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1页
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2页
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3页
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4页
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3)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由于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5)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覆盖全

2、国的交通、通讯网络。(6)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自主学习互动课堂随堂训练自主学习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_转变。2表现(1)近代男子:长袍马褂、西装、_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平民化中山(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

3、于单调。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4)改革开放后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特别提示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四合院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4、改革开放等。2主要表现(1)婚俗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辛亥革命易错提醒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

5、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1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共交通:1906年,_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_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_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天

6、津上海轮船招商局(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快。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易错辨析近代中国的铁路(1)近代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商人擅自修筑的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铁路。(2)唐胥铁路是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3)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构图解史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_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

7、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电话:_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丁日昌1882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_,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昭文新报教材补缺近代报刊分类(1)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2)商业报纸出

8、现原因:传统经济结构解体与近代商业社会的逐步形成,市民们的近代商业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标志:1872年申报的创刊。特点: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四要素有机结合,尤其以适应近代社会发展工商事业需要的商情和时事为主。(3)政论性报刊维新运动时期的时务报,1896年创办,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机关报,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原名青年杂

9、志。(4)通俗性报刊:取材世俗,运笔浅显,专门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娱乐等专门分工。1884年,申报馆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2)广播影视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上海放映了“_”,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_;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

10、网络。(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出现:_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西洋影戏中央电视台1993易错辨析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点误区(1)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2)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互动课堂考点一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读图明史近代社会

11、礼仪的变化解读三幅图反映了近代礼仪由跪拜礼到鞠躬礼,再到握手礼,表现的是一种礼仪的变迁,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社会由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体现了时代变迁。(二)史料探史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史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19世纪4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中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

12、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20世纪初期,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答案:特点:中西交融;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技术的进步。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提取史料信息从建筑

13、类型、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角度归纳特点,根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建筑等角度分析原因。说明开始出现新的建筑类型及建筑布局的变化反映出中西交融,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反映出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反映出在建筑中开始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系统认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社会影响和认识(1)特点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14、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2)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3)认识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三)归纳总结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

15、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

16、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考点二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变迁(一)历史概念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二)史料探史报刊的发展史料1912年秋,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买下了当时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企业化方针,抵

17、制袁世凯等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对报纸的影响。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平均日销5万份的、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主要措施有:一、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二、强化报纸发行;三、注重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受到牵连而危及营业利润,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3条,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此新闻“三字经”成为当时申报记者的守则,一时为报界记者所效仿。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寇侵略暴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以“战时附逆”为由,对申报实行党化政策,由

18、此,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改变了纯民营性质。摘编自沈惠敏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探究根据史料分析申报曲折发展的原因。答案:发展原因:爱国实业家(民族资本家)的支持;重视质量和广告宣传、重视创新;确立了适宜的办报方针和编辑方针。曲折原因: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官僚势力的阻碍。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爱国实业家支持,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方针1922年,申报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注重发行质量和广告宣传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新闻写作“三字经”领先报业为抗日宣传作贡献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企业性质发生改变(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申报的发展体现了近代报

19、刊业的一个发展缩影。近代报刊业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思想的传递和民智的启迪。结合的信息分析“发展的原因”,结合信息分析“曲折的原因”。系统认知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民主科学的思想武器。(3)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

20、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传播。(三)归纳拓展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平等意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

21、避免地造成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近代交通的发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随堂训练12021江苏卷如表中的评论反应出当时()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B农商皆本成共识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1875年申报文人当“效思于装工商贾之事”。1875年申报“西人之为商为上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1881年万国公报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人经商、商人学习文化、农民学习植树之法和机器之耕,体现了职业观念发生变化,D项正确;社会分工一般是指生产分工,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评论是一些媒体的观点,不是国人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

22、涉及工商致富备受推崇,而是强调职业观念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2021海南卷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

23、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这反映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排除A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32021湖北卷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24、)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西湖博览会(1929年)征集展品类别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答案:A解析:通过对比1909年“武汉劝业奖进会”与1929年“西湖博览会”中展品的种类可知,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展品更加数量丰富、种类多样,这也从侧面说明1929年中国的物质文化更加丰富,对比1909年,中国的物

25、质文化生活在向前变迁,A项正确;材料中的展品种类不能说明工业体系形成,而且近代中国并未形成工业体系,排除B项;博览会的展品情况与民族意识觉醒没有关联性,而且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始觉醒,排除C项;博览会的展品情况无法说明现代科学知识已经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42021辽宁卷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

26、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52021湖南卷如表所列活动()A.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C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 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时间活动名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1956年8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1957年1月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1957年12月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作品名称“祖国颂长征大合唱”“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以及“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