“吧”的语气意义是表示“不确定”的疑信态 度,这一点在无论在陈述句还是在疑问句中都是一致的,疑问句中的疑问语气是由语调表示的,和“吧”没有直接关系。接着,我们来证明祈使句中的“吧”和陈述句中的“吧”及 疑问句中的“吧”的语气意义也是一致的。如果说陈述句和疑问句多数和事实有关的话,那么祈使句主要是和支配别人的行为有 关。证明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说明疑信态度和命令的关系。要说明祈使句中的“吧”表示的语气意义和陈述句、疑问句中的“吧” 的语气意义是一致的, 就必须说明“吧”所表示的“不确定”的 疑信态度(心理态势) 是如何影响祈使行为的。 我们认为, “吧

6、” 作用的对象不是行为本身,因为行为本身没有疑信程度,但是, 说话者在支配别人行为的明确性方面,却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 这正是祈使句中可以使用“吧”的本质原因。 所以,我们可以把 语气词“吧”在祈使句中所表现的疑信态度解释为说话者命令 行为的明确性,用“”号表示“有疑”(即“不确定性”), 用“”表示无疑, 所谓“有疑”解释为说话者支配别人 (或者 包括自己在内) 的行为的不肯定性的心理态势, 相应的,“无疑” 解释为说话者支配别人 (或者包括自己在内) 的行为的肯定性的 心理态势。这样,根据疑信,命令这两个特征,就可以对祈 使句的语义类别作出刻画,如下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第一, 第 4

7、类表示具有支配别人行为的 肯定心理态势却不实施支配行为,显然这类祈使句是不存在的; 第二,表示建议的第 3 类,既可以建议别人做什么 (用第二人称) , 也可以是建议为别人做什么(第一人称),比如“我把门打开 吧。”。如果是建议别人做什么,从意义上说和表示劝请的第 2 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二者是不同的: 在语调上, 劝请句较高、 较急促,建议句较低、较和缓;书面上,劝请句多用感叹号,建 议句多用句号。 第 2 类和第 3 类都使用“吧”, 都具有“不确定 性”,因此,它们如果再和疑问语调结合使用,那就意味着不但 劝请听话者或者向听话者提出建议,而且是在征求听话者意见,那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

8、商量口气了,试比较:(1)a .你把门打开吧! ?K (劝请)b .你把门打开吧? ?J (商量)(2)a .我把门打开吧。?K (建议)b .我把门打开吧? ?J (商量)可见,在祈使句中,语气词“吧”表现的仍然是疑信态度, 仍然表示“不确定”的口气, 只不过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针对的 是事实,而在祈使句中针对的是说话者支配别人行为的明确性。 因此,我们认为“吧”的语气意义是单一的。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吧”问句有两个来源。 一个来源是陈述句,这个来源的“吧”问句主要表示某种判断, 因此,我们把这类“吧”字疑问句叫做判断性“吧”问句; “吧”问句第二个来源是劝请句和建议句, 鉴于它们

9、和行为动作 的密切关系,我们将另文讨论。3 判断性“吧”问句在言语交际中的位置 判断性“吧”问句在对话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我 们发现,判断性“吧”问句在对话中有以下一些位置:第一,如果说话人的话由单独的判断性“吧”问句构成, 那 么这个“吧”问句往往是一段相对独立的对话的起点。一X表示在一次言语交际过程中,通过转变话语话题,完成一次交际角色的交替, 并产生配合性应答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话语单位。(1) 方大凤:爸!过去这十年,我对得起您吧?破风筝:哟!我一回也没说过你对不起我呀!方大凤:十年!今天在这儿,明天上那儿。打行李 是我,解行李是我。作饭是我,洗衣裳是我,跑东到西也是我!破风筝:我

10、能不知道?我又不是瞎子!我们来分析“过去这十年, 我对得起您吧?”在这段对话中 的作用。 判断性“吧”问句具有“疑而问”的特点, 表示的是对 某种判断或某种行为事件的某种估测,说话者对此已有明显倾 向。从方大凤的角度来说,自己这十年来的辛苦对得起父亲,这 是毫无疑问的;但父亲对此是否明白,方大凤没有十足的把握。 因此,对于这个“吧”问句所表述的事实的判断, 方大凤不仅需 要传达给父亲, 而且需要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父亲, 从而达到既 肯定了这个事实, 又准确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事实已经基本肯定的 态度,同时还通过询问, 要求听话者对这个事实以及自己的态度 做出确认性回应。 听话者认为说话者不仅仅是告

11、诉自己某个说话 者已知的判断(足量原则),所以,最能够引起听话者注意的当 然是说话者对这个判断的表述意图(为什么会这样表述)。事实 上,上例中破风筝的应答就是在探求大凤问话的原因, 比如应答( 2)包含的意思是“你问我是否对得起我是因为我说过你对不 起我吗?我没有说过呀。”应答( 4)包含的意思是“我知道, 你为什么告诉我呢?”所以, 这个“吧”问句是这段对话形成的 枢纽。第二,如果说话人的话由包含“吧”问句在内的若干个句子 组成,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吧”问句可以有三种位置,一种是 在起始位置上,例如:一(1)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2)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 啦;到茶

12、馆来干吗?(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二(3)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 教谁管着吗?三(5)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 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这段对话中,( 1)松二爷挑头说话,取得说话人的资格,常二爷是应答人,( 1)和( 2)构成了一段相对独立的会 话一;( 3)二德子是听到了( 2)常二爷的话后,提出新的 话题“常四爷在甩闲话”, (问句的预设) 改变了一的话题,和( 4)也构成了一段相对独立的会话二;松二爷主动 用判断性“吧”问句转

13、变话题, 松二爷说了“吧”问句后, 预 测二德子会问“你为什么问我当不当差”, 是松二爷对自己 向二德子提问原因的说明。( 6)是二德子的答话,( 5)和( 6) 构成了一段相对独立的会话三。显然,“吧”问句恰好处在三的起始位置另一种可能是“吧”问句处在话语的内部,例如:(前文主要谈康六卖女儿的价钱):一(1)康六到底给谁呢?(2)刘麻子我一说,你必定从心眼里乐意! 一位在宫里当差的!(3)康六宫里当差的谁要个乡下丫头呢?(4)刘麻子那不是你女儿的命好吗?(5)康六谁呢?(6)刘麻子庞总管!二你也听说过庞总管吧?侍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作的!在这个例子中,“吧”问句出现

14、在说话人话语的内部。 刘麻 子在回答了康六的问话后, 预见康六要问庞总管是什么人, 因此 就以庞总管为话题,对庞总管加以说明。特别要注意的是,在(6) 中,刘麻子二的交际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应答人变说话人。 更需注意的是,二是刘麻子在提出问题后自己作的回答。 因此,这段话其实是一个自问自答而组成的一段相对独立的会 话。可以认为二是插入性成分,作用在于对庞总管加以进一 步的说明。事实上,去掉二后,这段会话仍然是十分连贯的。第三种可能是“吧”问句处在话语的末尾,例如:一(1) 唐铁嘴:听说后面改了公寓,租给我一间屋子,好不好?王利发:福气不小!不小!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

15、你留着!唐铁嘴:你呀,看不起我,怕我给不了房租!王利发:没有的事!都是久在街面上混的人,谁 能看不起谁呢?二这是知心话吧?唐铁嘴: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在这个用例当中,(1) ( 8)谈论的都是租房问题, 唐铁嘴都是说话人,王利发都是应答人,在二里,王利发 的交际角色发生了转变,成为说话人,同时提出了新话题“这是 知心话”。因此,这段会话包括两段相对独立的会话。 不难发现, “吧”问句仍然处在一段相对独立的会话的起始位置上。至此,我们可以说,判断性“吧”问句总是标志一段相对独 立的会话的开始。这段会话谈论的话题就是这个“吧”问句的构 成主体:某一事实或某一事件。4判断性“吧”问句的话语功能解释

16、 那么,为什么判断性“吧”问句可以标记一段相对独立的会 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判断性“吧”问句的语义特点和它所处的 话语结构位置互相作用而形成的。判断性“吧”问句在语义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都涉 及一个事实或判断。“吧”字句传递的仍然是相关的事实, 只是 传达这个事实的方式有所变化:不用“吧”是确定的传达方式,用了“吧”后是不确定的传达方式。 比如用例一当中, 方大凤使 用判断性“吧”问句的语用推理如下:第一,“过去这十年,我对得起您。”是一个事实。 第二,大凤认为这个事实自己知道,父亲也应该都知道,因 此大凤排除了使用中疑问句(正反问、选择问)的可能。大凤也 没有用“吗”问句,“吗”问句

17、是高疑问句 572, 传达的不是 相关的事实,而是对相关事实的怀疑。第三,大凤也没有采用一个判断形式, 因为和自己所处的话 语位置不协调。 尽管在语义上采用一个判断形式更明确, 但因为 大凤处在谈话的起始位置, 是说话人,这个位置是为了提出话题, 引起讨论。一般来说,疑问句最容易引发谈话,其次是陈述句。 判断句的语义强度远远高于一般的陈述,一般不适宜引发话题, 始发位置对言语形式有一个选择的优先顺序, 即最容易选择疑问 形式。在这个用例当中, 大凤如果选择判断形式, 对破风筝来说, 就显得很突兀,因此大凤没有选择判断形式。第四,大凤因为交际需求需要引入这个事实, 同时在引入这 个事实的时候还必须符合自己所处的话语位置的要求。 所以大凤 必须调整自己的言语策略,兼顾二者。第五,引入语气词“吧”,减弱判断的语义强度,增加对这 个事实的主观不确定性, 从而实现二者的融合: 大凤既传达了所 要表达的事实,又使用了疑问形式,引起了破风筝的重视,满足 了自己所处的话语位置的要求。这样,我们可以把判断性“吧”问句使用的话语结构制约规 则归纳如下:(1) 当前交际激活了相关的事实。( 2) 这个事实可以是已经发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